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清明:萬物生長此時 皆清潔而明淨

養生 清明節 薺菜 黃帝內經 鳳凰山東 2017-04-03
萊蕪清明:萬物生長此時 皆清潔而明淨

清明天氣

記者 孫菲菲

氣溫爬坡天氣晴好

馬上就到清明小長假了,據市氣象臺30日16時發佈的天氣預報,未來幾天我市氣溫總體上升,小夥伴們可以盡情擁抱春天了。

未來一週天氣預報如下:

30日夜間到31日白天,陰有陣雨轉多雲,北風3-4級,氣溫5-15℃。

31日夜間到4月1日白天,晴間多雲,北風短時南風3-4級,氣溫3-18℃,有輕霜凍。

1日夜間到2日白天,晴間多雲,南風短時北風3-4級,氣溫6-21℃。

2日夜間到3日白天,晴轉多雲,南風3-4級,氣溫9-22℃。

3日夜間到4日白天,多雲轉陰有小雨,南風3-4級,氣溫10-20℃。

4日夜間到5日白天,陰轉多雲,南風3-4級,氣溫10-20℃。

5日夜間到6日白天,多雲轉陰,南風轉北風3-4級,氣溫11-20℃。

清明農諺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暖,寒露寒

(記者 孫菲菲 整理)

清明飲食

時令野菜吃起來

清明時節,萬物復甦,各種野菜也一茬一茬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營養專家表示,春天雖然陽光明媚,但人體易出現乾燥上火的症狀,多食用些野菜可以緩解內熱、滋陰潤燥。

苦菜:苦菜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排膿。苦菜中含維生素C及大量鐵元素、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B及鈣、磷等。此時食用可以清熱涼血,降內熱,減少因內熱而外感風寒的疾病。

莧菜:莧菜也叫“鳧葵”、“荇菜”、“莕菜”,有潤腸胃清熱毒的功效。同時,莧菜含有豐富的鐵,可合成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有攜帶氧氣的功能,能維持正常的心肌活動,防止肌肉痙攣。此外,莧菜對於溼熱所致的赤白痢疾及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目痛、咽喉紅腫不利等,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馬蘭頭:含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A、蛋白質、脂肪、鈣、鐵等,味辛性涼清熱解毒,對於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衄血、血痢等都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薺菜:具有抗氧化的能力,又叫護生草、薺、芊菜、雞心菜。在傳統醫書中皆有記載,如《本草綱目》:“明目益胃”;《名醫別錄》:“甘、溫,無毒。和肝氣,和中為上品”;《日用本草》:“涼肝明目”。薺菜味甘性平,營養價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產後出血、痢疾、水腫、腸炎、胃潰瘍、感冒發熱、目赤腫疼等。

值得提醒的是,在挖野菜時一定要注意甄別,不要食用不確定的野菜,以防含有毒素。

清明養生

不吃“發物” 適量運動調節情志

春暖花開,很多市民都想趕緊走出家門,鍛鍊身體。清明時節該如何養生呢?3月30日,記者採訪了市中醫醫院健康教育科副科長魏芹。穿:不必再“春捂”“春捂秋凍”、“二月亂穿衣”說的是初春時節早晚溫差大,脫減衣物不宜過早,以防止感冒。但清明過後,“春捂”就不再適用了。

魏科長介紹,清明是一個節點,對於新陳代謝比較快的人來說,如果還過度講究“春捂”,則有可能導致上火。“如果出現鼻腔、牙齦、呼吸道、皮膚出血的情況,就是熱邪外攻上火了。所以要多多注意天氣預報,如果沒有寒潮,可以適當減些衣物。”

食:少吃“發物”

中醫認為,清明時節,肝氣達到最旺,因此在飲食上應該宜減甘增辛,注意避免吃“發物”,防止肝氣過旺,影響脾胃,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引發各種疾病。“發物”都包含哪些呢?據介紹,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的食物都是“發物”,比如海魚、海蝦、鹹菜、竹筍、羊肉、狗肉、公雞、炒瓜子等。“大家可以多吃些山藥、西紅柿、土豆。清明雨多溼氣較重,也可以多選擇些溫胃祛溼的食物,如白菜、蘿蔔、芋頭等。”魏科長說。

住:應早睡早起

清明時節要調節作息時間,儘量早睡早起。“很多年輕人因為作息時間不規律,這時候往往會頭疼,睡眠質量差。”魏科長解釋,《黃帝內經》裡說:“夜臥早起”,即天黑以後就該睡覺了,早上應該早點起床。

中醫理論認為,早上7點到9點時胃經最旺,如果這段時間還不起床,就會導致陽氣不能更好地生髮,久而久之化為內火上擾心肺及大腦,引起心煩氣躁、喉幹、頭昏等症狀。行:不宜“宅”家裡

清明時節的氣溫已相對穩定,因此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應該多出來走走,放鬆下心情。適合這時節的運動有快走、慢跑,“可以適當參加些徒步運動,帶動身體的大循環,也能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

清明民俗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記者 孫菲菲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