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縣介紹

燕麥 莜麥 恆山 馬鈴薯 科報傳媒 科報傳媒 2017-09-24

山陰縣,歷史文化名城,為山西省朔州市轄縣,位於山西省北部,介於東徑112°25′-113°04′,北緯39°11′-39°47′之間。東鄰應縣,南毗代縣,西交朔城、平魯二區,北與左雲、右玉、懷仁接壤。

全縣轄4鎮10鄉,總面積1657平方千米,總人口22萬人(2002年)。縣人民政府駐岱嶽鎮。年均氣溫7℃左右。

山陰縣境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其中以煤炭為主,是產煤大縣,有"煤鄉"之稱。

歷史沿革

春秋屬狄域。

戰國為趙地。

秦屬雁門郡。

隋置善陽縣、神武縣。

唐為馬邑縣地。

遼置河陰縣。

金大定七年始稱山陰,此後雖一度改為忠州併入金城縣,但為時較短,後有復置山陰縣。宋、 遼時的"金沙灘大戰"就發生在山陰縣境內。

明朝為縣制,屬應州轄,縣城故址,在桑乾河南,即今山陰城。

風俗民情

居住

山陰縣居民歷代都喜歡住北房,房屋多為土木平房和土、石碹窯,一堂兩居、火炕朝陽。舊時桑乾河以南和下溼鹽鹼區以土房為主,山區貧苦人多住靠崖掏窯,有錢者住石碹窯。川、坡區窯淺,山區窯深,有時深約二丈多。地面多為土質,少數人家鋪磚;屋頂多數抹膠泥,有瓦者極少。家庭富有者蓋四合院。四合院為四面蓋房,多以北房為上,祖宗神位置其中,作為客廳。東西房為廚房、寢室,哥東第西,由上而下,南房放置雜物,少數住人。大門多為東南走向,西南角為廁所,門內砌照壁,或寫朱子治家格言,或畫猛虎,或寫一大"福"字。室內一般掛中堂和大字匾。

飲食

歷史上,山陰飲食以雜糧為主,飲食變化多隨農事季節。川坡區以小米、黍子、白麵為主食。副食主要是馬鈴薯(山藥蛋)、豆角、白菜、窩瓜、葫蘆、圓白菜,常年醃菜(以胡蘿蔔為主)不斷;山區以莜麵、豆麵、山藥蛋為主,每日三餐。1949年引進玉米。歲時節日,飲食具有傳統習俗。如有親朋好友客人,包餃子或捏包子,其餡因季節而異。夏季以韭菜為主,冬季則以蘿蔔為主,和以豬肉或羊肉。婚喪嫁娶壽誕擺酒席,有六六席、八八席、十冷十熱(指菜餚數),製作別具風格。

蔬菜除各種時令菜外,秋季家家用蘿蔔、蔓菁、白菜等醃製鹹菜,大蔥一般生食。

風景名勝

山陰在古代是一個多戰之地,縣境西南有古蹟、遺址多處。已發現有古遺址、古建築35處(座),古墓葬5處,列為國家二級文物12件,三級文物72件,其中廣武漢墓群、廣武古墓、廣武明長城等古蹟均頗負盛名。雁門關下的兩座廣武城,一建於遼金,一建於明代,均為防敵軍事據點,是研究軍事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縣城南30公里廣琥漢墓群,保持著豐富而珍貴的地下文物。

萬里長城--山陰段

萬里長城依陰山、恆山。太行山。呂梁山之勢,分為內、外兩支,內長城建於恆山之陰,外長城建於陰山之陽。山陰縣境內的長城屬內長城,是山西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段。它東起新廣武,西接代縣分紅嶺,依恆山之陰連接著內長城東段18個重要隘口,全長5.3公里。

雁門咽喉--兩廣武

廣武,位於山陰雁門山的長城腳下,緊依雁門關,扼守關內勾注陘之咽喉,是長城線上的重要軍事防衛據點。依塞傍關,地處要衝,與長城緊密相連在一起,素有北門鎖鑰之稱,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

戍邊亡魂--漢墓群

在新廣武城北一片廣闊平原上,散佈著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墳土堆,墳土堆連綿起伏,當地群眾稱為"謊糧堆"。整個漢墓群佔地7.5平方公里,現已標定墓冢294座。236號是最大的墓冢,佔地4畝,高約20米。這是中國發現的最大漢代墓群,對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88年被正式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優特產

燕麥

山陰燕麥是山陰特色農作物。燕麥,又名雀麥、野麥。禾亞科,燕麥屬。燕麥一般分為帶稃型和裸粒型兩大類。世界各國栽培的燕麥以帶稃型的為主,常稱為皮燕麥。我國栽培的燕麥以裸粒型的為主,常稱裸燕麥。裸燕麥的別名頗多,在中國華北地區稱為莜麥;西北地區稱為玉麥;西南地區稱為燕麥,有時也稱莜麥;東北地區稱為鈴鐺麥。(獅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