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中醫養生理念簡述

養生 中醫 黃帝內經 藥品 頤陽之道 2017-06-13

中醫說:中醫養生理念簡述

1養生的根本目標

中國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和實踐發現人類有較為均衡的自然壽命,稱為天年。《黃帝內經》認為天年在百歲到百二十歲之間,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就記載:“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養身論》亦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因此普遍認為天年為120歲。衰老是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但在日常生活中難免受到起居飲食、不良清緒、環境汙染等的影響,致使人們無法達到天年的壽命。因此,養生就是在養生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具體的養生措施,減少對生命的消耗,以使人“盡終天年”。

中醫說:中醫養生理念簡述

2養生的根本所在——固護正氣

正氣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活動整體狀況的統稱,具體主要表現在抵抗外邪和自我調節能力兩方面,疾病的過程就是“正氣”和“邪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黃帝內經·素問》就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靈樞經》也提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所以,正氣充盛與否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因此,中醫養生以正氣為本,保養人體正氣,能增強生命活力及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的能力,是達到健康長壽的重要基礎,是延年益壽之根本大法。

談及具體的養生方法,《壽親養老新書》對保養人體正氣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慾,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髒氣;五者莫慎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指出通過養生調節,使人體臟腑諸氣得以充養,正氣得以固護,使得人之精力充沛,健康長壽。

中醫說:中醫養生理念簡述

保養正氣的重點在於養護先後天之本,即護養脾腎,固護先天腎氣,調養後天脾胃。

(1)養先天之本——腎

《圖書編·腎臟說》雲:“人之有腎,如樹木有根”,體現了養生中養腎的重要性。《黃帝內經·素問》曰:“丈夫八歲,腎氣盛,天癸至,髮長齒更;……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墜齒搞;...... ,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說明了腎氣的盛衰與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和衰老密切相關。先天腎氣能推動和調節人身的生理功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腎氣盛則壽延。腎氣衰則壽夭。”

有大量臨床資料顯示性慾無節制,導致精血耗損太多,造成身體虛弱,甚至引起多種疾病,過早的衰老或夭亡。因此歷代養生家多把保腎護精作為養生、防病、抗衰老的基本措施。至於調養腎精的方法多種多樣,從多方面入手,例如節慾保精、導引固腎、按摩強腎、食療補腎、藥物調養等。

中醫說:中醫養生理念簡述

(2)養後天之本——脾胃

中醫所說的脾胃並不侷限於脾和胃兩個臟器,而是整個消化吸收和部分排洩功能的總稱。中醫古籍《醫宗必讀》對脾胃功能地位做了高度概括:“故善為醫者,必責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

一方面,指出了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之一,脾胃健旺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基礎。脾胃虛弱,現代來講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消化吸收功能衰弱,從而導致相應的氣血等精微物質的化生不足,臟腑組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久之則機體功能受損,抵抗外邪能力減弱,因病而衰。

另一方面,在五行來講,脾胃對應中央土氣,而“土為萬物之母”,一切生物都是以土地為基礎成長髮展起來的,最後又復歸入於黃土,在人體而言,脾胃則是人身新陳代謝的基礎。

此外,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人體氣的升降出入作用有賴於中焦脾胃的斡旋。脾氣升則下部之氣升,胃氣降則人體上部之氣降。若脾胃虛弱,斡旋無力,就易出現氣機的升降失常,在上則容易上火,在下則出現下寒或鬱熱。

現代科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進而防衰抗老。從治療學上來看,脾胃虛衰正是生百病的主要原因,調理脾胃,不僅能夠調治消化系統的疾病,也有利於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婦科等多種疾患的預防和治療。歷代養生家都一致將調理脾胃、扶正益氣看作預防保健的重要法則,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如飲食調節、起居勞逸調理、藥物調養、鍼灸按摩、氣功調養等等,若運用得當皆可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醫說:中醫養生理念簡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