媯水河名字由來及唐-五代延懷涿盆地歷史文化轉向(連載1)

媯水河——唐代粟特人的萬里鄉愁

——媯(gui)水河名字的由來及唐-五代延懷涿盆地歷史文化轉向

本文提要

本文是一篇探討當今北京延慶區和相鄰的張家口地區懷來縣、涿鹿縣的歷史地理的探索性性論文。以流經當今北京市延慶區和臨近的懷來縣的媯水河與涿鹿保岱媯水河的名字的來源、關係為線索而追尋延慶、懷來、涿鹿三區縣主要城鎮名稱的變遷、本地區核心地點的變動帶來的延懷涿盆地歷史地理結構的變化及背後所體現的從唐初到五代末期這段歷史的演變。在內容上,以當今延慶曆史地理為樞紐側重點的,這不是刻意的,而是這個地區歷史變化的結果。特色上,更加註重從城鎮、河流的名字上入手來尋找背後歷史深處的原因。原因,才是本文探討的目的。從而將零碎的歷史資料編製成一個完整的歷史之網。當然,本文還是顯得粗糙,知識準備不是很充分,很多資料是二手的,考古資料所用不多,而且有的問題,我的回答也不盡如人意。所以,作為業餘的文史愛好者,這隻能算是一篇草稿和習作,希望得到更多的方家指正。

媯水河名字由來及唐-五代延懷涿盆地歷史文化轉向(連載1)

目錄

一,前言

二,媯水河,兩唐書,兩個結論

1兩條媯水河之爭

2兩唐書的記錄

3《新唐書》看法的合理性

4“媯水河”名遷移說不能解決的兩大問題

三,從北齊到李唐初期的北燕州

四,從北燕州到媯州

1貞觀八年,劼利可汗死了

2突厥小史

3阿姆河——東西方交匯點上中亞最大的河流

4幽州是粟特和突厥人落腳的重要地區

5《括地誌》的主編李泰為什麼沒有當上太子?

6延慶、懷來、涿鹿盆地是粟特人上上之選

7粟特語,李唐延懷涿的國際通用語!

8潘泉何以叫媯水?

五從媯州到儒州

1開元年間的儒價州

2唐玄宗為什麼設置儒價州?

六從儒州到媯川

1,媯川縣就是消失的儒價州

2,帝國統治思想的再次鉅變

3,媯川郡王

4,史思明的粟特人身份

5,清夷軍的名字背後的起因

6,清夷軍遷址的背後原因

七新儒州設立的複雜背景

1,幽州節度使劉總強藩入京

2,唐與吐蕃戰局的變化

3,太和公主回鶻和親

4,張弘靖北上幽州

八新儒州到可汗州

1,沙陀小史

2,回鶻衰退給沙陀契丹爭霸提供了歷史契機

3,商業文明的消失——再回質樸

4,劉仁恭的幽州已經是燈幹油盡

5,儒州在天寶年間就有了嗎?

6,阿保機爭奪幽州的戰略兩步走

7,阿保機初鋒試武州

8,山海關通道已經打通

9,後唐的經濟內在矛盾

10,幽雲地區新政治聯盟形成

11,最終的可汗州

12,儒家文化的復興

13,涿鹿聖蹟和北魏平城時期帝國宗教態度

九 虞城縣,媯水的歷史空谷迴音

十小結

媯水河名字由來及唐-五代延懷涿盆地歷史文化轉向(連載1)


一,前言

北京市延慶區,及相鄰的張家口市的懷來、涿鹿三區縣所在的盆地,簡稱延懷涿盆地。在漢代屬於上谷郡所轄地區。晉屬於廣寧郡。元魏屬於燕州和上谷郡共管的地區。隋代是涿郡管轄。到了唐初為北燕州,而後在貞觀八年改為媯州。天寶元年後屬於媯川郡。安史之亂後長期為幽州藩鎮割據控制。唐末這裡分化出武州、新州、媯州、儒州四個基本單位。五代末期短暫屬於沙陀後唐之後便歸入契丹西京道之可汗州、奉聖州、歸化州、儒州等。我們的討論的重點也就是到五代末遼初這個歷史節點,後面雖然還有內容,但嚴格大體清晰,代有明文,所以我也就存而不論了。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七◎北直八》介紹這裡的位置的重要性說:

州通道燕、雲,襟帶媯、蔚。東顧則擾居庸之戍,西出則震飛狐之師。若乘間捷出,南越紫荊,則畿輔之藩垣壞矣。蓋迫近門庭,地勢阻厄,山南之險,以新、武諸州為捍蔽也。唐末,盧龍由此侵雲、朔,河東亦道此以並幽、薊乾寧初,李克用拔武州,取新州,進攻媯州。長驅入居庸,幽州望風降下。至於女真覆燕京,蒙古略冀北,曷嘗不以州為馳逐之地歟?

南屏京師,後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之固,彈壓上游,居然都會。後漢末,劉虞牧幽州,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境內以殷庶。唐乾寧初,李克用侵幽、燕,拔武州,進圍新州,而李匡籌敗亡。朱樑乾化三年,晉將李嗣源攻劉守光,分兵徇山後八州,皆下之,進取武州,而守光窮蹙矣。其後金人由此以逼燕雲。蒙古再攻宣德,蠶食山北,遂並山南。蓋鎮境不守,則藩垣單外,而薊門之禍,所不免也。明初,開平、興和列戍相望,此猶為內地。自興和移,開平棄,鎖鑰由是特重,張皇於平日,捍禦於臨時,此閫外之職矣。《邊防考》:居庸,京師門戶。宣府,又居庸藩衛也。其地山川糾紛,號為險塞。且分屯置軍,倍於他鎮,氣勢完固,庶幾易守。獨是糧援易竭,輸挽宜先。

這地區大體是今天北京延慶區、北邊的赤城縣、西部的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到懷安、萬全縣和蔚縣為邊界,南邊與當今的昌平區、門頭溝區為鄰。在這片區域的東部,即延慶區和懷來縣境內有一條橫貫東西的河流,被稱之為媯水河,又可簡稱之為媯河。這是我們要討論的主角兒。這條河流從延慶東部向西流淌進入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懷來縣,最後注入官廳湖與西方涿鹿縣來的桑乾河一起南下流入永定河。

境內關於其名字的由來,在今天眾多資料所展示的多方成果看,是一個即解決而又未解決的問題。之所以說解決了,從網絡文獻看已經有不少答案了,但是之所以還沒有解決,是因為在這些答案之中存在著衝突。特別是以聖人之遺蹟的記載為標準,更是讓人搞不清背後真實的原因。這未嘗沒有地方出於發展文化而形成的競爭所造成的現實因素,但是如果拋開這個功利的因素,無論是哪種答案,大體相同的卻是都因為目標只盯著河流名字的由來這一個問題,而忽略了這個問題之後的更為深遠而複雜的問題,從而沒有領略到延懷涿盆地在唐——五代時期所處的特殊的歷史環境及其對當時歷史發展變化的重大作用。換言之,考證這個河流的名字究竟是起源哪裡,意義並不大。相反,由於只是盯著這個河流的名字的起源,反倒是給廣大讀者帶來一個深深的誤解。這誤解就是彷彿在以延慶為代表的延懷涿盆地,大體以漢代上谷郡範圍為標準吧,似乎千年而下一直儒風盛行。這在恢復傳統文化的今天看來自然是極為有面子的事情。歷史雖然是人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並不是任何的小姑娘都任人打扮,如果仔細梳理各種文獻,就會發現,現實實在是大大的超乎我們的意料。

本文的重點是以流經當今北京市延慶區和鄰近的懷來縣的媯水河,和涿鹿縣保岱村媯水河的名字的來源和關係為線索,追尋以延慶曆史地理為樞紐重點的,延慶、懷來、涿鹿三區縣所共處的盆地,(其實更遠涉到張家口地區的懷安和萬全縣了)自貞觀八年更名為媯州到五代時期的幾種不同文明和城鎮興廢交織在一起所導致的歷史地理的變化。

媯水河名字由來及唐-五代延懷涿盆地歷史文化轉向(連載1)

從而看出中國北方,大體是華北地區,數百年間以其開放的地緣和文明結構而成容納百川之區域,而成為孕育多民族、多文明形態為新生的地區。這是地跨長城的華北地區在歷史上的獨特作用。而正是這個階段,使中國從自李唐安史之亂以來最終形成蒙元一統華夷九州的大格局。這是一個必要的過渡階段,是自漢武帝時期南遷鮮卑烏桓以來的邊疆史的繼承和否定,又是後面的有宋三百年與遼金元對峙最終統一於元的歷史的孕育時期。而延懷涿盆地就處在這個歷史轉折的樞紐地理位置上。以朔方,今天的陝西北部、河套平原地區為農耕和遊牧文明交織的中介地點、樞紐要害地點的歷史演變的結果是匈奴人和漢人的融合。但是鮮卑族一到長城邊上,就沒有把重點放在河套平原。他們選取的是今天的北京地區和大同地區。這種地理南下切入口的選擇不同於匈奴,一開始就為整個的北中國後面的發展確定了依賴的路徑,不僅是歷史的,也是地理上的,還有經濟上的、文化上的。因此,延懷涿盆地之重要性就非比尋常。因為這個盆地正處在南北交界的心臟部位。也只有從這個地方出發,才可以非常好地理清這段複雜的歷史的演化及其作用。而在這個盆地上,延慶地區由於正處於北京居庸關的北大門的看門人位置,自然成了延懷涿盆地這顆心臟的心頭肉,而為重中之重,實非刻意。延慶曆史地理之重要,是歷史在那個時間段選擇的結果。沒有厚此薄彼之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