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雙方約定好了之後,楊度向孫文介紹了黃興,說黃興的思路與孫文有相似之處,於是楊度一手策劃了孫黃組合。

但是,這次楊度在日本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當時留學生普遍激進,要麼支持革命,要麼支持保皇。這就形成了兩派,誰也不肯客觀看待問題。楊度不支持革命,就被稱為保皇派。楊度不支持君主專制,就被稱為革命黨。這就像某個大家熟悉的時期一樣,總有一些腦子發育不良的人把國民分為五毛和美分兩個陣營,不存在其他。

所以楊度就很尷尬,你別管他的思路對不對,但他確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所以他沒有陣營,受兩邊擠兌。

1905年,當革命派與保皇派還在選邊站的時候,被朝廷通緝的楊度,出面要為中國贖回粵漢鐵路的主權。楊度、宋教仁在這一點比較一致,能清楚的把國和政府分清楚。雖然楊度跟清政府有仇,但涉及到國事,楊度當仁不讓,要爭取國家的權益。

其實這也是智力殘缺人士分級的標準,一級低能把國與朝廷混為一談,二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混為一談,三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混為一談,終極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國企混為一談。

當然這裡邊有的是真糊塗,有的是裝糊塗。楊度不管誰糊塗,就要與美國合興公司聊聊粵漢鐵路這點事。

事情的起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要修一條粵漢鐵路。朝廷資金不足,打算借錢修路。盛宣懷和張之洞商議,說目前大部分鐵路借債都來自英、法,為了制衡英、法,這次找美國合興公司借錢。

當時的駐美公使伍廷芳與合興公司談妥了條件,合興公司出錢修成粵漢鐵路,工期三年,中國要在五十年內還清借款方可收回鐵路主權。在此之前,合興公司不僅掌握路權,還要開採沿途的礦產。

合同簽訂後,合興公司經過實際勘測,負責人的冷汗都下來了。實際情況和他們預想的不一樣,施工難度大,資金消耗也要更多。於是在1900年,合興公司又和清廷簽了補充協議,除了追加資金外,把修路期限也延長到了五年。

搞定之後,當年開始動工,修著修著,合興公司的負責人又要哭了。預算做的又不對,五年是絕對不可能完工,資金也絕對不夠。再找清廷補充協議?實在張不開這嘴,太丟人了。而且大清又不傻,萬一翻臉,追究合興公司違約怎麼辦?於是,合興公司暗度陳倉,私下把粵漢鐵路路權的三分之二賣給了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約定萬國東方公司修北段,合興公司修南段。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雙方約定好了之後,楊度向孫文介紹了黃興,說黃興的思路與孫文有相似之處,於是楊度一手策劃了孫黃組合。

但是,這次楊度在日本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當時留學生普遍激進,要麼支持革命,要麼支持保皇。這就形成了兩派,誰也不肯客觀看待問題。楊度不支持革命,就被稱為保皇派。楊度不支持君主專制,就被稱為革命黨。這就像某個大家熟悉的時期一樣,總有一些腦子發育不良的人把國民分為五毛和美分兩個陣營,不存在其他。

所以楊度就很尷尬,你別管他的思路對不對,但他確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所以他沒有陣營,受兩邊擠兌。

1905年,當革命派與保皇派還在選邊站的時候,被朝廷通緝的楊度,出面要為中國贖回粵漢鐵路的主權。楊度、宋教仁在這一點比較一致,能清楚的把國和政府分清楚。雖然楊度跟清政府有仇,但涉及到國事,楊度當仁不讓,要爭取國家的權益。

其實這也是智力殘缺人士分級的標準,一級低能把國與朝廷混為一談,二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混為一談,三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混為一談,終極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國企混為一談。

當然這裡邊有的是真糊塗,有的是裝糊塗。楊度不管誰糊塗,就要與美國合興公司聊聊粵漢鐵路這點事。

事情的起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要修一條粵漢鐵路。朝廷資金不足,打算借錢修路。盛宣懷和張之洞商議,說目前大部分鐵路借債都來自英、法,為了制衡英、法,這次找美國合興公司借錢。

當時的駐美公使伍廷芳與合興公司談妥了條件,合興公司出錢修成粵漢鐵路,工期三年,中國要在五十年內還清借款方可收回鐵路主權。在此之前,合興公司不僅掌握路權,還要開採沿途的礦產。

合同簽訂後,合興公司經過實際勘測,負責人的冷汗都下來了。實際情況和他們預想的不一樣,施工難度大,資金消耗也要更多。於是在1900年,合興公司又和清廷簽了補充協議,除了追加資金外,把修路期限也延長到了五年。

搞定之後,當年開始動工,修著修著,合興公司的負責人又要哭了。預算做的又不對,五年是絕對不可能完工,資金也絕對不夠。再找清廷補充協議?實在張不開這嘴,太丟人了。而且大清又不傻,萬一翻臉,追究合興公司違約怎麼辦?於是,合興公司暗度陳倉,私下把粵漢鐵路路權的三分之二賣給了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約定萬國東方公司修北段,合興公司修南段。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個事很快暴露了,不僅湖廣士紳群情激憤,張之洞也覺得比利時手伸的太長了。於是張之洞奏請朝廷,打算廢除合同,改為自主建設。合興公司肯定不幹啊,於是請美國政府做主。美國政府聽說美企在華受氣,一面說大清毀約屬於強盜行為,一面派人來跟大清理論。

楊度回國之後直接投奔了張之洞,並協助張之洞蒐集證據,指責合興公司違約在先。最終,大清取得了談判勝利,廢除了與合興公司的合約,然後又巨資收購了合興公司,保住了鐵路和沿線礦產的主權。

楊度的事辦完了,他馬上再回日本,繼續無怨無悔的當他的通緝犯。

楊度這個事辦完之後,也是出力不討好。他是朝廷的通緝犯,所以朝廷會抹掉他的功績,得說辦成這事是朝廷領導的好。革命黨會說楊度居然當了清廷的走狗,為清廷出力。

但是楊度始終認為當狗就當狗吧,懶得跟你們解釋。

1906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考察沒問題,但不可能出去一趟就成了憲政專家,這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也就是說,五大臣出去看看簡單,怎麼給慈禧寫這份報告可就難了。端方考察團裡有個參贊就是熊希齡,熊希齡向端方建議,去找他的好友楊度幫忙來寫這個報告。端方一聽,有點猶豫。叫個通緝犯寫報告真的好嗎?熊希齡說沒事,還有更狠的,也得請謀大逆的通緝犯梁啟超幫忙寫一份。

就這樣,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了《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

楊度和梁啟超的著作,就成了清末憲政改革的綱領。由此,楊度也因為蹭了梁啟超的熱度,成了鼎鼎大名的憲政專家。

要擱過去,楊度和梁啟超可以親密無間的精誠合作,為清廷的立憲再出一份力。但是,此時的梁啟超跟以前那個保皇派梁啟超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梁啟超心中的偶像坍塌了,這是可以讓人進步的。

以前,梁啟超認為康有為是聖人,是憲政專家,是救國救民的希望。混了這麼多年,梁啟超一直在進步,而康有為一直在原地踏步。漸漸地,梁啟超成了憲政專家,而康有為成了個商人。康有為還不是一般的商人,他是個南派的傳銷大師。

再加上康有為作為老師,逐漸的成為了梁啟超的老闆,甚至倆人還有了經濟糾紛,於是梁啟超脫離了康有為,放棄了保皇,成為了革命黨,大講共和。

但是梁啟超去了一趟美國做過深度考察後,又反對共和,他認為美式共和難以在大清開展,最合適的方式還是英式君憲。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雙方約定好了之後,楊度向孫文介紹了黃興,說黃興的思路與孫文有相似之處,於是楊度一手策劃了孫黃組合。

但是,這次楊度在日本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當時留學生普遍激進,要麼支持革命,要麼支持保皇。這就形成了兩派,誰也不肯客觀看待問題。楊度不支持革命,就被稱為保皇派。楊度不支持君主專制,就被稱為革命黨。這就像某個大家熟悉的時期一樣,總有一些腦子發育不良的人把國民分為五毛和美分兩個陣營,不存在其他。

所以楊度就很尷尬,你別管他的思路對不對,但他確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所以他沒有陣營,受兩邊擠兌。

1905年,當革命派與保皇派還在選邊站的時候,被朝廷通緝的楊度,出面要為中國贖回粵漢鐵路的主權。楊度、宋教仁在這一點比較一致,能清楚的把國和政府分清楚。雖然楊度跟清政府有仇,但涉及到國事,楊度當仁不讓,要爭取國家的權益。

其實這也是智力殘缺人士分級的標準,一級低能把國與朝廷混為一談,二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混為一談,三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混為一談,終極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國企混為一談。

當然這裡邊有的是真糊塗,有的是裝糊塗。楊度不管誰糊塗,就要與美國合興公司聊聊粵漢鐵路這點事。

事情的起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要修一條粵漢鐵路。朝廷資金不足,打算借錢修路。盛宣懷和張之洞商議,說目前大部分鐵路借債都來自英、法,為了制衡英、法,這次找美國合興公司借錢。

當時的駐美公使伍廷芳與合興公司談妥了條件,合興公司出錢修成粵漢鐵路,工期三年,中國要在五十年內還清借款方可收回鐵路主權。在此之前,合興公司不僅掌握路權,還要開採沿途的礦產。

合同簽訂後,合興公司經過實際勘測,負責人的冷汗都下來了。實際情況和他們預想的不一樣,施工難度大,資金消耗也要更多。於是在1900年,合興公司又和清廷簽了補充協議,除了追加資金外,把修路期限也延長到了五年。

搞定之後,當年開始動工,修著修著,合興公司的負責人又要哭了。預算做的又不對,五年是絕對不可能完工,資金也絕對不夠。再找清廷補充協議?實在張不開這嘴,太丟人了。而且大清又不傻,萬一翻臉,追究合興公司違約怎麼辦?於是,合興公司暗度陳倉,私下把粵漢鐵路路權的三分之二賣給了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約定萬國東方公司修北段,合興公司修南段。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個事很快暴露了,不僅湖廣士紳群情激憤,張之洞也覺得比利時手伸的太長了。於是張之洞奏請朝廷,打算廢除合同,改為自主建設。合興公司肯定不幹啊,於是請美國政府做主。美國政府聽說美企在華受氣,一面說大清毀約屬於強盜行為,一面派人來跟大清理論。

楊度回國之後直接投奔了張之洞,並協助張之洞蒐集證據,指責合興公司違約在先。最終,大清取得了談判勝利,廢除了與合興公司的合約,然後又巨資收購了合興公司,保住了鐵路和沿線礦產的主權。

楊度的事辦完了,他馬上再回日本,繼續無怨無悔的當他的通緝犯。

楊度這個事辦完之後,也是出力不討好。他是朝廷的通緝犯,所以朝廷會抹掉他的功績,得說辦成這事是朝廷領導的好。革命黨會說楊度居然當了清廷的走狗,為清廷出力。

但是楊度始終認為當狗就當狗吧,懶得跟你們解釋。

1906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考察沒問題,但不可能出去一趟就成了憲政專家,這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也就是說,五大臣出去看看簡單,怎麼給慈禧寫這份報告可就難了。端方考察團裡有個參贊就是熊希齡,熊希齡向端方建議,去找他的好友楊度幫忙來寫這個報告。端方一聽,有點猶豫。叫個通緝犯寫報告真的好嗎?熊希齡說沒事,還有更狠的,也得請謀大逆的通緝犯梁啟超幫忙寫一份。

就這樣,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了《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

楊度和梁啟超的著作,就成了清末憲政改革的綱領。由此,楊度也因為蹭了梁啟超的熱度,成了鼎鼎大名的憲政專家。

要擱過去,楊度和梁啟超可以親密無間的精誠合作,為清廷的立憲再出一份力。但是,此時的梁啟超跟以前那個保皇派梁啟超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梁啟超心中的偶像坍塌了,這是可以讓人進步的。

以前,梁啟超認為康有為是聖人,是憲政專家,是救國救民的希望。混了這麼多年,梁啟超一直在進步,而康有為一直在原地踏步。漸漸地,梁啟超成了憲政專家,而康有為成了個商人。康有為還不是一般的商人,他是個南派的傳銷大師。

再加上康有為作為老師,逐漸的成為了梁啟超的老闆,甚至倆人還有了經濟糾紛,於是梁啟超脫離了康有為,放棄了保皇,成為了革命黨,大講共和。

但是梁啟超去了一趟美國做過深度考察後,又反對共和,他認為美式共和難以在大清開展,最合適的方式還是英式君憲。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等會兒,這不等於梁啟超和楊度都講君憲,倆人又是知己好友,不就可以精誠合作了嗎?

那絕對不可以,因為梁啟超主張的君憲是虛君憲政,而楊度受軍國主義影響,主張實君憲政。

梁啟超認為,君主就當個精神領袖,國家大事還是要決策在議會,而議員要從人民中選出來,這樣才能讓國家意志代表民意。

楊度認為應該是讓集權的君主推動立憲,然後自我限制權力,再一步步放權給人民。

梁啟超認為楊度的思路不對,君主集權絕對不會推動立憲,就算立憲也是幌子,會冊封一些一輩子不投反對票的假議員。

楊度認為梁啟超思路天真,就眼下大清的局面,自下而上推動清廷放權立憲簡直痴人說夢。

再說直白點,梁啟超認為憲法是來保障人民權力,而楊度認為憲法只是限制君主權力。

殊途不同歸,這對昔日摯友,就此鬧翻。

楊度和梁啟超鬧翻之後,決定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於是楊度隆重推出了他的思想精華:金鐵主義。什麼意思呢?楊度說他深度研究過西方的改革,也深度研究過德國俾斯麥的“鐵血主義”,得到的結論是西方世界的成功,跟民權關係不大,甚至跟憲法關係不大,核心問題在於西方有錢,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那麼,中國的發展目標也應該是有錢有槍。但是要實現有錢有槍,就得通過憲政、開國會、講民主等手段。

此議一出,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批評。

楊度的金鐵主義,可以說水平不高。誰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有錢有槍,炎帝都知道的事,現在拿出來說,沒什麼意義。洋務運動不也說“自強”、“求富”嗎?

再說了,20世紀了,基本上思想開化的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讓人民有錢,有權。國家是虛妄的的感念,國家的人才是這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實體。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雙方約定好了之後,楊度向孫文介紹了黃興,說黃興的思路與孫文有相似之處,於是楊度一手策劃了孫黃組合。

但是,這次楊度在日本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當時留學生普遍激進,要麼支持革命,要麼支持保皇。這就形成了兩派,誰也不肯客觀看待問題。楊度不支持革命,就被稱為保皇派。楊度不支持君主專制,就被稱為革命黨。這就像某個大家熟悉的時期一樣,總有一些腦子發育不良的人把國民分為五毛和美分兩個陣營,不存在其他。

所以楊度就很尷尬,你別管他的思路對不對,但他確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所以他沒有陣營,受兩邊擠兌。

1905年,當革命派與保皇派還在選邊站的時候,被朝廷通緝的楊度,出面要為中國贖回粵漢鐵路的主權。楊度、宋教仁在這一點比較一致,能清楚的把國和政府分清楚。雖然楊度跟清政府有仇,但涉及到國事,楊度當仁不讓,要爭取國家的權益。

其實這也是智力殘缺人士分級的標準,一級低能把國與朝廷混為一談,二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混為一談,三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混為一談,終極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國企混為一談。

當然這裡邊有的是真糊塗,有的是裝糊塗。楊度不管誰糊塗,就要與美國合興公司聊聊粵漢鐵路這點事。

事情的起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要修一條粵漢鐵路。朝廷資金不足,打算借錢修路。盛宣懷和張之洞商議,說目前大部分鐵路借債都來自英、法,為了制衡英、法,這次找美國合興公司借錢。

當時的駐美公使伍廷芳與合興公司談妥了條件,合興公司出錢修成粵漢鐵路,工期三年,中國要在五十年內還清借款方可收回鐵路主權。在此之前,合興公司不僅掌握路權,還要開採沿途的礦產。

合同簽訂後,合興公司經過實際勘測,負責人的冷汗都下來了。實際情況和他們預想的不一樣,施工難度大,資金消耗也要更多。於是在1900年,合興公司又和清廷簽了補充協議,除了追加資金外,把修路期限也延長到了五年。

搞定之後,當年開始動工,修著修著,合興公司的負責人又要哭了。預算做的又不對,五年是絕對不可能完工,資金也絕對不夠。再找清廷補充協議?實在張不開這嘴,太丟人了。而且大清又不傻,萬一翻臉,追究合興公司違約怎麼辦?於是,合興公司暗度陳倉,私下把粵漢鐵路路權的三分之二賣給了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約定萬國東方公司修北段,合興公司修南段。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個事很快暴露了,不僅湖廣士紳群情激憤,張之洞也覺得比利時手伸的太長了。於是張之洞奏請朝廷,打算廢除合同,改為自主建設。合興公司肯定不幹啊,於是請美國政府做主。美國政府聽說美企在華受氣,一面說大清毀約屬於強盜行為,一面派人來跟大清理論。

楊度回國之後直接投奔了張之洞,並協助張之洞蒐集證據,指責合興公司違約在先。最終,大清取得了談判勝利,廢除了與合興公司的合約,然後又巨資收購了合興公司,保住了鐵路和沿線礦產的主權。

楊度的事辦完了,他馬上再回日本,繼續無怨無悔的當他的通緝犯。

楊度這個事辦完之後,也是出力不討好。他是朝廷的通緝犯,所以朝廷會抹掉他的功績,得說辦成這事是朝廷領導的好。革命黨會說楊度居然當了清廷的走狗,為清廷出力。

但是楊度始終認為當狗就當狗吧,懶得跟你們解釋。

1906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考察沒問題,但不可能出去一趟就成了憲政專家,這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也就是說,五大臣出去看看簡單,怎麼給慈禧寫這份報告可就難了。端方考察團裡有個參贊就是熊希齡,熊希齡向端方建議,去找他的好友楊度幫忙來寫這個報告。端方一聽,有點猶豫。叫個通緝犯寫報告真的好嗎?熊希齡說沒事,還有更狠的,也得請謀大逆的通緝犯梁啟超幫忙寫一份。

就這樣,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了《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

楊度和梁啟超的著作,就成了清末憲政改革的綱領。由此,楊度也因為蹭了梁啟超的熱度,成了鼎鼎大名的憲政專家。

要擱過去,楊度和梁啟超可以親密無間的精誠合作,為清廷的立憲再出一份力。但是,此時的梁啟超跟以前那個保皇派梁啟超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梁啟超心中的偶像坍塌了,這是可以讓人進步的。

以前,梁啟超認為康有為是聖人,是憲政專家,是救國救民的希望。混了這麼多年,梁啟超一直在進步,而康有為一直在原地踏步。漸漸地,梁啟超成了憲政專家,而康有為成了個商人。康有為還不是一般的商人,他是個南派的傳銷大師。

再加上康有為作為老師,逐漸的成為了梁啟超的老闆,甚至倆人還有了經濟糾紛,於是梁啟超脫離了康有為,放棄了保皇,成為了革命黨,大講共和。

但是梁啟超去了一趟美國做過深度考察後,又反對共和,他認為美式共和難以在大清開展,最合適的方式還是英式君憲。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等會兒,這不等於梁啟超和楊度都講君憲,倆人又是知己好友,不就可以精誠合作了嗎?

那絕對不可以,因為梁啟超主張的君憲是虛君憲政,而楊度受軍國主義影響,主張實君憲政。

梁啟超認為,君主就當個精神領袖,國家大事還是要決策在議會,而議員要從人民中選出來,這樣才能讓國家意志代表民意。

楊度認為應該是讓集權的君主推動立憲,然後自我限制權力,再一步步放權給人民。

梁啟超認為楊度的思路不對,君主集權絕對不會推動立憲,就算立憲也是幌子,會冊封一些一輩子不投反對票的假議員。

楊度認為梁啟超思路天真,就眼下大清的局面,自下而上推動清廷放權立憲簡直痴人說夢。

再說直白點,梁啟超認為憲法是來保障人民權力,而楊度認為憲法只是限制君主權力。

殊途不同歸,這對昔日摯友,就此鬧翻。

楊度和梁啟超鬧翻之後,決定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於是楊度隆重推出了他的思想精華:金鐵主義。什麼意思呢?楊度說他深度研究過西方的改革,也深度研究過德國俾斯麥的“鐵血主義”,得到的結論是西方世界的成功,跟民權關係不大,甚至跟憲法關係不大,核心問題在於西方有錢,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那麼,中國的發展目標也應該是有錢有槍。但是要實現有錢有槍,就得通過憲政、開國會、講民主等手段。

此議一出,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批評。

楊度的金鐵主義,可以說水平不高。誰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有錢有槍,炎帝都知道的事,現在拿出來說,沒什麼意義。洋務運動不也說“自強”、“求富”嗎?

再說了,20世紀了,基本上思想開化的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讓人民有錢,有權。國家是虛妄的的感念,國家的人才是這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實體。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再一個,楊度的金鐵主義其實並不是脫胎於俾斯麥的鐵血主義,而是源自尚未成型的日本軍國主義,再延伸一下就是納粹主義了。

在不強調民權的前提下,講有錢有槍,那不就是皇帝有錢有槍麼?皇帝有錢有槍了,他還憲政嗎?

也因此,金鐵主義遭到了各種批評,無人認同。但是金鐵主義的遺產也是豐富的,未來民國講的“五族共和”,就是源自楊度的金鐵主義中的廣義民族主義。

楊度很孤獨,他也納悶,怎麼就沒有知己呢?後來,楊度發現他其實還是有知己的。這個知己,就是袁世凱。

清末新政以來,袁世凱是堅定的君憲推動者。而且,袁世凱並不反對實君立憲。

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名保舉楊度洗白,並讓他當憲政編查館提調,帶四品頂戴。你看,袁世凱對楊度有知遇之恩吧。

隨著慈禧去世,醇親王載灃成了攝政王,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位攝政王最恨袁世凱,他要求楊度草詔辦袁世凱的旨意,楊度拒不合作,公然與攝政王對抗。

攝政王大怒,非要殺袁世凱。在張之洞的勸阻下,最終攝政王罷免了袁世凱的職務。沒了袁世凱,楊度也就失去了靠山。鑑於楊度的不合作態度,攝政王決定洗白梁啟超,讓梁啟超回國主持立憲活動。

梁啟超很開心,正在讚頌攝政王知遇之恩的時候,慶親王奕劻出面,堅決反對攝政王重用前朝謀反的罪人。攝政王只好作罷,梁啟超開始對清廷徹底失望。

也因此楊度還得繼續擔任各種推動憲政的工作,慶親王內閣成立後,楊度擔任了統計局的局長。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雙方約定好了之後,楊度向孫文介紹了黃興,說黃興的思路與孫文有相似之處,於是楊度一手策劃了孫黃組合。

但是,這次楊度在日本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當時留學生普遍激進,要麼支持革命,要麼支持保皇。這就形成了兩派,誰也不肯客觀看待問題。楊度不支持革命,就被稱為保皇派。楊度不支持君主專制,就被稱為革命黨。這就像某個大家熟悉的時期一樣,總有一些腦子發育不良的人把國民分為五毛和美分兩個陣營,不存在其他。

所以楊度就很尷尬,你別管他的思路對不對,但他確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所以他沒有陣營,受兩邊擠兌。

1905年,當革命派與保皇派還在選邊站的時候,被朝廷通緝的楊度,出面要為中國贖回粵漢鐵路的主權。楊度、宋教仁在這一點比較一致,能清楚的把國和政府分清楚。雖然楊度跟清政府有仇,但涉及到國事,楊度當仁不讓,要爭取國家的權益。

其實這也是智力殘缺人士分級的標準,一級低能把國與朝廷混為一談,二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混為一談,三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混為一談,終極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國企混為一談。

當然這裡邊有的是真糊塗,有的是裝糊塗。楊度不管誰糊塗,就要與美國合興公司聊聊粵漢鐵路這點事。

事情的起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要修一條粵漢鐵路。朝廷資金不足,打算借錢修路。盛宣懷和張之洞商議,說目前大部分鐵路借債都來自英、法,為了制衡英、法,這次找美國合興公司借錢。

當時的駐美公使伍廷芳與合興公司談妥了條件,合興公司出錢修成粵漢鐵路,工期三年,中國要在五十年內還清借款方可收回鐵路主權。在此之前,合興公司不僅掌握路權,還要開採沿途的礦產。

合同簽訂後,合興公司經過實際勘測,負責人的冷汗都下來了。實際情況和他們預想的不一樣,施工難度大,資金消耗也要更多。於是在1900年,合興公司又和清廷簽了補充協議,除了追加資金外,把修路期限也延長到了五年。

搞定之後,當年開始動工,修著修著,合興公司的負責人又要哭了。預算做的又不對,五年是絕對不可能完工,資金也絕對不夠。再找清廷補充協議?實在張不開這嘴,太丟人了。而且大清又不傻,萬一翻臉,追究合興公司違約怎麼辦?於是,合興公司暗度陳倉,私下把粵漢鐵路路權的三分之二賣給了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約定萬國東方公司修北段,合興公司修南段。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個事很快暴露了,不僅湖廣士紳群情激憤,張之洞也覺得比利時手伸的太長了。於是張之洞奏請朝廷,打算廢除合同,改為自主建設。合興公司肯定不幹啊,於是請美國政府做主。美國政府聽說美企在華受氣,一面說大清毀約屬於強盜行為,一面派人來跟大清理論。

楊度回國之後直接投奔了張之洞,並協助張之洞蒐集證據,指責合興公司違約在先。最終,大清取得了談判勝利,廢除了與合興公司的合約,然後又巨資收購了合興公司,保住了鐵路和沿線礦產的主權。

楊度的事辦完了,他馬上再回日本,繼續無怨無悔的當他的通緝犯。

楊度這個事辦完之後,也是出力不討好。他是朝廷的通緝犯,所以朝廷會抹掉他的功績,得說辦成這事是朝廷領導的好。革命黨會說楊度居然當了清廷的走狗,為清廷出力。

但是楊度始終認為當狗就當狗吧,懶得跟你們解釋。

1906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考察沒問題,但不可能出去一趟就成了憲政專家,這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也就是說,五大臣出去看看簡單,怎麼給慈禧寫這份報告可就難了。端方考察團裡有個參贊就是熊希齡,熊希齡向端方建議,去找他的好友楊度幫忙來寫這個報告。端方一聽,有點猶豫。叫個通緝犯寫報告真的好嗎?熊希齡說沒事,還有更狠的,也得請謀大逆的通緝犯梁啟超幫忙寫一份。

就這樣,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了《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

楊度和梁啟超的著作,就成了清末憲政改革的綱領。由此,楊度也因為蹭了梁啟超的熱度,成了鼎鼎大名的憲政專家。

要擱過去,楊度和梁啟超可以親密無間的精誠合作,為清廷的立憲再出一份力。但是,此時的梁啟超跟以前那個保皇派梁啟超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梁啟超心中的偶像坍塌了,這是可以讓人進步的。

以前,梁啟超認為康有為是聖人,是憲政專家,是救國救民的希望。混了這麼多年,梁啟超一直在進步,而康有為一直在原地踏步。漸漸地,梁啟超成了憲政專家,而康有為成了個商人。康有為還不是一般的商人,他是個南派的傳銷大師。

再加上康有為作為老師,逐漸的成為了梁啟超的老闆,甚至倆人還有了經濟糾紛,於是梁啟超脫離了康有為,放棄了保皇,成為了革命黨,大講共和。

但是梁啟超去了一趟美國做過深度考察後,又反對共和,他認為美式共和難以在大清開展,最合適的方式還是英式君憲。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等會兒,這不等於梁啟超和楊度都講君憲,倆人又是知己好友,不就可以精誠合作了嗎?

那絕對不可以,因為梁啟超主張的君憲是虛君憲政,而楊度受軍國主義影響,主張實君憲政。

梁啟超認為,君主就當個精神領袖,國家大事還是要決策在議會,而議員要從人民中選出來,這樣才能讓國家意志代表民意。

楊度認為應該是讓集權的君主推動立憲,然後自我限制權力,再一步步放權給人民。

梁啟超認為楊度的思路不對,君主集權絕對不會推動立憲,就算立憲也是幌子,會冊封一些一輩子不投反對票的假議員。

楊度認為梁啟超思路天真,就眼下大清的局面,自下而上推動清廷放權立憲簡直痴人說夢。

再說直白點,梁啟超認為憲法是來保障人民權力,而楊度認為憲法只是限制君主權力。

殊途不同歸,這對昔日摯友,就此鬧翻。

楊度和梁啟超鬧翻之後,決定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於是楊度隆重推出了他的思想精華:金鐵主義。什麼意思呢?楊度說他深度研究過西方的改革,也深度研究過德國俾斯麥的“鐵血主義”,得到的結論是西方世界的成功,跟民權關係不大,甚至跟憲法關係不大,核心問題在於西方有錢,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那麼,中國的發展目標也應該是有錢有槍。但是要實現有錢有槍,就得通過憲政、開國會、講民主等手段。

此議一出,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批評。

楊度的金鐵主義,可以說水平不高。誰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有錢有槍,炎帝都知道的事,現在拿出來說,沒什麼意義。洋務運動不也說“自強”、“求富”嗎?

再說了,20世紀了,基本上思想開化的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讓人民有錢,有權。國家是虛妄的的感念,國家的人才是這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實體。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再一個,楊度的金鐵主義其實並不是脫胎於俾斯麥的鐵血主義,而是源自尚未成型的日本軍國主義,再延伸一下就是納粹主義了。

在不強調民權的前提下,講有錢有槍,那不就是皇帝有錢有槍麼?皇帝有錢有槍了,他還憲政嗎?

也因此,金鐵主義遭到了各種批評,無人認同。但是金鐵主義的遺產也是豐富的,未來民國講的“五族共和”,就是源自楊度的金鐵主義中的廣義民族主義。

楊度很孤獨,他也納悶,怎麼就沒有知己呢?後來,楊度發現他其實還是有知己的。這個知己,就是袁世凱。

清末新政以來,袁世凱是堅定的君憲推動者。而且,袁世凱並不反對實君立憲。

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名保舉楊度洗白,並讓他當憲政編查館提調,帶四品頂戴。你看,袁世凱對楊度有知遇之恩吧。

隨著慈禧去世,醇親王載灃成了攝政王,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位攝政王最恨袁世凱,他要求楊度草詔辦袁世凱的旨意,楊度拒不合作,公然與攝政王對抗。

攝政王大怒,非要殺袁世凱。在張之洞的勸阻下,最終攝政王罷免了袁世凱的職務。沒了袁世凱,楊度也就失去了靠山。鑑於楊度的不合作態度,攝政王決定洗白梁啟超,讓梁啟超回國主持立憲活動。

梁啟超很開心,正在讚頌攝政王知遇之恩的時候,慶親王奕劻出面,堅決反對攝政王重用前朝謀反的罪人。攝政王只好作罷,梁啟超開始對清廷徹底失望。

也因此楊度還得繼續擔任各種推動憲政的工作,慶親王內閣成立後,楊度擔任了統計局的局長。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不過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楊度的事業受到了巨大打擊,他辭官不做,去河南投奔下野的袁世凱,願當其幕僚。但是,楊度發現袁世凱居然在防著他。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楊度的人脈網太複雜,他跟孫文、黃興是好友,跟汪精衛是同學,這怎麼能讓袁世凱不防著一手?

但是楊度死心塌地追隨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君主立憲。因此他為袁世凱積極促進南北和談,又屢屢拒絕黃興招他加入國民黨的請求。

但是,皇帝還是沒了。大清改民國,袁總理改袁總統。楊度的君憲夢碎,金鐵主義也就沒了著落。

民國初年的楊度很低調,君憲專家在共和國顯然失去了最佳土壤。

袁世凱與孫文在蜜月期的時候,袁世凱都接受了《臨時約法》,默認了內閣制。但楊度依然明確反對內閣制。宋教仁組建國民黨後,黨內議員胡瑛曾去勸楊度參加國民黨。但是楊度表示,除非國民黨放棄政黨政治,放棄內閣制,否則他不考慮加入國民黨。

這就是楊度的態度。

然而,接下來的歷史撲朔迷離。宋教仁離奇死亡,胡瑛參加了二次革命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胡瑛流亡日本,認真研究了歐洲的憲政。不知道他發現了什麼,居然毅然決然的回國,成為了袁世凱的幕僚。

同時,胡瑛也與楊度再續前緣。這次他們不聊政黨政治了,而是繼續聊君憲問題。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大開歷史倒車,搞了一部近代最落後的憲法《中華民國約法》。

當有識之士都在罵袁世凱倒行逆施的時候,楊度和胡瑛觀察的點就跟別人不一樣了,他們不說袁世凱倒行逆施,而是說共和制根本不適合中國。與其讓袁世凱打著共和的旗號搞獨裁,就不如讓袁世凱乾脆獨裁到底。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雙方約定好了之後,楊度向孫文介紹了黃興,說黃興的思路與孫文有相似之處,於是楊度一手策劃了孫黃組合。

但是,這次楊度在日本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當時留學生普遍激進,要麼支持革命,要麼支持保皇。這就形成了兩派,誰也不肯客觀看待問題。楊度不支持革命,就被稱為保皇派。楊度不支持君主專制,就被稱為革命黨。這就像某個大家熟悉的時期一樣,總有一些腦子發育不良的人把國民分為五毛和美分兩個陣營,不存在其他。

所以楊度就很尷尬,你別管他的思路對不對,但他確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所以他沒有陣營,受兩邊擠兌。

1905年,當革命派與保皇派還在選邊站的時候,被朝廷通緝的楊度,出面要為中國贖回粵漢鐵路的主權。楊度、宋教仁在這一點比較一致,能清楚的把國和政府分清楚。雖然楊度跟清政府有仇,但涉及到國事,楊度當仁不讓,要爭取國家的權益。

其實這也是智力殘缺人士分級的標準,一級低能把國與朝廷混為一談,二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混為一談,三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混為一談,終極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國企混為一談。

當然這裡邊有的是真糊塗,有的是裝糊塗。楊度不管誰糊塗,就要與美國合興公司聊聊粵漢鐵路這點事。

事情的起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要修一條粵漢鐵路。朝廷資金不足,打算借錢修路。盛宣懷和張之洞商議,說目前大部分鐵路借債都來自英、法,為了制衡英、法,這次找美國合興公司借錢。

當時的駐美公使伍廷芳與合興公司談妥了條件,合興公司出錢修成粵漢鐵路,工期三年,中國要在五十年內還清借款方可收回鐵路主權。在此之前,合興公司不僅掌握路權,還要開採沿途的礦產。

合同簽訂後,合興公司經過實際勘測,負責人的冷汗都下來了。實際情況和他們預想的不一樣,施工難度大,資金消耗也要更多。於是在1900年,合興公司又和清廷簽了補充協議,除了追加資金外,把修路期限也延長到了五年。

搞定之後,當年開始動工,修著修著,合興公司的負責人又要哭了。預算做的又不對,五年是絕對不可能完工,資金也絕對不夠。再找清廷補充協議?實在張不開這嘴,太丟人了。而且大清又不傻,萬一翻臉,追究合興公司違約怎麼辦?於是,合興公司暗度陳倉,私下把粵漢鐵路路權的三分之二賣給了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約定萬國東方公司修北段,合興公司修南段。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個事很快暴露了,不僅湖廣士紳群情激憤,張之洞也覺得比利時手伸的太長了。於是張之洞奏請朝廷,打算廢除合同,改為自主建設。合興公司肯定不幹啊,於是請美國政府做主。美國政府聽說美企在華受氣,一面說大清毀約屬於強盜行為,一面派人來跟大清理論。

楊度回國之後直接投奔了張之洞,並協助張之洞蒐集證據,指責合興公司違約在先。最終,大清取得了談判勝利,廢除了與合興公司的合約,然後又巨資收購了合興公司,保住了鐵路和沿線礦產的主權。

楊度的事辦完了,他馬上再回日本,繼續無怨無悔的當他的通緝犯。

楊度這個事辦完之後,也是出力不討好。他是朝廷的通緝犯,所以朝廷會抹掉他的功績,得說辦成這事是朝廷領導的好。革命黨會說楊度居然當了清廷的走狗,為清廷出力。

但是楊度始終認為當狗就當狗吧,懶得跟你們解釋。

1906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考察沒問題,但不可能出去一趟就成了憲政專家,這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也就是說,五大臣出去看看簡單,怎麼給慈禧寫這份報告可就難了。端方考察團裡有個參贊就是熊希齡,熊希齡向端方建議,去找他的好友楊度幫忙來寫這個報告。端方一聽,有點猶豫。叫個通緝犯寫報告真的好嗎?熊希齡說沒事,還有更狠的,也得請謀大逆的通緝犯梁啟超幫忙寫一份。

就這樣,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了《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

楊度和梁啟超的著作,就成了清末憲政改革的綱領。由此,楊度也因為蹭了梁啟超的熱度,成了鼎鼎大名的憲政專家。

要擱過去,楊度和梁啟超可以親密無間的精誠合作,為清廷的立憲再出一份力。但是,此時的梁啟超跟以前那個保皇派梁啟超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梁啟超心中的偶像坍塌了,這是可以讓人進步的。

以前,梁啟超認為康有為是聖人,是憲政專家,是救國救民的希望。混了這麼多年,梁啟超一直在進步,而康有為一直在原地踏步。漸漸地,梁啟超成了憲政專家,而康有為成了個商人。康有為還不是一般的商人,他是個南派的傳銷大師。

再加上康有為作為老師,逐漸的成為了梁啟超的老闆,甚至倆人還有了經濟糾紛,於是梁啟超脫離了康有為,放棄了保皇,成為了革命黨,大講共和。

但是梁啟超去了一趟美國做過深度考察後,又反對共和,他認為美式共和難以在大清開展,最合適的方式還是英式君憲。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等會兒,這不等於梁啟超和楊度都講君憲,倆人又是知己好友,不就可以精誠合作了嗎?

那絕對不可以,因為梁啟超主張的君憲是虛君憲政,而楊度受軍國主義影響,主張實君憲政。

梁啟超認為,君主就當個精神領袖,國家大事還是要決策在議會,而議員要從人民中選出來,這樣才能讓國家意志代表民意。

楊度認為應該是讓集權的君主推動立憲,然後自我限制權力,再一步步放權給人民。

梁啟超認為楊度的思路不對,君主集權絕對不會推動立憲,就算立憲也是幌子,會冊封一些一輩子不投反對票的假議員。

楊度認為梁啟超思路天真,就眼下大清的局面,自下而上推動清廷放權立憲簡直痴人說夢。

再說直白點,梁啟超認為憲法是來保障人民權力,而楊度認為憲法只是限制君主權力。

殊途不同歸,這對昔日摯友,就此鬧翻。

楊度和梁啟超鬧翻之後,決定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於是楊度隆重推出了他的思想精華:金鐵主義。什麼意思呢?楊度說他深度研究過西方的改革,也深度研究過德國俾斯麥的“鐵血主義”,得到的結論是西方世界的成功,跟民權關係不大,甚至跟憲法關係不大,核心問題在於西方有錢,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那麼,中國的發展目標也應該是有錢有槍。但是要實現有錢有槍,就得通過憲政、開國會、講民主等手段。

此議一出,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批評。

楊度的金鐵主義,可以說水平不高。誰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有錢有槍,炎帝都知道的事,現在拿出來說,沒什麼意義。洋務運動不也說“自強”、“求富”嗎?

再說了,20世紀了,基本上思想開化的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讓人民有錢,有權。國家是虛妄的的感念,國家的人才是這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實體。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再一個,楊度的金鐵主義其實並不是脫胎於俾斯麥的鐵血主義,而是源自尚未成型的日本軍國主義,再延伸一下就是納粹主義了。

在不強調民權的前提下,講有錢有槍,那不就是皇帝有錢有槍麼?皇帝有錢有槍了,他還憲政嗎?

也因此,金鐵主義遭到了各種批評,無人認同。但是金鐵主義的遺產也是豐富的,未來民國講的“五族共和”,就是源自楊度的金鐵主義中的廣義民族主義。

楊度很孤獨,他也納悶,怎麼就沒有知己呢?後來,楊度發現他其實還是有知己的。這個知己,就是袁世凱。

清末新政以來,袁世凱是堅定的君憲推動者。而且,袁世凱並不反對實君立憲。

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名保舉楊度洗白,並讓他當憲政編查館提調,帶四品頂戴。你看,袁世凱對楊度有知遇之恩吧。

隨著慈禧去世,醇親王載灃成了攝政王,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位攝政王最恨袁世凱,他要求楊度草詔辦袁世凱的旨意,楊度拒不合作,公然與攝政王對抗。

攝政王大怒,非要殺袁世凱。在張之洞的勸阻下,最終攝政王罷免了袁世凱的職務。沒了袁世凱,楊度也就失去了靠山。鑑於楊度的不合作態度,攝政王決定洗白梁啟超,讓梁啟超回國主持立憲活動。

梁啟超很開心,正在讚頌攝政王知遇之恩的時候,慶親王奕劻出面,堅決反對攝政王重用前朝謀反的罪人。攝政王只好作罷,梁啟超開始對清廷徹底失望。

也因此楊度還得繼續擔任各種推動憲政的工作,慶親王內閣成立後,楊度擔任了統計局的局長。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不過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楊度的事業受到了巨大打擊,他辭官不做,去河南投奔下野的袁世凱,願當其幕僚。但是,楊度發現袁世凱居然在防著他。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楊度的人脈網太複雜,他跟孫文、黃興是好友,跟汪精衛是同學,這怎麼能讓袁世凱不防著一手?

但是楊度死心塌地追隨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君主立憲。因此他為袁世凱積極促進南北和談,又屢屢拒絕黃興招他加入國民黨的請求。

但是,皇帝還是沒了。大清改民國,袁總理改袁總統。楊度的君憲夢碎,金鐵主義也就沒了著落。

民國初年的楊度很低調,君憲專家在共和國顯然失去了最佳土壤。

袁世凱與孫文在蜜月期的時候,袁世凱都接受了《臨時約法》,默認了內閣制。但楊度依然明確反對內閣制。宋教仁組建國民黨後,黨內議員胡瑛曾去勸楊度參加國民黨。但是楊度表示,除非國民黨放棄政黨政治,放棄內閣制,否則他不考慮加入國民黨。

這就是楊度的態度。

然而,接下來的歷史撲朔迷離。宋教仁離奇死亡,胡瑛參加了二次革命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胡瑛流亡日本,認真研究了歐洲的憲政。不知道他發現了什麼,居然毅然決然的回國,成為了袁世凱的幕僚。

同時,胡瑛也與楊度再續前緣。這次他們不聊政黨政治了,而是繼續聊君憲問題。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大開歷史倒車,搞了一部近代最落後的憲法《中華民國約法》。

當有識之士都在罵袁世凱倒行逆施的時候,楊度和胡瑛觀察的點就跟別人不一樣了,他們不說袁世凱倒行逆施,而是說共和制根本不適合中國。與其讓袁世凱打著共和的旗號搞獨裁,就不如讓袁世凱乾脆獨裁到底。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為什麼呢?因為大總統法理上是不能獨裁的,只要大總統想要獨裁,就必須褻瀆憲法的權威。如此一來,等於憲政根本沒有實行。那如果讓袁世凱再進一步,都當皇上了,可以高姿態放權搞憲政了吧。

於是,楊度、胡瑛開始鼓勵袁世凱稱帝。楊度專門寫了《君憲救國論》,講了如果不廢共和立君主,終究是要亡國的。楊度串聯胡瑛、孫毓筠、李燮和、劉師培及嚴復,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此六人被稱為“籌安會六君子”。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當時鼓吹帝制最起勁的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這十三太保中,樑士詒等人被稱為“七凶”,那為什麼楊度等六位被稱為“君子”呢?

那是因為這六位真心想推動憲政而曲線救國,那七位確確實實是在搞政治投機。六君子強調的重點是立憲,而七凶強調的重點是君主。

而在這裡,楊度也面臨了當年孔夫子的尷尬。江湖上都說孔夫子是為統治者代言,那他周遊列國為何沒有一個君主用他?難道說那時候的統治階級想搞憲政了?很明顯,孔夫子是背鍋俠。

楊度也是一樣,很多人都說他是袁世凱的走狗,甚至其家鄉人都以他為恥。但這麼好的走狗,袁世凱怎麼不用呢?為什麼袁世凱重用的是樑士詒呢?

問題就在這,楊度支持的是君憲,而不單純是袁世凱。樑士詒支持的是袁世凱,搞不搞君憲他無所謂。

但洪憲帝制失敗後,樑士詒這個交通系首領還能東山再起。但楊度這個為洪憲帝制寫過綱領的人,只能背了黑鍋。

黎元洪當了大總統之後,楊度被列為復辟帝制的禍首。

袁世凱臨終說,他誤我。很多人解讀這個“他”,說指的就是楊度。楊度也很鬱悶,袁世凱不聽他的話呀,要提前搞好憲法,至於洪憲帝制流產嗎?楊度曾為袁世凱寫下輓聯:

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復斯言。

這其實是楊度的自我辯護。楊度不是反對共和,而是認為中國不適合共和。所以他說“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楊度希望通過袁世凱復闢實現憲政,而不是保著袁世凱由著性子胡來。所以楊度說“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是袁世凱對不起洪憲帝制,而非洪憲帝制害了袁世凱。

再說白一點,袁世凱自己誤了自己,不存在誰誤了他。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袁世凱死了,君憲無望了。楊度對政治徹底灰心,可能他想起了老同學八指頭陀,於是他遁入空門,在租界潛心研究佛法,不再過問政治。

然而楊度的清淨日子還是被打破了,有一天,他接到了張勳和康有為的來信,說楊度夢寐以求的君主立憲就要成功了,他們要擁立宣統皇帝再登大寶。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雙方約定好了之後,楊度向孫文介紹了黃興,說黃興的思路與孫文有相似之處,於是楊度一手策劃了孫黃組合。

但是,這次楊度在日本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當時留學生普遍激進,要麼支持革命,要麼支持保皇。這就形成了兩派,誰也不肯客觀看待問題。楊度不支持革命,就被稱為保皇派。楊度不支持君主專制,就被稱為革命黨。這就像某個大家熟悉的時期一樣,總有一些腦子發育不良的人把國民分為五毛和美分兩個陣營,不存在其他。

所以楊度就很尷尬,你別管他的思路對不對,但他確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所以他沒有陣營,受兩邊擠兌。

1905年,當革命派與保皇派還在選邊站的時候,被朝廷通緝的楊度,出面要為中國贖回粵漢鐵路的主權。楊度、宋教仁在這一點比較一致,能清楚的把國和政府分清楚。雖然楊度跟清政府有仇,但涉及到國事,楊度當仁不讓,要爭取國家的權益。

其實這也是智力殘缺人士分級的標準,一級低能把國與朝廷混為一談,二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混為一談,三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混為一談,終極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國企混為一談。

當然這裡邊有的是真糊塗,有的是裝糊塗。楊度不管誰糊塗,就要與美國合興公司聊聊粵漢鐵路這點事。

事情的起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要修一條粵漢鐵路。朝廷資金不足,打算借錢修路。盛宣懷和張之洞商議,說目前大部分鐵路借債都來自英、法,為了制衡英、法,這次找美國合興公司借錢。

當時的駐美公使伍廷芳與合興公司談妥了條件,合興公司出錢修成粵漢鐵路,工期三年,中國要在五十年內還清借款方可收回鐵路主權。在此之前,合興公司不僅掌握路權,還要開採沿途的礦產。

合同簽訂後,合興公司經過實際勘測,負責人的冷汗都下來了。實際情況和他們預想的不一樣,施工難度大,資金消耗也要更多。於是在1900年,合興公司又和清廷簽了補充協議,除了追加資金外,把修路期限也延長到了五年。

搞定之後,當年開始動工,修著修著,合興公司的負責人又要哭了。預算做的又不對,五年是絕對不可能完工,資金也絕對不夠。再找清廷補充協議?實在張不開這嘴,太丟人了。而且大清又不傻,萬一翻臉,追究合興公司違約怎麼辦?於是,合興公司暗度陳倉,私下把粵漢鐵路路權的三分之二賣給了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約定萬國東方公司修北段,合興公司修南段。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個事很快暴露了,不僅湖廣士紳群情激憤,張之洞也覺得比利時手伸的太長了。於是張之洞奏請朝廷,打算廢除合同,改為自主建設。合興公司肯定不幹啊,於是請美國政府做主。美國政府聽說美企在華受氣,一面說大清毀約屬於強盜行為,一面派人來跟大清理論。

楊度回國之後直接投奔了張之洞,並協助張之洞蒐集證據,指責合興公司違約在先。最終,大清取得了談判勝利,廢除了與合興公司的合約,然後又巨資收購了合興公司,保住了鐵路和沿線礦產的主權。

楊度的事辦完了,他馬上再回日本,繼續無怨無悔的當他的通緝犯。

楊度這個事辦完之後,也是出力不討好。他是朝廷的通緝犯,所以朝廷會抹掉他的功績,得說辦成這事是朝廷領導的好。革命黨會說楊度居然當了清廷的走狗,為清廷出力。

但是楊度始終認為當狗就當狗吧,懶得跟你們解釋。

1906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考察沒問題,但不可能出去一趟就成了憲政專家,這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也就是說,五大臣出去看看簡單,怎麼給慈禧寫這份報告可就難了。端方考察團裡有個參贊就是熊希齡,熊希齡向端方建議,去找他的好友楊度幫忙來寫這個報告。端方一聽,有點猶豫。叫個通緝犯寫報告真的好嗎?熊希齡說沒事,還有更狠的,也得請謀大逆的通緝犯梁啟超幫忙寫一份。

就這樣,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了《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

楊度和梁啟超的著作,就成了清末憲政改革的綱領。由此,楊度也因為蹭了梁啟超的熱度,成了鼎鼎大名的憲政專家。

要擱過去,楊度和梁啟超可以親密無間的精誠合作,為清廷的立憲再出一份力。但是,此時的梁啟超跟以前那個保皇派梁啟超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梁啟超心中的偶像坍塌了,這是可以讓人進步的。

以前,梁啟超認為康有為是聖人,是憲政專家,是救國救民的希望。混了這麼多年,梁啟超一直在進步,而康有為一直在原地踏步。漸漸地,梁啟超成了憲政專家,而康有為成了個商人。康有為還不是一般的商人,他是個南派的傳銷大師。

再加上康有為作為老師,逐漸的成為了梁啟超的老闆,甚至倆人還有了經濟糾紛,於是梁啟超脫離了康有為,放棄了保皇,成為了革命黨,大講共和。

但是梁啟超去了一趟美國做過深度考察後,又反對共和,他認為美式共和難以在大清開展,最合適的方式還是英式君憲。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等會兒,這不等於梁啟超和楊度都講君憲,倆人又是知己好友,不就可以精誠合作了嗎?

那絕對不可以,因為梁啟超主張的君憲是虛君憲政,而楊度受軍國主義影響,主張實君憲政。

梁啟超認為,君主就當個精神領袖,國家大事還是要決策在議會,而議員要從人民中選出來,這樣才能讓國家意志代表民意。

楊度認為應該是讓集權的君主推動立憲,然後自我限制權力,再一步步放權給人民。

梁啟超認為楊度的思路不對,君主集權絕對不會推動立憲,就算立憲也是幌子,會冊封一些一輩子不投反對票的假議員。

楊度認為梁啟超思路天真,就眼下大清的局面,自下而上推動清廷放權立憲簡直痴人說夢。

再說直白點,梁啟超認為憲法是來保障人民權力,而楊度認為憲法只是限制君主權力。

殊途不同歸,這對昔日摯友,就此鬧翻。

楊度和梁啟超鬧翻之後,決定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於是楊度隆重推出了他的思想精華:金鐵主義。什麼意思呢?楊度說他深度研究過西方的改革,也深度研究過德國俾斯麥的“鐵血主義”,得到的結論是西方世界的成功,跟民權關係不大,甚至跟憲法關係不大,核心問題在於西方有錢,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那麼,中國的發展目標也應該是有錢有槍。但是要實現有錢有槍,就得通過憲政、開國會、講民主等手段。

此議一出,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批評。

楊度的金鐵主義,可以說水平不高。誰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有錢有槍,炎帝都知道的事,現在拿出來說,沒什麼意義。洋務運動不也說“自強”、“求富”嗎?

再說了,20世紀了,基本上思想開化的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讓人民有錢,有權。國家是虛妄的的感念,國家的人才是這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實體。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再一個,楊度的金鐵主義其實並不是脫胎於俾斯麥的鐵血主義,而是源自尚未成型的日本軍國主義,再延伸一下就是納粹主義了。

在不強調民權的前提下,講有錢有槍,那不就是皇帝有錢有槍麼?皇帝有錢有槍了,他還憲政嗎?

也因此,金鐵主義遭到了各種批評,無人認同。但是金鐵主義的遺產也是豐富的,未來民國講的“五族共和”,就是源自楊度的金鐵主義中的廣義民族主義。

楊度很孤獨,他也納悶,怎麼就沒有知己呢?後來,楊度發現他其實還是有知己的。這個知己,就是袁世凱。

清末新政以來,袁世凱是堅定的君憲推動者。而且,袁世凱並不反對實君立憲。

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名保舉楊度洗白,並讓他當憲政編查館提調,帶四品頂戴。你看,袁世凱對楊度有知遇之恩吧。

隨著慈禧去世,醇親王載灃成了攝政王,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位攝政王最恨袁世凱,他要求楊度草詔辦袁世凱的旨意,楊度拒不合作,公然與攝政王對抗。

攝政王大怒,非要殺袁世凱。在張之洞的勸阻下,最終攝政王罷免了袁世凱的職務。沒了袁世凱,楊度也就失去了靠山。鑑於楊度的不合作態度,攝政王決定洗白梁啟超,讓梁啟超回國主持立憲活動。

梁啟超很開心,正在讚頌攝政王知遇之恩的時候,慶親王奕劻出面,堅決反對攝政王重用前朝謀反的罪人。攝政王只好作罷,梁啟超開始對清廷徹底失望。

也因此楊度還得繼續擔任各種推動憲政的工作,慶親王內閣成立後,楊度擔任了統計局的局長。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不過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楊度的事業受到了巨大打擊,他辭官不做,去河南投奔下野的袁世凱,願當其幕僚。但是,楊度發現袁世凱居然在防著他。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楊度的人脈網太複雜,他跟孫文、黃興是好友,跟汪精衛是同學,這怎麼能讓袁世凱不防著一手?

但是楊度死心塌地追隨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君主立憲。因此他為袁世凱積極促進南北和談,又屢屢拒絕黃興招他加入國民黨的請求。

但是,皇帝還是沒了。大清改民國,袁總理改袁總統。楊度的君憲夢碎,金鐵主義也就沒了著落。

民國初年的楊度很低調,君憲專家在共和國顯然失去了最佳土壤。

袁世凱與孫文在蜜月期的時候,袁世凱都接受了《臨時約法》,默認了內閣制。但楊度依然明確反對內閣制。宋教仁組建國民黨後,黨內議員胡瑛曾去勸楊度參加國民黨。但是楊度表示,除非國民黨放棄政黨政治,放棄內閣制,否則他不考慮加入國民黨。

這就是楊度的態度。

然而,接下來的歷史撲朔迷離。宋教仁離奇死亡,胡瑛參加了二次革命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胡瑛流亡日本,認真研究了歐洲的憲政。不知道他發現了什麼,居然毅然決然的回國,成為了袁世凱的幕僚。

同時,胡瑛也與楊度再續前緣。這次他們不聊政黨政治了,而是繼續聊君憲問題。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大開歷史倒車,搞了一部近代最落後的憲法《中華民國約法》。

當有識之士都在罵袁世凱倒行逆施的時候,楊度和胡瑛觀察的點就跟別人不一樣了,他們不說袁世凱倒行逆施,而是說共和制根本不適合中國。與其讓袁世凱打著共和的旗號搞獨裁,就不如讓袁世凱乾脆獨裁到底。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為什麼呢?因為大總統法理上是不能獨裁的,只要大總統想要獨裁,就必須褻瀆憲法的權威。如此一來,等於憲政根本沒有實行。那如果讓袁世凱再進一步,都當皇上了,可以高姿態放權搞憲政了吧。

於是,楊度、胡瑛開始鼓勵袁世凱稱帝。楊度專門寫了《君憲救國論》,講了如果不廢共和立君主,終究是要亡國的。楊度串聯胡瑛、孫毓筠、李燮和、劉師培及嚴復,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此六人被稱為“籌安會六君子”。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當時鼓吹帝制最起勁的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這十三太保中,樑士詒等人被稱為“七凶”,那為什麼楊度等六位被稱為“君子”呢?

那是因為這六位真心想推動憲政而曲線救國,那七位確確實實是在搞政治投機。六君子強調的重點是立憲,而七凶強調的重點是君主。

而在這裡,楊度也面臨了當年孔夫子的尷尬。江湖上都說孔夫子是為統治者代言,那他周遊列國為何沒有一個君主用他?難道說那時候的統治階級想搞憲政了?很明顯,孔夫子是背鍋俠。

楊度也是一樣,很多人都說他是袁世凱的走狗,甚至其家鄉人都以他為恥。但這麼好的走狗,袁世凱怎麼不用呢?為什麼袁世凱重用的是樑士詒呢?

問題就在這,楊度支持的是君憲,而不單純是袁世凱。樑士詒支持的是袁世凱,搞不搞君憲他無所謂。

但洪憲帝制失敗後,樑士詒這個交通系首領還能東山再起。但楊度這個為洪憲帝制寫過綱領的人,只能背了黑鍋。

黎元洪當了大總統之後,楊度被列為復辟帝制的禍首。

袁世凱臨終說,他誤我。很多人解讀這個“他”,說指的就是楊度。楊度也很鬱悶,袁世凱不聽他的話呀,要提前搞好憲法,至於洪憲帝制流產嗎?楊度曾為袁世凱寫下輓聯:

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復斯言。

這其實是楊度的自我辯護。楊度不是反對共和,而是認為中國不適合共和。所以他說“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楊度希望通過袁世凱復闢實現憲政,而不是保著袁世凱由著性子胡來。所以楊度說“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是袁世凱對不起洪憲帝制,而非洪憲帝制害了袁世凱。

再說白一點,袁世凱自己誤了自己,不存在誰誤了他。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袁世凱死了,君憲無望了。楊度對政治徹底灰心,可能他想起了老同學八指頭陀,於是他遁入空門,在租界潛心研究佛法,不再過問政治。

然而楊度的清淨日子還是被打破了,有一天,他接到了張勳和康有為的來信,說楊度夢寐以求的君主立憲就要成功了,他們要擁立宣統皇帝再登大寶。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眼睛溼潤了,這個消息太值得他流淚了。那倒不是因為楊度聽完這個消息而感到高興,而是他感到了深深的絕望。楊度給張勳回了一封電報,說:“所可痛者,神聖之君憲主義,經此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髮入山,不願再聞世事。”

這大概就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最大的悲哀,張勳一介武夫不懂事也就算了,康有為居然也跟著胡來。

這場宣統復辟的鬧劇,徹底摧毀了中國君憲的根基。

從此,楊度徹底放棄了君憲。君都沒了,哪還有君憲?

1917年,大總統馮國璋特赦了楊度,讓他可以走出租界,自由活動。楊度想起了自己曾經的一個誓言,只要君憲失敗,他就支持孫文暴力革命促成的共和。孫文樂瘋了,楊度的關係網是孫文特別看重的資源,有了楊度,很多事都好辦多了。比如,下面要發生的大事。

十一

自從二次革命後,孫文的身份就是通緝犯。但他有個頑強的同志,經過自己的努力和人緣,混成了廣東都督,他就是陳炯明瞭。幾乎是眾望所歸的情況下,廣東人民請來了陳炯明主政廣東。陳炯明坐穩廣東之後,就把孫文請回了廣東。孫文當了特別大總統,幾乎洗白了身份。孫文這個大總統存在的法理是:北洋政府不遵守《臨時約法》。

這時候,陳炯明和孫文聊了理想。孫文的從甲午戰爭以來幾乎沒變過,就是要暴力革命。陳炯明主張現在廣東搞出一個真的民主共和做樣板,中國憲政不成是因為中央集權太過嚴重,應該聯省自治。孫文對陳炯明的主張不以為然,尤其是對陳炯明在廣東搞民選縣長非常的不滿。孫文不僅主張中央高度集權,更主張黨內領袖崇拜。

陳炯明在廣東搞得有聲有色,而且即將幫助馬君武在廣西搞民主自治,這讓孫文非常的不爽,不斷地下令讓陳炯明北伐。陳炯明不願意再起刀兵,他希望把廣東建設成民主樣本,不僅可以更有說服力的影響國內,也能得到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

還有一點,蘇俄領導人列寧謝了親筆信,拉攏陳炯明加入他的陣營,結果陳炯明拒絕與列寧合作,理由有二。其一,列寧模式在蘇俄剝奪了人權,這與陳炯明的理念背道而馳。其二,中國人自辛亥革命後懂得什麼叫共和,也有了民主意識,不可就此打斷。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雙方約定好了之後,楊度向孫文介紹了黃興,說黃興的思路與孫文有相似之處,於是楊度一手策劃了孫黃組合。

但是,這次楊度在日本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當時留學生普遍激進,要麼支持革命,要麼支持保皇。這就形成了兩派,誰也不肯客觀看待問題。楊度不支持革命,就被稱為保皇派。楊度不支持君主專制,就被稱為革命黨。這就像某個大家熟悉的時期一樣,總有一些腦子發育不良的人把國民分為五毛和美分兩個陣營,不存在其他。

所以楊度就很尷尬,你別管他的思路對不對,但他確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所以他沒有陣營,受兩邊擠兌。

1905年,當革命派與保皇派還在選邊站的時候,被朝廷通緝的楊度,出面要為中國贖回粵漢鐵路的主權。楊度、宋教仁在這一點比較一致,能清楚的把國和政府分清楚。雖然楊度跟清政府有仇,但涉及到國事,楊度當仁不讓,要爭取國家的權益。

其實這也是智力殘缺人士分級的標準,一級低能把國與朝廷混為一談,二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混為一談,三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混為一談,終極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國企混為一談。

當然這裡邊有的是真糊塗,有的是裝糊塗。楊度不管誰糊塗,就要與美國合興公司聊聊粵漢鐵路這點事。

事情的起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要修一條粵漢鐵路。朝廷資金不足,打算借錢修路。盛宣懷和張之洞商議,說目前大部分鐵路借債都來自英、法,為了制衡英、法,這次找美國合興公司借錢。

當時的駐美公使伍廷芳與合興公司談妥了條件,合興公司出錢修成粵漢鐵路,工期三年,中國要在五十年內還清借款方可收回鐵路主權。在此之前,合興公司不僅掌握路權,還要開採沿途的礦產。

合同簽訂後,合興公司經過實際勘測,負責人的冷汗都下來了。實際情況和他們預想的不一樣,施工難度大,資金消耗也要更多。於是在1900年,合興公司又和清廷簽了補充協議,除了追加資金外,把修路期限也延長到了五年。

搞定之後,當年開始動工,修著修著,合興公司的負責人又要哭了。預算做的又不對,五年是絕對不可能完工,資金也絕對不夠。再找清廷補充協議?實在張不開這嘴,太丟人了。而且大清又不傻,萬一翻臉,追究合興公司違約怎麼辦?於是,合興公司暗度陳倉,私下把粵漢鐵路路權的三分之二賣給了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約定萬國東方公司修北段,合興公司修南段。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個事很快暴露了,不僅湖廣士紳群情激憤,張之洞也覺得比利時手伸的太長了。於是張之洞奏請朝廷,打算廢除合同,改為自主建設。合興公司肯定不幹啊,於是請美國政府做主。美國政府聽說美企在華受氣,一面說大清毀約屬於強盜行為,一面派人來跟大清理論。

楊度回國之後直接投奔了張之洞,並協助張之洞蒐集證據,指責合興公司違約在先。最終,大清取得了談判勝利,廢除了與合興公司的合約,然後又巨資收購了合興公司,保住了鐵路和沿線礦產的主權。

楊度的事辦完了,他馬上再回日本,繼續無怨無悔的當他的通緝犯。

楊度這個事辦完之後,也是出力不討好。他是朝廷的通緝犯,所以朝廷會抹掉他的功績,得說辦成這事是朝廷領導的好。革命黨會說楊度居然當了清廷的走狗,為清廷出力。

但是楊度始終認為當狗就當狗吧,懶得跟你們解釋。

1906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考察沒問題,但不可能出去一趟就成了憲政專家,這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也就是說,五大臣出去看看簡單,怎麼給慈禧寫這份報告可就難了。端方考察團裡有個參贊就是熊希齡,熊希齡向端方建議,去找他的好友楊度幫忙來寫這個報告。端方一聽,有點猶豫。叫個通緝犯寫報告真的好嗎?熊希齡說沒事,還有更狠的,也得請謀大逆的通緝犯梁啟超幫忙寫一份。

就這樣,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了《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

楊度和梁啟超的著作,就成了清末憲政改革的綱領。由此,楊度也因為蹭了梁啟超的熱度,成了鼎鼎大名的憲政專家。

要擱過去,楊度和梁啟超可以親密無間的精誠合作,為清廷的立憲再出一份力。但是,此時的梁啟超跟以前那個保皇派梁啟超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梁啟超心中的偶像坍塌了,這是可以讓人進步的。

以前,梁啟超認為康有為是聖人,是憲政專家,是救國救民的希望。混了這麼多年,梁啟超一直在進步,而康有為一直在原地踏步。漸漸地,梁啟超成了憲政專家,而康有為成了個商人。康有為還不是一般的商人,他是個南派的傳銷大師。

再加上康有為作為老師,逐漸的成為了梁啟超的老闆,甚至倆人還有了經濟糾紛,於是梁啟超脫離了康有為,放棄了保皇,成為了革命黨,大講共和。

但是梁啟超去了一趟美國做過深度考察後,又反對共和,他認為美式共和難以在大清開展,最合適的方式還是英式君憲。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等會兒,這不等於梁啟超和楊度都講君憲,倆人又是知己好友,不就可以精誠合作了嗎?

那絕對不可以,因為梁啟超主張的君憲是虛君憲政,而楊度受軍國主義影響,主張實君憲政。

梁啟超認為,君主就當個精神領袖,國家大事還是要決策在議會,而議員要從人民中選出來,這樣才能讓國家意志代表民意。

楊度認為應該是讓集權的君主推動立憲,然後自我限制權力,再一步步放權給人民。

梁啟超認為楊度的思路不對,君主集權絕對不會推動立憲,就算立憲也是幌子,會冊封一些一輩子不投反對票的假議員。

楊度認為梁啟超思路天真,就眼下大清的局面,自下而上推動清廷放權立憲簡直痴人說夢。

再說直白點,梁啟超認為憲法是來保障人民權力,而楊度認為憲法只是限制君主權力。

殊途不同歸,這對昔日摯友,就此鬧翻。

楊度和梁啟超鬧翻之後,決定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於是楊度隆重推出了他的思想精華:金鐵主義。什麼意思呢?楊度說他深度研究過西方的改革,也深度研究過德國俾斯麥的“鐵血主義”,得到的結論是西方世界的成功,跟民權關係不大,甚至跟憲法關係不大,核心問題在於西方有錢,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那麼,中國的發展目標也應該是有錢有槍。但是要實現有錢有槍,就得通過憲政、開國會、講民主等手段。

此議一出,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批評。

楊度的金鐵主義,可以說水平不高。誰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有錢有槍,炎帝都知道的事,現在拿出來說,沒什麼意義。洋務運動不也說“自強”、“求富”嗎?

再說了,20世紀了,基本上思想開化的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讓人民有錢,有權。國家是虛妄的的感念,國家的人才是這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實體。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再一個,楊度的金鐵主義其實並不是脫胎於俾斯麥的鐵血主義,而是源自尚未成型的日本軍國主義,再延伸一下就是納粹主義了。

在不強調民權的前提下,講有錢有槍,那不就是皇帝有錢有槍麼?皇帝有錢有槍了,他還憲政嗎?

也因此,金鐵主義遭到了各種批評,無人認同。但是金鐵主義的遺產也是豐富的,未來民國講的“五族共和”,就是源自楊度的金鐵主義中的廣義民族主義。

楊度很孤獨,他也納悶,怎麼就沒有知己呢?後來,楊度發現他其實還是有知己的。這個知己,就是袁世凱。

清末新政以來,袁世凱是堅定的君憲推動者。而且,袁世凱並不反對實君立憲。

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名保舉楊度洗白,並讓他當憲政編查館提調,帶四品頂戴。你看,袁世凱對楊度有知遇之恩吧。

隨著慈禧去世,醇親王載灃成了攝政王,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位攝政王最恨袁世凱,他要求楊度草詔辦袁世凱的旨意,楊度拒不合作,公然與攝政王對抗。

攝政王大怒,非要殺袁世凱。在張之洞的勸阻下,最終攝政王罷免了袁世凱的職務。沒了袁世凱,楊度也就失去了靠山。鑑於楊度的不合作態度,攝政王決定洗白梁啟超,讓梁啟超回國主持立憲活動。

梁啟超很開心,正在讚頌攝政王知遇之恩的時候,慶親王奕劻出面,堅決反對攝政王重用前朝謀反的罪人。攝政王只好作罷,梁啟超開始對清廷徹底失望。

也因此楊度還得繼續擔任各種推動憲政的工作,慶親王內閣成立後,楊度擔任了統計局的局長。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不過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楊度的事業受到了巨大打擊,他辭官不做,去河南投奔下野的袁世凱,願當其幕僚。但是,楊度發現袁世凱居然在防著他。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楊度的人脈網太複雜,他跟孫文、黃興是好友,跟汪精衛是同學,這怎麼能讓袁世凱不防著一手?

但是楊度死心塌地追隨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君主立憲。因此他為袁世凱積極促進南北和談,又屢屢拒絕黃興招他加入國民黨的請求。

但是,皇帝還是沒了。大清改民國,袁總理改袁總統。楊度的君憲夢碎,金鐵主義也就沒了著落。

民國初年的楊度很低調,君憲專家在共和國顯然失去了最佳土壤。

袁世凱與孫文在蜜月期的時候,袁世凱都接受了《臨時約法》,默認了內閣制。但楊度依然明確反對內閣制。宋教仁組建國民黨後,黨內議員胡瑛曾去勸楊度參加國民黨。但是楊度表示,除非國民黨放棄政黨政治,放棄內閣制,否則他不考慮加入國民黨。

這就是楊度的態度。

然而,接下來的歷史撲朔迷離。宋教仁離奇死亡,胡瑛參加了二次革命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胡瑛流亡日本,認真研究了歐洲的憲政。不知道他發現了什麼,居然毅然決然的回國,成為了袁世凱的幕僚。

同時,胡瑛也與楊度再續前緣。這次他們不聊政黨政治了,而是繼續聊君憲問題。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大開歷史倒車,搞了一部近代最落後的憲法《中華民國約法》。

當有識之士都在罵袁世凱倒行逆施的時候,楊度和胡瑛觀察的點就跟別人不一樣了,他們不說袁世凱倒行逆施,而是說共和制根本不適合中國。與其讓袁世凱打著共和的旗號搞獨裁,就不如讓袁世凱乾脆獨裁到底。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為什麼呢?因為大總統法理上是不能獨裁的,只要大總統想要獨裁,就必須褻瀆憲法的權威。如此一來,等於憲政根本沒有實行。那如果讓袁世凱再進一步,都當皇上了,可以高姿態放權搞憲政了吧。

於是,楊度、胡瑛開始鼓勵袁世凱稱帝。楊度專門寫了《君憲救國論》,講了如果不廢共和立君主,終究是要亡國的。楊度串聯胡瑛、孫毓筠、李燮和、劉師培及嚴復,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此六人被稱為“籌安會六君子”。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當時鼓吹帝制最起勁的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這十三太保中,樑士詒等人被稱為“七凶”,那為什麼楊度等六位被稱為“君子”呢?

那是因為這六位真心想推動憲政而曲線救國,那七位確確實實是在搞政治投機。六君子強調的重點是立憲,而七凶強調的重點是君主。

而在這裡,楊度也面臨了當年孔夫子的尷尬。江湖上都說孔夫子是為統治者代言,那他周遊列國為何沒有一個君主用他?難道說那時候的統治階級想搞憲政了?很明顯,孔夫子是背鍋俠。

楊度也是一樣,很多人都說他是袁世凱的走狗,甚至其家鄉人都以他為恥。但這麼好的走狗,袁世凱怎麼不用呢?為什麼袁世凱重用的是樑士詒呢?

問題就在這,楊度支持的是君憲,而不單純是袁世凱。樑士詒支持的是袁世凱,搞不搞君憲他無所謂。

但洪憲帝制失敗後,樑士詒這個交通系首領還能東山再起。但楊度這個為洪憲帝制寫過綱領的人,只能背了黑鍋。

黎元洪當了大總統之後,楊度被列為復辟帝制的禍首。

袁世凱臨終說,他誤我。很多人解讀這個“他”,說指的就是楊度。楊度也很鬱悶,袁世凱不聽他的話呀,要提前搞好憲法,至於洪憲帝制流產嗎?楊度曾為袁世凱寫下輓聯:

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復斯言。

這其實是楊度的自我辯護。楊度不是反對共和,而是認為中國不適合共和。所以他說“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楊度希望通過袁世凱復闢實現憲政,而不是保著袁世凱由著性子胡來。所以楊度說“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是袁世凱對不起洪憲帝制,而非洪憲帝制害了袁世凱。

再說白一點,袁世凱自己誤了自己,不存在誰誤了他。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袁世凱死了,君憲無望了。楊度對政治徹底灰心,可能他想起了老同學八指頭陀,於是他遁入空門,在租界潛心研究佛法,不再過問政治。

然而楊度的清淨日子還是被打破了,有一天,他接到了張勳和康有為的來信,說楊度夢寐以求的君主立憲就要成功了,他們要擁立宣統皇帝再登大寶。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眼睛溼潤了,這個消息太值得他流淚了。那倒不是因為楊度聽完這個消息而感到高興,而是他感到了深深的絕望。楊度給張勳回了一封電報,說:“所可痛者,神聖之君憲主義,經此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髮入山,不願再聞世事。”

這大概就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最大的悲哀,張勳一介武夫不懂事也就算了,康有為居然也跟著胡來。

這場宣統復辟的鬧劇,徹底摧毀了中國君憲的根基。

從此,楊度徹底放棄了君憲。君都沒了,哪還有君憲?

1917年,大總統馮國璋特赦了楊度,讓他可以走出租界,自由活動。楊度想起了自己曾經的一個誓言,只要君憲失敗,他就支持孫文暴力革命促成的共和。孫文樂瘋了,楊度的關係網是孫文特別看重的資源,有了楊度,很多事都好辦多了。比如,下面要發生的大事。

十一

自從二次革命後,孫文的身份就是通緝犯。但他有個頑強的同志,經過自己的努力和人緣,混成了廣東都督,他就是陳炯明瞭。幾乎是眾望所歸的情況下,廣東人民請來了陳炯明主政廣東。陳炯明坐穩廣東之後,就把孫文請回了廣東。孫文當了特別大總統,幾乎洗白了身份。孫文這個大總統存在的法理是:北洋政府不遵守《臨時約法》。

這時候,陳炯明和孫文聊了理想。孫文的從甲午戰爭以來幾乎沒變過,就是要暴力革命。陳炯明主張現在廣東搞出一個真的民主共和做樣板,中國憲政不成是因為中央集權太過嚴重,應該聯省自治。孫文對陳炯明的主張不以為然,尤其是對陳炯明在廣東搞民選縣長非常的不滿。孫文不僅主張中央高度集權,更主張黨內領袖崇拜。

陳炯明在廣東搞得有聲有色,而且即將幫助馬君武在廣西搞民主自治,這讓孫文非常的不爽,不斷地下令讓陳炯明北伐。陳炯明不願意再起刀兵,他希望把廣東建設成民主樣本,不僅可以更有說服力的影響國內,也能得到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

還有一點,蘇俄領導人列寧謝了親筆信,拉攏陳炯明加入他的陣營,結果陳炯明拒絕與列寧合作,理由有二。其一,列寧模式在蘇俄剝奪了人權,這與陳炯明的理念背道而馳。其二,中國人自辛亥革命後懂得什麼叫共和,也有了民主意識,不可就此打斷。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是不是又不符合孫文的三大政策?

所以孫文罷免了陳炯明的職務,並且準備攻打陳炯明。

當時北京的大總統徐世昌下臺,黎元洪覆位。黎元洪主張和平統一,維護《臨時約法》。當初反袁的時候,孫文組織創立了《臨時約法》。現在袁世凱、馮國璋、段祺瑞、徐世昌這些北洋系都倒臺了,革命元勳黎元洪上臺維護《臨時約法》,又惹惱了孫文。

總統都走正道了,革命又從何談起?於是,廣東出現了將軍鄧鏗被刺案。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宋教仁案”,孫文查都不查,直接說是陳炯明乾的,於是大戰開始。

接著就有了孫文登上永豐艦炮轟廣州城,百姓死傷無數,人們開始稱孫文為“孫大炮”。

廣東火拼後,北洋軍吳佩孚部決定南下支援陳炯明。倘若吳佩孚帶兵來,孫文就歇菜了。這時候,楊度的作用顯現出來了。孫文緊急求助楊度,楊度緊急去找他的老同學夏壽田。夏壽田是曹錕的祕書,曹錕是吳佩孚的上司。經過楊度的一番運作,孫文躲過危機,陳炯明逃亡香港。

於是孫文親自邀請楊度加入國民黨,而楊度的工作就是幫助孫文暴力北伐。比如他忽悠山東軍閥張宗昌,張宗昌對楊度言聽計從,讓北伐得以順利進行。等到張宗昌想要支援吳佩孚、孫傳芳的時候,為時已晚。

十二

當楊度在為孫文賣命的時候,孫文為楊度介紹了一個新朋友,此人就是李大釗。往後就不用寫了,你們都知道。

還是總結一下楊度的思想吧。楊度法號虎禪師,在他精研佛學的時候,提出過“無我主義”。其實呢,這是佛教中“我空法有”的一種發展。

楊度的政治主張,其實與其佛學主張是契合的。從戊戌變法到北伐戰爭,楊度無論說什麼做什麼,亦不用管其對錯,他都是“無我”的,而是憑著一顆“公心”做事。誠然,他受軍國主義思想的汙染,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有侷限性。

但是,他始終有底線,有原則。戊戌年他支持變法,但絕不參與以“變法”為名而撈取政治資本的投機行為。被清廷通緝時他也反清,但他不會像某些革命黨那樣不擇手段。他沒勾結外國勢力,而是憑著公心做事,結果兩頭不落好。辛亥革命時,他呼籲南北淡定,和平解決。洪憲帝制時,他希望以此真正推動君憲。宣統復辟時,他對這種軍閥和傳銷大師操縱的鬧劇痛心疾首,絕不參與。

楊度的身份多樣性,也跟他的公心有關係。那個時代,渾水摸魚的太多了。比如有的革命者自己寫的約法自己按需反對,什麼共和、憲政都是口號,只要不讓他當老大,誰搞共和、憲政都是他的敵人。也有的革命者成事前說的比唱的都好聽,動不動就提人家美國民主怎樣好。真讓他主事的時候,美帝就不是個玩意兒了。

但楊度不一樣,什麼組織、什麼理念他不管,只要能實現中國的憲政,留著大清皇帝又能怎樣?讓袁世凱復闢又能怎樣?當他發現這條路被野心家們徹底糟蹋了之後,他也不反對跟隨孫文暴力革命,漸漸地楊度看不到國民黨能帶來希望的時候,轉投下個組織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嗎?

楊度想要的是真憲政,而不是打著憲政的旗號為自己謀權力。

"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這是一個近代史上被貼滿標籤的奇人。他被稱為憲政專家,也被稱為保皇派。他是當世大儒,又是新學才子。他是大清忠臣,又是敢於挑戰攝政王的刺頭。他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又是孫文的好友。他是洪憲復辟的吹鼓手,又是張勳復辟的反對派。

楊度的一生彷彿總在矛盾中,也因此有人說他投機,可他卻沒得到利益。如果我們撕掉貼在楊度身上的標籤再看這個人,那將會有有別於傳統的答案,對今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楊度自己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近代史,經歷了自洋務運動以來的所有近代大事。他出生於1875年的湘潭,十歲前,楊度生活在地道的農民家庭,學的是樸素的傳統價值觀。十歲後,喪父的楊度跟隨其大伯成長。楊度的大伯楊瑞生是湘軍將領,所以楊度也深受湘軍氣質影響,既有強悍的一面,也有手不釋卷而讀書的情懷。

楊度的學習成績算得上不錯,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沒考上進士,不過他20歲再考進士的時候,就趕上了“公車上書”。楊度雖然贊成變革,卻沒有深度參與維新。不過也正是這時候,楊度結識了袁世凱和梁啟超,又受到了洋務派與維新派的影響。

楊度這個沒考上進士的人,獨立思考的模式已經形成,所以他看問題的角度跟旁人就不太一樣了。

甲午戰爭後,基本上大清國的人都認為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要講變革。不過大家講變革的動機可不一樣,雖然口號上都是要通過變革而強國,但“強國”對於大多數變革者來說,不過是自己借變革撈取政治資本後的副產品罷了。

比如康有為,他在沒有深度研究明治維新的前提下,就大講維新變法。其實呢,康有為除了講維新變法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完全沒有。他科舉的成績也是一塌糊塗,撐死混了個工部主事,再無上升的希望。他不講維新行嗎?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比如慈禧,她的變法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比如她在甲午戰爭後重視電報,發展武衛軍,把這些當成她統治的工具。她肯定不是守舊派,她也絕不相信八旗騎兵能夠維護她的統治,因此她只能變革軍隊,引入全面西化的武衛前軍和右軍。

再比如說光緒,有了維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就能放開手腳的與慈禧爭權。他如果不講變法,怎麼動手奪權呢?

滿朝文武都是如此,大多數大臣不知道什麼是變法,不知道該怎麼變法,只知道講變法是政治正確。領導讓交報告的時候,就請康有為捉刀。洋務派也講變法,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張之洞堅決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的頑固派也講變法,翁同龢這樣的理學大師也要跟隨皇帝表示支持康有為。

大環境就是這樣,像譚嗣同這樣當了官還真信了康有為鬼話的人,還是極少的。

但楊度則不同,楊度也知道中國需要變革,但他自己不確定要怎麼變,也知道康有為那套根本不行。同樣是不知道怎麼變,楊度絕不像他人那樣打著變革的旗號去撈取政治資本。楊度選擇了放棄科舉,因為科舉不能給他答案。他要去學點真東西,他想要知道真相,想要獨立的思考能力。

楊度迷茫的時候,有人找到了楊度,非要“拜”楊度為弟子。你看這事很少見吧,還有上趕著要收徒弟的人。此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國學大師王闓運。王闓運的國學水平比什麼翁同龢、徐桐強的多得多,也完全不輸於張之洞。他一見楊度就驚為天人,非要招致門下不可。

王闓運可不缺徒弟,他是晚清教育大家,前前後後教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很多都是近代的風雲人物,絕對桃李滿天下。而他最看重的就是楊度,並與楊度結成了超越一般師生關係的深厚情誼。

這裡面有點奇怪,想要探尋變法救國的楊度,為什麼跟個國學大師學起來了?為什麼不像梁啟超那樣,直接擺個西學大師當師傅呢?一方面呢,楊度未必相信康有為那樣的偽西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知道真正的國學是能給他答案的。

要改革一箇舊的體制,就要充分了解這個體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瞭解它的弊端到底在哪。這點就是張之洞糊弄人的地方,他避重就輕的忽悠人們相信大清體制完美,只不過是器物有所不及。

而王闓運能帶給楊度的學問就是這個體制的深層密碼,也就是所謂的帝王術。那麼什麼是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法家思想。在王闓運門下學習的這三年的日子,是對楊度一生影響最大的時光。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在這裡,楊度深度瞭解了帝王術。在這裡,他結識了同學齊白石,為他將來賣畫為生起到了一定影響。他結識了同學楊銳和劉光第,也進一步讓他了解了維新派是個什麼路數。他結識了同學夏壽田,為將來開闢了一條出路。他結識了同學八指頭陀,為他晚年遁入空門奠定了思想基礎。他結識了同學劉揆一,讓他未來與黃興、孫文有了不解之緣。

總之,在王闓運門下三年,讓楊度學識大漲,還建立一張重要的人脈網。在此期間,除了他的同學之外,楊度還結束了近代風雲人物熊希齡、蔡鍔、唐才常、譚嗣同等人。

隨後,楊度決定遠赴日本,看看日本到底是怎麼崛起的。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自費去日本留學,而他留學期間的好同學,就是黃興。

楊度的關係網,就是這麼強大。

這是楊度第一次留學日本,他在日本接觸到的氣氛就是日本人極力宣揚的革命論。別管日本人自己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完成的,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的告訴中國、朝鮮的留學生,只要造反,國家必興。

這也就是為什麼晚清留日學生多有革命傾向,其實不光中國,朝鮮的金玉均之流也是在日本人的洗腦下,助長了堅定的革命思維。

但是,跟王闓運學過法家學說的楊度,敏銳的拋開現象看本質,注意到了日本崛起的真諦。日本的維新派革命嗎?當然革命,但是他們的革命可不是造反那麼簡單。日本維新派反幕府、大名而不反天皇,反傳統而不反武士道。總結下來,日本人反對小共同體,不反大共同體,這是軍國主義思想的雛形。

而楊度第一次留日之後,就深刻的種下了軍國主義思想的種子。所以,楊度絕不同意革命黨的暴力革命,因為革命黨的革命對象包含了皇帝,在楊度看來這就出圈了。

他也絕不同意維新派的胡改亂改。楊度追求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唯一有益的變更模式就是憲政改革,而不是維新派那樣胡改亂改。但要注意一點,楊度追求的君主立憲,是實君立憲,而不是虛君立憲。總的來說,他的思路基本延續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他要求樹立皇帝權威,然後立憲。這就相當於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喊出的“尊王攘夷口號,楊度堅信一切變革都要建立在君主絕對權威下,才能保證變革的有效進行。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而這一點,恰恰與法家思想多有相似之處,所以楊度對實君君主立憲推崇備至。這種法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都是激進的,所以楊度的思想也很激進。在楊度第一次留日期間,誰敢說中國人不好,楊度必須與之嚴肅爭論。哪怕對手是空手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楊度也必須一爭長短。

楊度第一次留學持續了不到一年,就因為經費問題在1903年回國。

楊度這次回國身份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是進士落榜生,但有了留學生這個金字招牌,讓楊度不僅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科舉改革後的經濟特科考試。

別看楊度考八股進士沒考上,但是經濟特科考試他卻非常的擅長,一考就考了個榜眼。但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的狀元是樑士詒,慈禧一看樑士詒籍貫是廣東,就面露不悅。她問大臣們,樑士詒是不是跟梁啟超是親戚關係?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這一層,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說錯話,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群臣紛紛為慈禧的“智慧”點贊,奉承太后聖明。新上位的軍機大臣瞿鴻機為了表現自己見識不凡,斬釘截鐵的說樑士詒有一定是康梁亂黨!

有證據嗎?瞿鴻機當然有啦。你看,樑士詒和梁啟超都姓樑,而康有為號詒之,樑士詒豈不是樑頭康尾?

瞿鴻機的信口胡謅基本上成了滿分的標準答案,於是狀元郎樑士詒被零分淘汰出局。講道理楊度這個榜眼該順位變成狀元吧,別忙。由於除了樑士詒事件,所以對於楊度,大臣們別等著太后問的時候再一問三不知了。萬一太后文楊度是不是和楊深秀是本家,那怎麼辦?於是楊度很快被查了個底掉,大臣們發現楊度雖然不是康梁逆黨,但他留日期間多有批評朝廷的言論。而且他的同學唐才常是個謀反的革命黨,那麼楊度的政審一定是不過關的。而且,楊度可以定罪為謀逆。

結果楊度的榜眼夢碎,還成為了通緝犯。

楊度逃回了湖南老家,潛伏了一段時間後,再度逃往日本。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正經學習法律和憲政。在此期間,楊度又結識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同學:汪精衛。

不過此時的楊度在日本最好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蔡鍔。很快,楊度在日本認識了孫文。孫文馬上向楊度兜售他的革命理論,結果楊度一聽就急了。楊度認為中國強敵環伺,內部決不可亂。因此應該倡導民族團結,而不是民族革命。再者,中國處於險地,一旦暴力革命,就相當於讓一個虛弱的病人吃一劑猛藥,根本承受不了。

孫文大驚,他出馬親自演講,還從無敗績。楊度這個人為什麼不跟著他的思路走?於是乎不甘心的孫文曾多次找楊度辯論,但雙方始終旗鼓相當,誰也說不服誰。

但是楊度有這樣一個好處,他對事不對人。所以楊度對孫文總結性陳詞,無論是君憲還是革命,都比維持現狀好。所以將來如果君憲成功,希望孫文來相助。如果革命成功,他就去幫孫文。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雙方約定好了之後,楊度向孫文介紹了黃興,說黃興的思路與孫文有相似之處,於是楊度一手策劃了孫黃組合。

但是,這次楊度在日本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當時留學生普遍激進,要麼支持革命,要麼支持保皇。這就形成了兩派,誰也不肯客觀看待問題。楊度不支持革命,就被稱為保皇派。楊度不支持君主專制,就被稱為革命黨。這就像某個大家熟悉的時期一樣,總有一些腦子發育不良的人把國民分為五毛和美分兩個陣營,不存在其他。

所以楊度就很尷尬,你別管他的思路對不對,但他確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所以他沒有陣營,受兩邊擠兌。

1905年,當革命派與保皇派還在選邊站的時候,被朝廷通緝的楊度,出面要為中國贖回粵漢鐵路的主權。楊度、宋教仁在這一點比較一致,能清楚的把國和政府分清楚。雖然楊度跟清政府有仇,但涉及到國事,楊度當仁不讓,要爭取國家的權益。

其實這也是智力殘缺人士分級的標準,一級低能把國與朝廷混為一談,二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混為一談,三級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混為一談,終極低能會把國家、朝廷、皇族、民族、國企混為一談。

當然這裡邊有的是真糊塗,有的是裝糊塗。楊度不管誰糊塗,就要與美國合興公司聊聊粵漢鐵路這點事。

事情的起因是洋務運動期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要修一條粵漢鐵路。朝廷資金不足,打算借錢修路。盛宣懷和張之洞商議,說目前大部分鐵路借債都來自英、法,為了制衡英、法,這次找美國合興公司借錢。

當時的駐美公使伍廷芳與合興公司談妥了條件,合興公司出錢修成粵漢鐵路,工期三年,中國要在五十年內還清借款方可收回鐵路主權。在此之前,合興公司不僅掌握路權,還要開採沿途的礦產。

合同簽訂後,合興公司經過實際勘測,負責人的冷汗都下來了。實際情況和他們預想的不一樣,施工難度大,資金消耗也要更多。於是在1900年,合興公司又和清廷簽了補充協議,除了追加資金外,把修路期限也延長到了五年。

搞定之後,當年開始動工,修著修著,合興公司的負責人又要哭了。預算做的又不對,五年是絕對不可能完工,資金也絕對不夠。再找清廷補充協議?實在張不開這嘴,太丟人了。而且大清又不傻,萬一翻臉,追究合興公司違約怎麼辦?於是,合興公司暗度陳倉,私下把粵漢鐵路路權的三分之二賣給了比利時萬國東方公司,約定萬國東方公司修北段,合興公司修南段。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個事很快暴露了,不僅湖廣士紳群情激憤,張之洞也覺得比利時手伸的太長了。於是張之洞奏請朝廷,打算廢除合同,改為自主建設。合興公司肯定不幹啊,於是請美國政府做主。美國政府聽說美企在華受氣,一面說大清毀約屬於強盜行為,一面派人來跟大清理論。

楊度回國之後直接投奔了張之洞,並協助張之洞蒐集證據,指責合興公司違約在先。最終,大清取得了談判勝利,廢除了與合興公司的合約,然後又巨資收購了合興公司,保住了鐵路和沿線礦產的主權。

楊度的事辦完了,他馬上再回日本,繼續無怨無悔的當他的通緝犯。

楊度這個事辦完之後,也是出力不討好。他是朝廷的通緝犯,所以朝廷會抹掉他的功績,得說辦成這事是朝廷領導的好。革命黨會說楊度居然當了清廷的走狗,為清廷出力。

但是楊度始終認為當狗就當狗吧,懶得跟你們解釋。

1906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考察沒問題,但不可能出去一趟就成了憲政專家,這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沉澱。也就是說,五大臣出去看看簡單,怎麼給慈禧寫這份報告可就難了。端方考察團裡有個參贊就是熊希齡,熊希齡向端方建議,去找他的好友楊度幫忙來寫這個報告。端方一聽,有點猶豫。叫個通緝犯寫報告真的好嗎?熊希齡說沒事,還有更狠的,也得請謀大逆的通緝犯梁啟超幫忙寫一份。

就這樣,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了《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

楊度和梁啟超的著作,就成了清末憲政改革的綱領。由此,楊度也因為蹭了梁啟超的熱度,成了鼎鼎大名的憲政專家。

要擱過去,楊度和梁啟超可以親密無間的精誠合作,為清廷的立憲再出一份力。但是,此時的梁啟超跟以前那個保皇派梁啟超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梁啟超心中的偶像坍塌了,這是可以讓人進步的。

以前,梁啟超認為康有為是聖人,是憲政專家,是救國救民的希望。混了這麼多年,梁啟超一直在進步,而康有為一直在原地踏步。漸漸地,梁啟超成了憲政專家,而康有為成了個商人。康有為還不是一般的商人,他是個南派的傳銷大師。

再加上康有為作為老師,逐漸的成為了梁啟超的老闆,甚至倆人還有了經濟糾紛,於是梁啟超脫離了康有為,放棄了保皇,成為了革命黨,大講共和。

但是梁啟超去了一趟美國做過深度考察後,又反對共和,他認為美式共和難以在大清開展,最合適的方式還是英式君憲。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等會兒,這不等於梁啟超和楊度都講君憲,倆人又是知己好友,不就可以精誠合作了嗎?

那絕對不可以,因為梁啟超主張的君憲是虛君憲政,而楊度受軍國主義影響,主張實君憲政。

梁啟超認為,君主就當個精神領袖,國家大事還是要決策在議會,而議員要從人民中選出來,這樣才能讓國家意志代表民意。

楊度認為應該是讓集權的君主推動立憲,然後自我限制權力,再一步步放權給人民。

梁啟超認為楊度的思路不對,君主集權絕對不會推動立憲,就算立憲也是幌子,會冊封一些一輩子不投反對票的假議員。

楊度認為梁啟超思路天真,就眼下大清的局面,自下而上推動清廷放權立憲簡直痴人說夢。

再說直白點,梁啟超認為憲法是來保障人民權力,而楊度認為憲法只是限制君主權力。

殊途不同歸,這對昔日摯友,就此鬧翻。

楊度和梁啟超鬧翻之後,決定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於是楊度隆重推出了他的思想精華:金鐵主義。什麼意思呢?楊度說他深度研究過西方的改革,也深度研究過德國俾斯麥的“鐵血主義”,得到的結論是西方世界的成功,跟民權關係不大,甚至跟憲法關係不大,核心問題在於西方有錢,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那麼,中國的發展目標也應該是有錢有槍。但是要實現有錢有槍,就得通過憲政、開國會、講民主等手段。

此議一出,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批評。

楊度的金鐵主義,可以說水平不高。誰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有錢有槍,炎帝都知道的事,現在拿出來說,沒什麼意義。洋務運動不也說“自強”、“求富”嗎?

再說了,20世紀了,基本上思想開化的都知道,一個國家成功的標誌是讓人民有錢,有權。國家是虛妄的的感念,國家的人才是這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實體。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再一個,楊度的金鐵主義其實並不是脫胎於俾斯麥的鐵血主義,而是源自尚未成型的日本軍國主義,再延伸一下就是納粹主義了。

在不強調民權的前提下,講有錢有槍,那不就是皇帝有錢有槍麼?皇帝有錢有槍了,他還憲政嗎?

也因此,金鐵主義遭到了各種批評,無人認同。但是金鐵主義的遺產也是豐富的,未來民國講的“五族共和”,就是源自楊度的金鐵主義中的廣義民族主義。

楊度很孤獨,他也納悶,怎麼就沒有知己呢?後來,楊度發現他其實還是有知己的。這個知己,就是袁世凱。

清末新政以來,袁世凱是堅定的君憲推動者。而且,袁世凱並不反對實君立憲。

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名保舉楊度洗白,並讓他當憲政編查館提調,帶四品頂戴。你看,袁世凱對楊度有知遇之恩吧。

隨著慈禧去世,醇親王載灃成了攝政王,局勢發生了變化。這位攝政王最恨袁世凱,他要求楊度草詔辦袁世凱的旨意,楊度拒不合作,公然與攝政王對抗。

攝政王大怒,非要殺袁世凱。在張之洞的勸阻下,最終攝政王罷免了袁世凱的職務。沒了袁世凱,楊度也就失去了靠山。鑑於楊度的不合作態度,攝政王決定洗白梁啟超,讓梁啟超回國主持立憲活動。

梁啟超很開心,正在讚頌攝政王知遇之恩的時候,慶親王奕劻出面,堅決反對攝政王重用前朝謀反的罪人。攝政王只好作罷,梁啟超開始對清廷徹底失望。

也因此楊度還得繼續擔任各種推動憲政的工作,慶親王內閣成立後,楊度擔任了統計局的局長。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不過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楊度的事業受到了巨大打擊,他辭官不做,去河南投奔下野的袁世凱,願當其幕僚。但是,楊度發現袁世凱居然在防著他。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楊度的人脈網太複雜,他跟孫文、黃興是好友,跟汪精衛是同學,這怎麼能讓袁世凱不防著一手?

但是楊度死心塌地追隨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君主立憲。因此他為袁世凱積極促進南北和談,又屢屢拒絕黃興招他加入國民黨的請求。

但是,皇帝還是沒了。大清改民國,袁總理改袁總統。楊度的君憲夢碎,金鐵主義也就沒了著落。

民國初年的楊度很低調,君憲專家在共和國顯然失去了最佳土壤。

袁世凱與孫文在蜜月期的時候,袁世凱都接受了《臨時約法》,默認了內閣制。但楊度依然明確反對內閣制。宋教仁組建國民黨後,黨內議員胡瑛曾去勸楊度參加國民黨。但是楊度表示,除非國民黨放棄政黨政治,放棄內閣制,否則他不考慮加入國民黨。

這就是楊度的態度。

然而,接下來的歷史撲朔迷離。宋教仁離奇死亡,胡瑛參加了二次革命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胡瑛流亡日本,認真研究了歐洲的憲政。不知道他發現了什麼,居然毅然決然的回國,成為了袁世凱的幕僚。

同時,胡瑛也與楊度再續前緣。這次他們不聊政黨政治了,而是繼續聊君憲問題。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大開歷史倒車,搞了一部近代最落後的憲法《中華民國約法》。

當有識之士都在罵袁世凱倒行逆施的時候,楊度和胡瑛觀察的點就跟別人不一樣了,他們不說袁世凱倒行逆施,而是說共和制根本不適合中國。與其讓袁世凱打著共和的旗號搞獨裁,就不如讓袁世凱乾脆獨裁到底。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為什麼呢?因為大總統法理上是不能獨裁的,只要大總統想要獨裁,就必須褻瀆憲法的權威。如此一來,等於憲政根本沒有實行。那如果讓袁世凱再進一步,都當皇上了,可以高姿態放權搞憲政了吧。

於是,楊度、胡瑛開始鼓勵袁世凱稱帝。楊度專門寫了《君憲救國論》,講了如果不廢共和立君主,終究是要亡國的。楊度串聯胡瑛、孫毓筠、李燮和、劉師培及嚴復,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此六人被稱為“籌安會六君子”。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當時鼓吹帝制最起勁的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這十三太保中,樑士詒等人被稱為“七凶”,那為什麼楊度等六位被稱為“君子”呢?

那是因為這六位真心想推動憲政而曲線救國,那七位確確實實是在搞政治投機。六君子強調的重點是立憲,而七凶強調的重點是君主。

而在這裡,楊度也面臨了當年孔夫子的尷尬。江湖上都說孔夫子是為統治者代言,那他周遊列國為何沒有一個君主用他?難道說那時候的統治階級想搞憲政了?很明顯,孔夫子是背鍋俠。

楊度也是一樣,很多人都說他是袁世凱的走狗,甚至其家鄉人都以他為恥。但這麼好的走狗,袁世凱怎麼不用呢?為什麼袁世凱重用的是樑士詒呢?

問題就在這,楊度支持的是君憲,而不單純是袁世凱。樑士詒支持的是袁世凱,搞不搞君憲他無所謂。

但洪憲帝制失敗後,樑士詒這個交通系首領還能東山再起。但楊度這個為洪憲帝制寫過綱領的人,只能背了黑鍋。

黎元洪當了大總統之後,楊度被列為復辟帝制的禍首。

袁世凱臨終說,他誤我。很多人解讀這個“他”,說指的就是楊度。楊度也很鬱悶,袁世凱不聽他的話呀,要提前搞好憲法,至於洪憲帝制流產嗎?楊度曾為袁世凱寫下輓聯:

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復斯言。

這其實是楊度的自我辯護。楊度不是反對共和,而是認為中國不適合共和。所以他說“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楊度希望通過袁世凱復闢實現憲政,而不是保著袁世凱由著性子胡來。所以楊度說“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是袁世凱對不起洪憲帝制,而非洪憲帝制害了袁世凱。

再說白一點,袁世凱自己誤了自己,不存在誰誤了他。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袁世凱死了,君憲無望了。楊度對政治徹底灰心,可能他想起了老同學八指頭陀,於是他遁入空門,在租界潛心研究佛法,不再過問政治。

然而楊度的清淨日子還是被打破了,有一天,他接到了張勳和康有為的來信,說楊度夢寐以求的君主立憲就要成功了,他們要擁立宣統皇帝再登大寶。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楊度眼睛溼潤了,這個消息太值得他流淚了。那倒不是因為楊度聽完這個消息而感到高興,而是他感到了深深的絕望。楊度給張勳回了一封電報,說:“所可痛者,神聖之君憲主義,經此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髮入山,不願再聞世事。”

這大概就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最大的悲哀,張勳一介武夫不懂事也就算了,康有為居然也跟著胡來。

這場宣統復辟的鬧劇,徹底摧毀了中國君憲的根基。

從此,楊度徹底放棄了君憲。君都沒了,哪還有君憲?

1917年,大總統馮國璋特赦了楊度,讓他可以走出租界,自由活動。楊度想起了自己曾經的一個誓言,只要君憲失敗,他就支持孫文暴力革命促成的共和。孫文樂瘋了,楊度的關係網是孫文特別看重的資源,有了楊度,很多事都好辦多了。比如,下面要發生的大事。

十一

自從二次革命後,孫文的身份就是通緝犯。但他有個頑強的同志,經過自己的努力和人緣,混成了廣東都督,他就是陳炯明瞭。幾乎是眾望所歸的情況下,廣東人民請來了陳炯明主政廣東。陳炯明坐穩廣東之後,就把孫文請回了廣東。孫文當了特別大總統,幾乎洗白了身份。孫文這個大總統存在的法理是:北洋政府不遵守《臨時約法》。

這時候,陳炯明和孫文聊了理想。孫文的從甲午戰爭以來幾乎沒變過,就是要暴力革命。陳炯明主張現在廣東搞出一個真的民主共和做樣板,中國憲政不成是因為中央集權太過嚴重,應該聯省自治。孫文對陳炯明的主張不以為然,尤其是對陳炯明在廣東搞民選縣長非常的不滿。孫文不僅主張中央高度集權,更主張黨內領袖崇拜。

陳炯明在廣東搞得有聲有色,而且即將幫助馬君武在廣西搞民主自治,這讓孫文非常的不爽,不斷地下令讓陳炯明北伐。陳炯明不願意再起刀兵,他希望把廣東建設成民主樣本,不僅可以更有說服力的影響國內,也能得到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

還有一點,蘇俄領導人列寧謝了親筆信,拉攏陳炯明加入他的陣營,結果陳炯明拒絕與列寧合作,理由有二。其一,列寧模式在蘇俄剝奪了人權,這與陳炯明的理念背道而馳。其二,中國人自辛亥革命後懂得什麼叫共和,也有了民主意識,不可就此打斷。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這是不是又不符合孫文的三大政策?

所以孫文罷免了陳炯明的職務,並且準備攻打陳炯明。

當時北京的大總統徐世昌下臺,黎元洪覆位。黎元洪主張和平統一,維護《臨時約法》。當初反袁的時候,孫文組織創立了《臨時約法》。現在袁世凱、馮國璋、段祺瑞、徐世昌這些北洋系都倒臺了,革命元勳黎元洪上臺維護《臨時約法》,又惹惱了孫文。

總統都走正道了,革命又從何談起?於是,廣東出現了將軍鄧鏗被刺案。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宋教仁案”,孫文查都不查,直接說是陳炯明乾的,於是大戰開始。

接著就有了孫文登上永豐艦炮轟廣州城,百姓死傷無數,人們開始稱孫文為“孫大炮”。

廣東火拼後,北洋軍吳佩孚部決定南下支援陳炯明。倘若吳佩孚帶兵來,孫文就歇菜了。這時候,楊度的作用顯現出來了。孫文緊急求助楊度,楊度緊急去找他的老同學夏壽田。夏壽田是曹錕的祕書,曹錕是吳佩孚的上司。經過楊度的一番運作,孫文躲過危機,陳炯明逃亡香港。

於是孫文親自邀請楊度加入國民黨,而楊度的工作就是幫助孫文暴力北伐。比如他忽悠山東軍閥張宗昌,張宗昌對楊度言聽計從,讓北伐得以順利進行。等到張宗昌想要支援吳佩孚、孫傳芳的時候,為時已晚。

十二

當楊度在為孫文賣命的時候,孫文為楊度介紹了一個新朋友,此人就是李大釗。往後就不用寫了,你們都知道。

還是總結一下楊度的思想吧。楊度法號虎禪師,在他精研佛學的時候,提出過“無我主義”。其實呢,這是佛教中“我空法有”的一種發展。

楊度的政治主張,其實與其佛學主張是契合的。從戊戌變法到北伐戰爭,楊度無論說什麼做什麼,亦不用管其對錯,他都是“無我”的,而是憑著一顆“公心”做事。誠然,他受軍國主義思想的汙染,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有侷限性。

但是,他始終有底線,有原則。戊戌年他支持變法,但絕不參與以“變法”為名而撈取政治資本的投機行為。被清廷通緝時他也反清,但他不會像某些革命黨那樣不擇手段。他沒勾結外國勢力,而是憑著公心做事,結果兩頭不落好。辛亥革命時,他呼籲南北淡定,和平解決。洪憲帝制時,他希望以此真正推動君憲。宣統復辟時,他對這種軍閥和傳銷大師操縱的鬧劇痛心疾首,絕不參與。

楊度的身份多樣性,也跟他的公心有關係。那個時代,渾水摸魚的太多了。比如有的革命者自己寫的約法自己按需反對,什麼共和、憲政都是口號,只要不讓他當老大,誰搞共和、憲政都是他的敵人。也有的革命者成事前說的比唱的都好聽,動不動就提人家美國民主怎樣好。真讓他主事的時候,美帝就不是個玩意兒了。

但楊度不一樣,什麼組織、什麼理念他不管,只要能實現中國的憲政,留著大清皇帝又能怎樣?讓袁世凱復闢又能怎樣?當他發現這條路被野心家們徹底糟蹋了之後,他也不反對跟隨孫文暴力革命,漸漸地楊度看不到國民黨能帶來希望的時候,轉投下個組織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嗎?

楊度想要的是真憲政,而不是打著憲政的旗號為自己謀權力。

讀懂楊度,有這十二篇文章可以了

晚年的楊度打算用自己的學識來修史,可惜天不假壽,這個偉業沒有完成。病中的楊度自挽一聯,上寫: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前塵往事成雲煙,楊度這樣純粹的愛國者,於1931年9月17日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諷刺的是十幾年後,楊度一直被罵作帝制餘孽。後來因為一個大人物說了一句話,楊度又成了政治正確。

到頭來楊度也沒躲過一個宿命,人們對他的評價居然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是他加入了哪個組織。

九原可作,不知何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