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戲”的正式名稱為“革命樣板戲”,這一稱呼最初分別見於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的讚揚京劇《紅燈記》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讚揚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文章。

事實上,樣板戲遠遠不止八個,前前後後大概有二十幾個舞臺藝術作品都被稱作樣板戲。如後來出現的鋼琴伴唱《紅燈記》、京劇《白毛女》、《龍江頌》、《平原作戰》、《杜鵑山》、《紅色娘子軍》、舞劇《紅嫂》等。

1

樣板戲,一個時代的產物

《紅燈記》(京劇)

京劇《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

《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鬥爭的電影,故事的發生地點在虎林鐵路上的“輝崔”小站(黑龍江省雞西市境內)。

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臺,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都曾先後參加演出。

2

樣板戲,一個時代的產物

《智取威虎山》(京劇)


《智取威虎山》最早的劇名是《林海雪原》,1958年,文藝界掀起了一股創演戲曲現代戲的熱潮,上海京劇院選擇了把曲波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搬上舞臺,1958年秋正式公演。

1964年,改名為《智取威虎山》,在北京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正式演出,毛澤東也在北京觀看了這部劇目。

《智取威虎山》在繼承傳統京劇藝術表演程式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創造了很多新的京劇表演程式,拓寬了京劇的表演動作語彙。其中《打虎上山》楊子榮的那段“馬舞”,在傳統京劇趟馬程式的基礎上,吸收現代芭蕾舞的舞蹈養分和民族舞中的騎馬動作,形象地表現出楊子榮的英雄氣概。

3

樣板戲,一個時代的產物

《沙家浜》(京劇)

《沙家浜》中最精彩的唱段就是《智鬥》。《智鬥》是阿慶嫂、刁德一和胡傳魁三人最精彩的唱段,廣為流傳、家喻戶曉。戲劇臺詞下將人物性格呈現得淋漓盡致:

胡傳魁(白)你問的是她? [西皮二六] 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 攏共才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 [西皮流水] 遇皇軍追得我暈頭轉向, 多虧了阿慶嫂她叫我水缸裡面把身藏。 她那裡提壺續水, 面不改色、無事一樣, 騙走了東洋兵我才躲過大難一場。 似這樣救命之恩終身不忘, 俺胡某講義氣終當報償。她態度不卑又不亢。 阿慶嫂[西皮流水] 他神情不陰又不陽。 胡傳魁[西皮搖板] 刁德一搞的什麼鬼花樣? 阿慶嫂[西皮流水] 他們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 刁德一[西皮搖板] 我待要旁敲側擊將她訪。 阿慶嫂(接唱) 我必須察言觀色把他防。《智鬥》選段唱詞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樣板戲中的人物形象是程式化、固定化的,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中心人物,對藝術的多樣性發展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但是,其中在英雄主義、奉獻主義、樂觀主義的傳播與宣傳方面都對當今的作品有些許的借鑑意義。

這就是樣板戲,在那個特定十年裡,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藝術家們的辛勤勞動與藝術創作,藝術之美,不會因為外在的因素而改變,這或許就是藝術的魅力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