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第一書記”的足跡——陝南三位“第一書記”的現場故事

養雞 三農 農民 畜牧業 陝西網 2017-05-06

一年多來,廣大“第一書記”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教育引導黨員幹部崗位奉獻作為首要任務,有力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他們把助推精準扶貧、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作為工作重點,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項目蓬勃開展,帶動效應日益彰顯,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近日,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扶貧辦等6部門聯合下發文件,決定對全省101名“第一書記”授予2016年度全省優秀“第一書記”榮譽稱號。2015年6月,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我省共選派了1萬餘名“第一書記”奔赴農村,幫助建強基層組織,引領助推精準扶貧,著力辦好為民實事。

按照此次公佈的名單統計,下轄全省貧困縣區最多的陝南三市,選派的“第一書記”佔到了總名額的30%以上。在茫茫秦巴山區,這些優秀的“第一書記”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本期,就讓我們近距離地走近這些全省優秀“第一書記”的工作和生活,感受他們在基層的艱苦和驕傲。

探尋“第一書記”的足跡——陝南三位“第一書記”的現場故事

楊茂華(左)正在與貧困戶劉榮會簽訂《農特產品供銷協議》

為了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記留壩縣武關驛鎮紅巖溝村“第一書記”楊茂華

一身休閒裝、一雙舊板鞋、一口地方音,來到村民家裡,先摸一摸睡覺的床鋪,掀一掀灶臺上的鍋蓋,看看他們睡得咋樣,吃得咋樣,問問有什麼困難要解決。這個人就是武關驛鎮紅巖溝村“第一書記”楊茂華。他原為留壩縣地稅局綜合業務股股長、辦稅服務廳主任。2015年,他主動請纓來到留壩縣武關驛鎮紅巖溝村當“第一書記”,並立下“軍令狀”,一定要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自從到了紅巖溝村,楊茂華就將村上的事當成了自己家的事,成了地地道道的“溝里人”。紅巖溝村自然環境良好,大自然饋贈的野菜、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本可以成為當地老百姓增收的“法寶”,但是山高坡陡、交通落後的現狀卻阻隔了老百姓致富的門路。看到這一狀況的楊茂華,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想法。

看著正在加緊推進的寶漢高速公路建設,楊茂華先後4次到高速公路項目部軟磨硬泡,硬是無償爭取到了11節涵管,湊齊了修橋所需的全部涵管。隨後,他又向縣財政局爭取到50噸水泥,帶領群眾投工投勞,不到半個月就建成2座涵管漫水橋、整修4.5公里村級道路。

路修好了,貨車終於可以開進村,楊茂華卻一刻也沒閒著,又盤算著如何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為此楊茂華自掏腰包帶領村幹部和有致富願望的村民到西安、太白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尋找適合本村發展的產業項目。村民種食用菌沒技術,他陪種植大戶學習經驗;村民種植的香菇難保存,他爭取項目建成50平方米冷庫;村民種豆角有顧慮,他提前聯繫好採購商,解決村民後顧之憂。

為了拉訂單、跑銷路,楊茂華開著私家車、拿著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到漢中、西安一家挨著一家餐飲店磨嘴皮、碰鼻子,終於把留壩當地的土雞、土豬等農產品賣進了省機關大灶。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口碑,吃過了留壩農特產品的商客多數成了楊茂華的“回頭客”,隨之而來的便是源源不斷的訂單合同。這讓楊茂華高興得合不攏嘴,“終於可以給政府和老百姓交一份滿意的答卷了。”

楊茂華的訂單農業不僅讓紅巖溝村的群眾嚐到了甜頭,也讓留壩全縣的農戶受益匪淺。2017年剛開年,楊茂華的山城農特產品有限公司就收到了省軍區超市、西安珍菇源餐飲公司、西安歸真源生活館以及漢中各機關大灶等多家餐飲集團的訂購合同。楊茂華還預付80餘萬元,與該縣7個村級扶貧專業合作社、332戶農戶簽訂了2萬多隻土雞、1730頭土豬、300噸香菇、20噸土蜂蜜的購銷合同,讓農戶沒有後顧之憂,放心大膽發展產業。

如今的紅巖溝村,群眾間鉤心鬥角的現象少了,相互協作發展產業的增多了,“一家人”的氛圍越來越濃了……說起這些變化,村上的幹部群眾總會豎起大拇指說:“全靠我們有個好‘第一書記’啊!”

當問到楊茂華今後的打算時,他樸實地回答道:“沒啥!就是想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探尋“第一書記”的足跡——陝南三位“第一書記”的現場故事

馮開亮(中)正在向村民講解魔芋種植技術

“老黃牛”不服老

——記嵐皋縣堰門鎮青春村“第一書記”馮開亮

“村裡變化太大了,貧困戶都找到增收門路,多虧了‘第一書記’老馮。”前幾天,說起嵐皋縣堰門鎮青春村“第一書記”馮開亮,村民左宏仕既佩服又感激。

今年56歲的馮開亮,是嵐皋縣移民局退居二線的領導幹部。脫貧攻堅開展後,“老黃牛”不服老,毅然承擔起“第一書記”的職責和使命,來到青春村駐村幫貧,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動人的脫貧讚歌。

2016年11月9日,青春村搬遷安置會上,36名村民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房屋手續問題。正在和大夥交流的老馮,隨著說話時間越來越長,吐字漸漸變得不太清晰。

老馮咋啦?原來,2015年8月,他突然感覺口腔上顎有一個小指頭大的異物,隨後在西京醫院檢查,診斷為口腔上顎惡性腫瘤。得知這個消息,老馮懵了,立即進行了手術治療。

一個月後,老馮從醫院回家。醫生叮囑,要休養一年,按時吃藥複查。此時正值年底,單位面臨著人少活多現狀。怎麼辦?老馮想了想毅然上班:“我要站好最後一班崗。搞業務的去了,局裡工作就會斷檔,我農村工作經驗豐富,還是我去吧。”去年1月,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老馮主動請纓擔任青春村“第一書記”。

出發那天,妻子王安鳳拿著一個黑色塑料袋遞到他手上,噙著淚花說:“記得按時吃藥,叫你莫去你偏要去,犟得很。”走了十幾米遠,老馮看到妻子還站在門前抹著眼睛。

青春村山高人稀,主要以種植土豆、玉米、豆類等農作物為主,70%的青壯勞力在外務工,是遠近出名的貧困村和後進村。村民們想脫貧致富,無奈缺少“領頭羊”。

“要致富,靠支部。”多年的農村工作經驗,讓老馮意識到:青春村要脫貧,必須選齊配強村“三委”班子。通過一個月的摸底調研,新班子走馬上任。很快,在他的主導下,村上制定了“長中短結合”的產業發展思路,短期養豬、養雞、養蠶,中期種芍藥、山藥,長期抓核桃、泡桐,這樣貧困戶既能當年增收,又能確保後續收入。

一年來,老馮充分發揮單位優勢,協調嵐皋縣移民局投入287萬元資金,改造硬化公路4.7公里,發放建房補助36戶。並積極向業務對口部門彙報,落實水、電、路、訊項目,努力改變村容村貌。

“自己一輛哈弗越野車,跑了幾個月底盤鋼板捲起來,4個輪胎全換了。”每當說起自己的愛車時,老馮無不心疼。把生人跑成熟人,把熟人跑成親人,是老馮進村定下的目標。如今,很多村民親切地稱呼他為“馮大哥”。

針對村民“隨禮”現象嚴重,老馮組織制定了《青春村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章程》,並在村民大會上表決通過,剎住了“紅白”事大操大辦和送禮風,深得群眾讚譽。

青春村變樣了,老馮卻忘記了複查病情。本應三個月到西安複查一次,由於組織村民發展芍藥、核桃、畜牧,今年才複查一次。“去一次來回要5天,好多事情還沒搞好,沒得空跑。”老馮總是放不下群眾脫貧。

如今,青春村一派火熱景象,通村公路建設現場機器轟鳴,安置點上工人忙碌,產業園裡苗木蔥鬱。“老馮是個‘老黃牛’,還不服老!”說起他經常三步並兩步走路的樣子,堰門鎮組織委員潘學武感嘆道。

探尋“第一書記”的足跡——陝南三位“第一書記”的現場故事

楊延剛(左)正在向農戶發放化肥等物資

帶著感情去工作

——記商州區夜村鎮何家塬村“第一書記”楊延剛

去基層任職之前,楊延剛曾長期在商州區紀委工作,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被派駐商州區夜村鎮何家塬村擔任“第一書記”。何家塬村由原來的何家塬、農科、聶溝三個自然村合併而來,轄16個村民小組、596戶1895人,貧困戶200戶615人。看來,情況並不像他之前想象的那麼樂觀。

2016年5月,通過入戶走訪徵求意見,何家塬村50多戶群眾都想將養雞作為增收脫貧的一項短平快項目。楊延剛充分發揮自己畢業於商洛農校畜牧專業的優勢,從區畜牧中心請來一名養雞專家擔任技術指導,編印蛋雞養殖技術規範和防疫程序宣傳彩頁100多份,召開養雞技術培訓會3次,手把手指導養雞戶修建雞舍、購置雞籠、配制飼料。

何家塬村一組貧困戶何寶安、何永賢因身體有病不能外出打工,分別申請養雞300只和500只,但因資金困難,雞舍一時難以建起,楊延剛將這一情況向單位主要領導專題彙報後,為這兩戶各爭取產業扶持資金5000元,幫助他們建起了規範化的雞舍,逐步培養為貧困戶中的養雞帶頭人,組建了養雞專業合作社。2016年9月雞開始產蛋,貧困戶從中見到了效益。

何家塬村聶溝片、農科片部分群眾住在深山高嶺中,素來有養殖鼯鼠的傳統。在走訪貧困戶李學軍、李書敏、李佔曹的過程中,楊延剛瞭解到養殖鼯鼠有三大難題:一是疫病難控制,發病後死亡快;二是鼯鼠吃的是柏樹葉,破壞生態資源;三是信息閉塞,產品銷售不暢。

為了幫助養殖戶解決難題,擴大規模,楊延剛連續幾天上網查閱資料,到區農業局、區林業局找專業人員請教對策。三個月後,在原單位領導的支持下,楊延剛親自召集養殖戶代表會議,組建了鼯鼠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選舉產生了合作社理事會和監事會,並帶著他們到工商所辦理了營業執照,聯繫西安一名藥商與合作社達成了供貨協議,首筆交易額達8萬元。

2017年2月,因家裡出現特殊情況,楊延剛辭去了“第一書記”職務回到機關工作,但他仍然時刻關注何家塬,牽掛何家塬,每天都通過自己駐村期間創建的“何家塬村脫貧工作微信群”瞭解村上工作進展情況,與鎮村幹部、包戶幹部交流互動。

“駐村這一年,我有付出也有收穫,有成長也有坎坷,是人生道路上一段值得珍藏的歲月。今後,我無論走上什麼崗位,我都會始終堅持情繫百姓、造福人民的工作理念。”楊延剛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