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汝能

一、去周復唐背後的功臣

公元705年,因武則天一再特赦面首張氏兄弟(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 、敬暉、袁恕己,於武則天病重之際在紫禁城發起了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中宗即位,去周復唐,年號神龍。張柬之等五位政變發起者因功封王(事實上是剝奪實權,鳥盡弓藏),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事後,姚崇也“以功封樑縣侯,實封二百戶”。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姚崇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汝能

一、去周復唐背後的功臣

公元705年,因武則天一再特赦面首張氏兄弟(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 、敬暉、袁恕己,於武則天病重之際在紫禁城發起了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中宗即位,去周復唐,年號神龍。張柬之等五位政變發起者因功封王(事實上是剝奪實權,鳥盡弓藏),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事後,姚崇也“以功封樑縣侯,實封二百戶”。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姚崇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武則天

據《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記載: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資治通鑑·二百零七卷》亦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由此可見姚崇從靈武還京,對“五王政變”有直接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為什麼姚崇一回京,宰相張柬之就願意把這麼重要的隱祕之事告訴姚崇,甚至還認為姚崇回來了大事就能成了?

當時張柬之已經八十一歲了,不過當宰相還不足半年,幾個月前處在他這個位置的人正是姚崇,而張柬之又是因姚崇舉薦才上位的。據《資治通鑑·二零七卷》載:元之將行,太后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對曰,張柬之沉穩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可見此時武則天雖罷免姚崇相位將之外放到靈武道,但還是較為相信姚崇。武則天萬萬沒想到,姚崇舉薦的這個人,將會在幾個月後發起一場逼迫自己退位的政變。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汝能

一、去周復唐背後的功臣

公元705年,因武則天一再特赦面首張氏兄弟(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 、敬暉、袁恕己,於武則天病重之際在紫禁城發起了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中宗即位,去周復唐,年號神龍。張柬之等五位政變發起者因功封王(事實上是剝奪實權,鳥盡弓藏),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事後,姚崇也“以功封樑縣侯,實封二百戶”。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姚崇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武則天

據《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記載: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資治通鑑·二百零七卷》亦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由此可見姚崇從靈武還京,對“五王政變”有直接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為什麼姚崇一回京,宰相張柬之就願意把這麼重要的隱祕之事告訴姚崇,甚至還認為姚崇回來了大事就能成了?

當時張柬之已經八十一歲了,不過當宰相還不足半年,幾個月前處在他這個位置的人正是姚崇,而張柬之又是因姚崇舉薦才上位的。據《資治通鑑·二零七卷》載:元之將行,太后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對曰,張柬之沉穩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可見此時武則天雖罷免姚崇相位將之外放到靈武道,但還是較為相信姚崇。武則天萬萬沒想到,姚崇舉薦的這個人,將會在幾個月後發起一場逼迫自己退位的政變。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

而姚崇被外放,正是因為武則天聽信了張氏兄弟的耳旁風。據《舊唐書·姚崇傳》載:是時,張易之請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訴,元之斷停,易之屢以為言,元之終不納。由是為易之所譖,改為司僕卿,知政事如故,使充靈武道大總管。張氏兄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深得武則天寵信,為人囂張跋扈,但姚崇卻並不買他們的賬,也因此被貶。

“五王政變”的導火索,正是因為張氏兄弟一再被武則天特赦,觸怒忠臣。神龍元年正月,當姚崇返回京城,於公於私,張柬之都應對姚崇推心置腹。根據張柬之所說的“事濟矣”,更可看出他心中有將姚崇當為主心骨之意。由此觀之,姚崇當是去周復唐的背後功臣。

二、《十要義》奠定盛世之基,其思想儒法道兼具

公元710年,睿宗即位後,姚崇早年曾當過李旦王府幕僚,此時得以再度為相。但當時李旦只剩下太平公主一個兄妹,又因她曾相助剷除韋后一黨,所以對她格外信任。太子李隆基曾多次和姚崇等人密謀如何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後被太平公主發覺。因為害怕姑姑太平公主,李隆基便把姚崇等人給賣了。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載: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幽州刺史,楚州刺史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汝能

一、去周復唐背後的功臣

公元705年,因武則天一再特赦面首張氏兄弟(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 、敬暉、袁恕己,於武則天病重之際在紫禁城發起了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中宗即位,去周復唐,年號神龍。張柬之等五位政變發起者因功封王(事實上是剝奪實權,鳥盡弓藏),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事後,姚崇也“以功封樑縣侯,實封二百戶”。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姚崇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武則天

據《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記載: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資治通鑑·二百零七卷》亦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由此可見姚崇從靈武還京,對“五王政變”有直接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為什麼姚崇一回京,宰相張柬之就願意把這麼重要的隱祕之事告訴姚崇,甚至還認為姚崇回來了大事就能成了?

當時張柬之已經八十一歲了,不過當宰相還不足半年,幾個月前處在他這個位置的人正是姚崇,而張柬之又是因姚崇舉薦才上位的。據《資治通鑑·二零七卷》載:元之將行,太后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對曰,張柬之沉穩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可見此時武則天雖罷免姚崇相位將之外放到靈武道,但還是較為相信姚崇。武則天萬萬沒想到,姚崇舉薦的這個人,將會在幾個月後發起一場逼迫自己退位的政變。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

而姚崇被外放,正是因為武則天聽信了張氏兄弟的耳旁風。據《舊唐書·姚崇傳》載:是時,張易之請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訴,元之斷停,易之屢以為言,元之終不納。由是為易之所譖,改為司僕卿,知政事如故,使充靈武道大總管。張氏兄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深得武則天寵信,為人囂張跋扈,但姚崇卻並不買他們的賬,也因此被貶。

“五王政變”的導火索,正是因為張氏兄弟一再被武則天特赦,觸怒忠臣。神龍元年正月,當姚崇返回京城,於公於私,張柬之都應對姚崇推心置腹。根據張柬之所說的“事濟矣”,更可看出他心中有將姚崇當為主心骨之意。由此觀之,姚崇當是去周復唐的背後功臣。

二、《十要義》奠定盛世之基,其思想儒法道兼具

公元710年,睿宗即位後,姚崇早年曾當過李旦王府幕僚,此時得以再度為相。但當時李旦只剩下太平公主一個兄妹,又因她曾相助剷除韋后一黨,所以對她格外信任。太子李隆基曾多次和姚崇等人密謀如何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後被太平公主發覺。因為害怕姑姑太平公主,李隆基便把姚崇等人給賣了。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載: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幽州刺史,楚州刺史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李隆基

玄宗即位後,沒有忘記曾經被自己出賣的隊友姚崇,於先天二天(公元713)年召其為相。當時姚崇已經目睹了高宗、武周、中宗和睿宗四個朝代的弊端,他沒有馬上接受玄宗的任命,而是提出了《十要事》,若玄宗答應這十條政策才肯為相,此舉是為了檢測玄宗改革的決心。所幸,玄宗全部接受了,從而奠定了盛唐之基。

據《新唐書·姚宋列傳載》:

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幸邊功,可乎?……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漢以祿、莽、閻、樑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鑑戒為萬代法,可乎?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汝能

一、去周復唐背後的功臣

公元705年,因武則天一再特赦面首張氏兄弟(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 、敬暉、袁恕己,於武則天病重之際在紫禁城發起了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中宗即位,去周復唐,年號神龍。張柬之等五位政變發起者因功封王(事實上是剝奪實權,鳥盡弓藏),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事後,姚崇也“以功封樑縣侯,實封二百戶”。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姚崇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武則天

據《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記載: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資治通鑑·二百零七卷》亦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由此可見姚崇從靈武還京,對“五王政變”有直接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為什麼姚崇一回京,宰相張柬之就願意把這麼重要的隱祕之事告訴姚崇,甚至還認為姚崇回來了大事就能成了?

當時張柬之已經八十一歲了,不過當宰相還不足半年,幾個月前處在他這個位置的人正是姚崇,而張柬之又是因姚崇舉薦才上位的。據《資治通鑑·二零七卷》載:元之將行,太后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對曰,張柬之沉穩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可見此時武則天雖罷免姚崇相位將之外放到靈武道,但還是較為相信姚崇。武則天萬萬沒想到,姚崇舉薦的這個人,將會在幾個月後發起一場逼迫自己退位的政變。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

而姚崇被外放,正是因為武則天聽信了張氏兄弟的耳旁風。據《舊唐書·姚崇傳》載:是時,張易之請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訴,元之斷停,易之屢以為言,元之終不納。由是為易之所譖,改為司僕卿,知政事如故,使充靈武道大總管。張氏兄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深得武則天寵信,為人囂張跋扈,但姚崇卻並不買他們的賬,也因此被貶。

“五王政變”的導火索,正是因為張氏兄弟一再被武則天特赦,觸怒忠臣。神龍元年正月,當姚崇返回京城,於公於私,張柬之都應對姚崇推心置腹。根據張柬之所說的“事濟矣”,更可看出他心中有將姚崇當為主心骨之意。由此觀之,姚崇當是去周復唐的背後功臣。

二、《十要義》奠定盛世之基,其思想儒法道兼具

公元710年,睿宗即位後,姚崇早年曾當過李旦王府幕僚,此時得以再度為相。但當時李旦只剩下太平公主一個兄妹,又因她曾相助剷除韋后一黨,所以對她格外信任。太子李隆基曾多次和姚崇等人密謀如何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後被太平公主發覺。因為害怕姑姑太平公主,李隆基便把姚崇等人給賣了。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載: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幽州刺史,楚州刺史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李隆基

玄宗即位後,沒有忘記曾經被自己出賣的隊友姚崇,於先天二天(公元713)年召其為相。當時姚崇已經目睹了高宗、武周、中宗和睿宗四個朝代的弊端,他沒有馬上接受玄宗的任命,而是提出了《十要事》,若玄宗答應這十條政策才肯為相,此舉是為了檢測玄宗改革的決心。所幸,玄宗全部接受了,從而奠定了盛唐之基。

據《新唐書·姚宋列傳載》:

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幸邊功,可乎?……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漢以祿、莽、閻、樑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鑑戒為萬代法,可乎?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拜相

簡而言之,《十要事》為以下十條:1.施行仁政;2.息兵休戰;3公平執法;4.宦官不得干政;5.輕徭薄賦;6.皇親國戚不得擔任臺省官;7.禮待朝臣;8.虛懷納諫;9.不再增建道觀、佛寺;10.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鑑。

這十條政策綜合儒道法三家思想,在思想上以仁政教化天下,經濟上以休養充實倉廩,制度上以公正嚴明法紀,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汝能

一、去周復唐背後的功臣

公元705年,因武則天一再特赦面首張氏兄弟(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 、敬暉、袁恕己,於武則天病重之際在紫禁城發起了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中宗即位,去周復唐,年號神龍。張柬之等五位政變發起者因功封王(事實上是剝奪實權,鳥盡弓藏),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事後,姚崇也“以功封樑縣侯,實封二百戶”。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姚崇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武則天

據《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記載: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資治通鑑·二百零七卷》亦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由此可見姚崇從靈武還京,對“五王政變”有直接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為什麼姚崇一回京,宰相張柬之就願意把這麼重要的隱祕之事告訴姚崇,甚至還認為姚崇回來了大事就能成了?

當時張柬之已經八十一歲了,不過當宰相還不足半年,幾個月前處在他這個位置的人正是姚崇,而張柬之又是因姚崇舉薦才上位的。據《資治通鑑·二零七卷》載:元之將行,太后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對曰,張柬之沉穩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可見此時武則天雖罷免姚崇相位將之外放到靈武道,但還是較為相信姚崇。武則天萬萬沒想到,姚崇舉薦的這個人,將會在幾個月後發起一場逼迫自己退位的政變。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

而姚崇被外放,正是因為武則天聽信了張氏兄弟的耳旁風。據《舊唐書·姚崇傳》載:是時,張易之請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訴,元之斷停,易之屢以為言,元之終不納。由是為易之所譖,改為司僕卿,知政事如故,使充靈武道大總管。張氏兄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深得武則天寵信,為人囂張跋扈,但姚崇卻並不買他們的賬,也因此被貶。

“五王政變”的導火索,正是因為張氏兄弟一再被武則天特赦,觸怒忠臣。神龍元年正月,當姚崇返回京城,於公於私,張柬之都應對姚崇推心置腹。根據張柬之所說的“事濟矣”,更可看出他心中有將姚崇當為主心骨之意。由此觀之,姚崇當是去周復唐的背後功臣。

二、《十要義》奠定盛世之基,其思想儒法道兼具

公元710年,睿宗即位後,姚崇早年曾當過李旦王府幕僚,此時得以再度為相。但當時李旦只剩下太平公主一個兄妹,又因她曾相助剷除韋后一黨,所以對她格外信任。太子李隆基曾多次和姚崇等人密謀如何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後被太平公主發覺。因為害怕姑姑太平公主,李隆基便把姚崇等人給賣了。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載: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幽州刺史,楚州刺史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李隆基

玄宗即位後,沒有忘記曾經被自己出賣的隊友姚崇,於先天二天(公元713)年召其為相。當時姚崇已經目睹了高宗、武周、中宗和睿宗四個朝代的弊端,他沒有馬上接受玄宗的任命,而是提出了《十要事》,若玄宗答應這十條政策才肯為相,此舉是為了檢測玄宗改革的決心。所幸,玄宗全部接受了,從而奠定了盛唐之基。

據《新唐書·姚宋列傳載》:

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幸邊功,可乎?……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漢以祿、莽、閻、樑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鑑戒為萬代法,可乎?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拜相

簡而言之,《十要事》為以下十條:1.施行仁政;2.息兵休戰;3公平執法;4.宦官不得干政;5.輕徭薄賦;6.皇親國戚不得擔任臺省官;7.禮待朝臣;8.虛懷納諫;9.不再增建道觀、佛寺;10.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鑑。

這十條政策綜合儒道法三家思想,在思想上以仁政教化天下,經濟上以休養充實倉廩,制度上以公正嚴明法紀,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開元盛世圖景

(1)儒家思想

第一條“施行仁政”即為典型的儒家思想。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封孔子為文宣王,顏回為充國公,塑立孔子“十哲”弟子坐像,配祭於孔廟之中,此外玄宗還親自“訓注《孝經》,頒行天下”。儒家思想重新佔據了主導地位,大唐盛世的禮儀文化由此積澱。

第六條、第七條和第八條講的都是用人之道。其中第六條是說不能任人唯親,應當任人唯賢;第七條說的是應當執禮相待、尊重朝臣;第八條說的是應當廣開言路,虛懷納諫,能容直言。唐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後來還制定了“量材授官”的制度,作為升降官員的標準。公元715年,玄宗還下詔曰:自今以後制敕有不便於時,及除授有不稱於職,或內懷奸忒,外損公私,並聽進狀,具陳得失,五品以上官乃許其廷爭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汝能

一、去周復唐背後的功臣

公元705年,因武則天一再特赦面首張氏兄弟(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 、敬暉、袁恕己,於武則天病重之際在紫禁城發起了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中宗即位,去周復唐,年號神龍。張柬之等五位政變發起者因功封王(事實上是剝奪實權,鳥盡弓藏),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事後,姚崇也“以功封樑縣侯,實封二百戶”。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姚崇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武則天

據《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記載: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資治通鑑·二百零七卷》亦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由此可見姚崇從靈武還京,對“五王政變”有直接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為什麼姚崇一回京,宰相張柬之就願意把這麼重要的隱祕之事告訴姚崇,甚至還認為姚崇回來了大事就能成了?

當時張柬之已經八十一歲了,不過當宰相還不足半年,幾個月前處在他這個位置的人正是姚崇,而張柬之又是因姚崇舉薦才上位的。據《資治通鑑·二零七卷》載:元之將行,太后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對曰,張柬之沉穩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可見此時武則天雖罷免姚崇相位將之外放到靈武道,但還是較為相信姚崇。武則天萬萬沒想到,姚崇舉薦的這個人,將會在幾個月後發起一場逼迫自己退位的政變。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

而姚崇被外放,正是因為武則天聽信了張氏兄弟的耳旁風。據《舊唐書·姚崇傳》載:是時,張易之請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訴,元之斷停,易之屢以為言,元之終不納。由是為易之所譖,改為司僕卿,知政事如故,使充靈武道大總管。張氏兄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深得武則天寵信,為人囂張跋扈,但姚崇卻並不買他們的賬,也因此被貶。

“五王政變”的導火索,正是因為張氏兄弟一再被武則天特赦,觸怒忠臣。神龍元年正月,當姚崇返回京城,於公於私,張柬之都應對姚崇推心置腹。根據張柬之所說的“事濟矣”,更可看出他心中有將姚崇當為主心骨之意。由此觀之,姚崇當是去周復唐的背後功臣。

二、《十要義》奠定盛世之基,其思想儒法道兼具

公元710年,睿宗即位後,姚崇早年曾當過李旦王府幕僚,此時得以再度為相。但當時李旦只剩下太平公主一個兄妹,又因她曾相助剷除韋后一黨,所以對她格外信任。太子李隆基曾多次和姚崇等人密謀如何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後被太平公主發覺。因為害怕姑姑太平公主,李隆基便把姚崇等人給賣了。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載: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幽州刺史,楚州刺史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李隆基

玄宗即位後,沒有忘記曾經被自己出賣的隊友姚崇,於先天二天(公元713)年召其為相。當時姚崇已經目睹了高宗、武周、中宗和睿宗四個朝代的弊端,他沒有馬上接受玄宗的任命,而是提出了《十要事》,若玄宗答應這十條政策才肯為相,此舉是為了檢測玄宗改革的決心。所幸,玄宗全部接受了,從而奠定了盛唐之基。

據《新唐書·姚宋列傳載》:

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幸邊功,可乎?……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漢以祿、莽、閻、樑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鑑戒為萬代法,可乎?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拜相

簡而言之,《十要事》為以下十條:1.施行仁政;2.息兵休戰;3公平執法;4.宦官不得干政;5.輕徭薄賦;6.皇親國戚不得擔任臺省官;7.禮待朝臣;8.虛懷納諫;9.不再增建道觀、佛寺;10.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鑑。

這十條政策綜合儒道法三家思想,在思想上以仁政教化天下,經濟上以休養充實倉廩,制度上以公正嚴明法紀,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開元盛世圖景

(1)儒家思想

第一條“施行仁政”即為典型的儒家思想。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封孔子為文宣王,顏回為充國公,塑立孔子“十哲”弟子坐像,配祭於孔廟之中,此外玄宗還親自“訓注《孝經》,頒行天下”。儒家思想重新佔據了主導地位,大唐盛世的禮儀文化由此積澱。

第六條、第七條和第八條講的都是用人之道。其中第六條是說不能任人唯親,應當任人唯賢;第七條說的是應當執禮相待、尊重朝臣;第八條說的是應當廣開言路,虛懷納諫,能容直言。唐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後來還制定了“量材授官”的制度,作為升降官員的標準。公元715年,玄宗還下詔曰:自今以後制敕有不便於時,及除授有不稱於職,或內懷奸忒,外損公私,並聽進狀,具陳得失,五品以上官乃許其廷爭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長安十二時辰》中長安城

(2)道家思想

第二條“息兵休戰”、第五條“輕徭薄役”和第九條“不再增建道觀、佛寺”,其用意都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不再勞民傷財,使百姓生活先富足起來。當時唐王朝經歷了高宗、武周、中宗及睿宗四朝為期數十年的宮廷鬥爭,雖未有大的軍事動作,但前幾朝統治者亦沒有重視經濟發展,故而此時修養生息才是王道。

不再建道觀和佛寺,有抑制道教和佛教傳播以推行儒教之用意;但也因大興土木會勞民傷財,百姓不堪其擾。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記載:造寺不止,費財貨者數百億。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於 714 年敕令: 自今所在毋得創建佛寺,舊寺頹壞應葺者,詣有司陳碟檢視,然後聽之

(3)法家思想

姚崇在第一條提出了“施行仁政”的政策,意為免除重典,但這並不是說把“仁”置於“法”之前。故而姚崇提出了“公平執法”、“宦官不得干政”及“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鑑”這三條。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汝能

一、去周復唐背後的功臣

公元705年,因武則天一再特赦面首張氏兄弟(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 、敬暉、袁恕己,於武則天病重之際在紫禁城發起了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中宗即位,去周復唐,年號神龍。張柬之等五位政變發起者因功封王(事實上是剝奪實權,鳥盡弓藏),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事後,姚崇也“以功封樑縣侯,實封二百戶”。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姚崇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武則天

據《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記載: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資治通鑑·二百零七卷》亦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由此可見姚崇從靈武還京,對“五王政變”有直接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為什麼姚崇一回京,宰相張柬之就願意把這麼重要的隱祕之事告訴姚崇,甚至還認為姚崇回來了大事就能成了?

當時張柬之已經八十一歲了,不過當宰相還不足半年,幾個月前處在他這個位置的人正是姚崇,而張柬之又是因姚崇舉薦才上位的。據《資治通鑑·二零七卷》載:元之將行,太后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對曰,張柬之沉穩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可見此時武則天雖罷免姚崇相位將之外放到靈武道,但還是較為相信姚崇。武則天萬萬沒想到,姚崇舉薦的這個人,將會在幾個月後發起一場逼迫自己退位的政變。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

而姚崇被外放,正是因為武則天聽信了張氏兄弟的耳旁風。據《舊唐書·姚崇傳》載:是時,張易之請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訴,元之斷停,易之屢以為言,元之終不納。由是為易之所譖,改為司僕卿,知政事如故,使充靈武道大總管。張氏兄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深得武則天寵信,為人囂張跋扈,但姚崇卻並不買他們的賬,也因此被貶。

“五王政變”的導火索,正是因為張氏兄弟一再被武則天特赦,觸怒忠臣。神龍元年正月,當姚崇返回京城,於公於私,張柬之都應對姚崇推心置腹。根據張柬之所說的“事濟矣”,更可看出他心中有將姚崇當為主心骨之意。由此觀之,姚崇當是去周復唐的背後功臣。

二、《十要義》奠定盛世之基,其思想儒法道兼具

公元710年,睿宗即位後,姚崇早年曾當過李旦王府幕僚,此時得以再度為相。但當時李旦只剩下太平公主一個兄妹,又因她曾相助剷除韋后一黨,所以對她格外信任。太子李隆基曾多次和姚崇等人密謀如何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後被太平公主發覺。因為害怕姑姑太平公主,李隆基便把姚崇等人給賣了。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載: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幽州刺史,楚州刺史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李隆基

玄宗即位後,沒有忘記曾經被自己出賣的隊友姚崇,於先天二天(公元713)年召其為相。當時姚崇已經目睹了高宗、武周、中宗和睿宗四個朝代的弊端,他沒有馬上接受玄宗的任命,而是提出了《十要事》,若玄宗答應這十條政策才肯為相,此舉是為了檢測玄宗改革的決心。所幸,玄宗全部接受了,從而奠定了盛唐之基。

據《新唐書·姚宋列傳載》:

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幸邊功,可乎?……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漢以祿、莽、閻、樑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鑑戒為萬代法,可乎?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拜相

簡而言之,《十要事》為以下十條:1.施行仁政;2.息兵休戰;3公平執法;4.宦官不得干政;5.輕徭薄賦;6.皇親國戚不得擔任臺省官;7.禮待朝臣;8.虛懷納諫;9.不再增建道觀、佛寺;10.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鑑。

這十條政策綜合儒道法三家思想,在思想上以仁政教化天下,經濟上以休養充實倉廩,制度上以公正嚴明法紀,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開元盛世圖景

(1)儒家思想

第一條“施行仁政”即為典型的儒家思想。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封孔子為文宣王,顏回為充國公,塑立孔子“十哲”弟子坐像,配祭於孔廟之中,此外玄宗還親自“訓注《孝經》,頒行天下”。儒家思想重新佔據了主導地位,大唐盛世的禮儀文化由此積澱。

第六條、第七條和第八條講的都是用人之道。其中第六條是說不能任人唯親,應當任人唯賢;第七條說的是應當執禮相待、尊重朝臣;第八條說的是應當廣開言路,虛懷納諫,能容直言。唐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後來還制定了“量材授官”的制度,作為升降官員的標準。公元715年,玄宗還下詔曰:自今以後制敕有不便於時,及除授有不稱於職,或內懷奸忒,外損公私,並聽進狀,具陳得失,五品以上官乃許其廷爭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長安十二時辰》中長安城

(2)道家思想

第二條“息兵休戰”、第五條“輕徭薄役”和第九條“不再增建道觀、佛寺”,其用意都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不再勞民傷財,使百姓生活先富足起來。當時唐王朝經歷了高宗、武周、中宗及睿宗四朝為期數十年的宮廷鬥爭,雖未有大的軍事動作,但前幾朝統治者亦沒有重視經濟發展,故而此時修養生息才是王道。

不再建道觀和佛寺,有抑制道教和佛教傳播以推行儒教之用意;但也因大興土木會勞民傷財,百姓不堪其擾。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記載:造寺不止,費財貨者數百億。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於 714 年敕令: 自今所在毋得創建佛寺,舊寺頹壞應葺者,詣有司陳碟檢視,然後聽之

(3)法家思想

姚崇在第一條提出了“施行仁政”的政策,意為免除重典,但這並不是說把“仁”置於“法”之前。故而姚崇提出了“公平執法”、“宦官不得干政”及“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鑑”這三條。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

公元714 年,薛王李業的舅父王仙童依仗皇親權勢,侵害百姓的利益,御史彈劾他的違法行為,唐玄宗顧念親情,想從輕處理。姚崇等人知道後,立即上書玄宗,王仙童最終受到了應受的制裁。可見皇帝跟普通人一樣,不會輕易對陌生人施行仁義,卻容易寬恕對身邊親近之人。如若不能公平執法,則法不將法國不將國。不讓宦官干政,亦同此理,畢竟宦官同時皇帝身邊的親近之人。

結語

只可惜唐玄宗晚節不保,終使大唐由盛轉衰。司馬光評論說:明皇之始欲為治,能自刻厲儉如此,晚節猶以奢敗;其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可不慎哉

"

在近日熱播的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是個比較悲催的人物,劇中劇外都被人鄙視。他身為東宮衛率,卻徘徊於太子和右相之間;名為姚相後人,能文能武,卻一次又一次臨陣退縮。姚相後人是姚汝能的一個標籤,劇中多次被他人或姚汝能自身提起,說者聞者無不肅然起敬。姚相指的是姚崇,他曾三度為相終助玄宗奠盛世之基,被譽為救時宰相、四大名相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汝能

一、去周復唐背後的功臣

公元705年,因武則天一再特赦面首張氏兄弟(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 、敬暉、袁恕己,於武則天病重之際在紫禁城發起了一場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中宗即位,去周復唐,年號神龍。張柬之等五位政變發起者因功封王(事實上是剝奪實權,鳥盡弓藏),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事後,姚崇也“以功封樑縣侯,實封二百戶”。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姚崇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武則天

據《新唐書·姚崇宋璟列傳》記載: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資治通鑑·二百零七卷》亦載: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由此可見姚崇從靈武還京,對“五王政變”有直接的影響。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為什麼姚崇一回京,宰相張柬之就願意把這麼重要的隱祕之事告訴姚崇,甚至還認為姚崇回來了大事就能成了?

當時張柬之已經八十一歲了,不過當宰相還不足半年,幾個月前處在他這個位置的人正是姚崇,而張柬之又是因姚崇舉薦才上位的。據《資治通鑑·二零七卷》載:元之將行,太后令舉外司堪為宰相者,對曰,張柬之沉穩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可見此時武則天雖罷免姚崇相位將之外放到靈武道,但還是較為相信姚崇。武則天萬萬沒想到,姚崇舉薦的這個人,將會在幾個月後發起一場逼迫自己退位的政變。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

而姚崇被外放,正是因為武則天聽信了張氏兄弟的耳旁風。據《舊唐書·姚崇傳》載:是時,張易之請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訴,元之斷停,易之屢以為言,元之終不納。由是為易之所譖,改為司僕卿,知政事如故,使充靈武道大總管。張氏兄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深得武則天寵信,為人囂張跋扈,但姚崇卻並不買他們的賬,也因此被貶。

“五王政變”的導火索,正是因為張氏兄弟一再被武則天特赦,觸怒忠臣。神龍元年正月,當姚崇返回京城,於公於私,張柬之都應對姚崇推心置腹。根據張柬之所說的“事濟矣”,更可看出他心中有將姚崇當為主心骨之意。由此觀之,姚崇當是去周復唐的背後功臣。

二、《十要義》奠定盛世之基,其思想儒法道兼具

公元710年,睿宗即位後,姚崇早年曾當過李旦王府幕僚,此時得以再度為相。但當時李旦只剩下太平公主一個兄妹,又因她曾相助剷除韋后一黨,所以對她格外信任。太子李隆基曾多次和姚崇等人密謀如何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後被太平公主發覺。因為害怕姑姑太平公主,李隆基便把姚崇等人給賣了。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載: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離間姑、兄,請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幽州刺史,楚州刺史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李隆基

玄宗即位後,沒有忘記曾經被自己出賣的隊友姚崇,於先天二天(公元713)年召其為相。當時姚崇已經目睹了高宗、武周、中宗和睿宗四個朝代的弊端,他沒有馬上接受玄宗的任命,而是提出了《十要事》,若玄宗答應這十條政策才肯為相,此舉是為了檢測玄宗改革的決心。所幸,玄宗全部接受了,從而奠定了盛唐之基。

據《新唐書·姚宋列傳載》:

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幸邊功,可乎?……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漢以祿、莽、閻、樑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鑑戒為萬代法,可乎?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拜相

簡而言之,《十要事》為以下十條:1.施行仁政;2.息兵休戰;3公平執法;4.宦官不得干政;5.輕徭薄賦;6.皇親國戚不得擔任臺省官;7.禮待朝臣;8.虛懷納諫;9.不再增建道觀、佛寺;10.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鑑。

這十條政策綜合儒道法三家思想,在思想上以仁政教化天下,經濟上以休養充實倉廩,制度上以公正嚴明法紀,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開元盛世圖景

(1)儒家思想

第一條“施行仁政”即為典型的儒家思想。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封孔子為文宣王,顏回為充國公,塑立孔子“十哲”弟子坐像,配祭於孔廟之中,此外玄宗還親自“訓注《孝經》,頒行天下”。儒家思想重新佔據了主導地位,大唐盛世的禮儀文化由此積澱。

第六條、第七條和第八條講的都是用人之道。其中第六條是說不能任人唯親,應當任人唯賢;第七條說的是應當執禮相待、尊重朝臣;第八條說的是應當廣開言路,虛懷納諫,能容直言。唐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後來還制定了“量材授官”的制度,作為升降官員的標準。公元715年,玄宗還下詔曰:自今以後制敕有不便於時,及除授有不稱於職,或內懷奸忒,外損公私,並聽進狀,具陳得失,五品以上官乃許其廷爭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長安十二時辰》中長安城

(2)道家思想

第二條“息兵休戰”、第五條“輕徭薄役”和第九條“不再增建道觀、佛寺”,其用意都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不再勞民傷財,使百姓生活先富足起來。當時唐王朝經歷了高宗、武周、中宗及睿宗四朝為期數十年的宮廷鬥爭,雖未有大的軍事動作,但前幾朝統治者亦沒有重視經濟發展,故而此時修養生息才是王道。

不再建道觀和佛寺,有抑制道教和佛教傳播以推行儒教之用意;但也因大興土木會勞民傷財,百姓不堪其擾。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記載:造寺不止,費財貨者數百億。玄宗採納了姚崇的建議,於 714 年敕令: 自今所在毋得創建佛寺,舊寺頹壞應葺者,詣有司陳碟檢視,然後聽之

(3)法家思想

姚崇在第一條提出了“施行仁政”的政策,意為免除重典,但這並不是說把“仁”置於“法”之前。故而姚崇提出了“公平執法”、“宦官不得干政”及“以兩漢外戚專權為鑑”這三條。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姚崇

公元714 年,薛王李業的舅父王仙童依仗皇親權勢,侵害百姓的利益,御史彈劾他的違法行為,唐玄宗顧念親情,想從輕處理。姚崇等人知道後,立即上書玄宗,王仙童最終受到了應受的制裁。可見皇帝跟普通人一樣,不會輕易對陌生人施行仁義,卻容易寬恕對身邊親近之人。如若不能公平執法,則法不將法國不將國。不讓宦官干政,亦同此理,畢竟宦官同時皇帝身邊的親近之人。

結語

只可惜唐玄宗晚節不保,終使大唐由盛轉衰。司馬光評論說:明皇之始欲為治,能自刻厲儉如此,晚節猶以奢敗;其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可不慎哉

《長安十二時辰》姚衛率祖父姚崇,曾被隊友玄宗賣掉後被任命為相

唐玄宗楊貴妃

參考文獻

  • 劉昫 《舊唐書》
  • 司馬光 《資治通鑑》
  •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十種》
  • 宋祁、歐陽修(等) 《新唐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