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講大道理的人,往往都很無知

顏回 孔子 子貢 古爾浪窪的方寸江湖 2019-04-08
愛講大道理的人,往往都很無知


孔子有一句評價他的得意弟子,顏回的的話,是這樣說的:“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這句話有意思和耐人尋味之處在於,這個顏回,並不是孔子隨隨便便的一個普通弟子,而是他真正最得意弟子,是孔門中的72賢人之首,被後人稱為復聖。

孔子與顏回談話的時候,一整天,顏回都“不違,如愚”。“不違”就是沒有任何異議,老師說什麼,都全盤接受,“如愚”,就是像個傻子,好像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會點頭稱是。

實際上他如何呢?其實一點都不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在私下裡,比如他回家了,或者是沒有向老師請問學習,跟同學們討論時,孔子在旁邊觀察顏回的言談,發現他“亦足以發”。

“發“,是發揮,也就是他在別人請教他,或者與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能把孔子講的東西,完全發揮出來。這就證明,他其實是聽懂了,消化了,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觀點了。

其實在上課時,我們可能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有些人,怪問題不斷,一整課都不會閒下來,總是積極參與討論和發言。

但也有些人,安安靜靜的,不怎麼問問題,也不怎麼參與討論,但過段時間搞測驗,他考的居然比老問問題,看起來似乎聽懂了的很多人要好,而且理解的更透徹。完完全全的大智若愚。

在這裡,可能會有一種誤解,我們以為,積極參與發言的,似乎更能弄得通,聽得懂。但其實,也可能恰恰相反,往往可能是學的不認真,對所學東西不夠了解的人,才會老問問題。

而真正專注的人,比如顏回這樣的人,他反而因為思想不開小差,集中精神,全神貫注,沒有雜念,內心清淨。心清淨,就非常容易理解老師的教誨。

問題是,同樣在聽課,學東西,大部分人雜念多,顏回卻會比較專注?

我想,首先,他尊師。顏回說,他一生去追求老師的那個境界,都達不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可見得在他心目中對老師非常景仰,所以學東西會比較虔誠。

其次,他重道。顏回能做到“深潛純粹”,他內心的涵養極深,純粹是為了學道,沒有其他雜念,所以他能夠貧而樂道,簞食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學東西,不厭其煩。

第三,他真懂。顏回的懂達到了什麼境界呢?“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能言善辯的子貢,面對顏回,都甘拜下風。他自己承認,顏回學東西,聞一知十,自己學東西,聞一知二。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那些並不真懂的人,才會追求新解,創造新說,無非是為了博眼球,求關注而已。而那些真正懂的人,反而不事張揚,“默而識之,如愚”,往往都默默去實踐,像傻子一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