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渾元樁要如何站?!

養生 武術 穴位 大成皇恢弘 2019-05-10

渾元樁要如何站?!

渾元樁是大成拳獨有的樁功,是大成拳的基礎功法之一。習慣上稱之為養生樁,是因為它強大有效的養生功能。其實渾元樁也是養練兼修的功法,看似簡單的一站,還是有很多的講究和學問的。我不是“大師”,只是一個普通的大成拳愛好者和習練者,但還有人願意與我一起探討溝通,共同學習,因為我不來虛的、不談玄的。在交流溝通中,發現不少人在練拳和站樁中走了彎路,所以,本著”推廣大成拳,傳播正能量“的初心,把自己一些練拳站樁的想法寫出來,供大家參考、討論、互相學習進步。

【原創】渾元樁要如何站?!

什麼是樁呢?!其實沒有那麼複雜,一棵樹從根部鋸斷,多餘的枝杈砍掉,留下光禿禿的樹幹,加工成上下差不多一樣粗的圓木,立在地上,就是樁;我們練功站的樁就像前面說的樹樁栽在地上那樣的形式,故而得名;

武術中的“樁”根據不同的門派和拳種,各有不同的樁,站立的各種樁式,蹲襠的馬步(樁),低位的伏虎樁等等,太極的無極樁,形意的三體式,大成拳的渾圓樁、矛盾樁都是站立的樁式;“樁”有很多很多,幾乎每個拳種都有自己的樁功和樁式,樁式也有高有低,有繁有簡,有難有易;實際上,人的任何一種站姿擺個PS不動,就可以叫“樁”,人在某一瞬間定格成照片一樣靜止,固定一個姿勢並保持一段時間,也就是“樁”。

在傳統武術這個大家庭裡,對樁功的不同理解,各門各派有不同的詮釋:從外形姿勢來說,站樁大體分兩類,第一類站的比較高,接近自然站立,第二類站姿比較低,膝蓋彎曲度較大;第二類站姿較低的拳家認為,這樣容易使腳下生根,他們甚至認為站高位樁是比較“浮”、不“腳踏實地”的,此外低位樁讓外行人一看就像那麼回事,有模有樣更像練武的;而實際上呢?!我們應該明白站樁首先講究的是為了放鬆,鬆通空才是功夫,所以站樁只是手段,放鬆才是目的,那麼什麼樣的手段最容易達到目的呢?!什麼樣的站樁姿勢使人站的更輕鬆,持續的時間更長呢?很顯然,雙腳距離太寬、膝蓋彎曲較大,這種擺出很大架勢、放得很低的站姿顯然站的時間不容易持久且容易疲勞,而且因為承重和力點不合理,膝蓋容易受傷,坊間流傳某些“大師”因站樁換膝蓋的事值得注意。所謂”鬆靜自然“,越接近自然的站立越容易站立持久也越容易放鬆,不僅膝蓋不會受傷,接近自然站立的樁式更容易讓經絡理順、氣血暢通,這也更符合養生原理。所以,筆者認為,高位樁才是符合人體科學和養生原理的正確樁法。

站樁是需要長時間靜止不動的,所以大部分基礎樁法和養生為主的樁法採取兩腿平行站立的方式(三體式、矛盾樁等技擊樁除外),使兩腿平均支撐身體重量,這樣就更接近”自然”,從而更利於站樁的鬆沉和持久;兩腳平行成11字,與肩同寬,膝稍彎,這樣的要求,比較符合人體科學與自然法則。

開始站樁,可以取立正的軍姿(這個相信大家都會做),或者背靠牆把身體包括頭、頸都在同一平面直線上,保持中正挺拔,然後稍息,使兩腳平行並與肩同寬,呈11字,兩臂自然下垂,膝蓋稍微有一點點彎曲。頭要放正,兩目前視、平視。思想放鬆、全身肌肉放鬆,五臟六腑自然下垂。身體的全部重量和重心落在胯的中心軸線上,並通過胯平均分配給兩腿,讓重量和重心繞過稍微彎曲的膝蓋(不讓膝蓋直接受力)直線下降到腳後跟——是的,腳後跟,而不是腳掌,前腳掌與腳後跟的受力分配為“前三後七”,也就是說主要承重在腳後跟。說完了膝蓋我們來說腳後跟,很多拳家在教別人站樁時說的是”前七後三“,也就是前腳掌承重七分,後腳跟承重三分,更有甚者,要求腳後跟要微微抬起,可以讓螞蟻通過但不能踩死它......,好吧,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踩也罷,問題是這樣的姿勢不覺得彆扭嗎?!身體是不是前傾了?!膝蓋是不是承重了?!身體的重心在哪裡?!”力由腳根起“的這個根在哪裡?! 筆者也進行了體悟,兩腳分得比較開,膝蓋彎曲有點大,整個身體下坐,腳下就必須是”前七後三“否則站不穩,如果把重心再向腳後根移就成了”馬步樁“了,這樣訓練的是力量和肌肉,跟養生和練功有點遠了。

【原創】渾元樁要如何站?!

”還沒有把手抬起來?!“,沒錯,因為樁的站姿還沒講完。我們在站樁中要求”立身中正“、脊椎拉直,這種”直“是相對的,不是筆直的那種直。確切的說,最終是把脊椎”崩”起來,想像似弓箭的弓把那樣,弓弦在你的前面,弓把是脊椎,弓弦系在弓把的上結點是頸椎(虛領頂頸)、下結點是尾椎(尾椎倒勾、提肛),配合命門穴後頂、”含胸拔背“等動作來實現把脊椎拉伸的效果。

最開始(初學)是沒這麼多講究的,樁架正確、放鬆、熬......,拉伸脊椎是第二步;說實話對於養生來說,站樁的主要目的是放鬆、放鬆、再放鬆,真正的放鬆——很多學員告訴我他可以站多久多久,滿口的“撐三抱七”、“六面爭力”,結果見面一調樁也就能熬三五分鐘,說明原來站的都是硬綁綁的“死樁”,根本沒有鬆下來,而且幾乎沒有正確的樁架,養生都沒入門哪來的“功夫”兩字,談什麼撐抱和爭力?!。所謂“學拳容易改拳難”,有些練了幾年了,不好意思一次性把他的全否了,都是花了錢學的,打死他都不相信學的東西不靠譜,所以只能慢慢來調、慢慢來改。

好,我們把手抬起來!這裡重點要講的是“肩撐肘橫”與“沉肩墜肘”的區別。“沉肩墜肘”使手臂與肘、手腕與手掌之間形成了一個“W”的曲線,而“肩撐肘橫”從肩到肘到手腕手掌基本在一條水平線上,從養生角度來講,水管(血管經絡)在曲折的路線中更流暢還是在直線路線中更流暢呢?!下沉和下墜的肩與肘對胸腔有一定的擠壓,不利於胸腔擴張,影響橫膈膜放鬆和下降,不能達到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的最佳效果。而這些正是“肩撐肘橫”能做得更好的,同時,“肩撐肘橫”配合適度的“含胸拔背”使胸腔背部更空闊圓潤、脊椎更中正伸拔,達到放鬆橫膈膜實現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的最佳效果,同時也是進階到“空洞無我”、“渾圓闊大”的正確基礎與有效途徑。還有手腕不能“倒腕”,雖彎但不能曲,而且要基本與手小臂保持平衡。再就是手掌,很多人的大拇指都是“舉”起來的,像北方喝酒猜拳那樣“大旗不倒”。正確的方法是拇指內扣與中指形成“掐”的狀態,手掌心內空。

我就這麼多“水”,倒完了,取捨讀者自知。

不要去想太多,萬里長征還在剛剛開始,基礎永遠是最重要的。

好了,站樁去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