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文化名典

晏嬰 鄭玄 何休 詩經 高密鄉土情 高密鄉土情 2017-08-03

入室操戈

成語出自《後漢書·鄭玄傳》:“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裡去,拿起他的武器攻擊他。比喻引用對方的論點反駁對方。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東漢著名學者。幼時,鄭玄就很愛讀書,喜歡鑽研書中的學問。”鄭玄在外面遊學十餘年後回到了故鄉。他與當時研究經學的名士何休交上了朋友。何休把自己寫的《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三篇文章,送給鄭玄看。鄭玄不贊成他的觀點,就寫了《發“墨守”》、《鋮(chéng)“膏肓”》、《起“廢疾”》等文章,逐一反駁何休學派的觀點。何休看到鄭玄的文章後,感嘆地說:“鄭玄就好像是進了我的屋子,拿起我的戈矛,向我進攻啊!”

千慮一得

晏嬰是齊國的大夫。他父親死後,由他繼任齊國的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王朝的相國。

一天,晏嬰正要吃午飯,劉景公派了一個人來見他。晏嬰因為對方是君王派來的而特殊款待,當場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請來人共進午餐。當然,他這頓飯沒有吃飽。景公知道這件事後,感嘆地說:“相國家裡竟然如此貧困,我一直不知道。這是我的過錯!”說罷,景公命人給晏嬰送去千金,以供他接待賓客之用。不料,晏嬰不願接受,叫來人帶回。景公命人再送,他仍然不肯收下。當景公命人第三次送來時,晏嬰對來人說:“請稟報大王,我並不貧困。大王給我的俸祿,不僅足夠我供養家人、接待賓客之用,還可以用來接濟窮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額外的賞賜了!”送金的人也感到非常為難,對晏嬰說:“相國,我是奉命辦這件事的。您這次又不願接受,叫我如何去回報大王呢?”晏嬰想了想,說:“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進宮,讓我當面向大王辭謝。”晏嬰見了景公,感謝他對自己的厚愛,並表達了作為一個臣子,能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不能有過多的財富的想法,請求他不要勉強讓自己接受額外的賞賜。景公聽了這番話,對晏嬰更敬重了,但還是要把千金賜給他。景公還舉了一個例子:齊國以前的賢相管仲,為齊桓公成為當時各諸侯國第一個盟主立了大功。桓公賞給他許多封地,管仲沒有推辭就接受了。你晏嬰為什麼要推辭?晏嬰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聖人千百次考慮,總有一次失誤;笨人千百次考慮,總有一次正確。也許管仲考慮這件事有失誤;而我雖然笨,這件事處理得可能正確。” 景公聽他說到如此地步,只好作罷。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到楚國。楚國人認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門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才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派你當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裡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國王那裡去。我晏嬰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正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讓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盜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喝酒。當酒喝到盡興的時候,兩個差吏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差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都愛偷盜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橘子樹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果實就是甘橘,長在淮河以北結出的果實就是酸枳,(橘和枳)僅僅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到楚國就偷盜,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喜歡偷盜?"楚王聽了苦笑著說:"不可跟聖人開玩笑啊,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推己及人

春秋時期,齊景公穿著溫暖的狐皮袍子站在窗前欣賞雪景。他覺得景緻十分美麗,高興地對晏子說天氣很溫和。晏子直截了當地說:“古時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了還想到別人在捱餓,自己穿暖了還想到別人在挨凍,經常推己及人,這樣國家才會興旺。”

【出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朱熹集註:“推己及物。”

【解釋】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得意洋洋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管晏列傳》。

晏子是齊國的宰相,他對人很謙恭,可是他手下的一個馬車伕,卻很驕傲。

有一天,晏子乘車外出,當馬車經過車伕家門前的時候,車伕的妻子從門縫裡看見自己的丈夫,高高地坐在駟馬大車上,神氣十足地揮著馬鞭子,“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等車伕回到家來,妻子便提出要跟他離婚。車伕問他是什麼原因。妻子回答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卻身為齊國的宰相,名聲顯赫。今天我看見他外出坐在車子上,態度是那麼謙遜。你身高八尺,畢竟只是他的一個馬車伕,然而你趕車時卻趾高氣揚,神氣活現,自以為了不起!所以我請求離開你。”

車伕聽了很慚愧,以後每次趕車,都十分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晏子看到車伕的變化很奇怪,問他是什麼緣故。車伕就如實地告訴他。晏子認為他的這種精神很難得,便推薦他做了大夫。

人們從“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引申出“得意洋洋”或“揚揚得意”這個成語,比喻自以為了不起,神氣十足的樣子。

踴貴屨賤

景公最喜歡的一匹馬突然暴死了,景公很生氣,要肢解養馬人。晏子問景公說:“不知道堯舜肢解人時,先從人的哪個部位下手?”景公有些不好意思了,說:“先關起來吧。”晏子說:“讓我為您宣佈他的罪行,讓他知道自己犯了什麼多麼嚴重的罪行,然後再關起來,好嗎?”景公說:“好!”晏子對養馬人說:“你犯了三條死罪:國君讓你養馬,你沒養好,犯了死罪;而且死的是國君最愛的馬,這是第二條死罪;讓國君因為一匹馬而殺人,使得老百姓埋怨國君,諸侯們笑話國君,這是第三條死罪。現在把你關起來。”景公嘆口氣說:“放了他吧!”

晏子當了相國,景公對晏子說:“你的住宅靠近集市,吵鬧灰塵多,我給你換個住處吧。”晏子推辭說:“別人能住,我也可以住,要不有人會說我奢侈。而且靠近集市,買東西還方便,多好。”景公笑著說:“你也知道集市裡的貴賤?”晏子說:“是呀!”景公說:“最近什麼東西賣得貴,什麼東西賣得賤?”晏子說:“假肢買得貴,鞋買得便宜。”景公很吃驚,於是免去了刖刑(砍去腳的刑罰)。

“踴貴屨賤”喻指嚴酷的法律。

南橘北枳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意思是淮南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嬰,字仲,習慣上多稱平仲,春秋時齊國萊地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憂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候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說這消息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要來,我想羞辱他,該用什麼辦法?”身邊的人回答說:“等他到來的時候,請讓我捆綁一個人在您面前經過,您就說:‘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回答說:‘是齊國人。’您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犯了偷盜罪。’”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賜給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暢快的時候,兩個官吏捆著一個人來到楚王跟前,楚王說:“捆著的人是幹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晏子離開座位嚴肅地回答說:“我聽說過,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現在人生長在齊國不偷盜,進入楚國就偷盜,難道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吧!”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跟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釋義: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橘生淮南

【出處】:《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

半渡而擊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

此戰役指的是韓信指揮的著名的濰水之戰,濰水即今流經我市境內的濰河。

鄭家詩婢

典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據其記載,鄭玄為著名經學大師,他家中的奴婢也都讀書。曾經有一婢女,做事不合意。鄭玄要責打她,這婢女還要分辯,鄭玄發怒,讓人把她拖入泥裡。不一會,另一婢女經過,用《詩經》中的句子問:“胡為乎泥中?”這婢女也用《詩經》中的句子回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意思是說急急忙忙去申訴,正趕上他發怒。此典故後來形容學者家風儒雅。南宋陸游詩云:“奴愛才如蕭穎士,婢知詩似鄭康成。”清代趙翼《京口晤夢樓聽其雛姬度曲即事》詩之五:“鄭康成婢香山嫗,只解吟詩不解歌。”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三○六:“風雪盈裾好持贈,預教詩婢識江南。”

尚書履聲

典出《漢書·鄭崇傳》,鄭崇(?~前3),字子游,西漢高密人,鄭玄先祖,官至尚書僕射,勇於直諫,後因直言敢諫死於獄中。漢哀帝曾開玩笑地說:“我能辨出鄭尚書走路的聲音”。“尚書履聲”成為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廣為流傳。後人用“尚書履聲”指皇帝所親近的重臣,或謂其入朝、直諫。

此典故被後人廣泛運用,南朝梁何遜詩云:“蘧車響北闕,鄭履入南宮”。唐代蘇頲《夜發三泉即事》詩:“忝曳尚書履,叨兼使臣節。”杜甫《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圍公嚴公武》:“京兆空柳色,尚書無履聲”。宋代蘇軾《次韻朱光庭初夏》:“朝罷人人識鄭崇,直聲如在履聲中。”黃庭堅《子瞻去歲春侍立邇英子由秋冬間相繼入侍再次韻四首》之二:“殿上給扶鳴漢履,螭頭簪筆見秦冠。”清代詩人趙翼《汪時齋民部奉太夫人喪歸裡相見道故》詩:“曉闥尚書履,宵燈弟子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