'闢謠:夏季娃發燒,“出汗”就能退燒?父母們可別再傻傻無知了'

藥品 不完美媽媽 服裝 物理 兒科醫生鮑秀蘭 2019-07-17
"

夏季到了,流行的疾病比較多,如腺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等,他們的共同症狀都是發燒。發燒也是讓各位爸爸媽媽們最為焦慮的事情,生怕處理不好,影響孩子腦子發育。

小小(化名)最近也中招了,起初的症狀只有發燒,不過因為是第一次出現發燒的現象,小小媽媽也有點焦慮。不過平時活躍在各大育兒群裡的小小媽媽,突然想到一個群裡某位媽媽說的,發燒的時候讓孩子多發汗就退燒了,把空調關上,蓋上被子。想想我們大人發燒的時候,都會打冷顫。

想想挺有道理的,就這樣30多度的天氣,空調也關了,孩子身上還蓋了一床棉被。沒過多久她就發現了不對,孩子臉紅通通的、睡覺也是煩躁不安的、體溫一度飆升,這才趕緊將小小送到醫院。幸虧到醫院比較及時,孩子在醫院治療後,也平安出院了。

"

夏季到了,流行的疾病比較多,如腺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等,他們的共同症狀都是發燒。發燒也是讓各位爸爸媽媽們最為焦慮的事情,生怕處理不好,影響孩子腦子發育。

小小(化名)最近也中招了,起初的症狀只有發燒,不過因為是第一次出現發燒的現象,小小媽媽也有點焦慮。不過平時活躍在各大育兒群裡的小小媽媽,突然想到一個群裡某位媽媽說的,發燒的時候讓孩子多發汗就退燒了,把空調關上,蓋上被子。想想我們大人發燒的時候,都會打冷顫。

想想挺有道理的,就這樣30多度的天氣,空調也關了,孩子身上還蓋了一床棉被。沒過多久她就發現了不對,孩子臉紅通通的、睡覺也是煩躁不安的、體溫一度飆升,這才趕緊將小小送到醫院。幸虧到醫院比較及時,孩子在醫院治療後,也平安出院了。

闢謠:夏季娃發燒,“出汗”就能退燒?父母們可別再傻傻無知了

今天我們就來掰扯一下“出汗”與“退燒”之間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明白,不是因為出汗才退燒,而是因為退燒才出汗。

為什麼成人寒顫要裹被子,兒童不能捂?

發燒有三個階段:體溫上升期、高溫持續期、體溫下降期

人體內是有體溫調節中樞的,可以讓體溫維持在正常。當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感染的時候,機體會調動免疫細胞,對這些致熱源對抗,身體表現出體溫升高的現象。

體溫上升期

相當於致熱源vs免疫細胞初期,戰爭的號角剛剛拉響。機體也會“智能”的將體溫調定點升高至39℃,但是體溫還在37℃,這個時候就要開啟產熱模式。皮膚血管收縮,血流減少,毛孔關閉,都是為了減少散熱,人體就會表現出寒顫等冷的感覺。

這個時候給病人裹上被子,可能會舒服一點,這也是為什麼“捂汗”的說法一直在家長中傳播。也不能怪誰說的不對,他可能自己發燒的時候也是這麼處理的。

當然,這個階段是從病理上劃分出來的,真正應用在孩子身上時,並不太好區分處於哪個階段。所以,“捂汗”的方法切不可輕易嘗試,否則容易導致“捂熱綜合徵”。多數我們發現孩子發燒的時候,已經接近高溫持續階段了。

高溫持續期

家長最為焦慮的就是處於這個時期的寶寶,主要是體溫特別高,像腺病毒感染持續的高熱。就像兩軍對壘,火力正猛的時期。

雖然現在有些觀點不主張物理降溫,不過在高溫持續期或者體溫下降期,給寶寶使用降低室溫、減少衣服、溫水擦浴、多喝水等物理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他的不適感。

"

夏季到了,流行的疾病比較多,如腺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等,他們的共同症狀都是發燒。發燒也是讓各位爸爸媽媽們最為焦慮的事情,生怕處理不好,影響孩子腦子發育。

小小(化名)最近也中招了,起初的症狀只有發燒,不過因為是第一次出現發燒的現象,小小媽媽也有點焦慮。不過平時活躍在各大育兒群裡的小小媽媽,突然想到一個群裡某位媽媽說的,發燒的時候讓孩子多發汗就退燒了,把空調關上,蓋上被子。想想我們大人發燒的時候,都會打冷顫。

想想挺有道理的,就這樣30多度的天氣,空調也關了,孩子身上還蓋了一床棉被。沒過多久她就發現了不對,孩子臉紅通通的、睡覺也是煩躁不安的、體溫一度飆升,這才趕緊將小小送到醫院。幸虧到醫院比較及時,孩子在醫院治療後,也平安出院了。

闢謠:夏季娃發燒,“出汗”就能退燒?父母們可別再傻傻無知了

今天我們就來掰扯一下“出汗”與“退燒”之間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明白,不是因為出汗才退燒,而是因為退燒才出汗。

為什麼成人寒顫要裹被子,兒童不能捂?

發燒有三個階段:體溫上升期、高溫持續期、體溫下降期

人體內是有體溫調節中樞的,可以讓體溫維持在正常。當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感染的時候,機體會調動免疫細胞,對這些致熱源對抗,身體表現出體溫升高的現象。

體溫上升期

相當於致熱源vs免疫細胞初期,戰爭的號角剛剛拉響。機體也會“智能”的將體溫調定點升高至39℃,但是體溫還在37℃,這個時候就要開啟產熱模式。皮膚血管收縮,血流減少,毛孔關閉,都是為了減少散熱,人體就會表現出寒顫等冷的感覺。

這個時候給病人裹上被子,可能會舒服一點,這也是為什麼“捂汗”的說法一直在家長中傳播。也不能怪誰說的不對,他可能自己發燒的時候也是這麼處理的。

當然,這個階段是從病理上劃分出來的,真正應用在孩子身上時,並不太好區分處於哪個階段。所以,“捂汗”的方法切不可輕易嘗試,否則容易導致“捂熱綜合徵”。多數我們發現孩子發燒的時候,已經接近高溫持續階段了。

高溫持續期

家長最為焦慮的就是處於這個時期的寶寶,主要是體溫特別高,像腺病毒感染持續的高熱。就像兩軍對壘,火力正猛的時期。

雖然現在有些觀點不主張物理降溫,不過在高溫持續期或者體溫下降期,給寶寶使用降低室溫、減少衣服、溫水擦浴、多喝水等物理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他的不適感。

闢謠:夏季娃發燒,“出汗”就能退燒?父母們可別再傻傻無知了

如果是晚上發燒,寶寶睡得比較安穩,不要吵醒他,家長辛苦一點定期監測體溫即可。

除了物理治療外,也可以使用藥物降溫,不過一般不超過38℃不建議著急退燒,容易掩蓋病情。

根據最新的美國兒科學會指南,並沒有規定超過多少度必須吃退燒藥,不過,目前國內公認還是建議一般超過38.5℃,可以口服退燒藥。使用退燒藥物的目的,也是為了緩解寶寶的不適感。

目前公認的兩款退燒藥物:

對乙酰氨基酚(適合3個月及以上的寶寶)

用法: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 次,每4小時1次,每24小時不超過5次。

布洛芬(適合6個月以上的寶寶)

用法:按體重一次5—10mg/kg,需要時每6—8小時可重複使用,每24小時不超過4次。

兩種藥物現已不建議交替使用。

體溫下降期

寶寶的體溫正在逐漸恢復正常,免疫細胞打了勝仗,開始清掃戰場。這個時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發汗”階段,皮膚血管擴張,表現為大量出汗。

不過這階段如果護理不好,容易造成脫水的現象。所以在發燒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寶寶水分的攝入。

有些寶寶在這個時期也會表現為不適,這個時候也是可以利用物理和藥物降溫來增加舒適度。

退燒常見誤區:

不要用冰袋。各種降溫手段都是在保證寶寶舒適度的前提下進行,突然間的冰冷,可能會使寶寶更加不舒服。

不使用酒精。酒精可以通過皮膚毛孔進入體內,導致酒精中毒。每年因為酒精退燒的操作,有大量孩子受罪了。

退熱貼。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退熱貼有用。

"

夏季到了,流行的疾病比較多,如腺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等,他們的共同症狀都是發燒。發燒也是讓各位爸爸媽媽們最為焦慮的事情,生怕處理不好,影響孩子腦子發育。

小小(化名)最近也中招了,起初的症狀只有發燒,不過因為是第一次出現發燒的現象,小小媽媽也有點焦慮。不過平時活躍在各大育兒群裡的小小媽媽,突然想到一個群裡某位媽媽說的,發燒的時候讓孩子多發汗就退燒了,把空調關上,蓋上被子。想想我們大人發燒的時候,都會打冷顫。

想想挺有道理的,就這樣30多度的天氣,空調也關了,孩子身上還蓋了一床棉被。沒過多久她就發現了不對,孩子臉紅通通的、睡覺也是煩躁不安的、體溫一度飆升,這才趕緊將小小送到醫院。幸虧到醫院比較及時,孩子在醫院治療後,也平安出院了。

闢謠:夏季娃發燒,“出汗”就能退燒?父母們可別再傻傻無知了

今天我們就來掰扯一下“出汗”與“退燒”之間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明白,不是因為出汗才退燒,而是因為退燒才出汗。

為什麼成人寒顫要裹被子,兒童不能捂?

發燒有三個階段:體溫上升期、高溫持續期、體溫下降期

人體內是有體溫調節中樞的,可以讓體溫維持在正常。當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感染的時候,機體會調動免疫細胞,對這些致熱源對抗,身體表現出體溫升高的現象。

體溫上升期

相當於致熱源vs免疫細胞初期,戰爭的號角剛剛拉響。機體也會“智能”的將體溫調定點升高至39℃,但是體溫還在37℃,這個時候就要開啟產熱模式。皮膚血管收縮,血流減少,毛孔關閉,都是為了減少散熱,人體就會表現出寒顫等冷的感覺。

這個時候給病人裹上被子,可能會舒服一點,這也是為什麼“捂汗”的說法一直在家長中傳播。也不能怪誰說的不對,他可能自己發燒的時候也是這麼處理的。

當然,這個階段是從病理上劃分出來的,真正應用在孩子身上時,並不太好區分處於哪個階段。所以,“捂汗”的方法切不可輕易嘗試,否則容易導致“捂熱綜合徵”。多數我們發現孩子發燒的時候,已經接近高溫持續階段了。

高溫持續期

家長最為焦慮的就是處於這個時期的寶寶,主要是體溫特別高,像腺病毒感染持續的高熱。就像兩軍對壘,火力正猛的時期。

雖然現在有些觀點不主張物理降溫,不過在高溫持續期或者體溫下降期,給寶寶使用降低室溫、減少衣服、溫水擦浴、多喝水等物理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他的不適感。

闢謠:夏季娃發燒,“出汗”就能退燒?父母們可別再傻傻無知了

如果是晚上發燒,寶寶睡得比較安穩,不要吵醒他,家長辛苦一點定期監測體溫即可。

除了物理治療外,也可以使用藥物降溫,不過一般不超過38℃不建議著急退燒,容易掩蓋病情。

根據最新的美國兒科學會指南,並沒有規定超過多少度必須吃退燒藥,不過,目前國內公認還是建議一般超過38.5℃,可以口服退燒藥。使用退燒藥物的目的,也是為了緩解寶寶的不適感。

目前公認的兩款退燒藥物:

對乙酰氨基酚(適合3個月及以上的寶寶)

用法: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 次,每4小時1次,每24小時不超過5次。

布洛芬(適合6個月以上的寶寶)

用法:按體重一次5—10mg/kg,需要時每6—8小時可重複使用,每24小時不超過4次。

兩種藥物現已不建議交替使用。

體溫下降期

寶寶的體溫正在逐漸恢復正常,免疫細胞打了勝仗,開始清掃戰場。這個時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發汗”階段,皮膚血管擴張,表現為大量出汗。

不過這階段如果護理不好,容易造成脫水的現象。所以在發燒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寶寶水分的攝入。

有些寶寶在這個時期也會表現為不適,這個時候也是可以利用物理和藥物降溫來增加舒適度。

退燒常見誤區:

不要用冰袋。各種降溫手段都是在保證寶寶舒適度的前提下進行,突然間的冰冷,可能會使寶寶更加不舒服。

不使用酒精。酒精可以通過皮膚毛孔進入體內,導致酒精中毒。每年因為酒精退燒的操作,有大量孩子受罪了。

退熱貼。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退熱貼有用。

闢謠:夏季娃發燒,“出汗”就能退燒?父母們可別再傻傻無知了

出現這些情況,毫不猶豫帶孩子到醫院

l 2個月以下的出現發熱症狀;

l 寶寶出現高熱的時候,這種高熱可能提示嚴重的感染或脫水;

l 如果寶寶伴隨有其他症狀,也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查明原因;

l 如果寶寶發熱持續超過24小時,即使寶寶沒有其他不適,最好也去看醫生;

l 寶寶在高熱的同時出現哭鬧煩躁,應立即帶寶寶到醫院就診。#鮑奶奶育兒課堂##清風計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