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楊慎與他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看到有人提問“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不是問《臨江仙》表達了怎樣的思想,而是楊慎作詞時的心境如何。理論上來說,我們無從知道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只能從他的生平與性格來進行揣測。而一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又是多變的,比如李白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給人感覺他視權貴如糞土,好似介子推一樣不食人間煙火。但別忘了他得到皇上恩寵、錦衣入京之時,也曾得意洋洋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後來被排擠出長安,他既可以“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也會“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這說明,即便在相同境遇下,文學家的心情與創作思路也是大不相同的。

楊慎給我的印象,他是一個堅持信念與原則的理想主義者。從另一角度來看,他是一個無腦的熱血憤青。他爹楊廷和是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能坐到這個位置,除了要有出眾的才能,更需要圓滑、堅忍和狡詐。這幾點楊廷和一樣不缺,卻沒有遺傳給他的兒子。


聊聊楊慎與他的《臨江仙》

(楊慎像)

明武宗時,楊慎任翰林修撰,是個從六品的小官。官雖小,但他膽子可不小,動不動就給皇帝上書進諫。武宗朱厚照本就是個閒不住的主,放眼整個歷史,像他這麼能作的皇帝也找不出幾個。別說小小的楊慎,就連他老子楊廷和連勸帶哄,甚至忍不住開罵,朱厚照依然我行我素。有趣的是,楊廷和沒有被氣出什麼大毛病,反倒是楊慎被氣得稱病告假,回家不幹了。當然,也可能是某種鬥爭策略,不過沒證據的事咱們就不亂猜了。

後來朱厚照駕崩,其堂弟朱厚熜即位,也就是嘉靖皇帝。此時楊慎繼續當翰林院修撰,還擔任經筵講官。有一次嘉靖赦免了兩個混蛋宦官的死罪,楊慎在給皇帝講課時就直接開噴“若大奸元惡,無可恕之理”。皇上聽了很不高興,而逃過一死的奸佞,自然也視楊慎為仇讎。

再後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大禮議”事件。這件事使楊慎名揚天下,也讓他徹底失去了在政治舞臺上一展才華的可能。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大禮議”從頭到尾都像一場鬧劇。但在當時,這是關乎國體之頭等大事。簡而言之,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倆人不是一個爹。按照傳統禮儀,朱厚熜要管朱厚照的爹——也就是明孝宗——叫爹,而自己的親爹則只能叫“皇叔”。朱厚熜當然很不爽,憑什麼當皇帝還把親爹當沒了?氣呼呼地說非要我換爹,這皇上我不當了。但楊廷和等老臣告訴他,皇帝必須當,爹也必須換。在不斷的爭執中,年老力衰的楊廷和感覺力不從心,提出辭職。老楊一走,再沒有人能撼動嘉靖認親爹的決心,於是,轟轟烈烈又荒誕至極的“大禮議”開始了。

在這個事件裡,楊慎充分體現了他衝動、魯莽、認死理、不懂事的憤青本色。皇帝招張璁、桂萼等站在自己一邊的“親爹派”進京,想讓這些人與“換爹派”辯論。或許大家都認為身為天下才子之首的楊慎會口沫橫飛舌戰群儒,不過以楊慎的職位,他未必有這個資格。不知楊慎是知道沒有辯論的機會,還是即使有也辯不過,總之他選擇用暴力解決問題。他召集了一幫年輕力壯的大臣,擼袖子卷褲腿,揚言一見到張璁就當場打死,比黑社會還黑社會,嚇得張、桂像做賊一樣東躲西藏。有的史料說楊慎等人只是在張璁的住所外嚷嚷,有的說真的把桂萼揍了一頓。但不管是喊打還是真打,這都有失讀書人的體面,且實在太不給皇帝面子。

然而還沒等皇帝找他,他先高呼革命口號“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與大小官員二百餘人一齊跑到左順門集體示威,皇上不出來,他們就“撼門大哭”。嘉靖本已有讓步之意,讓大家先回去,以後再說。但楊慎等人拒不退讓,終於把皇上逼得龍顏大怒,每人捱了一頓板子。而楊慎以及其他幾個帶頭的,因為表現突出,捱了兩頓。

最後,年僅三十六歲的楊慎被流放雲南,政治生涯宣告結束。他的人生也恰好就此分為兩截,前三十六年,他少年英才,名動天下,在政壇上也算風光一回。後三十六年,他委身荒蠻之地,博覽群書、吟詩作賦、著作等身。他於七十二歲時卒於戍所,明史評價: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

毫無疑問,楊慎是當時最博學的大才子。但也正是因為讀了太多“聖人書”,他身上有著極其鮮明的某種知識分子特徵,那就是“眼裡摻不得沙子”。往好了說,這是耿直堅毅,剛正不阿。難聽了說,這就是書讀迂了。楊慎做學問和搞政治一樣,只要他覺得不順眼,不管你是古代先賢(朱熹)還是聖人轉世(王陽明),他都是照懟不誤。研究學問必須認死理講原則,玩政治則萬萬不能。他爹楊廷和,知進退、懂分寸,該玩陰的時候比誰都陰,所以才能歷經三朝不倒。而楊慎則不管什麼事都是剛正面,搞得頭破血流,還達不到目的。當然,也可能他不是不懂該怎麼玩,他只是不屑。

最後聯繫到《臨江仙》這首詞。有人說這首詞“慷慨激昂”、“蕩氣迴腸”,但我讀不出來這個意思。這首詞明顯是一個消極避世的態度,我只讀出了“悲涼”,連“悲壯”都談不上。事實上,這首詞只是楊慎所作《廿一史彈詞》中的一部分,如果概覽一遍,這種感覺就會越發明顯。

比如:

第一段 總說 西江月

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冢荒臺。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

第七段 說隋唐二代 臨江仙

一片殘山並剩水,年年虎鬥龍爭。秦宮漢苑晉家營,川源流恨血,毛髮凜威靈。 白髮詩人閒駐馬,感時懷古傷情。戰場田地好寬平,前人將不去,留與後人耕。

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蹤跡茫然。隋唐相繼統中原,世態幾回雲變。 楊柳悽迷汴水,丹青慘淡凌煙。樂遊原上草連天,飛起寒鴉一片。

聊聊楊慎與他的《臨江仙》

不用再多列舉了,可以看出,歷史本是豐富多彩的,但在楊慎筆下,盡是一抹悲涼,這不能不說是作者的心境所致。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幅場景:楊慎在田間地頭遇到一老農,老農說,喲,您就是大鬧左順門的楊大人啊!您說您傻不傻,跟皇上較什麼勁?這下可好,貶到我們這窮鄉僻壤來了吧?

楊慎想給老農科普一下“大禮議”的來龍去脈,以及堅持傳統道德禮儀的必要性,但老農根本不聽。老農感興趣的只有“一個傻不拉幾的大官被罰下鄉開荒種地了,這事兒多有意思”。

曹操牛皮哄哄打孫劉,結果被一把火燒得屁滾尿流,這事兒多有意思。

關羽牛皮哄哄打襄樊,結果被抄了老家,這事兒多有意思。

諸葛亮牛皮哄哄伐中原,結果半道死在了五丈原,這事兒多有意思。

…………

對於“白髮漁樵”來說,古今之事都不過是“這事兒多有意思”,也就是“都付笑談中”。

或許——我只是說或許——楊慎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懷疑起歷史的意義。不能說這是楊慎看開了,想通了,得道了。只能說,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如果真的是看破紅塵,那就應該就史論史、就事論事,而不會全是這種悲觀的筆調。

所以,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就是一種消極。

但是,我認為——消極,並沒有錯。

明朝有所謂三大才子,而這些才子全都命運多舛。《永樂大典》總編解縉,因牽扯皇儲之爭,被扔在雪地裡活活凍死。徐渭徐文長,輔佐胡宗憲蕩平倭寇,坐斷東南。但胡宗憲一倒臺,徐渭也受到牽連,後來還患了精神病,死時窮困潦倒,唯有一狗作伴。

還有一說是四大才子,另一位是唐伯虎。但唐伯虎連站上舞臺的機會都沒有,就因莫須有的考場作弊事件受到處分,終生不得參加科舉。後來被捲進寧王造反,靠裝瘋賣傻逃過一劫。他那些鬥奸臣、點秋香的“豐功偉績”,多是後人編纂。實際上,他只是一個“他人笑我太瘋癲”的孤獨者。

相比起其他幾位才子,楊慎已算得上命好。要知道嘉靖皇帝可一直沒有忘了這個不讓自己認爹的人,嘉靖一朝共有六次大赦,都沒楊慎的份兒。皇上還時不時想起他來,問大臣們楊慎現在過得怎麼樣。好在楊慎曾經的同事們比較夠意思,說他“老病”,嘉靖這才滿意。但過不了多久,又要再問一次,看來是真的恨之入骨。

其實嘉靖認誰當爹,對大明並不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而楊慎不是楊廷和、徐階、張居正,他被不被貶,也不會對大明產生多大的影響。但對於楊慎自己來說,他所經歷的一切就是全部的世界。他憤懣、痛苦、惆悵,但又無處可去,無法可想。最後,他用“是非成敗轉頭空”達成了與自己的和解,其實他並沒有“是”過,也沒有“成”過,但既然都是“轉頭空”,人生就不絕望。

那麼他是否後悔過呢?

我不知道他是否後悔。

我希望他從未後悔。

聊聊楊慎與他的《臨江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