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樣板戲”真的只有八個嗎?看看那些年的樣板戲還有哪些?

什麼是樣板戲?

文革時期,有一些被樹立為文藝榜樣的,以戲劇作品為主,加上少量音樂作品的大中型舞臺藝術作品,統稱為“革命樣板戲”或“革命樣板作品”,俗稱“樣板戲”。

“樣板”和“樣板戲”之稱,最初分別見於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的署名"本報評論員"者讚揚《(京劇)紅燈記》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讚揚《(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文章。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並稱為“江青同志”親自培育的“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

“八大樣板戲”真的只有八個嗎?看看那些年的樣板戲還有哪些?

“八大樣板戲”真的只有八個嗎?看看那些年的樣板戲還有哪些?

“八個樣板戲”真的只有八個嗎?

雖然樣板戲紅極一時,倍受推崇,可是人們卻普遍不知道它實際上至少有二十多個。因為"八個樣板戲"和"八大樣板戲"等詞,甚至比"樣板戲"一詞更加流行。眾口鑠金,這兩個當年的口頭詞語,演變為以假亂真的偽歷史名詞。換言之,從文革時期開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層人士,都流傳"八個樣板戲"或"八大樣板戲"的說法,並且對其具體所指或不甚清楚,或認識不一。例如有的人,包括一些樣板戲劇組成員,認為只有最早的八個樣板戲才是樣板戲。在眾多人心中八大樣板戲分別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而實際上樣板戲包括《杜鵑山》《平原作戰》等至少有二十多部之多。除了有心於文藝的人外,實際上大部分人並不熟悉所有的樣板戲。

“八大樣板戲”真的只有八個嗎?看看那些年的樣板戲還有哪些?

“八大樣板戲”真的只有八個嗎?看看那些年的樣板戲還有哪些?

樣板戲的藝術特色

樣板戲由於產生於特定的年代,由於特定的文化語境決定了樣板戲的主題、樣式等具有特定的模式。

樣板戲,在運用傳統和外國藝術形式表現中國現代生活方面確實摸索出了一些經驗。如借鑑話劇舞臺美術形式,用西洋繪畫的寫實佈景、道具、服裝,改變了傳統京劇重寫意、象徵的假定性特徵;有層次的成套唱腔,妥善處理聲與情、流派與人物、韻味與形象三方面的關係;以交響化樂隊作為京劇的伴奏,藝術上精益求精的精雕細刻,有可取之處。但也有雜湊生硬的問題,違反藝術樣式固有特點,寫實佈景削弱了想象空間,表演上過分強調體驗人物與貼近生活,交響化伴奏使程序化唱腔變成了“京歌”,用指揮替代鼓板以整合文武場,概念化的闕失。而從它們的創作中,總結、歸納出的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典型人物的根本任務,“三突出”創作原則等,卻被硬性確立為所有創作都必須遵循的經典規範。有學者指出,“三突出”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呼喚的個人崇拜,蘊涵著文革的精神基因。但也有人對此質疑:好萊塢普遍流行的英雄主義創作手法何嘗不是如此?難道好萊塢也是文革精神的基因?這種突出主要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手法其實是世界上多數民族的審美心理需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