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之死

來源:市場信息報

楊貴妃之死

公元756年6月14日,芳華蓋世的絕代紅顏楊貴妃死了,死在長安通往西蜀途中的馬嵬坡。這兒最早為晉人馬嵬修築的邊城,歷經戰亂, 城池損毀,至唐時僅存一處驛站,可供官員路過歇息。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勢如破竹,一路橫掃,攻破潼關,直逼長安。唐玄宗慌然無措,帶領在朝官員、後宮嬪妃,在數千禁軍的護衛下,傾巢出動,棄城而逃。

逃難大軍剛在馬嵬坡住下,禁軍即發生譁變。在首領陳玄禮的示意下,士兵放箭射殺了宰相楊國忠及其族人,並強行要求玄宗下旨,處死楊貴妃。玄宗無奈 ,只好掩面揮手,讓高力士執行。

高力士找來一條帛帶,讓楊貴妃自了。貴妃屢屢回望玄宗,希冀垂憐,卻無反應。她只好在佛堂前的一棵梨樹上,雙手顫抖著繫好帛帶,自縊而亡。死後,她被就地起墳,草草掩埋。

A

楊貴妃本名楊玉環,京畿蒲州人,她自幼失去雙親,由叔叔楊玄璬撫養長大。楊玄璬曾作過河南府士曹,因此楊玉環的童年是在河南度過的。

楊玉環聰明美麗,天賦異稟,音律歌舞尤過於人。十六歲時,她被徵選入宮,成了唐玄宗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

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是玄宗最寵愛的後宮佳麗,其地位比皇后還尊崇。這年,武惠妃不幸病逝,玄宗悲痛欲絕,寢食難安。他的性情也變得古怪起來,動不動就對身邊的太監和宮女發火,還說要把他們全都趕出宮去。

大太監高力士知道,這一切都是由於武惠妃的缺位造成的。於是,他開始在宮裡明察暗訪,最終把目標鎖定在楊玉環身上。

玄宗一見到楊玉環便兩眼放電,手舞足蹈起來。可她畢竟是自己的兒媳呀,這道坎如何能繞開?為了遮人耳目,避免非議,高力士又出謀畫策,讓楊玉環自己提出出家向道,離開壽王宮。

專為楊玉環修建的道觀就在宮內,她以佈道為名,常與玄宗相會。玄宗先賜她道號為

“太真”,不久即冊封她為貴妃,比當年武惠妃更高出一等。為了消除兒子的怨恨,玄宗還特意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賜給李瑁,以示慰藉與補償。

在中國歷史上,帝納子媳的始作俑者,是臭名昭著的昏君楚平王,他為此付出了國破人亡,被“鞭屍三百”的慘痛代價。不知唐玄宗對此作何感想?

B

楊貴妃一人得道,楊氏一門族人立馬“昇天”。其三個堂兄楊國忠(本名釗),由監察御史連蹦帶跳,升至右相,權傾朝野;楊銛平步青雲,被擢升為鴻臚卿;楊錡不但一步登天當了御史,還迎娶了武惠妃的女兒太華公主;楊國忠的的兩個兒子楊昢和楊暄,以及楊貴妃的弟弟,都成了唐朝皇室的駙馬。

除此以外,玄宗還下令破格為楊貴妃的雙親立廟建祠,並御筆題寫碑文,追封其父為太尉、齊國公。貴妃的三個姐姐,則被賜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夫、秦國夫人,還特許她們可以自由行走後宮。楊家姐妹恃寵而驕,香車寶馬,華麗出鏡,粉絲擁堵。無怪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感嘆:“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就在楊家人好運連連,志得意滿之時,楊貴妃卻因一時心緒不佳,亂施小性,兩次被送出皇宮,差點引起軒然大波。

一次是公元746年夏天,楊貴妃因故忤逆聖意,被玄宗遣送回孃家。貴妃走後,玄宗茶飯不思,脾氣暴躁。高力士熟知帝心,當天夜裡用一乘小轎,把貴妃價從安里門接回後宮。貴妃伏地認錯,玄宗親扶撫慰,二人和好如初。

四年後,楊貴妃又因任性惹惱皇上,被趕回孃家。在宦官吉溫的勸說下,玄宗派張韜光給貴妃送去御膳,表示原宥。貴妃感激涕零,剪下一束青絲明志。從此,二人相敬如賓,再無齟齬。

C

楊國忠與安䘵山為了壯大實力,爭權奪利,暗使伎倆,水火不容。但他們心裡都明白,要想博弈獲勝,擊垮對方,必須取得皇上的信任與支持;而要得到皇上寵幸,則必須取悅楊貴妃。貴妃站在哪一邊,政治天平立馬就會傾斜。

在這方面,楊國忠自然要比對方優越。他不僅僅是楊貴妃四姐妹的堂兄,更與虢國夫人有市井傳聞的曖昧關係。在她們的聯袂運作下,楊國忠在短短一年內,就鴻運當頭,兼任了十五種職務,躋身朝廷重臣之列。不久,他又取代李林甫,升任右相,成了炙手可熱的首輔大臣。但他卻在不知不覺中,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得罪了太子李亨。

為了徹底扳倒安祿山,楊國忠屢屢上書,參劾安䘵山擁兵自重,圖謀不軌。而玄宗卻以為這只是將相失和,並未理會。

安䘵山雖然遠居燕趙,但眼睛始終盯著朝廷的動向。為了討得楊貴妃的歡心,他不顧自己年長,而認其為養母。每次入朝,他都是先向楊貴妃請安,然後才拜見皇上。玄宗不解,問其故,他振振有詞地說:“我們胡人的習俗,都是先拜母后拜父”。

別看安䘵山大腹便便,體重如牛,走路靠人攙扶,騎馬中途得換乘馬匹,可他跳起“胡旋”舞來,卻靈巧自如,比一般舞者更勝一籌。一次,玄宗調侃問他:“你肚子裡都裝了些什麼東西?”他機警地回答:“只有一顆擁戴陛下的忠心”。

然而事過不久,安䘵山便撕下面具,露出了猙獰真相。他藉口清君側討伐楊國忠,從范陽起兵,攻城掠地,劍指長安。直到這時,玄宗才如夢方醒,知道安䘵山真的造反了,可為時已晚。

D

叛軍一路呼嘯而來,兵臨長安城下。玄宗六神無主,倉皇逃向成都,萬沒想到才行至馬嵬坡,在太子李亨的密謀下,又發生了禁軍譁變。他知道這一切皆由楊貴妃及楊國忠引起,楊國忠已被士兵射殺,死有餘辜;楊貴妃不死,亦難平眾怒。面對執劍守在門口的陳玄禮,玄宗別無選擇,只能揮淚依奏,與陪侍自己十六年的紅顏知己訣別。

安史之亂平息後,已七十多歲垂垂老矣的唐玄宗,仍耐不得寂寞,曾懸賞百萬,尋訪昔日梅妃的下落。史書記載,梅妃姓江,名採蘋,福建莆田人。她長得嬌小柔媚,皮膚白晳,面容俏麗,是位典型的江南美女。

高力士出使閩越採辦時,發現了風姿綽約,說話像唱歌的江采蘋,把她帶回宮中,獻給了唐玄宗。玄宗一見鍾情,龍心大悅。因江采蘋最喜歡梅花,玄宗便封她為“梅妃”,並把她住的寢宮,題為“梅亭”。

梅妃受寵不久,楊玉環又被高力士引薦給了玄宗,玄宗喜新厭舊,把梅妃打入了“冷宮”。兩位絕代佳人,為了生存相鬥,演繹了宮廷屢見不鮮的“只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的悲辛一幕。

安史之亂後,梅妃不知所終。

不過,對於歷史上是否真有“梅妃”其人,由於史料闕如,眾說紛紜。魯訊、鄭振鐸、劉大傑等先生,根據《梅妃傳》僅系市井傳言,且又謬誤連連,因此否認梅妃的真實存在。

E

楊貴妃生前天生麗質,美傳天下,萬人爭睹;死後餘韻猶存,疑竇叢生,傳聞不斷。那麼,楊貴妃真的是死於馬嵬坡兵變之中嗎?

《舊唐書·楊貴妃傳》及《唐國史補》《資治通鑑·唐紀》的記載,大致相同,說她求生無望,與玄宗訣別後,“遂縊死於佛堂”。

對於楊貴妃之死的另一種說法是,她不是自縊而死,而是吞金而亡。最相信此說的是唐代詩人劉禹錫,他在《馬嵬行》裡吟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戚族,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無暉。貴人飲金屑,倏忽葬英暮。平生服丹杏,顏色真如故。”

大學者陳寅恪先生並不認同“吞金說”。他認為這只是劉禹錫道聽途說的“裡中兒”之言,並無史料佐證,不足憑信。

近年,在一本名為《詩海沉帆——楊貴妃馬嵬後歷史揭謎》的書中,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觀點:楊貴妃馬嵬脫難後,流亡荊楚一帶。乾元二年七月,唐玄宗於襄陽城外的漢江島上,曾祕密召見楊貴妃。消息洩露後,引發了當年八月康楚元的叛亂。眼看楊貴妃在國內難以安身,唐玄宗委派日本客卿晁衡,以出使安南都護為由,護送楊貴妃逃亡日本。上元元年三月,晁衡一行登船啟程。此事傳出,又引起了當年四月襄陽張維謹的叛亂,以及七月的西苑宮變等事件。但是,這一切目前尚缺乏有力證據支持,只能看作一家之言。

F

無論是“自縊”也好,擬或“吞金”也罷,多數人都認為楊貴妃當時確實是死了,就死在馬嵬驛的佛堂裡。

與此截然不同的,是另一種觀點,認為楊貴妃有如天助,幸運逃過一劫。著名紅學家俞平伯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為白居易《長恨歌》作註疏稱,楊貴妃並未罹難馬嵬驛,而是“金蟬脫殼”,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後又東渡日本。

日本人向來對中國大唐文化欽慕有加,對楊貴妃的傳奇故事亦耳熟能詳。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很早就有一座楊貴妃墓。他們說,是當年楊貴妃的一位貼身侍女“李代桃僵”,才使楊貴妃死裡逃生,輾轉流落海外,老死東瀛。為掩人耳目,馬嵬坡的墳墓裡,掩埋的只是楊貴妃的一個香囊而已。真正的楊貴妃,最後躺在日本大津郡的墳墓裡。

日本人不僅津津樂道“貴妃東渡”的傳說,甚至還有人以此為榮。2002年,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山口百惠,還在公開場合,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G

末了,還想說點“月下老人”高力士的故事。他雖身為宦官,卻眼光獨特,聞香識女人,先是梅妃,後是楊貴妃,皆由他“眾裡尋她千百度”,在燈火闌珊處,為玄宗找到了可心的大美人。儘管造成“帝奪子媳”的醜聞遭人詬病,但卻成就了唐代人文舞臺上的一幕傳奇。

高力士一生侍奉過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位皇帝,尤其對玄宗忠心耿耿,事事勤勉,史書稱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

高力士死後,代宗感其忠義,恩准將他安葬在玄宗泰陵之側,配享祭祀。這種莫大的榮耀,連諸多封王拜相的顯貴都望塵莫及,自嘆弗如。( 趙戰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