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之術」養生之道

養生 中醫 睡眠 黃帝內經 戊陽子 戊陽子 2017-10-09

「岐黃之術」養生之道

社會上有一句傳文:高官不如高職,高職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心態好。不無道理!養生就是養成心態好,這也是長壽者的共同體會。

睡眠習慣

生活當中由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我們晚上吃晚飯吃晚飯以後,8.9點鐘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點就清醒了,所以現在很多人習慣11點以後開始工作。還有的人到了夜裡11點總想吃點東西,在屋子裡找點食,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個時候恰恰是陽氣開始生髮了,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最好11點前睡覺,這樣才能慢慢地把這點陽氣給養起來。人的睡眠與人的壽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睡覺就是在養陽氣。

子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髮.《皇帝內經》裡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於膽”。取決於膽的生髮。膽氣生髮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對一天至關重要。

「岐黃之術」養生之道

起居有常

人體生理活動固有其自生節律,以適應宇宙自然的變化規律,人的生活作息應當順其節律,以保護和維持機體的生命力。“起居無常”則干擾這種節律,消弱生命能力,導致生理功能紊亂,抗病能力下降,因而發生疾病.起居之常法,一是適應四時陰陽消長特點,按季節調整作息時間,春、夏應晚睡早起,秋季應早睡早起,冬季應早睡晚起。二是適應晝夜陰陽消長特點,傍晚後儘量減少形神勞作,避免風寒霜露。

不妄作勞

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無論是勞心勞力,還是房勞,都要應該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以免傷精耗氣。“形與神俱”之意,說的是既要採取各種攝生手段與方法,使人體適應四時變化,避免外邪侵襲,又要調攝精神,減少不良精神刺激,使五臟元真通暢,疾病不生。

生氣通天論

天地之氣清靜時,人的精神就相應地調暢平和,順應天氣的變化,就會陽氣固密,雖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加害於人,這是適應時序陰陽變化的結果。所以聖人能夠專心致志,順應天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

如果違逆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不固,這是由於人們不能適應自然變化所致,稱為自傷,陽氣會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陽氣,如象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若陽氣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生命機能亦闇弱不足。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太陽的光明普照而顯現出來,而人的陽氣也應在上在外,並起到保護身體,抵禦外邪的作用。

由於寒,陽氣應如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活動於體內。若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則易使神氣外越。因於暑,則汗多煩躁,喝喝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若身體發高熱,則象碳火燒灼一樣,一經出汗,熱邪就能散去。因於溼,頭部象有物蒙裹一樣沉重。若溼熱相兼而不得排除,則傷害大小諸筋,而出現短縮或弛縱,短縮的造成拘攣,弛縱的造成痿弱。由於風,可致浮腫。以上四種邪氣維繫纏綿不離,相互更代傷人,就會使陽氣傾竭。

在人體煩勞過度時,陽氣就會亢盛而外張,是陰精逐漸耗竭。如此多次重複,陽愈盛而陰愈虧,到夏季暑熱之時,便易使人發生煎厥病,發作的時候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到聲音,混亂之時就象都城崩毀,急流奔瀉一樣不可收拾。

人的陽氣,在大怒時就會上逆,血隨氣生而淤積於上,與身體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生薄厥。若傷及諸筋,使筋弛縱不收,而不能隨意運動。經常半身出汗,可以演變為半身不遂。出汗的時候,遇到溼邪阻遏就容易發生小的瘡瘡和痱子。經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導致發生疔瘡,患兵很容易,就象以空的容器接收東西一樣。在勞動出汗時遇到風寒之邪,迫聚於皮腠形成粉刺,鬱積化熱而成瘡癤。

「岐黃之術」養生之道

保持良好心態

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之中,常可見到大發脾氣之人,往往面紅耳赤,甚則昏厥,這在中醫叫做“怒傷肝”。

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動不已而誘發心絞痛的,稱“喜傷心”;

鬱悶思慮過度而無食慾的,為“思傷脾”;

悲傷哀號導致胸悶憋氣的,是“憂傷肺’

突然遭受驚嚇,大小便失禁的,稱之為“恐傷腎”。

「岐黃之術」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學的宗旨

調攝精神,舒暢情志是養生學的又一重要內容。這是因為人的各種精神情志活動與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有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中醫稱之為“形神合一”。簡單地說,“形”指人體外部形態;“神”指精神,是和思維活動以及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神是不能離形,如精神飽滿,反過來又能促進形體健康。這就說明了調攝精神在養生學中的重要性。

「岐黃之術」養生之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