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三因養生”,即“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 中醫根據“五行”理論,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 各季因氣候特點不同,重點養護的臟腑不同。現在正值長夏,該如何養生呢?

一、“長夏”有何季節特點?

《素問》諸篇:“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首次提出“長夏”以及與脾胃相對應的觀點。《黃帝內經》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對應關係,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與春、夏、長夏、秋、冬五時相對應,長夏對應脾土。

“長夏”,一般指農曆6、7月份,其始於盛夏而止於秋涼。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高、溼度大、悶熱難耐。大多數農作物正處於轉化和成熟、孕育籽實的階段,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春生、夏長”為“化”做準備,“秋收、冬藏”是“化”的結果,四時若無長夏為之化,則草木雖繁茂而果實不成,秋既無收,冬亦無藏。

二、“長夏”為何要養脾?

長夏季節多雨潮溼,水汽上升,空氣溼度大,人體 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溼之地,人體易感受溼邪而引發諸多疾病。常常表現為脘腹脹滿、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精神萎靡、身困體沉等一系列“溼困”症狀。

長夏 多溼,同時天氣炎熱,腠理大開,人體陽氣易外洩太過,加之人們貪涼,極易中寒。溼與暑熱交織,“暑必挾溼”,而致暑溼為病。長夏對應脾,五行屬土,方位居中。“脾主運化”,“與胃相表裡”,位於身體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構成人體上輸下傳的太極樞紐,起著升清降濁作用,承擔著消化食物、供應營養的重要任務,就像自然界土之養育萬物一樣,故中醫學以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身體的強健,正氣的來源都賴於脾的運化。

而脾“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 當溼氣過盛,影響脾的正常功能時,常常進一步引起循環、呼吸、內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統的疾病,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減低。由此可見,長夏養生必須重點養護脾胃。

三、“長夏”如何養脾?

長夏養生應圍繞 “健脾祛溼”的原則,可從日常飲食起居做起。

首先飲食宜清淡、規律 在食物種類多樣化的基礎上,適當吃些清熱、利溼類食品,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鯉魚、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溼作用。根據個人體質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果蔬,如獼猴桃、西紅柿、梨、西瓜、香蕉、桃,以補充身體消耗所。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膩等飲食之偏嗜,過食辛辣,易助溼生熱,為長夏之大忌。

然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天氣炎熱多汗出,要注意補充出汗流失的水分,適當補水,要少量頻飲,切記燥熱、勞累和劇烈運動之後一次狂飲冷水;少飲酒,酒助溼助熱;適當增食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不建議大量吃冷飲,因其易傷人體陽氣。

避免貪涼 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以室內溫度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溼功能,將室內相對溼度調到40%~60%。

良好睡眠 適應長夏“晝長夜短”的規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覺”即增加半小時午睡時間。

適量運動 長夏季節,應儘量避開烈日暴晒, 適當鍛鍊,防止汗出過多而致陽氣外洩。 進行“內養功”或“放鬆功”等“靜功”訓練,可充分地放鬆和入靜,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對脾胃的養護更佳。 推薦朋友們做八段錦、五禽戲和太極系列運動,對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幫助。 提倡用溫水沖涼,涼水淋浴增加患病風險。

四、中醫藥“三穴四湯”祛溼邪


夏天多用熱水泡腳也能很好的祛除體內溼氣。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利水的作用。


祛溼三穴

豐隆穴

穴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裸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這個可以幫助排除脾胃上的濁溼。

"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三因養生”,即“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 中醫根據“五行”理論,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 各季因氣候特點不同,重點養護的臟腑不同。現在正值長夏,該如何養生呢?

一、“長夏”有何季節特點?

《素問》諸篇:“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首次提出“長夏”以及與脾胃相對應的觀點。《黃帝內經》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對應關係,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與春、夏、長夏、秋、冬五時相對應,長夏對應脾土。

“長夏”,一般指農曆6、7月份,其始於盛夏而止於秋涼。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高、溼度大、悶熱難耐。大多數農作物正處於轉化和成熟、孕育籽實的階段,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春生、夏長”為“化”做準備,“秋收、冬藏”是“化”的結果,四時若無長夏為之化,則草木雖繁茂而果實不成,秋既無收,冬亦無藏。

二、“長夏”為何要養脾?

長夏季節多雨潮溼,水汽上升,空氣溼度大,人體 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溼之地,人體易感受溼邪而引發諸多疾病。常常表現為脘腹脹滿、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精神萎靡、身困體沉等一系列“溼困”症狀。

長夏 多溼,同時天氣炎熱,腠理大開,人體陽氣易外洩太過,加之人們貪涼,極易中寒。溼與暑熱交織,“暑必挾溼”,而致暑溼為病。長夏對應脾,五行屬土,方位居中。“脾主運化”,“與胃相表裡”,位於身體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構成人體上輸下傳的太極樞紐,起著升清降濁作用,承擔著消化食物、供應營養的重要任務,就像自然界土之養育萬物一樣,故中醫學以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身體的強健,正氣的來源都賴於脾的運化。

而脾“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 當溼氣過盛,影響脾的正常功能時,常常進一步引起循環、呼吸、內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統的疾病,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減低。由此可見,長夏養生必須重點養護脾胃。

三、“長夏”如何養脾?

長夏養生應圍繞 “健脾祛溼”的原則,可從日常飲食起居做起。

首先飲食宜清淡、規律 在食物種類多樣化的基礎上,適當吃些清熱、利溼類食品,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鯉魚、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溼作用。根據個人體質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果蔬,如獼猴桃、西紅柿、梨、西瓜、香蕉、桃,以補充身體消耗所。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膩等飲食之偏嗜,過食辛辣,易助溼生熱,為長夏之大忌。

然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天氣炎熱多汗出,要注意補充出汗流失的水分,適當補水,要少量頻飲,切記燥熱、勞累和劇烈運動之後一次狂飲冷水;少飲酒,酒助溼助熱;適當增食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不建議大量吃冷飲,因其易傷人體陽氣。

避免貪涼 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以室內溫度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溼功能,將室內相對溼度調到40%~60%。

良好睡眠 適應長夏“晝長夜短”的規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覺”即增加半小時午睡時間。

適量運動 長夏季節,應儘量避開烈日暴晒, 適當鍛鍊,防止汗出過多而致陽氣外洩。 進行“內養功”或“放鬆功”等“靜功”訓練,可充分地放鬆和入靜,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對脾胃的養護更佳。 推薦朋友們做八段錦、五禽戲和太極系列運動,對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幫助。 提倡用溫水沖涼,涼水淋浴增加患病風險。

四、中醫藥“三穴四湯”祛溼邪


夏天多用熱水泡腳也能很好的祛除體內溼氣。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利水的作用。


祛溼三穴

豐隆穴

穴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裸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這個可以幫助排除脾胃上的濁溼。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足三裡穴

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4指寬,脛骨前緣一橫指,一天2次,每次3分鐘。是調理脾胃,驅趕內溼的好穴位。

"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三因養生”,即“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 中醫根據“五行”理論,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 各季因氣候特點不同,重點養護的臟腑不同。現在正值長夏,該如何養生呢?

一、“長夏”有何季節特點?

《素問》諸篇:“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首次提出“長夏”以及與脾胃相對應的觀點。《黃帝內經》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對應關係,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與春、夏、長夏、秋、冬五時相對應,長夏對應脾土。

“長夏”,一般指農曆6、7月份,其始於盛夏而止於秋涼。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高、溼度大、悶熱難耐。大多數農作物正處於轉化和成熟、孕育籽實的階段,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春生、夏長”為“化”做準備,“秋收、冬藏”是“化”的結果,四時若無長夏為之化,則草木雖繁茂而果實不成,秋既無收,冬亦無藏。

二、“長夏”為何要養脾?

長夏季節多雨潮溼,水汽上升,空氣溼度大,人體 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溼之地,人體易感受溼邪而引發諸多疾病。常常表現為脘腹脹滿、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精神萎靡、身困體沉等一系列“溼困”症狀。

長夏 多溼,同時天氣炎熱,腠理大開,人體陽氣易外洩太過,加之人們貪涼,極易中寒。溼與暑熱交織,“暑必挾溼”,而致暑溼為病。長夏對應脾,五行屬土,方位居中。“脾主運化”,“與胃相表裡”,位於身體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構成人體上輸下傳的太極樞紐,起著升清降濁作用,承擔著消化食物、供應營養的重要任務,就像自然界土之養育萬物一樣,故中醫學以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身體的強健,正氣的來源都賴於脾的運化。

而脾“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 當溼氣過盛,影響脾的正常功能時,常常進一步引起循環、呼吸、內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統的疾病,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減低。由此可見,長夏養生必須重點養護脾胃。

三、“長夏”如何養脾?

長夏養生應圍繞 “健脾祛溼”的原則,可從日常飲食起居做起。

首先飲食宜清淡、規律 在食物種類多樣化的基礎上,適當吃些清熱、利溼類食品,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鯉魚、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溼作用。根據個人體質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果蔬,如獼猴桃、西紅柿、梨、西瓜、香蕉、桃,以補充身體消耗所。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膩等飲食之偏嗜,過食辛辣,易助溼生熱,為長夏之大忌。

然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天氣炎熱多汗出,要注意補充出汗流失的水分,適當補水,要少量頻飲,切記燥熱、勞累和劇烈運動之後一次狂飲冷水;少飲酒,酒助溼助熱;適當增食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不建議大量吃冷飲,因其易傷人體陽氣。

避免貪涼 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以室內溫度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溼功能,將室內相對溼度調到40%~60%。

良好睡眠 適應長夏“晝長夜短”的規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覺”即增加半小時午睡時間。

適量運動 長夏季節,應儘量避開烈日暴晒, 適當鍛鍊,防止汗出過多而致陽氣外洩。 進行“內養功”或“放鬆功”等“靜功”訓練,可充分地放鬆和入靜,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對脾胃的養護更佳。 推薦朋友們做八段錦、五禽戲和太極系列運動,對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幫助。 提倡用溫水沖涼,涼水淋浴增加患病風險。

四、中醫藥“三穴四湯”祛溼邪


夏天多用熱水泡腳也能很好的祛除體內溼氣。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利水的作用。


祛溼三穴

豐隆穴

穴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裸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這個可以幫助排除脾胃上的濁溼。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足三裡穴

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4指寬,脛骨前緣一橫指,一天2次,每次3分鐘。是調理脾胃,驅趕內溼的好穴位。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臍連接線中點(臍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鐘。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的運化,適應於痰溼困脾的人群。

"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三因養生”,即“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 中醫根據“五行”理論,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 各季因氣候特點不同,重點養護的臟腑不同。現在正值長夏,該如何養生呢?

一、“長夏”有何季節特點?

《素問》諸篇:“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首次提出“長夏”以及與脾胃相對應的觀點。《黃帝內經》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對應關係,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與春、夏、長夏、秋、冬五時相對應,長夏對應脾土。

“長夏”,一般指農曆6、7月份,其始於盛夏而止於秋涼。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高、溼度大、悶熱難耐。大多數農作物正處於轉化和成熟、孕育籽實的階段,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春生、夏長”為“化”做準備,“秋收、冬藏”是“化”的結果,四時若無長夏為之化,則草木雖繁茂而果實不成,秋既無收,冬亦無藏。

二、“長夏”為何要養脾?

長夏季節多雨潮溼,水汽上升,空氣溼度大,人體 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溼之地,人體易感受溼邪而引發諸多疾病。常常表現為脘腹脹滿、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精神萎靡、身困體沉等一系列“溼困”症狀。

長夏 多溼,同時天氣炎熱,腠理大開,人體陽氣易外洩太過,加之人們貪涼,極易中寒。溼與暑熱交織,“暑必挾溼”,而致暑溼為病。長夏對應脾,五行屬土,方位居中。“脾主運化”,“與胃相表裡”,位於身體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構成人體上輸下傳的太極樞紐,起著升清降濁作用,承擔著消化食物、供應營養的重要任務,就像自然界土之養育萬物一樣,故中醫學以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身體的強健,正氣的來源都賴於脾的運化。

而脾“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 當溼氣過盛,影響脾的正常功能時,常常進一步引起循環、呼吸、內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統的疾病,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減低。由此可見,長夏養生必須重點養護脾胃。

三、“長夏”如何養脾?

長夏養生應圍繞 “健脾祛溼”的原則,可從日常飲食起居做起。

首先飲食宜清淡、規律 在食物種類多樣化的基礎上,適當吃些清熱、利溼類食品,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鯉魚、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溼作用。根據個人體質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果蔬,如獼猴桃、西紅柿、梨、西瓜、香蕉、桃,以補充身體消耗所。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膩等飲食之偏嗜,過食辛辣,易助溼生熱,為長夏之大忌。

然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天氣炎熱多汗出,要注意補充出汗流失的水分,適當補水,要少量頻飲,切記燥熱、勞累和劇烈運動之後一次狂飲冷水;少飲酒,酒助溼助熱;適當增食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不建議大量吃冷飲,因其易傷人體陽氣。

避免貪涼 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以室內溫度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溼功能,將室內相對溼度調到40%~60%。

良好睡眠 適應長夏“晝長夜短”的規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覺”即增加半小時午睡時間。

適量運動 長夏季節,應儘量避開烈日暴晒, 適當鍛鍊,防止汗出過多而致陽氣外洩。 進行“內養功”或“放鬆功”等“靜功”訓練,可充分地放鬆和入靜,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對脾胃的養護更佳。 推薦朋友們做八段錦、五禽戲和太極系列運動,對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幫助。 提倡用溫水沖涼,涼水淋浴增加患病風險。

四、中醫藥“三穴四湯”祛溼邪


夏天多用熱水泡腳也能很好的祛除體內溼氣。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利水的作用。


祛溼三穴

豐隆穴

穴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裸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這個可以幫助排除脾胃上的濁溼。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足三裡穴

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4指寬,脛骨前緣一橫指,一天2次,每次3分鐘。是調理脾胃,驅趕內溼的好穴位。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臍連接線中點(臍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鐘。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的運化,適應於痰溼困脾的人群。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祛溼養生湯


"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三因養生”,即“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 中醫根據“五行”理論,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 各季因氣候特點不同,重點養護的臟腑不同。現在正值長夏,該如何養生呢?

一、“長夏”有何季節特點?

《素問》諸篇:“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首次提出“長夏”以及與脾胃相對應的觀點。《黃帝內經》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對應關係,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與春、夏、長夏、秋、冬五時相對應,長夏對應脾土。

“長夏”,一般指農曆6、7月份,其始於盛夏而止於秋涼。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高、溼度大、悶熱難耐。大多數農作物正處於轉化和成熟、孕育籽實的階段,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春生、夏長”為“化”做準備,“秋收、冬藏”是“化”的結果,四時若無長夏為之化,則草木雖繁茂而果實不成,秋既無收,冬亦無藏。

二、“長夏”為何要養脾?

長夏季節多雨潮溼,水汽上升,空氣溼度大,人體 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溼之地,人體易感受溼邪而引發諸多疾病。常常表現為脘腹脹滿、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精神萎靡、身困體沉等一系列“溼困”症狀。

長夏 多溼,同時天氣炎熱,腠理大開,人體陽氣易外洩太過,加之人們貪涼,極易中寒。溼與暑熱交織,“暑必挾溼”,而致暑溼為病。長夏對應脾,五行屬土,方位居中。“脾主運化”,“與胃相表裡”,位於身體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構成人體上輸下傳的太極樞紐,起著升清降濁作用,承擔著消化食物、供應營養的重要任務,就像自然界土之養育萬物一樣,故中醫學以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身體的強健,正氣的來源都賴於脾的運化。

而脾“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 當溼氣過盛,影響脾的正常功能時,常常進一步引起循環、呼吸、內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統的疾病,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減低。由此可見,長夏養生必須重點養護脾胃。

三、“長夏”如何養脾?

長夏養生應圍繞 “健脾祛溼”的原則,可從日常飲食起居做起。

首先飲食宜清淡、規律 在食物種類多樣化的基礎上,適當吃些清熱、利溼類食品,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鯉魚、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溼作用。根據個人體質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果蔬,如獼猴桃、西紅柿、梨、西瓜、香蕉、桃,以補充身體消耗所。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膩等飲食之偏嗜,過食辛辣,易助溼生熱,為長夏之大忌。

然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天氣炎熱多汗出,要注意補充出汗流失的水分,適當補水,要少量頻飲,切記燥熱、勞累和劇烈運動之後一次狂飲冷水;少飲酒,酒助溼助熱;適當增食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不建議大量吃冷飲,因其易傷人體陽氣。

避免貪涼 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以室內溫度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溼功能,將室內相對溼度調到40%~60%。

良好睡眠 適應長夏“晝長夜短”的規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覺”即增加半小時午睡時間。

適量運動 長夏季節,應儘量避開烈日暴晒, 適當鍛鍊,防止汗出過多而致陽氣外洩。 進行“內養功”或“放鬆功”等“靜功”訓練,可充分地放鬆和入靜,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對脾胃的養護更佳。 推薦朋友們做八段錦、五禽戲和太極系列運動,對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幫助。 提倡用溫水沖涼,涼水淋浴增加患病風險。

四、中醫藥“三穴四湯”祛溼邪


夏天多用熱水泡腳也能很好的祛除體內溼氣。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利水的作用。


祛溼三穴

豐隆穴

穴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裸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這個可以幫助排除脾胃上的濁溼。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足三裡穴

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4指寬,脛骨前緣一橫指,一天2次,每次3分鐘。是調理脾胃,驅趕內溼的好穴位。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臍連接線中點(臍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鐘。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的運化,適應於痰溼困脾的人群。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祛溼養生湯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紅豆薏仁粥

赤小豆、薏仁加水沸煮2小時即可。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三因養生”,即“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 中醫根據“五行”理論,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 各季因氣候特點不同,重點養護的臟腑不同。現在正值長夏,該如何養生呢?

一、“長夏”有何季節特點?

《素問》諸篇:“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首次提出“長夏”以及與脾胃相對應的觀點。《黃帝內經》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對應關係,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與春、夏、長夏、秋、冬五時相對應,長夏對應脾土。

“長夏”,一般指農曆6、7月份,其始於盛夏而止於秋涼。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高、溼度大、悶熱難耐。大多數農作物正處於轉化和成熟、孕育籽實的階段,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春生、夏長”為“化”做準備,“秋收、冬藏”是“化”的結果,四時若無長夏為之化,則草木雖繁茂而果實不成,秋既無收,冬亦無藏。

二、“長夏”為何要養脾?

長夏季節多雨潮溼,水汽上升,空氣溼度大,人體 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溼之地,人體易感受溼邪而引發諸多疾病。常常表現為脘腹脹滿、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精神萎靡、身困體沉等一系列“溼困”症狀。

長夏 多溼,同時天氣炎熱,腠理大開,人體陽氣易外洩太過,加之人們貪涼,極易中寒。溼與暑熱交織,“暑必挾溼”,而致暑溼為病。長夏對應脾,五行屬土,方位居中。“脾主運化”,“與胃相表裡”,位於身體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構成人體上輸下傳的太極樞紐,起著升清降濁作用,承擔著消化食物、供應營養的重要任務,就像自然界土之養育萬物一樣,故中醫學以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身體的強健,正氣的來源都賴於脾的運化。

而脾“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 當溼氣過盛,影響脾的正常功能時,常常進一步引起循環、呼吸、內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統的疾病,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減低。由此可見,長夏養生必須重點養護脾胃。

三、“長夏”如何養脾?

長夏養生應圍繞 “健脾祛溼”的原則,可從日常飲食起居做起。

首先飲食宜清淡、規律 在食物種類多樣化的基礎上,適當吃些清熱、利溼類食品,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鯉魚、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溼作用。根據個人體質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果蔬,如獼猴桃、西紅柿、梨、西瓜、香蕉、桃,以補充身體消耗所。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膩等飲食之偏嗜,過食辛辣,易助溼生熱,為長夏之大忌。

然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天氣炎熱多汗出,要注意補充出汗流失的水分,適當補水,要少量頻飲,切記燥熱、勞累和劇烈運動之後一次狂飲冷水;少飲酒,酒助溼助熱;適當增食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不建議大量吃冷飲,因其易傷人體陽氣。

避免貪涼 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以室內溫度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溼功能,將室內相對溼度調到40%~60%。

良好睡眠 適應長夏“晝長夜短”的規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覺”即增加半小時午睡時間。

適量運動 長夏季節,應儘量避開烈日暴晒, 適當鍛鍊,防止汗出過多而致陽氣外洩。 進行“內養功”或“放鬆功”等“靜功”訓練,可充分地放鬆和入靜,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對脾胃的養護更佳。 推薦朋友們做八段錦、五禽戲和太極系列運動,對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幫助。 提倡用溫水沖涼,涼水淋浴增加患病風險。

四、中醫藥“三穴四湯”祛溼邪


夏天多用熱水泡腳也能很好的祛除體內溼氣。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利水的作用。


祛溼三穴

豐隆穴

穴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裸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這個可以幫助排除脾胃上的濁溼。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足三裡穴

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4指寬,脛骨前緣一橫指,一天2次,每次3分鐘。是調理脾胃,驅趕內溼的好穴位。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臍連接線中點(臍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鐘。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的運化,適應於痰溼困脾的人群。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祛溼養生湯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紅豆薏仁粥

赤小豆、薏仁加水沸煮2小時即可。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芡實蓮子粥

芡實又叫雞頭米,有“水中人蔘”的美名,可以調節脾胃功能,健脾祛溼。


"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三因養生”,即“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 中醫根據“五行”理論,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 各季因氣候特點不同,重點養護的臟腑不同。現在正值長夏,該如何養生呢?

一、“長夏”有何季節特點?

《素問》諸篇:“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首次提出“長夏”以及與脾胃相對應的觀點。《黃帝內經》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對應關係,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與春、夏、長夏、秋、冬五時相對應,長夏對應脾土。

“長夏”,一般指農曆6、7月份,其始於盛夏而止於秋涼。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高、溼度大、悶熱難耐。大多數農作物正處於轉化和成熟、孕育籽實的階段,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春生、夏長”為“化”做準備,“秋收、冬藏”是“化”的結果,四時若無長夏為之化,則草木雖繁茂而果實不成,秋既無收,冬亦無藏。

二、“長夏”為何要養脾?

長夏季節多雨潮溼,水汽上升,空氣溼度大,人體 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溼之地,人體易感受溼邪而引發諸多疾病。常常表現為脘腹脹滿、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精神萎靡、身困體沉等一系列“溼困”症狀。

長夏 多溼,同時天氣炎熱,腠理大開,人體陽氣易外洩太過,加之人們貪涼,極易中寒。溼與暑熱交織,“暑必挾溼”,而致暑溼為病。長夏對應脾,五行屬土,方位居中。“脾主運化”,“與胃相表裡”,位於身體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構成人體上輸下傳的太極樞紐,起著升清降濁作用,承擔著消化食物、供應營養的重要任務,就像自然界土之養育萬物一樣,故中醫學以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身體的強健,正氣的來源都賴於脾的運化。

而脾“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 當溼氣過盛,影響脾的正常功能時,常常進一步引起循環、呼吸、內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統的疾病,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減低。由此可見,長夏養生必須重點養護脾胃。

三、“長夏”如何養脾?

長夏養生應圍繞 “健脾祛溼”的原則,可從日常飲食起居做起。

首先飲食宜清淡、規律 在食物種類多樣化的基礎上,適當吃些清熱、利溼類食品,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鯉魚、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溼作用。根據個人體質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果蔬,如獼猴桃、西紅柿、梨、西瓜、香蕉、桃,以補充身體消耗所。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膩等飲食之偏嗜,過食辛辣,易助溼生熱,為長夏之大忌。

然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天氣炎熱多汗出,要注意補充出汗流失的水分,適當補水,要少量頻飲,切記燥熱、勞累和劇烈運動之後一次狂飲冷水;少飲酒,酒助溼助熱;適當增食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不建議大量吃冷飲,因其易傷人體陽氣。

避免貪涼 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以室內溫度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溼功能,將室內相對溼度調到40%~60%。

良好睡眠 適應長夏“晝長夜短”的規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覺”即增加半小時午睡時間。

適量運動 長夏季節,應儘量避開烈日暴晒, 適當鍛鍊,防止汗出過多而致陽氣外洩。 進行“內養功”或“放鬆功”等“靜功”訓練,可充分地放鬆和入靜,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對脾胃的養護更佳。 推薦朋友們做八段錦、五禽戲和太極系列運動,對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幫助。 提倡用溫水沖涼,涼水淋浴增加患病風險。

四、中醫藥“三穴四湯”祛溼邪


夏天多用熱水泡腳也能很好的祛除體內溼氣。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利水的作用。


祛溼三穴

豐隆穴

穴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裸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這個可以幫助排除脾胃上的濁溼。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足三裡穴

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4指寬,脛骨前緣一橫指,一天2次,每次3分鐘。是調理脾胃,驅趕內溼的好穴位。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臍連接線中點(臍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鐘。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的運化,適應於痰溼困脾的人群。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祛溼養生湯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紅豆薏仁粥

赤小豆、薏仁加水沸煮2小時即可。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芡實蓮子粥

芡實又叫雞頭米,有“水中人蔘”的美名,可以調節脾胃功能,健脾祛溼。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鯽魚湯

《本草經蔬》說“鯽魚調味充腸,與病無礙,諸魚中唯此可常食。鯽魚有益氣健脾、清熱解暑、通脈下乳、利水、消腫的功效。


"

中醫養生保健特別強調“三因養生”,即“因時養生”“因地養生”“因人養生”。 中醫根據“五行”理論,將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 各季因氣候特點不同,重點養護的臟腑不同。現在正值長夏,該如何養生呢?

一、“長夏”有何季節特點?

《素問》諸篇:“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首次提出“長夏”以及與脾胃相對應的觀點。《黃帝內經》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對應關係,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與春、夏、長夏、秋、冬五時相對應,長夏對應脾土。

“長夏”,一般指農曆6、7月份,其始於盛夏而止於秋涼。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高、溼度大、悶熱難耐。大多數農作物正處於轉化和成熟、孕育籽實的階段,故長夏的生化作用為“化”。“春生、夏長”為“化”做準備,“秋收、冬藏”是“化”的結果,四時若無長夏為之化,則草木雖繁茂而果實不成,秋既無收,冬亦無藏。

二、“長夏”為何要養脾?

長夏季節多雨潮溼,水汽上升,空氣溼度大,人體 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溼之地,人體易感受溼邪而引發諸多疾病。常常表現為脘腹脹滿、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精神萎靡、身困體沉等一系列“溼困”症狀。

長夏 多溼,同時天氣炎熱,腠理大開,人體陽氣易外洩太過,加之人們貪涼,極易中寒。溼與暑熱交織,“暑必挾溼”,而致暑溼為病。長夏對應脾,五行屬土,方位居中。“脾主運化”,“與胃相表裡”,位於身體的中央,脾、胃和三焦構成人體上輸下傳的太極樞紐,起著升清降濁作用,承擔著消化食物、供應營養的重要任務,就像自然界土之養育萬物一樣,故中醫學以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身體的強健,正氣的來源都賴於脾的運化。

而脾“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 當溼氣過盛,影響脾的正常功能時,常常進一步引起循環、呼吸、內分泌、血液、泌尿、肌肉、骨骼等多系統的疾病,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減低。由此可見,長夏養生必須重點養護脾胃。

三、“長夏”如何養脾?

長夏養生應圍繞 “健脾祛溼”的原則,可從日常飲食起居做起。

首先飲食宜清淡、規律 在食物種類多樣化的基礎上,適當吃些清熱、利溼類食品,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鯉魚、茯苓、扁豆、薏米也有一定的利溼作用。根據個人體質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果蔬,如獼猴桃、西紅柿、梨、西瓜、香蕉、桃,以補充身體消耗所。但要慎食太多的瓜果,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膩等飲食之偏嗜,過食辛辣,易助溼生熱,為長夏之大忌。

然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天氣炎熱多汗出,要注意補充出汗流失的水分,適當補水,要少量頻飲,切記燥熱、勞累和劇烈運動之後一次狂飲冷水;少飲酒,酒助溼助熱;適當增食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補充水分的好方法。不建議大量吃冷飲,因其易傷人體陽氣。

避免貪涼 不要讓室內外溫度相差太大,以室內溫度25℃~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溼功能,將室內相對溼度調到40%~60%。

良好睡眠 適應長夏“晝長夜短”的規律,晚睡早起。提倡睡“子午覺”即增加半小時午睡時間。

適量運動 長夏季節,應儘量避開烈日暴晒, 適當鍛鍊,防止汗出過多而致陽氣外洩。 進行“內養功”或“放鬆功”等“靜功”訓練,可充分地放鬆和入靜,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對脾胃的養護更佳。 推薦朋友們做八段錦、五禽戲和太極系列運動,對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更有幫助。 提倡用溫水沖涼,涼水淋浴增加患病風險。

四、中醫藥“三穴四湯”祛溼邪


夏天多用熱水泡腳也能很好的祛除體內溼氣。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利水的作用。


祛溼三穴

豐隆穴

穴位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外裸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鐘。這個可以幫助排除脾胃上的濁溼。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足三裡穴

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4指寬,脛骨前緣一橫指,一天2次,每次3分鐘。是調理脾胃,驅趕內溼的好穴位。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臍連接線中點(臍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鐘。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的運化,適應於痰溼困脾的人群。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祛溼養生湯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紅豆薏仁粥

赤小豆、薏仁加水沸煮2小時即可。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芡實蓮子粥

芡實又叫雞頭米,有“水中人蔘”的美名,可以調節脾胃功能,健脾祛溼。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鯽魚湯

《本草經蔬》說“鯽魚調味充腸,與病無礙,諸魚中唯此可常食。鯽魚有益氣健脾、清熱解暑、通脈下乳、利水、消腫的功效。


長夏養脾--中醫中藥祛溼


山藥冬瓜湯

健脾胃、消水腫、清熱排溼、生津止渴能很好的緩解夏季帶來的溼熱煩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