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一代名醫李炳(揚州江都邵伯鎮)

李炳(1729-1805),又名李鈞,字振聲,號西垣,儀徵人。因常往於邵伯,故晚年亦居邵伯。清一代名醫。

李炳乃布衣出身。與大多數儒醫因舉業不成而習醫不同,他幼習三世之書,自小就拜師學醫。早年學醫並不順利,由於文化素養不高,苦不能得其奧。於是,他復轉而苦苦鑽研儒學經典,乃學“易”,十年而有得。在經歷了也算是十年寒窗的苦讀以後,這才觸類旁通得其精髓,頓悟陽長陰消,遂通“靈”、“素”之旨。

有一次,一位傷寒病人經李炳的先生多次診治無效,而他從旁通過傾聽、觀察、分析,有了自己的治療方案,就跑到病人家中悄悄治好了患者的病,一時傳為美談。他的老師很開明,得知真相後,也為自己的弟子高興,特地治酒慶賀,並詢問緣由:“子何所見而若此?”當聽完李炳的陳述後,老師曰:“子悟出在我上,何可在弟子列?急趨之掛牌”。自此,李炳開始了自己的行醫生涯。(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清一代名醫李炳(揚州江都邵伯鎮)

李炳深得岐黃之術,洞察陰陽之道,醫術相當高明。

乾隆四十二年(1779)夏,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焦循的父親臂痛,多方醫治無效,醫者都認為或將成偏枯。焦循經同學的祖父介紹,結識了李炳,請他為父診治。李炳用黑豆半升、蠶砂二兩為末讓患者服之,服未盡而痛失。乾隆五十五年(1790)焦循本人嘔血,李炳也是藥到病除。嘉慶元年(1796)焦循兒子生病,焦從浙江返揚州延請李炳診視。其兒被治癒後,焦稱之為“神妙之事”。第二年,焦妻懷孕,忽嘔逆不已,每嘔必厥,日十數度,李不畏物議,獨抒己見,雖幾經波折,亦成功將其治癒。《揚州畫舫錄》作者李鬥腹痛,他醫醫以溼邪,幾瀕於死。李炳診後,令服防風粥,痛減,隨之大便,色如白銀,繼而病癒。後李鬥名其屋為“防風館”。

李炳醫名大噪,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是:“可與清初名醫汪機比肩”,“醫似之,壽似之,翁固山石之後一人。所惜翁之後不知何年始有如翁者出耳”。“此翁老後,不可復得,惜世人無知之者”。(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樣一位名醫,為何是“世人無知之者”呢?

原來,李炳不大為中上流社會階層所接受與信任。其緣故不在他的醫術,而在他的性格與行醫方式。

清一代名醫李炳(揚州江都邵伯鎮)

據書載:李炳“胸有定見,不喜隨眾浮沉,病已則戒勿藥,不屑以調理為名奔走射利。或制一方,令服百劑、數十劑不更,增損均與世俗相反,而識者遂稀”,可見其卓犖寡合;“至於生死呼吸之際,人攻君補,人塞君通,人寒君熱,以口舌爭之而不足,以身名性命誓而決之,”可見其敢任不阿。李炳既是一位缺乏心機、敢於負責的性情中人,又是一位冷峻孤傲、不善逢迎的耿直之人。為了實施自己的治療方案,常常是獨排眾議,堅持己見,甚至不惜冒險,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難怪時人稱其為“李大膽”。

在為揚州大鹽商江春族人江心培治病時,江患傷寒,時醫治以寒劑,延月餘不效。李炳見其中寒而外熱,獨自主張用溫中之法。先用附子一兩,病人服後益劇欲絕,李又加至二兩,眾醫難之。李謂諸醫曰:“諸君敢包醫否?”眾曰不能。李曰:“吾能之,吾從此居此不去,果死,治以庸醫殺人罪,何如?”諸醫唯唯而退,李力迫病人服之,次日霍然而愈。

這樣的行醫方式,治癒便罷,如果發生萬一又怎麼辦?因而難以得到富貴之家、上層人士與主流社會的認可。

既然得不到主流社會人士的接納,李炳便常往來於江淮,而往邵伯鎮者為多,晚年多居邵伯鎮。

清一代名醫李炳(揚州江都邵伯鎮)

在邵伯,李炳“為貧賤士治疾,必竭盡心力,寒暑暮夜,聞召即行”,甚至“手調其藥,而坐驗其啜,不效不已”,“及其愈也,所報或無一錢,君反以為快”,真可謂仁心深切,得到了平民百姓的信賴。

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市井貧民之子得喉病,喘促將死。當李炳得知病人是這家的獨生兒子後,頓生惻隱之心,反覆求之,最終得以獲救。乾隆六十年(1795)書生周金聲患頭痛病,久治不愈,痛苦異常,經過李炳精心治療痊癒,他便隨其習醫,10年後以醫噪於市。李炳只要一到邵伯,沿湖之人邀以小舟,相接如蟻。

李炳財利所在,讓之他人,拙手術富,巧手濟貧,一生縱有高明醫術,卻依然窮困潦倒。他本人直至嘉慶九年(1804)76歲時才喜得貴子,可惜第二年就去世了。卒之日,湖中農人有泣於路者。他去世後,邵伯人集其十數年來所用藥方,各依脈案,分門別類,展之成簿。有疾則設位禱於翁,撿簿中方案相合者服之,頓愈。愈則謝以紙錢,可見邵伯民眾對其頂禮膜拜的程度。

清一代名醫李炳(揚州江都邵伯鎮)

李炳作為一代名醫,勤於臨證,外感內傷皆所擅長。他治病多用經方,用藥精煉,大道至簡,且有神效。他苦《金匱》無善注,乃撰《金匱要略注》32卷;見吳又阿《瘟疫論》之惑人,乃作《辨瑣言》一卷以糾之,後被收入《珍本醫書集成》;錄生平治驗之案為《西垣珍籍》2卷,以獨特見解,啟示後學。書中,他對疫病的病因、病機、治療、預防等方面都有深刻見解,不僅豐富了疫病學理論,而且對當今傳染性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臨床價值,從而在中國醫學尤其是治病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朱毓麒(海流 漉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