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的人性日記:抓住人性,就成功了大半

荀子 諸葛玄 孫子兵法 儒家 一悟花開 2017-05-03

孔明的人性日記:抓住人性,就成功了大半

01

在八歲喪父後,是叔父諸葛玄,把我兄弟幾個拉扯大。

曾擔任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後來因為官場排擠、打擊,不僅把自個兒的烏紗帽給弄丟了,就連家裡的生活來源,也都給整沒了。

到最後,叔父一家,竟要靠著劉表的救濟,苟且存活。

官場的失意和生活的困頓,讓叔父憂憤成疾。在我十七歲的時候,叔父帶著悲憤,離開了人世。

叔父的離世,除了給我們諸葛家,留下無盡的悲痛之外,也引發了我對其官場失意原因的深層思考。

孔明的人性日記:抓住人性,就成功了大半

02

假如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叔父為官失敗的原因,我的總結是:未懂人性。

縱觀春秋戰國的歷史,不管是處事、為官,還是是治國、交戰,但凡成功的人或事,其成功的最核心因素,莫不是因為抓住了人性;而但凡失敗的人或事,其之所以失敗,大多都因未懂人性而敗。

能否看透、抓住人性,不僅影響到個人的成功失敗,同時也能影響社稷的興衰存亡。

在諸子百家的爭鳴時代,種種治國理論,包括儒家的王道、法家的霸道,其立論根源都是人性。

同樣,那些變化莫測的兵法,不管是《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還是《吳子》、《尉繚子》,無不是以人性為依據和核心,並通過向外的不斷推演,才最終形成動於九天之上、藏於九地之下的兵法之道。

孔明的人性日記:抓住人性,就成功了大半

03

比如,關於強軍之道,《孫子兵法》說: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其大意是:士兵對你毫無感情,你就懲罰他,他就心有不服,不服就難用。而當士兵和你建立感情後,你如果因情廢法,結果一樣難用。只有通過“懷柔收心”和“軍法管制”的雙管齊下,才能打造出,無往而不利的必勝之師。

無需贅言,孫子的強軍之道,直指人性。

孔明的人性日記:抓住人性,就成功了大半

04

再比如,韓非子在《韓非子.說難》裡,為了說明“說服君王是一件困難的事”,有這樣一段描述:

“所說出於為名高者,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而說之以名,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

就是說:你如果用厚利,去說服一個追求名望的人;或者用名望,去說服一個追求厚利的人,結果都是南轅北轍,然並卵。

很明顯,韓非子的說君之道,其關鍵,同樣指向人心和人性。

孔明的人性日記:抓住人性,就成功了大半

05

關於人性,諸子百家,亦是眾說紛紜。

但最有啟發和實踐意義的人性論,首推荀子和他的學生韓非子。

荀子說,人一生下來就是“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

“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更是人的本性。

韓非子,傳承荀子師道,稱人人都是“欲利”、“急功”、“好利惡害”的。人與人的關係,本質上就是一種“利害關係”。

荀子口中的“利害關係”,正是我們抓住人性的關鍵!

關於如何抓住人性,我總結出的心法是:

打蛇打七寸,成事抓人性;人性甚縹緲,全在利害中。

未完待續。

敬請關注《孔明的人性日記0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