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楊延昭,真有評書裡那樣英雄嗎?比評書裡更英雄

歷史上的楊延昭,真有評書裡那樣英雄嗎?比評書裡更英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遠

評書《楊家將》伴隨了我們幾代人的成長,楊家一門忠烈、七郎八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慷慨悲壯,在我們童蒙時代,即刻下了濃烈的家國情懷,《楊家將》系列評書,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初的愛國教育。

當然,現在也有不少“專家”,洋洋灑灑列出各種“考據”,比如“楊家將的故事只是小說瞎編”“真實的楊家將只是小角色”之類的觀點,一度在互聯網上滿天飛。甚至還衍生出雷人觀點:宋朝就是個對外慫包的窩囊朝代,只靠瞎編武將故事來“精神勝利”。

這種觀點對不對?就要弄清楚一個問題:楊家將的功勞,是不是瞎編?且不說雍熙北伐時,慨然殉國的楊業老將軍不答應,此後扛起家族傳承,繼續浴血護國的楊延昭,也絕不答應。

在”楊家將故事”裡,即使比起父親楊業,同樣撐起戰旗的楊延昭,也是絕對的高人氣。比如雲集葛優陳道明、張子健、何賽飛和于謙等藝術家的上世紀古裝大劇《寇老西兒》中,都有關於楊延昭的震撼情節:當屢受北宋奸臣陷害的楊延昭,不得已假死避禍時,收到楊延昭“死訊”的遼國大軍,非但沒有興高采烈,反而鄭重的供起楊延昭靈牌,集體向楊延昭行禮。一句臺詞更讓多少觀眾刻骨銘心:“楊延昭元帥是我們沙場上的敵人,更是我們最為敬重的英雄!”

歷史上的楊延昭,真有評書裡那樣英雄嗎?比評書裡更英雄

而放在真實歷史上,楊延昭也有這般英雄風采嗎?那就要從慘烈的雍熙北伐後,倖存下來的楊延昭,擔當大宋邊防重任說起。

一、遂城守衛戰

宋遼幾番大戰之後,曾經短暫的和平休眠,雙方互相提心吊膽的偃旗息鼓了一陣子,但誰都知道,這種和平維持不了多久。

公元999年冬季,遼國軍隊在遼聖宗的母親蕭燕燕(各種演義中的蕭太后)親自帶領下,衝擊宋朝邊境。

出門打仗是個大事情,但有時候真得看黃曆,否則總會遇到一些不正常的事。這次遼國的入侵就屬於沒看黃曆,他們馬上遇到了對手——楊延昭。

楊延昭當時駐守在遂城(今河北保定徐水縣),這裡是遼宋邊境的前沿陣地。遼國想要南下的話,拔掉遂城是必然的,而楊延昭——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楊延昭集中了周圍幾個縣的兵力,集結在遂城,抵禦遼軍土。邊關將士,守土有責——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最美逆行者。

對比一下雙方兵力:由蕭太后率領的遼國大軍,兵力約十萬;另一面是宋朝的遂城威虜軍,總兵力滿打滿算——3000。這個比例,基本上也就30:1吧。

遼國圍城開打,楊延昭堅城固守,一輪輪的爬牆、衝鋒,一批批的變成屍體倒下,這個沒辦法,宋朝的弓弩,天下無雙,想正面爬牆,那就得變成刺蝟。

雙方從農曆9月,廝殺到農曆10月。攻守雙方都是非常的疲憊,但事實就是十萬遼軍,連一塊遂州磚頭都沒啃下來。

歷史上的楊延昭,真有評書裡那樣英雄嗎?比評書裡更英雄

直到這一天,晚上出奇的寒冷。當天際泛白的時候,比天氣更冷的是遼軍的心——一晚上的時間,遂州城成了冰城。楊延昭趁夜用水澆築城牆,結果就是“冰掛滿城牆”。面對晶瑩剔透的冰城,遼軍卻內心悲涼——這城沒法爬了。

這便是楊延昭的成名之戰“遂城之捷”,遂城從此有了個別名“鐵遂城”。

二、澶淵大戰中的楊六郎

公元1004年12月,蕭太后再次帥軍30萬攻擊宋朝,這一次力度空前、兵力空前、決心也空前,不打出點成績,實在不好意思回家交差。

但是這一次,蕭太后仍然沒有看黃曆,如果細看黃曆的話,她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個時代,宋朝將星雲集,出門不利。

宋朝方面,在寇準、李繼隆等人的謀劃和堅持下,宋真宗御駕親征,總兵力與遼國差不多。

歷史上的楊延昭,真有評書裡那樣英雄嗎?比評書裡更英雄

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終於實現了王見王——遼國的太后對陣宋真宗。

但是,幾十萬大軍卻僅僅是對峙,因為這是一次勢均力敵的對決。雙方誰也沒能力吃掉對方,即便吃下去,也得把自己撐死。

然而,此刻遼國的蕭太后內心卻是惴惴不安:她沿途攻擊保州(今河北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州)、瀛洲(今河北河間),可都沒佔到什麼便宜,最後才孤注一擲,繞開這些州府,直接殺向河南。

就在宋遼雙方在澶淵對峙之時,保州府的楊延昭,在做一件天下宋朝開國幾十年來從沒人做過的事情——攻擊遼國本土。

此時,身處遼軍後方的楊延昭擁有5千騎兵,這點人馬用來追擊或者攔截30萬遼國騎兵,那是螳臂當車,可是當這5千騎兵越過邊境,進入遼國境內,那就是可怕的洪水猛獸。

楊延昭的用意很明確:憑什麼只能你遼國騎兵在宋國境內燒殺劫掠?這一次也讓你遼國嚐嚐被宋朝鐵騎蹂躪的滋味。

歷史上的楊延昭,真有評書裡那樣英雄嗎?比評書裡更英雄

戰爭時期,軍人絕對不會一味的防守,他們是尖牙利爪的猛獸——時刻撕咬敵人,才是天職。而楊延昭,用行動闡述了軍人的概念!

正是楊延昭這樣的勇將,攻擊、威脅著遼國的後方,蕭太后終於收斂起了囂狂氣焰,開始和談,形成了“澶淵之盟”,從此開啟宋遼的百年和平。

三、良將悲歌

宋遼戰爭結束,勇將也就無用了。根據這次和平協議,雙方要在邊境上大裁軍。從此,楊延昭成了一個閒人,而且是一個被朝廷嚴格管理的閒人,因為他不聽話。

我們把時間撥回到澶淵之盟。簽訂協議之後,領軍的大將們提議:趁著遼國退軍,在我們的國界內,抽冷子消滅這些遼國人,不但能恢復燕雲十六州,甚至能覆滅遼國,恢復漢唐的神威。

可惜,主和的文官們被這個提議嚇壞了,宋真宗也被震驚了:算了,不能言而無信。

這個決定,勇將們很憋屈,陣前賣命,卻只換得屈辱和平。

而楊延昭也很憋屈,他被宋朝詔令從遼國退回,所有佔領區全部還給遼國。

歷史上的楊延昭,真有評書裡那樣英雄嗎?比評書裡更英雄

更憋屈的是:返回的遼人卻惡習不改,沿途仍然到處劫掠。熱血的楊延昭憤怒了,他的騎兵再次出動,教訓了這些遼人,奪回了劫掠的人員、牲畜。可是,宋廷知道之後,給楊延昭的不是嘉獎,而是一頓訓斥:不懂事,破壞和平!

望著北去的遼國軍隊,楊延昭很迷茫,他的價值觀混亂了,他甚至對自己的職業都疑惑了……

公元1014年,57歲的楊延昭在不甘和鬱悶中,溘然長逝。

讀史至此,筆者遣筆賦詩,以懷念勇將:

其一

河朔離離起狼煙,誰熄烽火戍雄關?

休言百戰銷鋒銳,尚有天狼靖陲邊!

其二

凌關披甲風雨急,執劍戍邊真男兒,

衛國殺敵鐵槍冷,躍馬揚刀斬單于!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