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

(一)魯迅&許廣平&朱安:愛情本就需要勢均力敵。

1906年春,正在日本東京求學的魯迅忽然接到了一封催他回國的家書,信裡只說母親病重,想見見長子。魯迅看到信之後,張皇失措地趕回老家,卻發現周家大院四處張燈結綵,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自稱病重、讓他擔心了好幾天的母親正紅光滿面地為他籌備著婚禮。這一年,魯迅25歲。

"

(一)魯迅&許廣平&朱安:愛情本就需要勢均力敵。

1906年春,正在日本東京求學的魯迅忽然接到了一封催他回國的家書,信裡只說母親病重,想見見長子。魯迅看到信之後,張皇失措地趕回老家,卻發現周家大院四處張燈結綵,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自稱病重、讓他擔心了好幾天的母親正紅光滿面地為他籌備著婚禮。這一年,魯迅25歲。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不久,魯迅與母親相中的朱安在老家完婚。在魯迅母親看來,朱安很好,家境殷實,性格溫良,祖上還做過知縣,配得上魯迅。但在魯迅看來,朱安是個舊時代沒念過書、不識字的裹腳女人,是他所憎惡的封建舊社會的一個影子。新婚之夜,魯迅拋下新娘子跑去書房睡了一夜,婚後第三天,他收拾好行囊返回日本學習。自始至終,他從未正眼瞧過朱安一眼,而朱安卻天真地以為,只要她一直等待,她總有一天能能到魯迅的回心轉意。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十多年後魯迅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

"

(一)魯迅&許廣平&朱安:愛情本就需要勢均力敵。

1906年春,正在日本東京求學的魯迅忽然接到了一封催他回國的家書,信裡只說母親病重,想見見長子。魯迅看到信之後,張皇失措地趕回老家,卻發現周家大院四處張燈結綵,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自稱病重、讓他擔心了好幾天的母親正紅光滿面地為他籌備著婚禮。這一年,魯迅25歲。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不久,魯迅與母親相中的朱安在老家完婚。在魯迅母親看來,朱安很好,家境殷實,性格溫良,祖上還做過知縣,配得上魯迅。但在魯迅看來,朱安是個舊時代沒念過書、不識字的裹腳女人,是他所憎惡的封建舊社會的一個影子。新婚之夜,魯迅拋下新娘子跑去書房睡了一夜,婚後第三天,他收拾好行囊返回日本學習。自始至終,他從未正眼瞧過朱安一眼,而朱安卻天真地以為,只要她一直等待,她總有一天能能到魯迅的回心轉意。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十多年後魯迅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朱安

1923年,魯迅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課,遇上了那個永遠坐在第一排聽課的女學生--許廣平。許廣平比魯迅小17歲,與魯迅初識時,她正在讀大二。在那個年代,能夠上大學的女學生少之又少,而她又是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在大學裡她是最拋頭露面的學生自治會骨幹,朝氣蓬勃、聰明而有才氣。聽了一年的課後,許廣平開始主動給魯迅寫信,每日一封,魯迅也積極地回覆,最高的一次兩人一天通信竟達到六封。平日裡上課,兩人朝夕相見;下課之餘,又有頻繁的信件往來。就這樣,兩人漸漸萌生愛意。

1927年10月,他們在上海正式開始了同居生活,次年許廣平懷孕,為魯迅生下兒子周海嬰。此後,魯迅與許廣平一家三口和睦友愛,過著幸福的小日子。而朱安則頂著魯迅夫人的名頭,與魯迅母親一起生活,在一段有名無實的婚姻裡苦苦守候、耗盡一生。1947年,朱安逝世,她臨終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葬在魯迅身旁,但可悲的是她並沒有如願,甚至連墓碑都沒有。也無人為她守靈,無人為她張羅後事。

朱安是典型的封建傳統婦女,自嫁給魯迅之後,她便小心翼翼地侍奉家婆、料理家事、體恤丈夫,甚至在得知丈夫與許廣平同居之後,還為丈夫開心,慶幸有人能為他留後。她以為,她能像蝸牛一般努力地慢慢爬到丈夫的心尖,她以為,經年的忍負與犧牲能換來丈夫的一抔柔情。無奈,她的深情只是一樁悲劇,她的愛情只不過是一場徒勞。在她所摯愛的丈夫心裡,她朱安不過是母親硬塞給他的一箇舊時代禮物,他勉強接受,只是為了盡孝。而在他的友人、學生甚或是後世眼裡,她朱安是“舊時代留給魯迅的痛苦的遺產”。何其悲涼!

"

(一)魯迅&許廣平&朱安:愛情本就需要勢均力敵。

1906年春,正在日本東京求學的魯迅忽然接到了一封催他回國的家書,信裡只說母親病重,想見見長子。魯迅看到信之後,張皇失措地趕回老家,卻發現周家大院四處張燈結綵,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自稱病重、讓他擔心了好幾天的母親正紅光滿面地為他籌備著婚禮。這一年,魯迅25歲。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不久,魯迅與母親相中的朱安在老家完婚。在魯迅母親看來,朱安很好,家境殷實,性格溫良,祖上還做過知縣,配得上魯迅。但在魯迅看來,朱安是個舊時代沒念過書、不識字的裹腳女人,是他所憎惡的封建舊社會的一個影子。新婚之夜,魯迅拋下新娘子跑去書房睡了一夜,婚後第三天,他收拾好行囊返回日本學習。自始至終,他從未正眼瞧過朱安一眼,而朱安卻天真地以為,只要她一直等待,她總有一天能能到魯迅的回心轉意。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十多年後魯迅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朱安

1923年,魯迅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課,遇上了那個永遠坐在第一排聽課的女學生--許廣平。許廣平比魯迅小17歲,與魯迅初識時,她正在讀大二。在那個年代,能夠上大學的女學生少之又少,而她又是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在大學裡她是最拋頭露面的學生自治會骨幹,朝氣蓬勃、聰明而有才氣。聽了一年的課後,許廣平開始主動給魯迅寫信,每日一封,魯迅也積極地回覆,最高的一次兩人一天通信竟達到六封。平日裡上課,兩人朝夕相見;下課之餘,又有頻繁的信件往來。就這樣,兩人漸漸萌生愛意。

1927年10月,他們在上海正式開始了同居生活,次年許廣平懷孕,為魯迅生下兒子周海嬰。此後,魯迅與許廣平一家三口和睦友愛,過著幸福的小日子。而朱安則頂著魯迅夫人的名頭,與魯迅母親一起生活,在一段有名無實的婚姻裡苦苦守候、耗盡一生。1947年,朱安逝世,她臨終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葬在魯迅身旁,但可悲的是她並沒有如願,甚至連墓碑都沒有。也無人為她守靈,無人為她張羅後事。

朱安是典型的封建傳統婦女,自嫁給魯迅之後,她便小心翼翼地侍奉家婆、料理家事、體恤丈夫,甚至在得知丈夫與許廣平同居之後,還為丈夫開心,慶幸有人能為他留後。她以為,她能像蝸牛一般努力地慢慢爬到丈夫的心尖,她以為,經年的忍負與犧牲能換來丈夫的一抔柔情。無奈,她的深情只是一樁悲劇,她的愛情只不過是一場徒勞。在她所摯愛的丈夫心裡,她朱安不過是母親硬塞給他的一箇舊時代禮物,他勉強接受,只是為了盡孝。而在他的友人、學生甚或是後世眼裡,她朱安是“舊時代留給魯迅的痛苦的遺產”。何其悲涼!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晚年的朱安

(二)徐志摩&張幼儀:你給過的傷害,讓我完成了逆襲

在朱安的同一個時代,有一個女人的經歷與她極其相似,但結局卻截然不同。那個女人名叫張幼儀,著名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他們是民國第一對離婚的人。

張幼儀出身富貴人家,家中有兄弟姐妹十二人,幾位兄長在當時都是響噹噹的人物。15歲那年,張幼儀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徐志摩。對於這樁包辦婚姻,徐志摩是極度抗拒的。新婚之夜,徐志摩跑去奶奶家睡了一晚,留下新娘子獨守空房。在夫妻二人不得不想處的窘況裡,徐志摩留給張幼儀的只有無盡的冷漠、空虛與嫌棄。在徐志摩看來,張幼儀不過是“鄉下來的一個土包子”,不是他的人間四月天,更不配做他的紅玫瑰、白玫瑰。

於是,徐志摩想方設法想要逃離家庭,到國外遊學,過自由浪蕩子的生活。但父母堅決不肯,除非他徐志摩為徐家留下血脈。為了掙脫家庭的束縛,他答應了父母的要求,張幼儀很快便為徐家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一開始,張幼儀以為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丈夫總算願意與她親近;生下兒子之後,她以為兒子能幫她留住丈夫的心,不曾想,在兒子四個月的時候,初為人父的徐志摩便滿心歡喜地收拾包袱離開他們。原來,丈夫對她的態度始終都沒變過,原來,丈夫靠近她,只不過是為了更快地擺脫她。

"

(一)魯迅&許廣平&朱安:愛情本就需要勢均力敵。

1906年春,正在日本東京求學的魯迅忽然接到了一封催他回國的家書,信裡只說母親病重,想見見長子。魯迅看到信之後,張皇失措地趕回老家,卻發現周家大院四處張燈結綵,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自稱病重、讓他擔心了好幾天的母親正紅光滿面地為他籌備著婚禮。這一年,魯迅25歲。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不久,魯迅與母親相中的朱安在老家完婚。在魯迅母親看來,朱安很好,家境殷實,性格溫良,祖上還做過知縣,配得上魯迅。但在魯迅看來,朱安是個舊時代沒念過書、不識字的裹腳女人,是他所憎惡的封建舊社會的一個影子。新婚之夜,魯迅拋下新娘子跑去書房睡了一夜,婚後第三天,他收拾好行囊返回日本學習。自始至終,他從未正眼瞧過朱安一眼,而朱安卻天真地以為,只要她一直等待,她總有一天能能到魯迅的回心轉意。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十多年後魯迅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朱安

1923年,魯迅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課,遇上了那個永遠坐在第一排聽課的女學生--許廣平。許廣平比魯迅小17歲,與魯迅初識時,她正在讀大二。在那個年代,能夠上大學的女學生少之又少,而她又是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在大學裡她是最拋頭露面的學生自治會骨幹,朝氣蓬勃、聰明而有才氣。聽了一年的課後,許廣平開始主動給魯迅寫信,每日一封,魯迅也積極地回覆,最高的一次兩人一天通信竟達到六封。平日裡上課,兩人朝夕相見;下課之餘,又有頻繁的信件往來。就這樣,兩人漸漸萌生愛意。

1927年10月,他們在上海正式開始了同居生活,次年許廣平懷孕,為魯迅生下兒子周海嬰。此後,魯迅與許廣平一家三口和睦友愛,過著幸福的小日子。而朱安則頂著魯迅夫人的名頭,與魯迅母親一起生活,在一段有名無實的婚姻裡苦苦守候、耗盡一生。1947年,朱安逝世,她臨終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葬在魯迅身旁,但可悲的是她並沒有如願,甚至連墓碑都沒有。也無人為她守靈,無人為她張羅後事。

朱安是典型的封建傳統婦女,自嫁給魯迅之後,她便小心翼翼地侍奉家婆、料理家事、體恤丈夫,甚至在得知丈夫與許廣平同居之後,還為丈夫開心,慶幸有人能為他留後。她以為,她能像蝸牛一般努力地慢慢爬到丈夫的心尖,她以為,經年的忍負與犧牲能換來丈夫的一抔柔情。無奈,她的深情只是一樁悲劇,她的愛情只不過是一場徒勞。在她所摯愛的丈夫心裡,她朱安不過是母親硬塞給他的一箇舊時代禮物,他勉強接受,只是為了盡孝。而在他的友人、學生甚或是後世眼裡,她朱安是“舊時代留給魯迅的痛苦的遺產”。何其悲涼!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晚年的朱安

(二)徐志摩&張幼儀:你給過的傷害,讓我完成了逆襲

在朱安的同一個時代,有一個女人的經歷與她極其相似,但結局卻截然不同。那個女人名叫張幼儀,著名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他們是民國第一對離婚的人。

張幼儀出身富貴人家,家中有兄弟姐妹十二人,幾位兄長在當時都是響噹噹的人物。15歲那年,張幼儀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徐志摩。對於這樁包辦婚姻,徐志摩是極度抗拒的。新婚之夜,徐志摩跑去奶奶家睡了一晚,留下新娘子獨守空房。在夫妻二人不得不想處的窘況裡,徐志摩留給張幼儀的只有無盡的冷漠、空虛與嫌棄。在徐志摩看來,張幼儀不過是“鄉下來的一個土包子”,不是他的人間四月天,更不配做他的紅玫瑰、白玫瑰。

於是,徐志摩想方設法想要逃離家庭,到國外遊學,過自由浪蕩子的生活。但父母堅決不肯,除非他徐志摩為徐家留下血脈。為了掙脫家庭的束縛,他答應了父母的要求,張幼儀很快便為徐家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一開始,張幼儀以為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丈夫總算願意與她親近;生下兒子之後,她以為兒子能幫她留住丈夫的心,不曾想,在兒子四個月的時候,初為人父的徐志摩便滿心歡喜地收拾包袱離開他們。原來,丈夫對她的態度始終都沒變過,原來,丈夫靠近她,只不過是為了更快地擺脫她。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1920年,在國外遊學兩年的徐志摩突然來了一封信,要把張幼儀接到他身邊。徐家父母喜出望外,就連張幼儀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而真相是,張幼儀的二哥不忍新婚夫婦就這樣兩地分居,親妹妹就這樣守著活寡,於是逼著徐志摩把她接回身邊。被矇在鼓裡的張幼儀將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滿心歡喜地,飛洋過海與自己的丈夫重逢。但見到徐志摩的剎那,她便明白了,什麼都未曾改變,丈夫看她的眼神仍是那樣冰冷與嫌棄,心涼了一大截。後來,她還親眼見證了自己的丈夫如何瘋狂地迷戀、追求林徽因。

"

(一)魯迅&許廣平&朱安:愛情本就需要勢均力敵。

1906年春,正在日本東京求學的魯迅忽然接到了一封催他回國的家書,信裡只說母親病重,想見見長子。魯迅看到信之後,張皇失措地趕回老家,卻發現周家大院四處張燈結綵,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自稱病重、讓他擔心了好幾天的母親正紅光滿面地為他籌備著婚禮。這一年,魯迅25歲。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不久,魯迅與母親相中的朱安在老家完婚。在魯迅母親看來,朱安很好,家境殷實,性格溫良,祖上還做過知縣,配得上魯迅。但在魯迅看來,朱安是個舊時代沒念過書、不識字的裹腳女人,是他所憎惡的封建舊社會的一個影子。新婚之夜,魯迅拋下新娘子跑去書房睡了一夜,婚後第三天,他收拾好行囊返回日本學習。自始至終,他從未正眼瞧過朱安一眼,而朱安卻天真地以為,只要她一直等待,她總有一天能能到魯迅的回心轉意。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十多年後魯迅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朱安

1923年,魯迅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課,遇上了那個永遠坐在第一排聽課的女學生--許廣平。許廣平比魯迅小17歲,與魯迅初識時,她正在讀大二。在那個年代,能夠上大學的女學生少之又少,而她又是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在大學裡她是最拋頭露面的學生自治會骨幹,朝氣蓬勃、聰明而有才氣。聽了一年的課後,許廣平開始主動給魯迅寫信,每日一封,魯迅也積極地回覆,最高的一次兩人一天通信竟達到六封。平日裡上課,兩人朝夕相見;下課之餘,又有頻繁的信件往來。就這樣,兩人漸漸萌生愛意。

1927年10月,他們在上海正式開始了同居生活,次年許廣平懷孕,為魯迅生下兒子周海嬰。此後,魯迅與許廣平一家三口和睦友愛,過著幸福的小日子。而朱安則頂著魯迅夫人的名頭,與魯迅母親一起生活,在一段有名無實的婚姻裡苦苦守候、耗盡一生。1947年,朱安逝世,她臨終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葬在魯迅身旁,但可悲的是她並沒有如願,甚至連墓碑都沒有。也無人為她守靈,無人為她張羅後事。

朱安是典型的封建傳統婦女,自嫁給魯迅之後,她便小心翼翼地侍奉家婆、料理家事、體恤丈夫,甚至在得知丈夫與許廣平同居之後,還為丈夫開心,慶幸有人能為他留後。她以為,她能像蝸牛一般努力地慢慢爬到丈夫的心尖,她以為,經年的忍負與犧牲能換來丈夫的一抔柔情。無奈,她的深情只是一樁悲劇,她的愛情只不過是一場徒勞。在她所摯愛的丈夫心裡,她朱安不過是母親硬塞給他的一箇舊時代禮物,他勉強接受,只是為了盡孝。而在他的友人、學生甚或是後世眼裡,她朱安是“舊時代留給魯迅的痛苦的遺產”。何其悲涼!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晚年的朱安

(二)徐志摩&張幼儀:你給過的傷害,讓我完成了逆襲

在朱安的同一個時代,有一個女人的經歷與她極其相似,但結局卻截然不同。那個女人名叫張幼儀,著名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他們是民國第一對離婚的人。

張幼儀出身富貴人家,家中有兄弟姐妹十二人,幾位兄長在當時都是響噹噹的人物。15歲那年,張幼儀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徐志摩。對於這樁包辦婚姻,徐志摩是極度抗拒的。新婚之夜,徐志摩跑去奶奶家睡了一晚,留下新娘子獨守空房。在夫妻二人不得不想處的窘況裡,徐志摩留給張幼儀的只有無盡的冷漠、空虛與嫌棄。在徐志摩看來,張幼儀不過是“鄉下來的一個土包子”,不是他的人間四月天,更不配做他的紅玫瑰、白玫瑰。

於是,徐志摩想方設法想要逃離家庭,到國外遊學,過自由浪蕩子的生活。但父母堅決不肯,除非他徐志摩為徐家留下血脈。為了掙脫家庭的束縛,他答應了父母的要求,張幼儀很快便為徐家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一開始,張幼儀以為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丈夫總算願意與她親近;生下兒子之後,她以為兒子能幫她留住丈夫的心,不曾想,在兒子四個月的時候,初為人父的徐志摩便滿心歡喜地收拾包袱離開他們。原來,丈夫對她的態度始終都沒變過,原來,丈夫靠近她,只不過是為了更快地擺脫她。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1920年,在國外遊學兩年的徐志摩突然來了一封信,要把張幼儀接到他身邊。徐家父母喜出望外,就連張幼儀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而真相是,張幼儀的二哥不忍新婚夫婦就這樣兩地分居,親妹妹就這樣守著活寡,於是逼著徐志摩把她接回身邊。被矇在鼓裡的張幼儀將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滿心歡喜地,飛洋過海與自己的丈夫重逢。但見到徐志摩的剎那,她便明白了,什麼都未曾改變,丈夫看她的眼神仍是那樣冰冷與嫌棄,心涼了一大截。後來,她還親眼見證了自己的丈夫如何瘋狂地迷戀、追求林徽因。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

不久,張幼儀懷上了二胎,此時徐志摩正因林徽因而心煩意亂,無暇顧及張幼儀,一聽便說:“趕快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幼儀說:“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把語言不通、沒有朋友、懷有身孕的張幼儀獨自留在異國。

絕望的張幼儀只能求助在柏林的二哥,次年為徐志摩生下第二個兒子。不久之後,徐志摩匆匆趕來柏林,不是為了見剛出生的兒子,而是來逼張幼儀離婚。因為“林徽因就要回國了,他非離婚不可”。這次張幼儀徹底死心,同意離婚。但命運卻再次向她張開了虎口,1925年,次子彼得去世。

三、不一樣的結局

離婚又喪子,張幼儀手上的這副牌比朱安還要差吧?但張幼儀沒有就此認命,她很快便從悲痛中振作起來,自學德文,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後來回上海定居,她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經過多年在商場上的歷練,張幼儀搖身一變已成為上海赫赫有名的女商人,是新新時代的新女性代表。

"

(一)魯迅&許廣平&朱安:愛情本就需要勢均力敵。

1906年春,正在日本東京求學的魯迅忽然接到了一封催他回國的家書,信裡只說母親病重,想見見長子。魯迅看到信之後,張皇失措地趕回老家,卻發現周家大院四處張燈結綵,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自稱病重、讓他擔心了好幾天的母親正紅光滿面地為他籌備著婚禮。這一年,魯迅25歲。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不久,魯迅與母親相中的朱安在老家完婚。在魯迅母親看來,朱安很好,家境殷實,性格溫良,祖上還做過知縣,配得上魯迅。但在魯迅看來,朱安是個舊時代沒念過書、不識字的裹腳女人,是他所憎惡的封建舊社會的一個影子。新婚之夜,魯迅拋下新娘子跑去書房睡了一夜,婚後第三天,他收拾好行囊返回日本學習。自始至終,他從未正眼瞧過朱安一眼,而朱安卻天真地以為,只要她一直等待,她總有一天能能到魯迅的回心轉意。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十多年後魯迅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朱安

1923年,魯迅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課,遇上了那個永遠坐在第一排聽課的女學生--許廣平。許廣平比魯迅小17歲,與魯迅初識時,她正在讀大二。在那個年代,能夠上大學的女學生少之又少,而她又是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在大學裡她是最拋頭露面的學生自治會骨幹,朝氣蓬勃、聰明而有才氣。聽了一年的課後,許廣平開始主動給魯迅寫信,每日一封,魯迅也積極地回覆,最高的一次兩人一天通信竟達到六封。平日裡上課,兩人朝夕相見;下課之餘,又有頻繁的信件往來。就這樣,兩人漸漸萌生愛意。

1927年10月,他們在上海正式開始了同居生活,次年許廣平懷孕,為魯迅生下兒子周海嬰。此後,魯迅與許廣平一家三口和睦友愛,過著幸福的小日子。而朱安則頂著魯迅夫人的名頭,與魯迅母親一起生活,在一段有名無實的婚姻裡苦苦守候、耗盡一生。1947年,朱安逝世,她臨終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葬在魯迅身旁,但可悲的是她並沒有如願,甚至連墓碑都沒有。也無人為她守靈,無人為她張羅後事。

朱安是典型的封建傳統婦女,自嫁給魯迅之後,她便小心翼翼地侍奉家婆、料理家事、體恤丈夫,甚至在得知丈夫與許廣平同居之後,還為丈夫開心,慶幸有人能為他留後。她以為,她能像蝸牛一般努力地慢慢爬到丈夫的心尖,她以為,經年的忍負與犧牲能換來丈夫的一抔柔情。無奈,她的深情只是一樁悲劇,她的愛情只不過是一場徒勞。在她所摯愛的丈夫心裡,她朱安不過是母親硬塞給他的一箇舊時代禮物,他勉強接受,只是為了盡孝。而在他的友人、學生甚或是後世眼裡,她朱安是“舊時代留給魯迅的痛苦的遺產”。何其悲涼!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晚年的朱安

(二)徐志摩&張幼儀:你給過的傷害,讓我完成了逆襲

在朱安的同一個時代,有一個女人的經歷與她極其相似,但結局卻截然不同。那個女人名叫張幼儀,著名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他們是民國第一對離婚的人。

張幼儀出身富貴人家,家中有兄弟姐妹十二人,幾位兄長在當時都是響噹噹的人物。15歲那年,張幼儀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徐志摩。對於這樁包辦婚姻,徐志摩是極度抗拒的。新婚之夜,徐志摩跑去奶奶家睡了一晚,留下新娘子獨守空房。在夫妻二人不得不想處的窘況裡,徐志摩留給張幼儀的只有無盡的冷漠、空虛與嫌棄。在徐志摩看來,張幼儀不過是“鄉下來的一個土包子”,不是他的人間四月天,更不配做他的紅玫瑰、白玫瑰。

於是,徐志摩想方設法想要逃離家庭,到國外遊學,過自由浪蕩子的生活。但父母堅決不肯,除非他徐志摩為徐家留下血脈。為了掙脫家庭的束縛,他答應了父母的要求,張幼儀很快便為徐家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一開始,張幼儀以為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丈夫總算願意與她親近;生下兒子之後,她以為兒子能幫她留住丈夫的心,不曾想,在兒子四個月的時候,初為人父的徐志摩便滿心歡喜地收拾包袱離開他們。原來,丈夫對她的態度始終都沒變過,原來,丈夫靠近她,只不過是為了更快地擺脫她。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1920年,在國外遊學兩年的徐志摩突然來了一封信,要把張幼儀接到他身邊。徐家父母喜出望外,就連張幼儀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而真相是,張幼儀的二哥不忍新婚夫婦就這樣兩地分居,親妹妹就這樣守著活寡,於是逼著徐志摩把她接回身邊。被矇在鼓裡的張幼儀將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滿心歡喜地,飛洋過海與自己的丈夫重逢。但見到徐志摩的剎那,她便明白了,什麼都未曾改變,丈夫看她的眼神仍是那樣冰冷與嫌棄,心涼了一大截。後來,她還親眼見證了自己的丈夫如何瘋狂地迷戀、追求林徽因。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

不久,張幼儀懷上了二胎,此時徐志摩正因林徽因而心煩意亂,無暇顧及張幼儀,一聽便說:“趕快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幼儀說:“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把語言不通、沒有朋友、懷有身孕的張幼儀獨自留在異國。

絕望的張幼儀只能求助在柏林的二哥,次年為徐志摩生下第二個兒子。不久之後,徐志摩匆匆趕來柏林,不是為了見剛出生的兒子,而是來逼張幼儀離婚。因為“林徽因就要回國了,他非離婚不可”。這次張幼儀徹底死心,同意離婚。但命運卻再次向她張開了虎口,1925年,次子彼得去世。

三、不一樣的結局

離婚又喪子,張幼儀手上的這副牌比朱安還要差吧?但張幼儀沒有就此認命,她很快便從悲痛中振作起來,自學德文,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後來回上海定居,她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經過多年在商場上的歷練,張幼儀搖身一變已成為上海赫赫有名的女商人,是新新時代的新女性代表。

魯迅和徐志摩的原配告訴我們,女人為何要自立?

朱安和張幼儀這兩個同時代的苦命女人,她們故事的開始何其相似。丈夫都是當時文壇赫赫有名的文人,而丈夫都是被迫於“父母之命”而與她們完婚,婚後又遭受了丈夫的百般冷待,受盡丈夫冷暴力的折磨。但最終,張幼儀擺脫了丈夫的陰影,成為了一個比丈夫還成功的女商人,甚至在晚年時還答應了一個追求者的求婚,得了個好歸宿。而朱安卻花了一生的時間在等待魯迅的回心轉意,最終等來了個孤獨終老的結局。

她們命運的分叉口在於,張幼儀選擇了學習,學會了獨立,相信了自己的力量,從而變得無所畏懼。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經過沙士頓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領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我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而朱安卻始終將自己的命運懸系在魯迅身上,深深地依賴於自己的丈夫,甚至在魯迅提出讓朱安去學習的時候,她仍然選擇了替丈夫照顧婆婆。朱安的悲劇在於,在舊傳統裡面浸淫太深,以至於沒了自我。她將自己視為無法自立於世的弱女子,一廂情願地將自己綁在丈夫身邊,而丈夫的遠離又令她極度自卑,極度恐懼。

所以,女人絕對不要依賴男人。當然,最好是,你有可以依賴男人的資本,也有不依賴男人的本事。所有的親密關係,無論是朋友亦或是戀人,都應該建立在勢均力敵的基礎上。男人也好,女人也罷,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不相信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信的人,又怎會懂得愛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如何要求別人來愛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