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練氣打坐

佛教傳入中土後,道家的胎息吐納術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結合為一,於是後世的長生家,用打坐來調節呼吸,達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端坐,散盤亦可,垂足亦可,甚至於躺著 亦可,只要順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適,這也說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於調息和滌盡思慮。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對打坐調息的養生之道頗有研究,他有一篇“修養”(見《蘇東坡全集》卷一)說: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動搖,如毛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勢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 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 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減,自然明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是藉著身如木偶和數呼吸來約束雜念,最後達到心無障礙、與虛空等的境界,於是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被貶謫到南方瘴癘之鄉,隨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嶺南,只有他安然地熬過這段艱困的歲月,活著回鄉,這是他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打坐調息養生之道的結果吧。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練氣打坐

佛教傳入中土後,道家的胎息吐納術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結合為一,於是後世的長生家,用打坐來調節呼吸,達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端坐,散盤亦可,垂足亦可,甚至於躺著 亦可,只要順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適,這也說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於調息和滌盡思慮。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對打坐調息的養生之道頗有研究,他有一篇“修養”(見《蘇東坡全集》卷一)說: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動搖,如毛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勢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 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 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減,自然明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是藉著身如木偶和數呼吸來約束雜念,最後達到心無障礙、與虛空等的境界,於是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被貶謫到南方瘴癘之鄉,隨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嶺南,只有他安然地熬過這段艱困的歲月,活著回鄉,這是他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打坐調息養生之道的結果吧。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孔子坐而論道

但是蘇東坡對如何調息、如何呼吸,說得仍不夠詳細,南宋 末年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中,對此曾有補充說明;這段文字題作“胎息” :

東坡雲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效,得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 雖有微暖,養下丹田,此一於迂,決非延世之術。

這段話是說胎息時如果任氣出入,似與平常呼吸無異,不會有養生延命之功效:而清氣也不會自動留在體內,若強閉不出,頂多吸個三五十下,就要在丹田中爆滿而往外衝了,都不是延世養生之道,打坐調息時,究竟要如何呼吸呢?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練氣打坐

佛教傳入中土後,道家的胎息吐納術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結合為一,於是後世的長生家,用打坐來調節呼吸,達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端坐,散盤亦可,垂足亦可,甚至於躺著 亦可,只要順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適,這也說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於調息和滌盡思慮。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對打坐調息的養生之道頗有研究,他有一篇“修養”(見《蘇東坡全集》卷一)說: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動搖,如毛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勢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 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 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減,自然明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是藉著身如木偶和數呼吸來約束雜念,最後達到心無障礙、與虛空等的境界,於是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被貶謫到南方瘴癘之鄉,隨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嶺南,只有他安然地熬過這段艱困的歲月,活著回鄉,這是他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打坐調息養生之道的結果吧。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孔子坐而論道

但是蘇東坡對如何調息、如何呼吸,說得仍不夠詳細,南宋 末年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中,對此曾有補充說明;這段文字題作“胎息” :

東坡雲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效,得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 雖有微暖,養下丹田,此一於迂,決非延世之術。

這段話是說胎息時如果任氣出入,似與平常呼吸無異,不會有養生延命之功效:而清氣也不會自動留在體內,若強閉不出,頂多吸個三五十下,就要在丹田中爆滿而往外衝了,都不是延世養生之道,打坐調息時,究竟要如何呼吸呢?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人對養生多有研究


“近日沉思,似有所得,蓋因看孫真人養生門中調氣第五篇,反覆尋究,恐是如此。 其略曰:‘和神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間。 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

此一段要訣,且靜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雲‘閉氣於胸膈中,令鼻 端鴻毛不動’,初學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 恐是元不閉息中氣,只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上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重煩,則鴻毛可以不動,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

仍須一切依此本訣臥而為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及其呼時,不免微呼,但任其氣氤氳縹緲,微微自出,盡氣平,則又呼吸,如此出入元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覺其極微動,則又加意則勒之,以不動為度。 雖雲‘則勒’ ,國然終不閉,至數百息,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的輸而生理備矣……”

這是說打坐調息時,呼吸要輕微,輕微到連鼻端粘著的鴻毛也不被吹動。

呼吸要輕微,就得拖慢拖長。 近代的養生家以為用深長而細微的呼吸,使身心調適,可以調整血壓,刺激心臟與肺部活 動,達到保持青春的效果。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練氣打坐

佛教傳入中土後,道家的胎息吐納術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結合為一,於是後世的長生家,用打坐來調節呼吸,達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端坐,散盤亦可,垂足亦可,甚至於躺著 亦可,只要順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適,這也說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於調息和滌盡思慮。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對打坐調息的養生之道頗有研究,他有一篇“修養”(見《蘇東坡全集》卷一)說: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動搖,如毛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勢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 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 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減,自然明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是藉著身如木偶和數呼吸來約束雜念,最後達到心無障礙、與虛空等的境界,於是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被貶謫到南方瘴癘之鄉,隨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嶺南,只有他安然地熬過這段艱困的歲月,活著回鄉,這是他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打坐調息養生之道的結果吧。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孔子坐而論道

但是蘇東坡對如何調息、如何呼吸,說得仍不夠詳細,南宋 末年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中,對此曾有補充說明;這段文字題作“胎息” :

東坡雲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效,得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 雖有微暖,養下丹田,此一於迂,決非延世之術。

這段話是說胎息時如果任氣出入,似與平常呼吸無異,不會有養生延命之功效:而清氣也不會自動留在體內,若強閉不出,頂多吸個三五十下,就要在丹田中爆滿而往外衝了,都不是延世養生之道,打坐調息時,究竟要如何呼吸呢?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人對養生多有研究


“近日沉思,似有所得,蓋因看孫真人養生門中調氣第五篇,反覆尋究,恐是如此。 其略曰:‘和神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間。 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

此一段要訣,且靜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雲‘閉氣於胸膈中,令鼻 端鴻毛不動’,初學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 恐是元不閉息中氣,只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上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重煩,則鴻毛可以不動,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

仍須一切依此本訣臥而為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及其呼時,不免微呼,但任其氣氤氳縹緲,微微自出,盡氣平,則又呼吸,如此出入元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覺其極微動,則又加意則勒之,以不動為度。 雖雲‘則勒’ ,國然終不閉,至數百息,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的輸而生理備矣……”

這是說打坐調息時,呼吸要輕微,輕微到連鼻端粘著的鴻毛也不被吹動。

呼吸要輕微,就得拖慢拖長。 近代的養生家以為用深長而細微的呼吸,使身心調適,可以調整血壓,刺激心臟與肺部活 動,達到保持青春的效果。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導引按摩圖

導引按摩

除了清靜恬淡和胎息練氣之外, 上古道教方士還有 “導引”健身術,也就是今人所習稱的“健康操” 。

宋人張君房輯錄的道教經典《雲笈七籤》卷三十二,是無名氏所撰的《養性延命錄》,裡面有一則“導引按摩” ,就提到了“叩齒”、“嚥唾” 、“握固”、“吐納” 和各種姿勢的體操:

“清旦未起,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漏唾三嚥氣,尋閉而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狼踞鴟顧,左右自搖不息,自極復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 自極三。 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復三。 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充善。 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目四眥。 令人目明……”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練氣打坐

佛教傳入中土後,道家的胎息吐納術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結合為一,於是後世的長生家,用打坐來調節呼吸,達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端坐,散盤亦可,垂足亦可,甚至於躺著 亦可,只要順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適,這也說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於調息和滌盡思慮。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對打坐調息的養生之道頗有研究,他有一篇“修養”(見《蘇東坡全集》卷一)說: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動搖,如毛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勢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 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 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減,自然明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是藉著身如木偶和數呼吸來約束雜念,最後達到心無障礙、與虛空等的境界,於是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被貶謫到南方瘴癘之鄉,隨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嶺南,只有他安然地熬過這段艱困的歲月,活著回鄉,這是他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打坐調息養生之道的結果吧。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孔子坐而論道

但是蘇東坡對如何調息、如何呼吸,說得仍不夠詳細,南宋 末年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中,對此曾有補充說明;這段文字題作“胎息” :

東坡雲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效,得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 雖有微暖,養下丹田,此一於迂,決非延世之術。

這段話是說胎息時如果任氣出入,似與平常呼吸無異,不會有養生延命之功效:而清氣也不會自動留在體內,若強閉不出,頂多吸個三五十下,就要在丹田中爆滿而往外衝了,都不是延世養生之道,打坐調息時,究竟要如何呼吸呢?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人對養生多有研究


“近日沉思,似有所得,蓋因看孫真人養生門中調氣第五篇,反覆尋究,恐是如此。 其略曰:‘和神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間。 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

此一段要訣,且靜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雲‘閉氣於胸膈中,令鼻 端鴻毛不動’,初學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 恐是元不閉息中氣,只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上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重煩,則鴻毛可以不動,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

仍須一切依此本訣臥而為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及其呼時,不免微呼,但任其氣氤氳縹緲,微微自出,盡氣平,則又呼吸,如此出入元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覺其極微動,則又加意則勒之,以不動為度。 雖雲‘則勒’ ,國然終不閉,至數百息,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的輸而生理備矣……”

這是說打坐調息時,呼吸要輕微,輕微到連鼻端粘著的鴻毛也不被吹動。

呼吸要輕微,就得拖慢拖長。 近代的養生家以為用深長而細微的呼吸,使身心調適,可以調整血壓,刺激心臟與肺部活 動,達到保持青春的效果。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導引按摩圖

導引按摩

除了清靜恬淡和胎息練氣之外, 上古道教方士還有 “導引”健身術,也就是今人所習稱的“健康操” 。

宋人張君房輯錄的道教經典《雲笈七籤》卷三十二,是無名氏所撰的《養性延命錄》,裡面有一則“導引按摩” ,就提到了“叩齒”、“嚥唾” 、“握固”、“吐納” 和各種姿勢的體操:

“清旦未起,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漏唾三嚥氣,尋閉而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狼踞鴟顧,左右自搖不息,自極復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 自極三。 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復三。 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充善。 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目四眥。 令人目明……”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前引《癸辛雜識》前集裡,也引述了張安道“養生訣” 說:

“每日以子時後,面東或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 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 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則徐徐出氣,候出息勻調,即以舌攪脣齒,內外漱煉津液,未得嚥下,復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嚥下,以氣送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徑入丹田中,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 然後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樑左右五、七次,梳頭百餘,梳散發而臥,熟寢至明。 ”

這一套導引之術,據周密說頗為有效:“其法至簡易,惟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試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練氣打坐

佛教傳入中土後,道家的胎息吐納術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結合為一,於是後世的長生家,用打坐來調節呼吸,達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端坐,散盤亦可,垂足亦可,甚至於躺著 亦可,只要順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適,這也說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於調息和滌盡思慮。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對打坐調息的養生之道頗有研究,他有一篇“修養”(見《蘇東坡全集》卷一)說: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動搖,如毛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勢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 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 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減,自然明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是藉著身如木偶和數呼吸來約束雜念,最後達到心無障礙、與虛空等的境界,於是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被貶謫到南方瘴癘之鄉,隨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嶺南,只有他安然地熬過這段艱困的歲月,活著回鄉,這是他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打坐調息養生之道的結果吧。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孔子坐而論道

但是蘇東坡對如何調息、如何呼吸,說得仍不夠詳細,南宋 末年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中,對此曾有補充說明;這段文字題作“胎息” :

東坡雲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效,得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 雖有微暖,養下丹田,此一於迂,決非延世之術。

這段話是說胎息時如果任氣出入,似與平常呼吸無異,不會有養生延命之功效:而清氣也不會自動留在體內,若強閉不出,頂多吸個三五十下,就要在丹田中爆滿而往外衝了,都不是延世養生之道,打坐調息時,究竟要如何呼吸呢?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人對養生多有研究


“近日沉思,似有所得,蓋因看孫真人養生門中調氣第五篇,反覆尋究,恐是如此。 其略曰:‘和神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間。 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

此一段要訣,且靜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雲‘閉氣於胸膈中,令鼻 端鴻毛不動’,初學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 恐是元不閉息中氣,只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上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重煩,則鴻毛可以不動,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

仍須一切依此本訣臥而為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及其呼時,不免微呼,但任其氣氤氳縹緲,微微自出,盡氣平,則又呼吸,如此出入元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覺其極微動,則又加意則勒之,以不動為度。 雖雲‘則勒’ ,國然終不閉,至數百息,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的輸而生理備矣……”

這是說打坐調息時,呼吸要輕微,輕微到連鼻端粘著的鴻毛也不被吹動。

呼吸要輕微,就得拖慢拖長。 近代的養生家以為用深長而細微的呼吸,使身心調適,可以調整血壓,刺激心臟與肺部活 動,達到保持青春的效果。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導引按摩圖

導引按摩

除了清靜恬淡和胎息練氣之外, 上古道教方士還有 “導引”健身術,也就是今人所習稱的“健康操” 。

宋人張君房輯錄的道教經典《雲笈七籤》卷三十二,是無名氏所撰的《養性延命錄》,裡面有一則“導引按摩” ,就提到了“叩齒”、“嚥唾” 、“握固”、“吐納” 和各種姿勢的體操:

“清旦未起,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漏唾三嚥氣,尋閉而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狼踞鴟顧,左右自搖不息,自極復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 自極三。 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復三。 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充善。 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目四眥。 令人目明……”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前引《癸辛雜識》前集裡,也引述了張安道“養生訣” 說:

“每日以子時後,面東或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 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 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則徐徐出氣,候出息勻調,即以舌攪脣齒,內外漱煉津液,未得嚥下,復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嚥下,以氣送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徑入丹田中,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 然後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樑左右五、七次,梳頭百餘,梳散發而臥,熟寢至明。 ”

這一套導引之術,據周密說頗為有效:“其法至簡易,惟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試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道家養生人物

這一套健身術在清朝時發展成“十二段錦” ,據清竹柏山房《閒居雜錄》上說:“十二段錦”:

  • 一、叩齒,齒為筋骨之餘,常宜叩擊,使筋骨活動,身神清爽,每次叩擊三十六數。
  • 二、咽津, 將舌抵上顎,久則津生滿口,便當咽之,嚥下,汩然有聲,使靈液灌溉五臟,則火自降矣,咽數以多為妙。
  • 三、浴面部,將兩手自相摩熱,覆面擦之,自頸及髮際,如浴面之狀。 四、鳴天鼓,雙手掩耳,以指頭彈腦後兩骨二十四次,其聲壯盛為佳。
  • 五、運膏肓穴此穴在肩上背心兩旁藥石鍼灸不到之處, 常時兩肩扭轉七次,能散一身諸病。
  • 六、託天,將兩手握拳,以鼻收氣,運至泥丸(兩眉間),即向天擎起,隨放左右膝上如前法,每行三次。
  • 七、左右開弓,要閉氣,將左手伸直,右手做攀弓狀,兩眼稍垂,右手左手各行三次,洩三焦之火。
  • 八、擦丹田,將左手託腎囊,右手擦丹田,三十六次後,將左手換轉,如前法行。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練氣打坐

佛教傳入中土後,道家的胎息吐納術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結合為一,於是後世的長生家,用打坐來調節呼吸,達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端坐,散盤亦可,垂足亦可,甚至於躺著 亦可,只要順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適,這也說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於調息和滌盡思慮。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對打坐調息的養生之道頗有研究,他有一篇“修養”(見《蘇東坡全集》卷一)說: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動搖,如毛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勢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 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 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減,自然明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是藉著身如木偶和數呼吸來約束雜念,最後達到心無障礙、與虛空等的境界,於是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被貶謫到南方瘴癘之鄉,隨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嶺南,只有他安然地熬過這段艱困的歲月,活著回鄉,這是他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打坐調息養生之道的結果吧。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孔子坐而論道

但是蘇東坡對如何調息、如何呼吸,說得仍不夠詳細,南宋 末年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中,對此曾有補充說明;這段文字題作“胎息” :

東坡雲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效,得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 雖有微暖,養下丹田,此一於迂,決非延世之術。

這段話是說胎息時如果任氣出入,似與平常呼吸無異,不會有養生延命之功效:而清氣也不會自動留在體內,若強閉不出,頂多吸個三五十下,就要在丹田中爆滿而往外衝了,都不是延世養生之道,打坐調息時,究竟要如何呼吸呢?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人對養生多有研究


“近日沉思,似有所得,蓋因看孫真人養生門中調氣第五篇,反覆尋究,恐是如此。 其略曰:‘和神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間。 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

此一段要訣,且靜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雲‘閉氣於胸膈中,令鼻 端鴻毛不動’,初學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 恐是元不閉息中氣,只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上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重煩,則鴻毛可以不動,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

仍須一切依此本訣臥而為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及其呼時,不免微呼,但任其氣氤氳縹緲,微微自出,盡氣平,則又呼吸,如此出入元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覺其極微動,則又加意則勒之,以不動為度。 雖雲‘則勒’ ,國然終不閉,至數百息,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的輸而生理備矣……”

這是說打坐調息時,呼吸要輕微,輕微到連鼻端粘著的鴻毛也不被吹動。

呼吸要輕微,就得拖慢拖長。 近代的養生家以為用深長而細微的呼吸,使身心調適,可以調整血壓,刺激心臟與肺部活 動,達到保持青春的效果。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導引按摩圖

導引按摩

除了清靜恬淡和胎息練氣之外, 上古道教方士還有 “導引”健身術,也就是今人所習稱的“健康操” 。

宋人張君房輯錄的道教經典《雲笈七籤》卷三十二,是無名氏所撰的《養性延命錄》,裡面有一則“導引按摩” ,就提到了“叩齒”、“嚥唾” 、“握固”、“吐納” 和各種姿勢的體操:

“清旦未起,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漏唾三嚥氣,尋閉而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狼踞鴟顧,左右自搖不息,自極復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 自極三。 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復三。 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充善。 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目四眥。 令人目明……”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前引《癸辛雜識》前集裡,也引述了張安道“養生訣” 說:

“每日以子時後,面東或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 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 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則徐徐出氣,候出息勻調,即以舌攪脣齒,內外漱煉津液,未得嚥下,復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嚥下,以氣送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徑入丹田中,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 然後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樑左右五、七次,梳頭百餘,梳散發而臥,熟寢至明。 ”

這一套導引之術,據周密說頗為有效:“其法至簡易,惟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試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道家養生人物

這一套健身術在清朝時發展成“十二段錦” ,據清竹柏山房《閒居雜錄》上說:“十二段錦”:

  • 一、叩齒,齒為筋骨之餘,常宜叩擊,使筋骨活動,身神清爽,每次叩擊三十六數。
  • 二、咽津, 將舌抵上顎,久則津生滿口,便當咽之,嚥下,汩然有聲,使靈液灌溉五臟,則火自降矣,咽數以多為妙。
  • 三、浴面部,將兩手自相摩熱,覆面擦之,自頸及髮際,如浴面之狀。 四、鳴天鼓,雙手掩耳,以指頭彈腦後兩骨二十四次,其聲壯盛為佳。
  • 五、運膏肓穴此穴在肩上背心兩旁藥石鍼灸不到之處, 常時兩肩扭轉七次,能散一身諸病。
  • 六、託天,將兩手握拳,以鼻收氣,運至泥丸(兩眉間),即向天擎起,隨放左右膝上如前法,每行三次。
  • 七、左右開弓,要閉氣,將左手伸直,右手做攀弓狀,兩眼稍垂,右手左手各行三次,洩三焦之火。
  • 八、擦丹田,將左手託腎囊,右手擦丹田,三十六次後,將左手換轉,如前法行。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導引按摩圖


  • 九、摩內腎穴,要閉氣, 將兩手擦熱,向背後擦腎經命門各三十六次。
  • 十、擦湧泉穴,用左手抱住左腳,右手擦左腳心三十六次,換轉右腳如前行。
  • 十一、摩夾脊穴,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統一身之血脈,運之大有益。
  • 十二、灑,腿足不運,則血氣不和,行動不能爽健,須將左足立定、右足提起,灑七次後,換右足立定如前行。 右法十二段,每朝早起坐床行一次,臨臥時行一次,日間稍暇,便可為 之 。

明人鄭瑄《昨非庵日纂》卷七“頤真” 裡有更簡要的說法: “發宜多櫛,齒宜多叩,液宜常咽,氣宜清煉,手宜在面,此為修 崑崙之法。 ” 記憶力不好的人,照樣可以常葆青春健康。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練氣打坐

佛教傳入中土後,道家的胎息吐納術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結合為一,於是後世的長生家,用打坐來調節呼吸,達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端坐,散盤亦可,垂足亦可,甚至於躺著 亦可,只要順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適,這也說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於調息和滌盡思慮。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對打坐調息的養生之道頗有研究,他有一篇“修養”(見《蘇東坡全集》卷一)說: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動搖,如毛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勢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 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 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減,自然明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是藉著身如木偶和數呼吸來約束雜念,最後達到心無障礙、與虛空等的境界,於是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被貶謫到南方瘴癘之鄉,隨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嶺南,只有他安然地熬過這段艱困的歲月,活著回鄉,這是他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打坐調息養生之道的結果吧。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孔子坐而論道

但是蘇東坡對如何調息、如何呼吸,說得仍不夠詳細,南宋 末年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中,對此曾有補充說明;這段文字題作“胎息” :

東坡雲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效,得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 雖有微暖,養下丹田,此一於迂,決非延世之術。

這段話是說胎息時如果任氣出入,似與平常呼吸無異,不會有養生延命之功效:而清氣也不會自動留在體內,若強閉不出,頂多吸個三五十下,就要在丹田中爆滿而往外衝了,都不是延世養生之道,打坐調息時,究竟要如何呼吸呢?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人對養生多有研究


“近日沉思,似有所得,蓋因看孫真人養生門中調氣第五篇,反覆尋究,恐是如此。 其略曰:‘和神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間。 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

此一段要訣,且靜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雲‘閉氣於胸膈中,令鼻 端鴻毛不動’,初學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 恐是元不閉息中氣,只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上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重煩,則鴻毛可以不動,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

仍須一切依此本訣臥而為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及其呼時,不免微呼,但任其氣氤氳縹緲,微微自出,盡氣平,則又呼吸,如此出入元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覺其極微動,則又加意則勒之,以不動為度。 雖雲‘則勒’ ,國然終不閉,至數百息,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的輸而生理備矣……”

這是說打坐調息時,呼吸要輕微,輕微到連鼻端粘著的鴻毛也不被吹動。

呼吸要輕微,就得拖慢拖長。 近代的養生家以為用深長而細微的呼吸,使身心調適,可以調整血壓,刺激心臟與肺部活 動,達到保持青春的效果。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導引按摩圖

導引按摩

除了清靜恬淡和胎息練氣之外, 上古道教方士還有 “導引”健身術,也就是今人所習稱的“健康操” 。

宋人張君房輯錄的道教經典《雲笈七籤》卷三十二,是無名氏所撰的《養性延命錄》,裡面有一則“導引按摩” ,就提到了“叩齒”、“嚥唾” 、“握固”、“吐納” 和各種姿勢的體操:

“清旦未起,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漏唾三嚥氣,尋閉而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狼踞鴟顧,左右自搖不息,自極復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 自極三。 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復三。 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充善。 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目四眥。 令人目明……”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前引《癸辛雜識》前集裡,也引述了張安道“養生訣” 說:

“每日以子時後,面東或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 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 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則徐徐出氣,候出息勻調,即以舌攪脣齒,內外漱煉津液,未得嚥下,復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嚥下,以氣送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徑入丹田中,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 然後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樑左右五、七次,梳頭百餘,梳散發而臥,熟寢至明。 ”

這一套導引之術,據周密說頗為有效:“其法至簡易,惟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試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道家養生人物

這一套健身術在清朝時發展成“十二段錦” ,據清竹柏山房《閒居雜錄》上說:“十二段錦”:

  • 一、叩齒,齒為筋骨之餘,常宜叩擊,使筋骨活動,身神清爽,每次叩擊三十六數。
  • 二、咽津, 將舌抵上顎,久則津生滿口,便當咽之,嚥下,汩然有聲,使靈液灌溉五臟,則火自降矣,咽數以多為妙。
  • 三、浴面部,將兩手自相摩熱,覆面擦之,自頸及髮際,如浴面之狀。 四、鳴天鼓,雙手掩耳,以指頭彈腦後兩骨二十四次,其聲壯盛為佳。
  • 五、運膏肓穴此穴在肩上背心兩旁藥石鍼灸不到之處, 常時兩肩扭轉七次,能散一身諸病。
  • 六、託天,將兩手握拳,以鼻收氣,運至泥丸(兩眉間),即向天擎起,隨放左右膝上如前法,每行三次。
  • 七、左右開弓,要閉氣,將左手伸直,右手做攀弓狀,兩眼稍垂,右手左手各行三次,洩三焦之火。
  • 八、擦丹田,將左手託腎囊,右手擦丹田,三十六次後,將左手換轉,如前法行。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導引按摩圖


  • 九、摩內腎穴,要閉氣, 將兩手擦熱,向背後擦腎經命門各三十六次。
  • 十、擦湧泉穴,用左手抱住左腳,右手擦左腳心三十六次,換轉右腳如前行。
  • 十一、摩夾脊穴,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統一身之血脈,運之大有益。
  • 十二、灑,腿足不運,則血氣不和,行動不能爽健,須將左足立定、右足提起,灑七次後,換右足立定如前行。 右法十二段,每朝早起坐床行一次,臨臥時行一次,日間稍暇,便可為 之 。

明人鄭瑄《昨非庵日纂》卷七“頤真” 裡有更簡要的說法: “發宜多櫛,齒宜多叩,液宜常咽,氣宜清煉,手宜在面,此為修 崑崙之法。 ” 記憶力不好的人,照樣可以常葆青春健康。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睡眠之道

睡眠佔據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時光,對人體健康的重要可想而知。 怎樣睡眠才合乎健康養生之道呢?

明人周履靖所編,談延年益壽常葆健康之道的《益靈單》裡,曾有一則專論“寢息” 說:

“春夏晚臥早起,秋冬晚起早眠,春夏臥東首,秋冬臥西首,臥床欲高三尺, 夏不取極涼,冬不取極熱, 夜寒濯足,勿露,勿眠臥謳唱,勿臥留燈燭,勿晝臥,勿坐臥當風,勿臥溼處,勿臥發言語,勿夜說夢,枕不欲高,睡宜側臥屈膝,覺宜舒展,夜半不可不睡,睡宜握固,睡勿掩心,睡覺勿飲冷水……”

這段記載在今日看來, 絕大部分仍是合情合理值得遵行的。

"

冬起欲遲, 夏起欲早; 春睡欲足, 午睡欲少。

——引自清人竹柏山房《閒居雜錄》

在佛教傳入中土以前, 中國最大的兩派哲學是儒家與道家。 儒家是入世的,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比個人優先; 道家是出世的, 強調獨善其身而非兼善下, 並強調個人的成就比國家社會更重要。 所謂 “個人的成就” ,就是“成仙得道” 。

雖然截至目前,長生不死仍然渺不可及,但是兩千年來,道家方士在追求仙道的途徑上, 也有許多意料中與意料外的收穫,而他們的養生之道,也頗有值得今人借鏡之處。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道

清靜恬淡

諺雲“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句俗諺典出黃帝;據明人李明刊《列仙全傳》描寫黃帝向廣成子請教養生之道攀龍《列仙全傳》卷一里說,黃帝在位十九年時,聽人說崆峒山石室中,有個仙人名叫廣成子,乃軒轅時候人。

黃帝便親自造訪崆峒山,拜見廣成子,向他請教“至道之精” ,也就是“養生訣” 。 廣成子說得好: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智多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 ”

廣成子這一席話,可用“清靜恬淡” 四個字來概括,後世養生家無不奉為圭臬。

像晉人葛洪《抱朴子》卷二“論仙” 說:“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 ”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葛洪在《神仙傳》卷十里,介紹三國時代的仙人封衡時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氣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鹼, 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則幾於道矣。 ”

唐人孫思邈《方書》裡也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訣了。 ” 較諸葛洪更為言簡意賅。

“四少” 何以能長保身體健康,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中曾有所解釋:“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 ”

道家的養生論,是從個人日常生活衣食起居入手,研究出一套清靜恬淡的生活習慣,一直到今天,仍為大多數愛惜身體健康的人所奉行不渝。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打坐影像圖


胎息煉氣

“多食則氣滯” , 說明了腹中長存清氣, 是長生的祕訣之一;所以道家養生者研究了一套如何長存清氣的呼吸法,稱作“胎息” 或“吐納” 。

清氣來自清晨時的東方, 所以練習吐納之術的人要早起, 在日出之前面向東方做深呼吸,把新鮮空氣吸入肺裡。

吐納術的神效,在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十中,有段傳奇性的描述:

“人有山行墜深澗者,無出路,飢餓欲死。 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體殊輕便,能登巖岸。 經數年後,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 顏色悅懌, 頗更黠慧勝故。 還食谷,啖滋味,百餘日中複本質。 ”

張華舉這個例子,認為只要練習吐納之術,不但可以辟穀(不食不飢),還有顏色悅懌、體殊輕便的神效哩。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練氣打坐

佛教傳入中土後,道家的胎息吐納術跟佛家的打坐修性結合為一,於是後世的長生家,用打坐來調節呼吸,達到健身的效果。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端坐,散盤亦可,垂足亦可,甚至於躺著 亦可,只要順其自然,求得四肢的舒適,這也說明了打坐的目的 乃在於調息和滌盡思慮。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對打坐調息的養生之道頗有研究,他有一篇“修養”(見《蘇東坡全集》卷一)說: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稍)動搖,如毛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勢在必行,有犯無恕。 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 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 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減,自然明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 是藉著身如木偶和數呼吸來約束雜念,最後達到心無障礙、與虛空等的境界,於是諸病自除,百邪不 侵。 他曾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合,被貶謫到南方瘴癘之鄉,隨行的人大半病死在嶺南,只有他安然地熬過這段艱困的歲月,活著回鄉,這是他研究並且身體力行打坐調息養生之道的結果吧。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孔子坐而論道

但是蘇東坡對如何調息、如何呼吸,說得仍不夠詳細,南宋 末年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中,對此曾有補充說明;這段文字題作“胎息” :

東坡雲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更無可議。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效,得其兀然自住,恐終無期;若閉而留之,不過三、五十息,奔突而出, 雖有微暖,養下丹田,此一於迂,決非延世之術。

這段話是說胎息時如果任氣出入,似與平常呼吸無異,不會有養生延命之功效:而清氣也不會自動留在體內,若強閉不出,頂多吸個三五十下,就要在丹田中爆滿而往外衝了,都不是延世養生之道,打坐調息時,究竟要如何呼吸呢?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古人對養生多有研究


“近日沉思,似有所得,蓋因看孫真人養生門中調氣第五篇,反覆尋究,恐是如此。 其略曰:‘和神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間。 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

此一段要訣,且靜心細意,字字研究看;既雲‘閉氣於胸膈中,令鼻 端鴻毛不動’,初學之人安能持三百息之久哉? 恐是元不閉息中氣,只以意堅守此氣於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動不動,氤氳縹緲,如香爐蓋上煙,湯瓶嘴上氣,自在出入,無呼吸之重煩,則鴻毛可以不動,若心不起念,雖過三百息可也。

仍須一切依此本訣臥而為之,仍須真以鴻毛粘著鼻端,以意守氣於胸中,遇欲吸時,不免微吸,及其呼時,不免微呼,但任其氣氤氳縹緲,微微自出,盡氣平,則又呼吸,如此出入元不斷,而鴻毛自不動,動亦極微,覺其極微動,則又加意則勒之,以不動為度。 雖雲‘則勒’ ,國然終不閉,至數百息,出者多則內守,充盛血脈,流通上下,相灌的輸而生理備矣……”

這是說打坐調息時,呼吸要輕微,輕微到連鼻端粘著的鴻毛也不被吹動。

呼吸要輕微,就得拖慢拖長。 近代的養生家以為用深長而細微的呼吸,使身心調適,可以調整血壓,刺激心臟與肺部活 動,達到保持青春的效果。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導引按摩圖

導引按摩

除了清靜恬淡和胎息練氣之外, 上古道教方士還有 “導引”健身術,也就是今人所習稱的“健康操” 。

宋人張君房輯錄的道教經典《雲笈七籤》卷三十二,是無名氏所撰的《養性延命錄》,裡面有一則“導引按摩” ,就提到了“叩齒”、“嚥唾” 、“握固”、“吐納” 和各種姿勢的體操:

“清旦未起,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漏唾三嚥氣,尋閉而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狼踞鴟顧,左右自搖不息,自極復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 自極三。 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復三。 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充善。 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目四眥。 令人目明……”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前引《癸辛雜識》前集裡,也引述了張安道“養生訣” 說:

“每日以子時後,面東或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 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 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則徐徐出氣,候出息勻調,即以舌攪脣齒,內外漱煉津液,未得嚥下,復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嚥下,以氣送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徑入丹田中,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 然後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樑左右五、七次,梳頭百餘,梳散發而臥,熟寢至明。 ”

這一套導引之術,據周密說頗為有效:“其法至簡易,惟在長久不廢,即有深功,且試行二十日,精神便自不同,覺臍下實熱,腰腳輕快,面目有光,久之不已……”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道家養生人物

這一套健身術在清朝時發展成“十二段錦” ,據清竹柏山房《閒居雜錄》上說:“十二段錦”:

  • 一、叩齒,齒為筋骨之餘,常宜叩擊,使筋骨活動,身神清爽,每次叩擊三十六數。
  • 二、咽津, 將舌抵上顎,久則津生滿口,便當咽之,嚥下,汩然有聲,使靈液灌溉五臟,則火自降矣,咽數以多為妙。
  • 三、浴面部,將兩手自相摩熱,覆面擦之,自頸及髮際,如浴面之狀。 四、鳴天鼓,雙手掩耳,以指頭彈腦後兩骨二十四次,其聲壯盛為佳。
  • 五、運膏肓穴此穴在肩上背心兩旁藥石鍼灸不到之處, 常時兩肩扭轉七次,能散一身諸病。
  • 六、託天,將兩手握拳,以鼻收氣,運至泥丸(兩眉間),即向天擎起,隨放左右膝上如前法,每行三次。
  • 七、左右開弓,要閉氣,將左手伸直,右手做攀弓狀,兩眼稍垂,右手左手各行三次,洩三焦之火。
  • 八、擦丹田,將左手託腎囊,右手擦丹田,三十六次後,將左手換轉,如前法行。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導引按摩圖


  • 九、摩內腎穴,要閉氣, 將兩手擦熱,向背後擦腎經命門各三十六次。
  • 十、擦湧泉穴,用左手抱住左腳,右手擦左腳心三十六次,換轉右腳如前行。
  • 十一、摩夾脊穴,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統一身之血脈,運之大有益。
  • 十二、灑,腿足不運,則血氣不和,行動不能爽健,須將左足立定、右足提起,灑七次後,換右足立定如前行。 右法十二段,每朝早起坐床行一次,臨臥時行一次,日間稍暇,便可為 之 。

明人鄭瑄《昨非庵日纂》卷七“頤真” 裡有更簡要的說法: “發宜多櫛,齒宜多叩,液宜常咽,氣宜清煉,手宜在面,此為修 崑崙之法。 ” 記憶力不好的人,照樣可以常葆青春健康。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睡眠之道

睡眠佔據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時光,對人體健康的重要可想而知。 怎樣睡眠才合乎健康養生之道呢?

明人周履靖所編,談延年益壽常葆健康之道的《益靈單》裡,曾有一則專論“寢息” 說:

“春夏晚臥早起,秋冬晚起早眠,春夏臥東首,秋冬臥西首,臥床欲高三尺, 夏不取極涼,冬不取極熱, 夜寒濯足,勿露,勿眠臥謳唱,勿臥留燈燭,勿晝臥,勿坐臥當風,勿臥溼處,勿臥發言語,勿夜說夢,枕不欲高,睡宜側臥屈膝,覺宜舒展,夜半不可不睡,睡宜握固,睡勿掩心,睡覺勿飲冷水……”

這段記載在今日看來, 絕大部分仍是合情合理值得遵行的。

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此外,睡覺之時頭宜冷、腳宜暖,也就是被子蓋腳不蓋頭;《昨非庵日纂》裡說:

“有人見三叟,年各百餘,鋤禾莠,拜問何以得此? 上叟曰:室內姬粗醜,二叟曰:量腹接所受,下叟曰:暮臥不覆首,要哉言也。 ”

清人樑章鉅《歸田瑣記》裡有一則“稟賦不同” 也說:

“昔人以夜臥不覆首為致壽之原,取其夜氣之不鬱蒸;又有百病從腳起之說,蓋湧泉穴與心相通,風最易入,故養生家皆慎之……”

古人的解釋也許有所偏差,但原則大體是不錯的。

《閒居雜錄》上還說:“冬起欲遲,夏起欲早,春睡欲足,午睡欲少。 ” 只可惜工商業社會裡的人,生活緊張忙碌,每天按時打卡,就不能按四季任意調節起床的時間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