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女皇趨勢報告與零售業的未來

瑪麗·米克爾 (圖片源自網絡)

6月12日,“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發佈2019年互聯網趨勢報告,從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以下幾點關於亞馬遜的重要信息:

亞馬遜在“全球市值領導企業”和”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領導者”中均穩居第二位,僅次於微軟。
互聯網女皇趨勢報告與零售業的未來

全球市值領導企業前十(圖片源自網絡)

4700萬亞馬遜Echo裝機量,2018年一年增長約兩倍。
互聯網女皇趨勢報告與零售業的未來

(圖片源自網絡)

亞馬遜雲計算AWS的營收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成功突破70億美元。
互聯網女皇趨勢報告與零售業的未來

(圖片源自網絡)

所有這些數據都在驗證一點:巨頭企業對於亞馬遜而言實至名歸。


因“帝國擴張”被逼入絕境的企業

銷售額高達1778 億美元的巨頭企業崛起確實迫使很多企業面臨生死考驗,這是不爭的事實。亞馬遜崛起擠壓眾多企業的生存空間,“Death by Amazon(亞馬遜死亡指數)”就是一項反映這類企業股票情況的指數, 2012年美國的投資信息公司貝斯波克投資集團創建該指數,中文譯作“亞馬遜死亡指數”。

互聯網女皇趨勢報告與零售業的未來

本文節選自《亞馬遜死亡指數》

該指數由54 家因亞馬遜的快速發展而受到衝擊的零售型企業構成,比如其中包括被亞馬遜CEO 傑夫·貝佐斯視為勁敵的全球第一大零售企業沃爾瑪、大型連鎖書店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大型會員制倉儲量販超市好市多(Costco)等。

這些企業的共同點在於大部分收益來自實體店,且所出售商品並非自有品牌,以其他品牌的商品為主。亞馬遜的股票上漲時該類企業的股票會同比例下跌,每當傳出亞馬遜開拓新業務或收購其他企業的消息時,其股票價格將出現劇烈波動。

例如,2017 年6 月,亞馬遜發佈消息稱收購高端有機食品超市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Inc.) 時,沃爾瑪的股票市值一日內蒸發了170 億美元,擁有2800 家連鎖店的大型超市克羅格(Kroger) 的股票也下跌了26%。

2017 年6 月,大型體育用品公司耐克(Nike) 發佈消息稱將與亞馬遜合作,在亞馬遜上進行耐克直銷時,耐克最大銷售商Dick’s Sporting Goods 以及Foot Locker 等公司的股票暴跌,分別創下近18 個月來最低和近三年來最低。可以說,連耐克這樣擁有強大品牌力的企業,不與亞馬遜合作都難以生存下去。亞馬遜也將逐漸改變耐克這類製造型企業的消費者戰略。


亞馬遜進軍實體店

作為亞馬遜運營的實體店,無人收銀零售店“Amazon Go” 在美國、日本等國受到極大關注。“Amazon Go”2016 年12 月開業,位於亞馬遜本部所在地西雅圖的市中心,是一家佔地1800 英尺的零售店。

互聯網女皇趨勢報告與零售業的未來

位於美國西雅圖亞馬遜本部附近的“Amazon Go”

因開發Netscape Navigato 瀏覽器而聞名的軟件工程師兼投資人馬克·安德森曾說過這樣一句廣為人知的話,“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軟件正在吞噬整個世界)”。該話出自安德森2011 年8 月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隨著軟件的登場,那些建立在舊有商業模式基礎上的產業終將被顛覆,所有企業都將變成軟件公司”。他預言了產業結構的重組,文章舉例時曾提到網上書店亞馬遜,將其視為象徵著“軟件吞噬傳統商業”的代表企業。八年後的今天,可以說Amazon Go 正在吞噬傳統店鋪。


Amazon Go 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據說亞馬遜開一家無人收銀零售店需要數百萬美元,零售業向來對成本非常敏感,因此從成本效益原則出發有人質疑亞馬遜此舉並不現實。但是從亞馬遜以往的做法來看,只要將來效益可觀,它會積極進行投資。

比如在日本,媒體偶爾會報道亞馬遜與大和運輸之間交涉運費問題,其實亞馬遜配送業務在連年虧損,2016 年虧損約72 億美元,而且虧損額在逐年增大(表2-2)。從全局來看亞馬遜的北美零售業務是盈利的,所以問題不大,但是其海外零售業務卻在虧損。一般的話,考慮撤掉海外業務似乎是項明智選擇,但亞馬遜鮮有這種動作。

互聯網女皇趨勢報告與零售業的未來

亞馬遜的配送業務利潤(2014— 2016 年)(單位:億美元)

為什麼呢?其實目前亞馬遜利潤的主要來源是雲計算業務(AWS),此項業務的銷售額只佔亞馬遜整體銷售額的不到10%,但是卻貢獻了43 億美元的利潤(圖2-6)。換句話講,銷售額不足全體10% 的雲計算業務創造了亞馬遜利潤總額的7 成,海外零售業務就算稍微虧損也無大礙。這是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

甚至亞馬遜可能根本不在乎Amazon Go 能否賺錢,它只是想通過Amazon Go 收集店內顧客的行為數據。店內設有無數攝像頭,進店顧客的一舉一動均在監控之下。因此亞馬遜能掌握到顧客在店內足跡、表情、視線,以及“曾一度從貨架取下,卻最終沒有購買”的商品信息。

互聯網女皇趨勢報告與零售業的未來

(圖片源自網絡)

電商在理所當然地收集“ 曾多次訪問某商品主頁卻沒購買”“曾經放進購物車,卻最終沒購買”等顧客信息,但實體店完全沒在這樣做。若能收集實體店的此類數據,將非常有助於探明阻礙消費的各影響因素(價格、設計等)。

同時,亞馬遜還能清楚掌握每位顧客的到店頻率、停留時長(購物小票上有明確記載)、購物清單等信息,再結合網站顧客信息,就能線上線下全方位掌握顧客的消費行為。伴隨顧客信息不斷積累,未來亞馬遜也許能像線上一樣為顧客做推薦,以及實施一般超市無法做到的“折扣因人而異”。


重新定義實體店

其實從線上電商轉而佈局實體店的不止亞馬遜一家,各電商在取得線上成功後正在紛紛轉戰線下實體店,當前這在美國已經形成一股熱潮。

本書開篇介紹過傳統零售商紛紛關店的情況,這看似矛盾,實則不然。按照傳統思路運營實體店當然無法逃避顧客流失、收縮關店的命運,但實體店並非全無價值,這從亞馬遜積極進軍實體店就能看出。

實體店的作用已經發生改變,意識到這點的玩家正在從線上轉到線下,重新定義實體店的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亞馬遜的Amazon Books,此外筆者介紹一下另外一個典型代表——眼鏡電商“Warby Parker”。

在美國,眼鏡價格很高。Warby Parker 2010 年創立,始終堅持自己設計和生產,僅限網上銷售。因此它能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高性價比商品。此外,Warby Parker 還有效解決了“不能拿在手上實際感受”“不能試戴”等困擾電商的普遍性難題,根據規定,顧客最多可選擇5 款喜歡的鏡框,5 天內免費試戴。

Warby Parker 取得線上成功後,2013 年3 月在紐約的SOHO 地區推出了首家實體店,現在其實體店總數已超過40 家,以紐約為中心遍佈美國全境。Warby Parker 開設實體店的終極目標是展示品牌理念,它將實體店定義為供顧客親身試戴和體驗的Showrooming。

因此顧客看到心儀商品後不能直接購買,店內下單後商品幾天後郵寄配送。無獨有偶,這種被稱為“Showrooming 2.0”的做法在像Warby Parker 這樣從線上轉戰實體店的電商中非常普遍。

“Showrooming”一詞出現在2012 年前後,顧客在實體店中只能體驗商品而不能直接購買,選好後在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買,基本上就是指在實體店體驗後在另一家企業運營的網站上購買,如果稱其為“Showrooming 1.0”,那“Showrooming 2.0”則指供顧客體驗的實體店和實際購物的網站由同一家公司運營。一般來講,與略帶否定意味的“Showrooming 1.0”相比“Showrooming2.0”的肯定意味較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