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5

1993年底,華潤準備用資本收購的方式,來切入到啤酒行業。

寧高寧看中了瀋陽的雪花啤酒,他甩下一句話:“最近外國投資者都在中國買啤酒廠,在行業選擇上,老外是過來人,他們看中的一般都是好東西。”

當時華潤對啤酒生意幾乎一無所知,連如何給併購對象估值都不會。據負責收購的黃鷹回憶,在併購成功一年後,他發現當時的計算公式居然是錯的。

儘管衝進啤酒行業的姿勢很魯莽,但華潤當時財大氣粗,畢竟賬面趴著600億港元。

在大刀闊斧進入啤酒行業的同時,華潤與當時全球第四大啤酒企業SAB(南非啤酒集團)合作。

就這樣,華潤從門外漢變成了既有資本,又有經驗的頭號玩家。

在市場開拓方面,華潤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戰略”(效仿可口可樂公司):即因啤酒瓶的限制,一般啤酒廠的銷售半徑只有150-200公里,因此華潤全國到處收購啤酒廠,然後為企業更換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集中資源在工廠輻射範圍內做大市場份額。

"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5

1993年底,華潤準備用資本收購的方式,來切入到啤酒行業。

寧高寧看中了瀋陽的雪花啤酒,他甩下一句話:“最近外國投資者都在中國買啤酒廠,在行業選擇上,老外是過來人,他們看中的一般都是好東西。”

當時華潤對啤酒生意幾乎一無所知,連如何給併購對象估值都不會。據負責收購的黃鷹回憶,在併購成功一年後,他發現當時的計算公式居然是錯的。

儘管衝進啤酒行業的姿勢很魯莽,但華潤當時財大氣粗,畢竟賬面趴著600億港元。

在大刀闊斧進入啤酒行業的同時,華潤與當時全球第四大啤酒企業SAB(南非啤酒集團)合作。

就這樣,華潤從門外漢變成了既有資本,又有經驗的頭號玩家。

在市場開拓方面,華潤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戰略”(效仿可口可樂公司):即因啤酒瓶的限制,一般啤酒廠的銷售半徑只有150-200公里,因此華潤全國到處收購啤酒廠,然後為企業更換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集中資源在工廠輻射範圍內做大市場份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這樣,每收購一個企業就相當於種下了一個蘑菇。等這個區域的蘑菇發展壯大後,再向周邊地區延伸,各個區域之間可以相互扶持,待時機成熟之後,就可以聯結成片,市場份額也就不知不覺擴大了。

06

瀋陽是華潤種下的第一個蘑菇,隨後充分發揮發揮資本的作用——攜雷霆之勢、高舉三尺長劍,攻城拔寨,相繼拿下川、皖、津等地區的啤酒品牌廠商。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凡是被華潤看上的啤酒廠無不是該地區數一數二的優勢企業,這是典型的扶強除弱策略。

讓人感慨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很快全國上下啤酒廠相繼被華潤收入囊中:瀋陽的“雪花”,大連的“金獅”和“凱龍”,吉林的“華丹”,武漢的“東西湖”,黑龍江的“新三星”,安徽的“零點”,天津的“萊格”……

而此時,燕京啤酒在幹啥呢?

"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5

1993年底,華潤準備用資本收購的方式,來切入到啤酒行業。

寧高寧看中了瀋陽的雪花啤酒,他甩下一句話:“最近外國投資者都在中國買啤酒廠,在行業選擇上,老外是過來人,他們看中的一般都是好東西。”

當時華潤對啤酒生意幾乎一無所知,連如何給併購對象估值都不會。據負責收購的黃鷹回憶,在併購成功一年後,他發現當時的計算公式居然是錯的。

儘管衝進啤酒行業的姿勢很魯莽,但華潤當時財大氣粗,畢竟賬面趴著600億港元。

在大刀闊斧進入啤酒行業的同時,華潤與當時全球第四大啤酒企業SAB(南非啤酒集團)合作。

就這樣,華潤從門外漢變成了既有資本,又有經驗的頭號玩家。

在市場開拓方面,華潤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戰略”(效仿可口可樂公司):即因啤酒瓶的限制,一般啤酒廠的銷售半徑只有150-200公里,因此華潤全國到處收購啤酒廠,然後為企業更換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集中資源在工廠輻射範圍內做大市場份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這樣,每收購一個企業就相當於種下了一個蘑菇。等這個區域的蘑菇發展壯大後,再向周邊地區延伸,各個區域之間可以相互扶持,待時機成熟之後,就可以聯結成片,市場份額也就不知不覺擴大了。

06

瀋陽是華潤種下的第一個蘑菇,隨後充分發揮發揮資本的作用——攜雷霆之勢、高舉三尺長劍,攻城拔寨,相繼拿下川、皖、津等地區的啤酒品牌廠商。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凡是被華潤看上的啤酒廠無不是該地區數一數二的優勢企業,這是典型的扶強除弱策略。

讓人感慨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很快全國上下啤酒廠相繼被華潤收入囊中:瀋陽的“雪花”,大連的“金獅”和“凱龍”,吉林的“華丹”,武漢的“東西湖”,黑龍江的“新三星”,安徽的“零點”,天津的“萊格”……

而此時,燕京啤酒在幹啥呢?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7

1997年,燕京啤酒上市,募集資金13億人民幣。

此時中國的啤酒市場結構呈金字塔型:90%以上是低價位市場,中價位市場約佔7%,高價位市場僅佔3%。

從1997至2002年,青島啤酒、華潤集團先後併購上百家地方啤酒公司,把行業攪的天翻地覆,於外人言則是眼花繚亂。

燕京啤酒被綁在了軍備賽中,也開始兼併收購,不過燕啤的思路與青島啤酒、華潤截然不同,儘可能強強聯合:收購的啤酒廠不僅規模要大,市場前景也要好,來之能戰,收購完成直接佔領市場。

比如:燕啤在2001年前後控股了山東的“無名”和“三孔”啤酒廠,加上此前收購的萊州啤酒廠,燕啤只花了2.95億元,就整合了山東85萬噸啤酒生產能力和50萬噸的市場份額,佔到了山東啤酒產銷量的1/4。

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及華潤再次把中國啤酒產推到了一個時代——三足鼎立的時代

這個時代雖無啤酒戰國時代那般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甚至趕不上他的上一個時代的磅礴氣勢,但它百轉千折、高舉高打、奇絕壯觀,在看似沒有了路的地方,它驚險地拐了那麼幾下,局面就豁然開朗了,又是一片讓人拍案叫絕的風景。

而接下來——外資入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08

外資入股中國啤酒行業從90年代起,就拉開了序幕。

先後礙於政策、中國企業強勢等原因先後無疾而終,終於在華潤衝殺一番有所鬆動後,外資在2004年再次來襲。

華潤首當其衝,接受了SAB的注資,且被佔49%股份。不過SAB做起了——“不控股、不經營、不生產自己的品牌”的甩手掌櫃,任由華潤打造“雪花”品牌。

連昔日的老大哥青島啤酒也被百威英博入股,且其大股東百威英博旗下還有哈爾濱啤酒、珠江啤酒、雪津啤酒……

青島啤酒即用不上外力,還得嚴正以待打磨自己的“品牌”。

唯獨燕京啤酒,力拒外資,保持著北京傲氣的風骨與踏實的作風,李福成曾說:”真正大的龍頭企業,不應該讓外商控股,把大頭給其他國家。”

啤酒產業的故事似乎到此就該結束了,李白有一句詩,叫作“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對此情此景,我覺得恰好可以形容此階段。

啤酒行業的龍頭企業跑出了不同景緻,在你來我往之間、精彩豐呈之中,中國啤酒產能雄踞全球首位。

"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5

1993年底,華潤準備用資本收購的方式,來切入到啤酒行業。

寧高寧看中了瀋陽的雪花啤酒,他甩下一句話:“最近外國投資者都在中國買啤酒廠,在行業選擇上,老外是過來人,他們看中的一般都是好東西。”

當時華潤對啤酒生意幾乎一無所知,連如何給併購對象估值都不會。據負責收購的黃鷹回憶,在併購成功一年後,他發現當時的計算公式居然是錯的。

儘管衝進啤酒行業的姿勢很魯莽,但華潤當時財大氣粗,畢竟賬面趴著600億港元。

在大刀闊斧進入啤酒行業的同時,華潤與當時全球第四大啤酒企業SAB(南非啤酒集團)合作。

就這樣,華潤從門外漢變成了既有資本,又有經驗的頭號玩家。

在市場開拓方面,華潤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戰略”(效仿可口可樂公司):即因啤酒瓶的限制,一般啤酒廠的銷售半徑只有150-200公里,因此華潤全國到處收購啤酒廠,然後為企業更換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集中資源在工廠輻射範圍內做大市場份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這樣,每收購一個企業就相當於種下了一個蘑菇。等這個區域的蘑菇發展壯大後,再向周邊地區延伸,各個區域之間可以相互扶持,待時機成熟之後,就可以聯結成片,市場份額也就不知不覺擴大了。

06

瀋陽是華潤種下的第一個蘑菇,隨後充分發揮發揮資本的作用——攜雷霆之勢、高舉三尺長劍,攻城拔寨,相繼拿下川、皖、津等地區的啤酒品牌廠商。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凡是被華潤看上的啤酒廠無不是該地區數一數二的優勢企業,這是典型的扶強除弱策略。

讓人感慨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很快全國上下啤酒廠相繼被華潤收入囊中:瀋陽的“雪花”,大連的“金獅”和“凱龍”,吉林的“華丹”,武漢的“東西湖”,黑龍江的“新三星”,安徽的“零點”,天津的“萊格”……

而此時,燕京啤酒在幹啥呢?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7

1997年,燕京啤酒上市,募集資金13億人民幣。

此時中國的啤酒市場結構呈金字塔型:90%以上是低價位市場,中價位市場約佔7%,高價位市場僅佔3%。

從1997至2002年,青島啤酒、華潤集團先後併購上百家地方啤酒公司,把行業攪的天翻地覆,於外人言則是眼花繚亂。

燕京啤酒被綁在了軍備賽中,也開始兼併收購,不過燕啤的思路與青島啤酒、華潤截然不同,儘可能強強聯合:收購的啤酒廠不僅規模要大,市場前景也要好,來之能戰,收購完成直接佔領市場。

比如:燕啤在2001年前後控股了山東的“無名”和“三孔”啤酒廠,加上此前收購的萊州啤酒廠,燕啤只花了2.95億元,就整合了山東85萬噸啤酒生產能力和50萬噸的市場份額,佔到了山東啤酒產銷量的1/4。

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及華潤再次把中國啤酒產推到了一個時代——三足鼎立的時代

這個時代雖無啤酒戰國時代那般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甚至趕不上他的上一個時代的磅礴氣勢,但它百轉千折、高舉高打、奇絕壯觀,在看似沒有了路的地方,它驚險地拐了那麼幾下,局面就豁然開朗了,又是一片讓人拍案叫絕的風景。

而接下來——外資入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08

外資入股中國啤酒行業從90年代起,就拉開了序幕。

先後礙於政策、中國企業強勢等原因先後無疾而終,終於在華潤衝殺一番有所鬆動後,外資在2004年再次來襲。

華潤首當其衝,接受了SAB的注資,且被佔49%股份。不過SAB做起了——“不控股、不經營、不生產自己的品牌”的甩手掌櫃,任由華潤打造“雪花”品牌。

連昔日的老大哥青島啤酒也被百威英博入股,且其大股東百威英博旗下還有哈爾濱啤酒、珠江啤酒、雪津啤酒……

青島啤酒即用不上外力,還得嚴正以待打磨自己的“品牌”。

唯獨燕京啤酒,力拒外資,保持著北京傲氣的風骨與踏實的作風,李福成曾說:”真正大的龍頭企業,不應該讓外商控股,把大頭給其他國家。”

啤酒產業的故事似乎到此就該結束了,李白有一句詩,叫作“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對此情此景,我覺得恰好可以形容此階段。

啤酒行業的龍頭企業跑出了不同景緻,在你來我往之間、精彩豐呈之中,中國啤酒產能雄踞全球首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但中國啤酒行業卻危機重重。

一方面,國產啤酒的口味一直被消費者詬病,現在面臨進口啤酒和精釀啤酒的衝擊;

另一方面,中國啤酒行業從2014年開始,銷量和產量都在不斷下降。

"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5

1993年底,華潤準備用資本收購的方式,來切入到啤酒行業。

寧高寧看中了瀋陽的雪花啤酒,他甩下一句話:“最近外國投資者都在中國買啤酒廠,在行業選擇上,老外是過來人,他們看中的一般都是好東西。”

當時華潤對啤酒生意幾乎一無所知,連如何給併購對象估值都不會。據負責收購的黃鷹回憶,在併購成功一年後,他發現當時的計算公式居然是錯的。

儘管衝進啤酒行業的姿勢很魯莽,但華潤當時財大氣粗,畢竟賬面趴著600億港元。

在大刀闊斧進入啤酒行業的同時,華潤與當時全球第四大啤酒企業SAB(南非啤酒集團)合作。

就這樣,華潤從門外漢變成了既有資本,又有經驗的頭號玩家。

在市場開拓方面,華潤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戰略”(效仿可口可樂公司):即因啤酒瓶的限制,一般啤酒廠的銷售半徑只有150-200公里,因此華潤全國到處收購啤酒廠,然後為企業更換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集中資源在工廠輻射範圍內做大市場份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這樣,每收購一個企業就相當於種下了一個蘑菇。等這個區域的蘑菇發展壯大後,再向周邊地區延伸,各個區域之間可以相互扶持,待時機成熟之後,就可以聯結成片,市場份額也就不知不覺擴大了。

06

瀋陽是華潤種下的第一個蘑菇,隨後充分發揮發揮資本的作用——攜雷霆之勢、高舉三尺長劍,攻城拔寨,相繼拿下川、皖、津等地區的啤酒品牌廠商。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凡是被華潤看上的啤酒廠無不是該地區數一數二的優勢企業,這是典型的扶強除弱策略。

讓人感慨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很快全國上下啤酒廠相繼被華潤收入囊中:瀋陽的“雪花”,大連的“金獅”和“凱龍”,吉林的“華丹”,武漢的“東西湖”,黑龍江的“新三星”,安徽的“零點”,天津的“萊格”……

而此時,燕京啤酒在幹啥呢?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7

1997年,燕京啤酒上市,募集資金13億人民幣。

此時中國的啤酒市場結構呈金字塔型:90%以上是低價位市場,中價位市場約佔7%,高價位市場僅佔3%。

從1997至2002年,青島啤酒、華潤集團先後併購上百家地方啤酒公司,把行業攪的天翻地覆,於外人言則是眼花繚亂。

燕京啤酒被綁在了軍備賽中,也開始兼併收購,不過燕啤的思路與青島啤酒、華潤截然不同,儘可能強強聯合:收購的啤酒廠不僅規模要大,市場前景也要好,來之能戰,收購完成直接佔領市場。

比如:燕啤在2001年前後控股了山東的“無名”和“三孔”啤酒廠,加上此前收購的萊州啤酒廠,燕啤只花了2.95億元,就整合了山東85萬噸啤酒生產能力和50萬噸的市場份額,佔到了山東啤酒產銷量的1/4。

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及華潤再次把中國啤酒產推到了一個時代——三足鼎立的時代

這個時代雖無啤酒戰國時代那般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甚至趕不上他的上一個時代的磅礴氣勢,但它百轉千折、高舉高打、奇絕壯觀,在看似沒有了路的地方,它驚險地拐了那麼幾下,局面就豁然開朗了,又是一片讓人拍案叫絕的風景。

而接下來——外資入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08

外資入股中國啤酒行業從90年代起,就拉開了序幕。

先後礙於政策、中國企業強勢等原因先後無疾而終,終於在華潤衝殺一番有所鬆動後,外資在2004年再次來襲。

華潤首當其衝,接受了SAB的注資,且被佔49%股份。不過SAB做起了——“不控股、不經營、不生產自己的品牌”的甩手掌櫃,任由華潤打造“雪花”品牌。

連昔日的老大哥青島啤酒也被百威英博入股,且其大股東百威英博旗下還有哈爾濱啤酒、珠江啤酒、雪津啤酒……

青島啤酒即用不上外力,還得嚴正以待打磨自己的“品牌”。

唯獨燕京啤酒,力拒外資,保持著北京傲氣的風骨與踏實的作風,李福成曾說:”真正大的龍頭企業,不應該讓外商控股,把大頭給其他國家。”

啤酒產業的故事似乎到此就該結束了,李白有一句詩,叫作“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對此情此景,我覺得恰好可以形容此階段。

啤酒行業的龍頭企業跑出了不同景緻,在你來我往之間、精彩豐呈之中,中國啤酒產能雄踞全球首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但中國啤酒行業卻危機重重。

一方面,國產啤酒的口味一直被消費者詬病,現在面臨進口啤酒和精釀啤酒的衝擊;

另一方面,中國啤酒行業從2014年開始,銷量和產量都在不斷下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這裡面的原因,有啤酒替代品的衝擊,也有消費口味的變化,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年輕人和農民工是啤酒的最大消費群體,而他們的數量都在減少。

09

故事到了尾聲,試問誰能扛起中國啤酒產業的大旗,誰又會是品牌時代啤酒品牌的明星?

是資本打造的“雪花”,是被帝國主義捅來的“青島”,抑或是出身北京巷陌之間“燕京”?

我想沒有外商入股的燕京或許是最能甩開膀子,大幹一番的。

三千三輪車突襲京城,力拒外資入住的往事還歷歷在目......

君不見,燕京啤酒仍在挑戰、攀登,最近又再次隆重推出啤酒行業全新單品類、第一款優質高階小度啤酒——U8

"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5

1993年底,華潤準備用資本收購的方式,來切入到啤酒行業。

寧高寧看中了瀋陽的雪花啤酒,他甩下一句話:“最近外國投資者都在中國買啤酒廠,在行業選擇上,老外是過來人,他們看中的一般都是好東西。”

當時華潤對啤酒生意幾乎一無所知,連如何給併購對象估值都不會。據負責收購的黃鷹回憶,在併購成功一年後,他發現當時的計算公式居然是錯的。

儘管衝進啤酒行業的姿勢很魯莽,但華潤當時財大氣粗,畢竟賬面趴著600億港元。

在大刀闊斧進入啤酒行業的同時,華潤與當時全球第四大啤酒企業SAB(南非啤酒集團)合作。

就這樣,華潤從門外漢變成了既有資本,又有經驗的頭號玩家。

在市場開拓方面,華潤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戰略”(效仿可口可樂公司):即因啤酒瓶的限制,一般啤酒廠的銷售半徑只有150-200公里,因此華潤全國到處收購啤酒廠,然後為企業更換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集中資源在工廠輻射範圍內做大市場份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這樣,每收購一個企業就相當於種下了一個蘑菇。等這個區域的蘑菇發展壯大後,再向周邊地區延伸,各個區域之間可以相互扶持,待時機成熟之後,就可以聯結成片,市場份額也就不知不覺擴大了。

06

瀋陽是華潤種下的第一個蘑菇,隨後充分發揮發揮資本的作用——攜雷霆之勢、高舉三尺長劍,攻城拔寨,相繼拿下川、皖、津等地區的啤酒品牌廠商。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凡是被華潤看上的啤酒廠無不是該地區數一數二的優勢企業,這是典型的扶強除弱策略。

讓人感慨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很快全國上下啤酒廠相繼被華潤收入囊中:瀋陽的“雪花”,大連的“金獅”和“凱龍”,吉林的“華丹”,武漢的“東西湖”,黑龍江的“新三星”,安徽的“零點”,天津的“萊格”……

而此時,燕京啤酒在幹啥呢?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07

1997年,燕京啤酒上市,募集資金13億人民幣。

此時中國的啤酒市場結構呈金字塔型:90%以上是低價位市場,中價位市場約佔7%,高價位市場僅佔3%。

從1997至2002年,青島啤酒、華潤集團先後併購上百家地方啤酒公司,把行業攪的天翻地覆,於外人言則是眼花繚亂。

燕京啤酒被綁在了軍備賽中,也開始兼併收購,不過燕啤的思路與青島啤酒、華潤截然不同,儘可能強強聯合:收購的啤酒廠不僅規模要大,市場前景也要好,來之能戰,收購完成直接佔領市場。

比如:燕啤在2001年前後控股了山東的“無名”和“三孔”啤酒廠,加上此前收購的萊州啤酒廠,燕啤只花了2.95億元,就整合了山東85萬噸啤酒生產能力和50萬噸的市場份額,佔到了山東啤酒產銷量的1/4。

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及華潤再次把中國啤酒產推到了一個時代——三足鼎立的時代

這個時代雖無啤酒戰國時代那般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甚至趕不上他的上一個時代的磅礴氣勢,但它百轉千折、高舉高打、奇絕壯觀,在看似沒有了路的地方,它驚險地拐了那麼幾下,局面就豁然開朗了,又是一片讓人拍案叫絕的風景。

而接下來——外資入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08

外資入股中國啤酒行業從90年代起,就拉開了序幕。

先後礙於政策、中國企業強勢等原因先後無疾而終,終於在華潤衝殺一番有所鬆動後,外資在2004年再次來襲。

華潤首當其衝,接受了SAB的注資,且被佔49%股份。不過SAB做起了——“不控股、不經營、不生產自己的品牌”的甩手掌櫃,任由華潤打造“雪花”品牌。

連昔日的老大哥青島啤酒也被百威英博入股,且其大股東百威英博旗下還有哈爾濱啤酒、珠江啤酒、雪津啤酒……

青島啤酒即用不上外力,還得嚴正以待打磨自己的“品牌”。

唯獨燕京啤酒,力拒外資,保持著北京傲氣的風骨與踏實的作風,李福成曾說:”真正大的龍頭企業,不應該讓外商控股,把大頭給其他國家。”

啤酒產業的故事似乎到此就該結束了,李白有一句詩,叫作“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對此情此景,我覺得恰好可以形容此階段。

啤酒行業的龍頭企業跑出了不同景緻,在你來我往之間、精彩豐呈之中,中國啤酒產能雄踞全球首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但中國啤酒行業卻危機重重。

一方面,國產啤酒的口味一直被消費者詬病,現在面臨進口啤酒和精釀啤酒的衝擊;

另一方面,中國啤酒行業從2014年開始,銷量和產量都在不斷下降。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這裡面的原因,有啤酒替代品的衝擊,也有消費口味的變化,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年輕人和農民工是啤酒的最大消費群體,而他們的數量都在減少。

09

故事到了尾聲,試問誰能扛起中國啤酒產業的大旗,誰又會是品牌時代啤酒品牌的明星?

是資本打造的“雪花”,是被帝國主義捅來的“青島”,抑或是出身北京巷陌之間“燕京”?

我想沒有外商入股的燕京或許是最能甩開膀子,大幹一番的。

三千三輪車突襲京城,力拒外資入住的往事還歷歷在目......

君不見,燕京啤酒仍在挑戰、攀登,最近又再次隆重推出啤酒行業全新單品類、第一款優質高階小度啤酒——U8

燕京啤酒的底色。(下)

U8能夠滿足越來越多國人選擇暢飲型啤酒的微醺感,拒絕高度啤酒帶來上頭醉。

並解決了暢飲型啤酒普遍口感寡淡單一、風味不足的問題,從燕京啤酒“不甘於寡淡、柔爽有度不霸道”的口感宣傳上,可以看出燕京啤酒不斷打造產品個性的決心,於品牌突圍的雄心。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燕京啤酒的底色本就是中國的民族企業的本色,堅韌與無畏。

燕京啤酒的工藝也是當下最能代表本土釀造的品質,從燕京啤酒廣受好評的“帝道”到如今的“U8”,我們相信,燕京啤酒能擦亮民族品牌的牌匾,引領啤酒業消費升級、打造“中國質造”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符號意義的產品。

如今的中國已經成為啤酒企業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之一,市場競爭的層次更加高深,品牌正在逐步取代價格競爭、產品競爭,成為最有生命力的競爭手段。

燕京啤酒或該在產品的迭代與跨界中不斷突破,在產品傳播中結合更多元的媒介形成更有利於吸引年輕人關注的產品。

現在的階段提升品牌營銷價值會是燕京啤酒打贏翻身戰的重要武器。

我們共同期待燕京啤酒的下一次奇襲。


參考資料:

[1]. 我國啤酒行業發展態勢及戰略模式分析,費顯罡,2002年

[2]. 資本:能否釀出醇美的啤酒,韋桂華,2002年

[3]. 華潤雪花——啤酒黑馬的生意經,昝慧昉,2007年

[4]. 華潤,資本大旗扛多久,段岩石,2002年

[5]. 燕京天下,韋三水,2006年

作者:謝筱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