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阿井,又稱阿膠井,在陽谷縣阿城鎮西北2公里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東阿縣故城’大城北門內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以供天府,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井深數丈,以青磚砌就,井口以長方形青石板覆蓋。井北有六角六柱石亭,為清光緒五年(1879)重建,造型古樸,雕琢精細。亭內有龜馱碑,高約5尺,寬2尺餘,碑上篆刻“古阿井”三個大字,“井”字內還有—點。正面石柱楹聯為“聖代即今多雨露,仙鄉留此好源泉”,橫額“濟世壽人”。

陽谷古阿井

古阿井傳說

據史料記載,古東阿縣城叫柯,在今陽谷縣阿城鎮(西北3公里 “東阿古城遺址”殘垣尚存)。古阿井就在阿城鎮,今古井阿膠和榮華阿膠所在地。

古阿井歷史非常悠久,對照春秋時期地圖,在北衛和魯的交界處,柯西北有阿澤,柯東邊有谷(即今之平陰縣東阿鎮)。故,春秋時期,阿井周圍是阿澤,一個大湖,戰國時大湖(阿澤)消失。

春秋時期,平陰在今平陰縣城與今長清縣城中間,陽谷在今東平湖東,谷南邊。這裡古濟水與黃河並行東流入海,河曲形成大陵,古代曰柯。

據陽谷舊縣誌記載:公元229年,三國時,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並創建了六角亭,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記載,也說明已為官家專用,即官禁。中國先民,先是吃河水,後在河邊、水溏邊挖土井。用石頭建井應在有鐵器之後,當在春秋、戰國時代。

到戰國時期,柯稱阿,或阿邑,西北阿澤消失。今陽谷西北有陽狐,谷仍稱谷,東平湖東陽谷已無,平陰仍在原處。秦滅六國之後,改阿邑為東阿,乃立東阿縣(因有西阿,古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今山西葛城),屬東郡,見東阿舊縣誌:東阿名縣始於秦。據《續山東考古錄》載:“自漢迄唐,東阿未徙治”。

秦時在東阿東邊有谷城縣,同屬東郡,縣城在今平陰縣東阿鎮。

據史料記載,公元229年,三國時,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並創建了六角亭,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記載,也說明已為官家專用,即已官禁。

陽谷古阿井

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當有井,開始熬膠,是河裡泡皮,井水熬製(解放前還是這樣),阿井周圍岳家莊一帶阿膠質量較優,阿井用來熬製阿膠至少在三國(公元229年)以前,《荊州記》:“隨郡北界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則神農時有井明矣”。

劉宋時期東阿一度併入谷城,北魏時又分立,北齊時將谷城併入東阿

隋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於古東阿西復置陽谷縣至今。

唐天寶元年又將谷城縣恢復,6年後,又廢併入東阿,谷城此次撤銷再沒恢復。

此後,唐朝尉遲恭重修此古井——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寫道: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遲恭為欽使,重修此井。

宋朝時期,因黃河、運河經常氾濫成災,阿城臨近二河,首當其衝。為避水患,曾於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縣城於南谷鎮,即今平陰舊縣鎮。8年後(公元997年)又遷利仁鎮,即今平陰縣吉城。由於金兵入侵,河防廢馳,於公元1133年又遷新橋鎮,即今東阿縣舊城村。

公元1289年開鑿會通河,為了便於河道管理,阿城鎮連同張秋鎮大部由東阿劃入陽谷。

陽谷古阿井

明朝1375年,為避水患,又遷原谷城縣城舊址,重新修建(谷城鎮由此改為東阿鎮)。

據傳,東阿遷城後,古東阿縣人為了用此井水熬膠,不惜用東阿城西八里、黃河東岸的“姜溝山”換取陽谷縣阿城鎮的阿井,此山歸陽谷縣管轄,改名“陽谷山”;而此井雖在陽谷縣境內,卻因用之製備阿膠,又歸東阿縣管轄。所以,歷史上有阿井不在東阿縣、陽谷山不在陽谷縣的事實。

老東阿縣用山換井後,由於黃河多次氾濫改道,致使阿井多次淤塞。

據載,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中阿井上已有四角亭,典型唐朝風格,4根方立柱,有基座,井口與座上面平,南向有階。史料記載唐朝尉遲恭曾為欽差大臣重修阿井,亭中有石碑。1463年(明天順七年)陽谷知縣王昌裔重修阿井、井亭,並建官廳數間。

陽谷古阿井

據載,阿井於光緒年間做最後一次整修,於清末淤塞,民國年初徹底乾涸。加之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東阿鎮狼溪河水逐漸成為製備阿膠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直到解放後,在陽谷縣境內又重修阿井。1702年(清康熙41年)陽谷知縣蘇明傑重修阿井亭,1796年(清嘉慶元年)陽谷、東阿知縣共同修井,留下了《重修古阿井和阿井碑記》。

1879年(清光緒5年)清陽谷知縣趙樹南重修阿井亭,並題寫了楹聯、橫批。對聯為:“聖代即今多雨露,仙鄉留此好泉源。”亭背陰聯為:“力可迥瀾重建源泉來井底,必存濟世長留膏澤在人間。”橫批“濟人壽世”,亭內有石碑,篆書“古阿井”。明《本草蒙荃》中阿井亭頂及四角無風鈴,也是4根方柱基座似石砌,南向有臺階,井口有園桶形保護。可見歷代統治者都對阿井保護極為重視。

阿井於光緒年間做最後一次整修,於清末淤塞,民國年初徹底乾涸。加之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東阿鎮狼溪河水逐漸成為製備阿膠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以後長久失修,一直無人問津。直到解放後,在陽谷縣境內又重修阿井。

古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寫道: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遲恭為欽使,重修此井。最後一次重修是在清光緒五年。

陽谷古阿井

現在原址建有陽谷古阿井阿膠廠,走進氣派大方的廠門,遠遠就能看到被漢白玉欄杆包圍的“古阿井”。

古阿井簡介

古阿井深數丈,以青磚砌成,井口覆以石板,井水色綠而重,清冽甘美,雜質很少,用以燒水,幾年內水壺中也不見有水垢。水中富含鈣、鎂、鉀、鈉、鍶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水質極佳,是天然的保健礦泉水,用此井水熬膠,易除雜質,且能增加療效,因此當地所產阿膠為歷史上公認的正宗阿膠,素有“貢膠”之美譽。舊有接官廳、龍神祠等建築,現僅有一石亭。石亭在井北3米處,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六角對稱,結構精巧,雕琢精細,至今堅固如初。亭正面額題“濟世壽人”四字,左右楹聯為“聖代即今多雨露,仙鄉留此好源泉”。亭下有一石碑,以石 承之。碑高約5尺,寬2尺餘,上鐫“古阿井”三字,篆刻完美,古樸自然。井水色綠質重清洌甘美,富含鈣、鎂、鉀、鈉等十餘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用以煮膠,易除雜質,增強療效。亦可開發礦泉水生產。

有關古阿井的記載,最早見於《本草》。其後酈道元的《水經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典籍均有較詳記載,阿井最少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阿井歷史悠久,且至今名揚四海並載入多部名勝辭典中。

陽谷古阿井

今天的古阿井淘浚一新,與張秋的清真寺、阿城的海慧寺、臨清的清真寺、聊城的山峽會館和環城湖相連,組成一條古運河民族文化旅遊線,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歷史文化色彩,成為古運河民族文化旅遊線上的重要景點。古阿井是陽谷縣重要景區之一。

陽谷古阿井

古阿井為文化旅遊景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