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在延安這座革命老區,為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大學設計新校區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命題。既要連接過去又要通向未來,既要有“地域特色”又要體現“時代精神”,既要讓厚重的歷史感和榮耀感煥發出新的時代魅力,又要體現不忘初心的人文氣息,是設計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希望和以往的新校園設計範式產生區別,迴歸初心,更深刻地挖掘這片土地的內涵,探尋出一條體現延安精神內及地域文化的大學之道。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校前區鳥瞰圖

現今許多重要的高等院校與延安大學均有著直接的歷史淵源,延安大學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也肩負著傳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重任。延安大學新校區位於延安市新區西北部,毗鄰延安大學老校區和萃園校區,總用地面積85.53公頃,總建築面積57.5萬平方米。規劃用地西高東低,為挖山填溝人工平整而成,地質條件複雜,填方區最深的部分超過了60米,東西方向高差達30餘米。

黃土文化是延安地域文化的核心構成要素。黃土地給人一種厚重、淳樸、大氣的感覺,代表著毅力與堅韌的優秀品質。延安大學校園總體文化基調應與延安地域文化相統一,建築風貌和校園環境應與黃土高原風貌呼應和契合,突出厚重、質樸、大氣的特點。我們力求使新校區能反映延安大學厚重的歷史文化,繼承其傳統,傳承其精神,為延安大學打造一個體現延安精神內涵及地域文化特色的新校區。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校園實景

一、規劃特色

根據延安市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沿革,從人文型、創新型、生態型和智慧型校園,人性化、特色化和開放式校園以及校園建築的安全性幾個不同的方向進行設計將延安大學厚重的歷史與時代相結合。

本著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原則,新老校區與萃園校區之間的文匯山規劃為山體公園,將延安大學的三個校區連接成一個因地制宜、新老結合的有機整體。在設計中,將延安大學的校園文化內涵作為規劃設計的首要考慮因素,在規劃及景觀設計中重點展示建校歷史、校園文化及著名校友,傳承延安大學的人文精神。

我們認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規劃了一系列公共廣場、庭院空間、廊下空間及退臺空間,為師生們提供積極而舒適的學習交往空間;空間佈局上強化步行的便利性,希望促進師生之間的融合交流;強調功能混合,讓宿舍組團和教學組團相間並置,不僅大大縮短了學生們上課的距離,也期許他們在學習和休閒之間可能迸發出來的創新活力。新校區適度開放,在保證師生正常學習生活的前提下實現學校資源與社會共享。例如體育館、圖書館、會堂等面向公眾開放,使學校資源高效利用並回饋社會,將學校建設和地方社會發展融合起來。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圖書館實景

同時,關注學校與未來城市發展的融合,保留足夠的學產合作的研究與創新空間,這也是校園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為了滿足延安大學師生科技成果轉化及創業需求,帶動延安市創新創業產業的發展,在新校區南側規劃雙創園區,與延安新區共建,便於與新校區形成良好的產學研互動。

鑑於延安大學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在設計時堅持品格重於風格的理念,不“求新、求怪”,而是傳承延安精神內涵和地域文化特色。校園總體文化基調、建築風貌和景觀環境與延安黃土高原特色相呼應和契合,並採用延安地方材料砌築外牆,突出質樸、厚重、大氣的特點,營造溫暖質樸、學術氛圍濃厚的校園空間,規避大學新校區建設千篇一律的缺點。

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汙染,適用高效”的綠色校園理念,整合運用各種低碳節能技術,使延大新校區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校園。我們強調校園的綠色生態,但這絕非僅僅依賴於節能技術的堆砌,而更注重在設計中適宜策略的貫徹以及健康行為方式的引導,綜合性地採用成熟的節能環保技術。注重自然通風,建築佈局與主導風垂直,迎風面與背風面壓力差大,對流效果顯著,以提供舒適的空氣環境,避免空調系統的大量使用,降低能耗。北側增加防風林應對冬季冷風,減少冬季風的進入。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土黃色的整體色調

延大新校區智慧校園建設包括能源監控系統、數據中心、校園網絡系統、融合通訊及協同辦公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語音通信系統等,將“智慧”融入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給師生帶來更加安全、便捷、人性化的校園環境。

延大新校區用地通過削峰填谷而成,填挖方分界線橫貫基地內部,原始地形地貌複雜,地基承載力非常不均勻, 部分深填區土體欠固結。因此,新校區規劃堅持挖方區先行建設,填方區緩建的原則,嚴格依據挖填方分界線來進行佈局,將主要建築放在挖方區,體育場、綠化景觀、預留髮展用地等設置在填方區,保證新校區建築的安全性。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退臺變化

二、總體佈局與校前區建築設計

在深入分析基地地形地貌及環境的基礎上,採用“十字軸與院落相結合”的佈局方式。沿東西向營造以學生學習生活為中心的主軸空間,作為學術交往軸,從東面主入口廣場進入校園內部,分別串聯了圖書館、公共教學區、院系樓及學生生活區等;利用公共建築組團圍合形成南北向次軸空間,作為公共活動軸,分別串聯了行政樓、體育場、圖書館、校史館、博物館、會堂、師生活動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等。兩條軸線相互交叉,形成了結構清晰、井然有序的校園空間格局,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秩序感和邏輯性。同時兩條軸線也形成了公共性較強的校園共享帶,佈置一系列廣場、綠地和庭院,作為師生交往和學術交流的主要公共空間。

東西主軸線結合場地形狀在西段做了南偏東30度的扭轉,與場地形成良好的關係,建築組團順應軸線方向佈局,有利於形成空間構圖的多樣性。同時強調各種功能有規律的合理組合,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這個佈局中,圖書館成為校園活動的中心,往東直接聯繫城市,往西連接教學科研區和學生宿舍區,從東往西呈現從公共空間向私密空間的逐漸過渡,而圖書館也成了聯繫校園與城市的樞紐。公共教學區處於新校區西部的核心部分,起控制與統率作用,形式基本簡化為單純的矩形,具有較強的標識性。生宿舍與教學區緊密相連,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宿舍為均質的院落單元,凸顯整體的秩序與和諧。北側獨立用地安排魯迅藝術文學院,作為“書院制”的一種探索。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石砌拱廊與混凝土砌塊外牆搭配效果

場地豎向設計與現狀地形標高緊密結合,自東向西依山就勢,逐級提升,各功能建築設置在不同標高的平臺上,層層疊疊,不斷向上攀登,凸顯延安地域特色。注重與城市規劃的銜接,保留穿過校園北部的城市道路,結合地形通過道路下穿方式實現城市交通與校園的分離,保證校園環境的完整性和交通系統的便捷與安全。

校前區包括主入口、圖書館、博物館、校史館、大講堂和師生活動中心,呈半圍合佈局。結合現狀地形,將主要建築佈置在不同標高的三個平臺上,主校門設置在東側最低的平臺,強化校園與城市的聯繫;中間的平臺設置大講堂和師生活動中心;西側最高的平臺安排圖書館、博物館和校史館,三個建築按照“一體兩翼”的佈局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作為校園主入口的對景。從主入口開始,依山就勢,逐級提升,經過層層疊疊的平臺和廣場到達圖書館,既體現了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也突出了校園的地域特色,同時還象徵著求學之路正是不斷向上、勇攀高峰的過程。

圖書館整體體量均衡而不對稱,既保證了主體建築的標誌性,又能避免刻板及行政化的傾向。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連續的拱廊呈現出極其豐富的空間表情及光影變化

充分考慮延安當地的氣候特徵,建築形式採用簡潔的幾何形體,突出建築的體積感與質量感。剛勁有力的建築體量,硬朗挺拔的形體線條,深邃的窗洞口及陰影變化,質感豐富的建築外牆,塑造出厚重、大氣、質樸的整體校園風格,與延安精神內涵及地域文化相契合。

土黃色的石砌拱廊及混凝土砌塊外牆,在延安當地強烈陽光的照射下,色彩與光影變化豐富,呈現出一種溫暖、親和的氛圍,很好地烘托出大學校園必需的人文氣息。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石砌拱廊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通過陽光對建築的雕刻,強化建築的雕塑感和體量感。

三、設計方案

1. 地域建築文化元素的借鑑與運用

延安地域建築特色鮮明,層層退臺的窯洞隨處可見。延安大學以長期以來最具標誌性和延續性的建築符號——退臺窯洞,作為新校區建築設計源泉,以此來還原和連接過去,強化地域元素,傳承歷史文脈。校前區主要建築體量均採用退臺變化,作為延大新校區的標誌性特色元素。

窯洞符號作為延安最具特色的建築元素,貫穿於整個校園的設計之中。但不是簡單的模仿和照搬,而是跟校園文化和實際功能需求相結合,運用窯洞符號塑造拱廊空間,既作為建築基座,增強厚重感。同時拱廊形成舒適的半室外空間,夏天遮陽、冬天擋雪,有效應對延安夏天暴晒、冬天多雪的氣候特點,為師生提供絕佳的交流場所,也作為聯繫不同功能區的步行廊道。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窯洞符號的運用

十字磚孔是延安地域建築中最常見的裝飾元素,將其抽象使用在拱廊的女兒牆部位。我們不願意再去重複原來的元素和符號,希望找到一種既具現代語言,又能與傳統地域文化相銜接的新的方式。

黃土文化是延安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延大新校區整體色調以土黃色為主,突出建築的厚重、質樸、大氣、端莊,彰顯延安地域文化,形成校園的獨特標誌。

紅五星是延安紅色文化的標誌性元素,在當地重要的公共建築上均可見到。考慮到紅五星較為具象,直接用在建築上會顯得突兀,因此只在景觀設計中加以運用,在校史館入口處設置五星廣場,展現延安大學的紅色文化元素。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抽象的“十字磚孔”女兒牆

2. 地域材料與當地做法的運用

延安歷史上許多具有紀念意義的重要建築都是採用當地黃砂岩砌築而成的。延安大學新校區項目的一層拱廊也使用延安當地黃砂岩,並採用當地傳統的手工密縫方式砌築,確保地域文化的傳承,突出手工敲鑿的痕跡、生動多樣的質感及厚重質樸的感覺,也能更好地體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

二層以上使用劈開面混凝土砌塊,綠色環保、質感及光影變化豐富。同時採用同色密縫的砌法,形成渾然一體、厚重大氣的效果。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劈開面混凝土砌塊同色密縫砌築

門頭等重點部位採用裝飾混凝土掛板和玻璃幕牆相結合的形式,突出主入口及現代感。混凝土砌塊外牆與石砌拱廊搭配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厚重凸凹的質感和豐富多變的色彩達到了我們最初的想法。統一中有變化,對比中有和諧,同時還能形成較深的洞口及陰影關係,非常好地詮釋了延安地域特色。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三種材料搭配的外牆面

外牆面在陽光下呈現出豐富的質感,光影變幻中折射出內斂的地域特色,輕觸之下的歷史厚重感讓我們倍感欣慰,這或許就是建築師的堅持所在,責任所及,追求所至。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拱廊空間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拱廊質感與光影

3. 校園人文氣息的營造

石砌拱廊及混凝土砌塊牆面的質感,給建築以永恆的質量感及無限的寧靜,非常契合校園文化氛圍。簡潔剛勁的建築體量,結合整齊排列的拱形連廊及門窗,土黃色混凝土砌塊外牆,在延安當地強烈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豐富的光影、質感及色彩變化。通過陽光對建築的雕刻,強化了建築的雕塑感和體量感。建築在不同的陽光照射下呈現出豐富的表情。

建築處於大自然純粹的背景中,湛藍的天空與靜態的建築形成鮮明對比,讓整個建築充分融入周圍環境,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宏偉壯觀而又富有人文氣質。

延安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的“黃土初心”

▲建築在不同的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一樣的“表情”

結語

校園建築如何創新是我們始終在思索的問題。我們從延安的地域文化背景及自然歷史條件出發,不刻意追求某種特定的風格,而是在時代、歷史、地域及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尋求創新。通過對延安地域文化、建築材料、建造技術的研究,對環境、社會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將建築與傳統、歷史及地域相聯繫,文脈符號的運用和地域元素的表達,既不是對過去單純的模仿,也不是後現代主義的拼貼,而是用現代的語言和手法創造出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和人文氣息的校園建築及空間環境,來實現對延安地域文化建築的新的詮釋。

延安大學校前區主建築群在初秋落成後,迅速成為延安新區的地標,吸引了無數師生和遊客駐足拍照。我想我們的初心或許正在以某種方式被實現。這片寂寞的黃土,在春天撒下的希望種子,給人帶來意外的驚喜。


本文節選自《中國藝術》2019年第1期

莊惟敏 李匡 唐鴻駿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