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905年8月1日製定的《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命名基準》和1943年6月4日製定的改進案。日本輕型巡洋艦(日稱二等巡洋艦)的艦名是以日本著名的河流(川)名命名。

日本海軍對軍艦的定義是,只有在其艦首鑲嵌有代表皇室象徵的菊花標誌的才能稱其為真正的軍艦。因此,日本輕型巡洋艦及以上等級的大型艦隻被定義為軍艦,簡稱菊花艦。驅逐艦及以下等級的巡防艦和潛艦等未列入軍艦範疇。

至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海軍共建造或改裝並投入作戰的輕型巡洋艦25艘。

一、天龍級:該級別2艘

天龍級輕型巡洋艦是在參考了英國Arethusa級輕型巡洋艦的基礎上而建造的,典型的日本山寨版。從整體各項指標而言,天龍級輕型巡洋艦的基本是驅逐艦的放大型。人力填裝的主炮和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是其主戰兵器。作戰戰術為趁夜幕率領驅逐艦快速接近敵主力艦進行肉搏戰,通常作為魚雷戰隊旗艦。天龍級是日本最早的輕型巡洋艦,日本近代巡洋艦的始祖。於1917年(大正六年)建造。以33節航速堪稱當時世界第一的高速巡洋艦。日本海軍按八四艦隊建造案預定建造8艘,後受到美國建造輕型巡洋艦的影響,只建造2艘。

1、天龍號(Tenryu)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長野縣諏訪湖為源頭,流經伊那谷和赤石山脈,流入遠州灘的天龍川(河)命名。1917年5月17日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1918年3月11日下水,1919年11月20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4艦隊第18戰隊, 戰隊旗艦

1942年7月第8艦隊第1戰隊

戰史:天龍號在服役後,主要擔任本土警戒巡邏的任務。侵華戰爭中參加在中國南部的協助日本陸軍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威克島攻略戰、俾斯麥海海戰和珊瑚海海戰。在1942年8月8日至9日第一次所羅門海戰(美軍稱薩沃島海戰)中,雖說高齡但表現十分搶眼。1942年11月參加了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美軍稱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及協助陸海軍在新幾內亞馬丹港的攻略作戰。

標準排水量:3230噸,滿載排水量:4350噸

總長:142.65米

最大寬度:12.3米

最大航速:33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5000浬

人員編制:367人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單裝主炮4門

80毫米口徑單裝高射炮1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4座

533毫米口徑三聯裝次裝填魚雷發射管2座(配機械動力魚雷48枚)

結局:1942年12月18日遭到美軍大青花魚號潛艇的攻擊,沉沒於新幾內亞馬丹港外東北8浬處水域。

2、龍田號(Tatsuda)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奈良縣的龍田川(河)命名。龍田川的下游與大和川交匯後流入大阪灣。1917年7月24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918年5月29日下水,1919年3月31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4艦隊第18戰隊

1942年7月第8艦隊第1戰隊

1942年12月聯合艦隊直屬第11水雷戰隊, 戰隊旗艦

戰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威克島攻略戰、俾斯麥海海戰和珊瑚海海戰。1942年11月參加了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美軍稱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及協助陸海軍在新幾內亞摩爾斯貝港的拉埃、薩拉摩亞的登陸攻略作戰。由於屬於高齡艦,1943年返回本土作為訓練艦。1944年2月擔任護航艦再度南下,向圖魯克基地運送增援部隊。

船舶性能數據同天龍號

結局:1944年3月13日遭到美軍玉筋魚號潛艇的攻擊,沉沒於伊豆群島八丈島西方40浬處海域。

二、球磨級:該級別5艘

球磨級輕型巡洋艦是日本海軍繼天龍級輕型巡洋艦之後建造的第一型5千噸級輕型巡洋艦,是大正六年年度建造計劃9艘輕型巡洋艦中的5艘。其標準排水量從天龍級的3千噸躍升到5千噸,最大航速由33節提升到36節,是日本後續建造5千噸級輕型巡洋艦的標準樣板。

1、球磨號(Kuma)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熊本縣東南部為源頭流入八代海的球磨川(河)命名。1918年8月29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919年7月14日下水,1920年8月31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三艦隊第16戰隊

1942年7月西南方面艦隊第3南遣艦隊,艦隊旗艦

戰史:竣工服役後負責日本北方沿海水域警備。1931年在中國北部海域擔任警備任務。1937年7月參加中國上海登陸作戰及海上封鎖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菲律賓攻略戰,並負責荷屬東印度群島攻略作戰的運送任務。1943年1月在西里伯斯島馬加撒海峽被美軍B-26轟炸機攻擊,造成輕傷。之後主要擔任對泗水基地的護航運輸作戰。

標準排水量:5100噸,滿載排水量:5832噸

總長:162.15米

最大寬度:14.2米

最大航速:36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5000浬

人員編制:439人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7門

127毫米口徑高射炮2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44座

13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槍6座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門

固定翼水上偵察飛機1架,滑行臺1座,後改為彈射器

結局:1944年1月11日作為日軍航空部隊訓練的目標艦,在訓練中遭到英軍潛艇駟馬車號的魚雷攻擊,沉沒於馬來西亞檳榔嶼西方18浬處海域。

2、多摩號(Tama)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山梨縣大菩薩嶺北方為源頭,進入東京都與神奈川縣的多摩川(河)命名。1918年8月10日在三菱長崎造船廠開工,1920年2月10日下水,1921年1月29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五艦隊第21戰隊, 戰隊旗艦

1942年7月第五艦隊第21戰隊

1944年8月第11水雷戰隊, 戰隊旗艦

1944年10月第2游擊隊第21戰隊

戰史:1937年7月參加中國上海登陸作戰、杭州灣陸作戰和廣東陸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隸屬於北方部隊的第五艦隊。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會戰中的阿留申攻略作戰和協助陸海軍對基斯卡島的進攻。1943年3月在阿圖島海戰中遭到美軍艦炮的數發炮彈擊中受輕傷。之後則參加了基斯卡撤退作戰。1944年10月參加萊特灣海戰。

船舶性能數據同球磨號

結局:1944年10月25日萊特灣海戰中,擔任日軍航母編隊護航任務,在南下途中被美軍艦載機的航空魚雷擊中,遭受損傷。當天下午又遭到美軍潛艇賈勞號攻擊,被命中3枚魚雷,沉沒於菲律賓恩卡尼奧角呂宋海峽東方250浬處海域。

3、北上號(Kitakami)輕型魚雷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巖手縣北部為源頭,向南流經盛岡、花捲等城市,流入太平洋的北上川(河)命名。該艦是日本海軍唯一進行三次轉型改裝的軍艦,其兩舷的魚雷發射管可同時發射40枚令人生畏的長矛型氧氣魚雷。也有資料將其和大井號稱為北上級。1919年9月1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920年7月3日下水,1921年4月15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一艦隊第9戰隊, 戰隊旗艦

1944年10月西南方面艦隊第16戰隊

1944年10月第2游擊隊第16戰隊

戰史:1937年7月參加中國上海登陸作戰及海上封鎖戰。1941年進行魚雷巡洋艦(也稱重雷裝艦)改裝,但在戰爭中,該艦連發射魚雷的機會都沒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直跟隨戰列艦部隊行動,並參加中途島作戰。1942年至1943年由於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局失利,海軍對其進行第二次改造,拆除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座,改裝為高速運輸艦,主要從事東南方面作戰的部隊運輸任務。1944年1月在安達曼群島執行部隊運輸航行中,於馬六甲海峽遭到英軍潛艇的攻擊受損,返回本土修理。由於日軍受菲律賓戰役特攻戰術的啟發,海軍再次對其進行改造,使其成為專用於搭載特攻兵和載人迴天魚雷的母艦。隨著局勢的發展,載人迴天魚雷母艦一直沒有出戰的機會,始終停泊在吳軍港中。

標準排水量:5100噸,滿載排水量:5832噸

總長:162.15米

最大寬度:14.2米

最大航速:36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5000浬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7門

80毫米口徑高射炮2門

533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門(機械動力魚雷)

固定翼水上偵察飛機1架,滑行臺1座

1941年12月27日完成魚雷巡洋艦改裝

標準排水量:6900噸

最大航速:31.7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8000浬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4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4座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10座(九三式酸素長矛魚雷40枚)

1943年進行高速運輸艦改裝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2座(九三式酸素長矛魚雷8枚)

1945年1月20日完成載人迴天魚雷母艦改裝

標準排水量:7041噸

總長:159.8米

最大寬度:14.25米

最大航速:23節

武器裝備:

127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炮2座

25毫米口徑三聯裝高射機關炮12座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27座

載人迴天魚雷發射管8座

結局:1945年7月24日在吳軍港遭到美軍艦載機的空襲,身受重創,喪失航行能力。戰後作為運輸船運送遣返士兵回國。1946年8月10日在長崎被解體。

4、大井號(Oii)輕型魚雷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赤石山脈為源頭,向南流入駿河灣的大井川(河)命名。1919年11月24日在神戶川崎造船廠開工,1920年7月15日下水,1921年10月3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一艦隊第9戰隊

1944年西南方面艦隊直屬

戰史:1932年參加上海事變及作戰。1937年7月參加中國上海登陸作戰及海上封鎖戰。1938年作為海軍兵學校的練習艦。1941年進行魚雷巡洋艦(也稱重雷裝艦)改裝,但在戰爭中,該艦連發射魚雷的機會都沒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直跟隨戰列艦部隊行動,並參加中途島作戰。1942年至1943年由於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局失利,海軍對其進行第二次改造,拆除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座,改裝為高速運輸艦,主要從事對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印度洋部隊的運輸作戰任務。1944年參加對印度洋的海上通商破壞戰。並擔任馬來西亞至菲律賓之間的運輸任務。

標準排水量:5100噸,滿載排水量:5832噸

總長:162.15米

最大寬度:14.2米

最大航速:36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5000浬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7門

80毫米口徑高射炮2門

533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門(機械動力魚雷)

固定翼水上偵察飛機1架,滑行臺1座

1941年12月27日完成魚雷巡洋艦改裝

標準排水量:6900噸

最大航速:31.7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8000浬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4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4座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10座(九三式酸素長矛魚雷40枚)

1943年進行高速運輸艦改裝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4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4座

拆除兩舷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座32門,用於安裝登陸艇

保留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2座(九三式酸素長矛魚雷8枚)

結局:1944年7月19日在中國南海執行運輸任務航行途中,遭到美軍潛艇三葉尾魚號的魚雷攻擊,沉沒於中國南海南沙群島西北海域。

5、木曾號(Kiso)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東海地區第一大河,流經長野縣、岐阜縣和愛知縣,流入伊勢灣的木曾川(河)命名。1919年6月10日在三菱長崎造船廠開工,1920年12月14日下水,1921年5月4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五艦隊第21戰隊, 戰隊旗艦

1942年7月第五艦隊第21戰隊

1944年11月第2游擊隊第21戰隊

1944年11月第五艦隊第1水雷戰隊, 戰隊旗艦

戰史:1937年7月參加中國上海登陸作戰、杭州灣陸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阿留申群島攻略作戰、阿圖島攻略作戰和吉斯卡島攻略作戰,並負責該地區守備部隊的軍需補給運輸任務。1943年3月27日參加阿圖島海戰。1943年7月29日參加吉斯卡島守備部隊的撤退作戰,利用濃霧天氣,成功地將1189名駐島守軍安全撤回本土。1943年9月調往南方,一直擔任隊臘包爾周邊的陸軍部隊運送任務,期間遭到美軍艦載機的攻擊受輕傷。1944年11月隸屬第五艦隊第1水雷戰隊,擔任旗艦,接替在蘇里高海戰中被擊沉的阿武隈號輕型巡洋艦。

船舶性能數據同球磨號

結局:1944年11月13日在美軍航母編隊350架艦載機對馬尼拉灣的日軍艦艇進行了大規模空襲時,艦身命中3枚直擊炸彈,艦體重創坐底,14日再次遭到美軍艦載機攻擊,最終沉沒於馬尼拉灣海底。

三、長良級:該級別6艘

長良級輕型巡洋艦屬於大正六年和大正七年年度建造計劃,日本舊型輕巡洋艦的基本型,球磨級輕巡洋艦的改進型,八八艦隊時的巡洋艦主力。大正六年年度建造計劃9艘輕型巡洋艦中長良級佔據4艘。1920年日本海軍擴軍時期的產物。30節以上的作戰速度,主要用於擔任潛水戰隊的旗艦。

1、長良號(Nagara)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岐阜縣西部的大日嶽為源頭,經農尾平原流入伊勢灣的長良川(河)命名。長良號是該級輕巡洋艦的首艦。1920年9月9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921年4月25日下水,1922年4月21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三艦隊第16戰隊

1942年7月第三艦隊第10戰隊, 戰隊旗艦

1944年6月中部太平洋方面艦隊第4戰隊第3水雷戰隊, 戰隊旗艦

戰史:1937年和1938年協助陸軍進行中國廣東登陸作戰和海南島的登陸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攻略戰;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中,任第十艦隊旗艦,當聯合艦隊航空母艦特遣艦隊旗艦赤城號被擊沉後,以長良號為旗艦。後參加第一次所羅門海戰、南太平洋海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等。1943年2月後擔任圖魯克基地的運輸任務,1943年7月15日在新愛爾蘭島卡比延近海觸雷而受損,返回本土修理。

標準排水量:5170噸,滿載排水量:5570噸

總長:162.15米

最大寬度:14.2米

最大航速:36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5000浬

人員編制:438人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7門

76毫米口徑高射炮2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36座

13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槍6座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座(長矛型魚雷)

固定翼九四式水上偵察飛機1架,滑行臺1座,後改為彈射機1座

結局:1944年6月起,奉命向沖繩島多次運送陸軍防禦部隊。1944年8月7日遭到美軍潛艦鳴魚號的魚雷攻擊,起火爆炸,沉沒在九州天草西方十海里處海域。

2、五十鈴號(Isuzu)輕型防空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志摩半島附近的山嶽為源頭,經伊勢神宮流入伊勢灣的五十鈴川(河)命名。由於五十鈴川(河)流經祀奉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被稱為“聖川”。1920年8月10日浦賀造船廠開工,1921年10月29日下水,1923年8月15日竣工。1944年進行戰時防空巡洋艦改裝。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西南方面艦隊第2南遣艦隊第16戰隊,戰隊旗艦

1942年9月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 戰隊旗艦

1944年9月第六艦隊第31戰隊, 戰隊旗艦

1944年10月24日第1機動部隊第4航空戰隊

1945年1月10日西南方面艦隊第五艦隊第31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香港攻略作戰、中途島海空戰、瓜納爾卡納爾島安德森機場夜間炮擊戰。 1942年11月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受傷。1943年6月擔任中部太平洋地區的護送運輸任務,在卡比延水域觸雷,及美軍艦載機的攻擊再度重創,返回本土修理。1944年9月在參加萊特灣海戰中,率領了八艘驅逐艦負責航空母艦的防空護衛任務,1944年11月19日在馬尼拉灣外海被美軍潛艇攻擊遭受重創,停泊在泗水港修理到1945年4月。

標準排水量:5170噸,,改裝後:6260噸

總長:162.15米,改裝後:152.4m

最大寬度:14.2米,改裝後:14.17m

最大航速:36節,改裝後:34.5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5000浬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7門

76毫米口徑單裝高射炮2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36座

13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槍6座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座(九三式酸素長矛型魚雷)

固定翼九四式水上偵察飛機1架,滑行臺1座,後改為彈射機1座

改裝後:

拆除140毫米口徑主炮7門

新增127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炮6門

新增25毫米口徑三聯裝高射機關炮11座

新增25毫米口徑單裝高射機關炮5座

新增雷達和聲納設備

拆除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6座

結局:1945年4月7日在進行運輸陸軍部隊任務時,遭受美軍潛艇鮭魚號和牛鼻鱝號的攻擊,沉沒於印度尼西亞巴哇島北部海域。

3、名取號(Natori)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奧羽山脈為源頭,經名取市,在仙台市東南流入太平洋的名取川(河)命名。1920年十二月十四日在三菱長崎造船廠開工,1922年二月十六日下水,1923年九月十五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三艦隊下的第5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1942年7月西南方面艦隊第2南遣艦隊第16戰隊,戰隊旗艦

1944年6月東南方面艦隊第八艦隊第3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1937年協助陸軍進行中國上海作戰、杭州灣登陸作戰。參加陸軍對於法屬印度支那的佔領行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菲律賓攻略作戰、馬來攻略戰和巴達維亞海戰。1942年5月後負責東印度洋海域執勤任務。1943年1月9日,遭受到盟軍潛艦和轟炸機的攻擊,艦尾炸斷,返回本土舞鶴軍港修理。1944年6月參加馬里亞納海戰,後負責在帛琉到馬尼拉之間的護送運輸任務。

標準排水量:5170噸,滿載排水量:5570噸

總長:162.15米

最大寬度:14.2米

最大航速:36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5000浬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7門

76毫米口徑高射炮2門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座(九三式酸素長矛型魚雷)

固定翼九四式水上偵察飛機1架,滑行臺1座,後改為彈射機1座

結局:1944年8月18日在執行馬尼拉至帛琉護送運輸任務的途中,遭到美軍潛艇魴魚號的魚雷攻擊,左舷艦橋下的鍋爐被命中,產生爆炸。最終沉沒於菲律賓薩馬島東方海域。

4、由良號(Yura)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丹波高地北方為源頭,向西流入日本海的由良川(河)命名。是太平洋戰爭中第一艘喪失的長良級輕型巡洋艦。1921年5月21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922年2月15日下水,1923年3月20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南方派遣艦隊第5潛水戰隊,戰隊旗艦

1942年2月第一艦隊第3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1942年6月第二艦隊第4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1937年和1938年協助陸軍進行中國上海作戰、杭州灣登陸作戰和廣東登陸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馬來攻略作戰、爪哇攻略作戰、巴達維亞海戰、北蘇門達臘攻略作戰和安達曼群島攻略作戰。1942年4月返回佐世保港。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空戰。1942年8月參加對瓜納爾卡納爾島安德森機場夜間炮擊戰。

船舶性能數據同長良號

結局:1942年10月25日在所羅門群島的因迪斯彭瑟海峽東方海域遭到美軍潛艇的魚雷攻擊,喪失航行能力,由日軍驅逐艦春雨號和夕立號發射魚雷擊沉。沉沒於所羅門群島拉莫斯島南部海域。

5、鬼怒號(Kinu)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群馬縣至厚木縣白根山北方的鬼怒川(河)命名。1921年1月17日在神戶川崎造船廠開工,1922年5月29日下水,1922年11月10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南方派遣艦隊第4潛水戰隊,戰隊旗艦

1942年7月西南方面艦隊第2南遣艦隊第16戰隊

戰史: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馬來攻略作戰、文萊攻略作戰。1942年3月在爪哇攻略作戰中受創。參加新幾內亞和所羅門海域作戰。1943年6月在摩加薩被美軍航艦載機擊傷。1944年參加運送陸軍部隊前往新幾內亞的任務,1944年6月由菲律賓運送陸軍海上機動部隊到新幾內亞。1944年8月擔任馬尼拉至帛琉護送運輸作戰任務。

船舶性能數據同長良號

結局:1944 年10月26日在蘇祿海遭到美軍航空母艦編隊艦載機攻擊,被直接命中三枚炸彈, 沉沒於馬斯巴特島西南海域。

6、阿武隈號(Abukuma)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福島縣白河市西方和宮城縣南部流入太平洋的阿武隈川(河)命名。因為關東大地震造成浦賀造船廠嚴重損害,本艦是長良級最晚竣工的。1921年12月8日在浦賀造船廠開工,1923年3月16日下水,1925年5月26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一艦隊第1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1942年6月東北方面艦隊第五艦隊第1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1944年10月第2游擊隊第1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1935年10月在進行夜間演習訓練時與北上號輕型巡洋艦發生碰撞,造成艦首被切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是唯一直接參加突襲珍珠港機動部隊的輕型巡洋艦,擔任警戒護航任務。1942年2月轉戰南洋,參加了俾斯麥群島攻略戰,爪哇島攻略戰和印度洋作戰。1942年6月加入北方的第五艦隊,參加阿留申群島的攻略作戰。1943年3月26日參加阿圖島海戰。1943年7月參加吉斯卡大撤退。

船舶性能數據同長良號

結局:1944年10月25日萊特灣海戰中,在蘇里高海峽遭受美軍魚雷快艇PT-137的魚雷攻擊而受損,26日在撤退途中遭遇美軍艦載機攻擊,沉沒於內格羅斯島西南近海水域。

四、夕張級:該級別1艘

在二戰日本海軍中,唯一用與北海道有關聯的名字命名的軍艦也只有夕張號一艘。夕張號沒有同型艦,由造船將軍平賀讓主持設計並監造,屬於技術實驗性巡洋艦。與其他輕型巡洋艦不同的是其魚雷發射管都佈置在艦身主甲板中線上,方便兩舷側靈活運用;炮塔配置方式也十分獨特,艦橋前的三門炮從艦首算起是單裝和雙聯裝,雙聯裝炮的高度較高,而艦身後部主炮的配置和前部對稱,並在雙聯裝主炮前面設有防波板。至於巡洋艦搭載的水上偵察飛機因甲板空間狹小,只能取消。

夕張號(Yubari)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北海道中部的夕張山脈為源頭,向西與石狩川交匯的夕張川(河)命名。1921年6月5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923年3月5日下水,1923年7月31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四艦隊第6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1942年8月第八艦隊第6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威克島的攻略作戰,卻損失了麾下兩艘驅逐艦疾風號和如月號。之後,轉戰南洋,參加協助陸軍對新不列顛島臘包爾登陸作戰、新幾內亞拉埃和薩拉摩亞的登陸作戰。1942年8月參加第一次所羅門海戰,在其他日軍艦艇配合下近距離發射魚雷,擊沉美軍重型巡洋艦文森斯號。9月4日在隆加灣擊沉三艘盟軍運輸船。雖說在南方水域作戰表現不俗,但主要是擔任向各守備駐軍基地運送部隊和給養的護航任務。

標準排水量(設計):2890噸,滿載排水量:3587噸

總長:138.99米

最大寬度:12米

最大航速:35.5節

最大航續力(設計):14節/時5000浬,完成:14節/時3300浬

人員編制:350人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雙聯裝主炮2座

140毫米口徑單聯裝主炮2座

76毫米口徑單裝高射炮1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12座

13毫米口徑高射機關槍21挺

610毫米口徑雙聯裝次裝填魚雷發射管2座

結局:1944年4月27日在向帛琉群島運送軍需返回途中,被美軍大翻車魚號潛艇的魚雷擊中,造成重傷,28日沉沒於帕勞群島海域

五、川內級:該級別3艘

八八艦隊中原計劃建造8艘川內級輕型巡洋艦,但由於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取消了其中5艘艦的建造計劃,而剩下來的就是川內級的這3艘。是長良級的改進型。作為水雷戰隊的旗艦,配有魚雷射擊引導的水上觀測機和彈射器,主炮增加到7座,裝備了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九三式酸素魚雷。

1、川內號(Sendai)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九州山地為源頭,向西流經鹿兒島縣和川內平原後,流入中國東海的川內川(河)命名。1922年2月16日在神戶川崎造船廠開工,1923年10月30日下水 ,1924年4月29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一艦隊第3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1937年協助陸軍進行中國上海作戰、杭州灣登陸作戰。1940年擔任第1護衛艦隊旗艦,參加支持陸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行動。1941年2至3月參加對華南方面的海上封鎖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支持馬來西亞攻略作戰。1942年6月在中途島戰役中隸屬聯合艦隊主力艦隊。1942年8月開進所羅門海域,護衛運輸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登陸部隊。1942年11月參加第三次所羅門海戰。隨後進駐圖魯克島,擔任對所羅門海域諸島的支持作戰。1943年11月參加布干維爾海戰。

標準排水量:5195噸,滿載排水量:7100噸

總長:162.46米

最大寬度:14.2米

最大航速:35.3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5000浬

人員編制:450人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7門

76毫米口徑高射炮2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44座

13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槍6座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8座(長矛型魚雷)

固定翼九四式水上觀測飛機1架,彈射器1座

結局:1943年11月2日在布干維爾海戰中遭到美軍11艘軍艦艦炮和魚雷的猛烈集中攻擊,引發火災爆炸,沉沒於所羅門群島布干維爾島阿古斯塔帝王灣水域。

2、神通號(Shintsu)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岐阜縣的飛驒山脈為源頭,經富士平原流入富山灣的神通川(河)命名。1922年8月4日在神戶川崎造船廠開工,1923年12月8日下水,1925年7月31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1937年協助陸軍進行中國上海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菲律賓攻略作戰、萬鴉老攻略作戰和泗水海戰。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隸屬護衛艦隊。1942年8月在東所羅門海域作戰中,擔任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部隊運輸船的護衛任務,並在8月25日遭到美軍艦載機的攻擊負傷。1943年1月參加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日軍撤離作戰。1943年7月參加了科隆邦加拉島夜戰。

標準排水量:5195噸,滿載排水量:7100噸

總長:162.46米

最大寬度:14.2米

最大航速:35.3節

最大航續力:14節/時5000浬

人員編制:450人

武器裝備:

140毫米口徑主炮7門

76毫米口徑高射炮2門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44座

13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槍6座

610毫米口徑雙聯裝魚雷發射管8座(長矛型魚雷)。1941年改為四聯裝

固定翼九四式水上觀測飛機1架,滑行臺1座。1934年改為彈射器

結局:1943年7月12日參加科隆邦加拉島海上夜戰中發揮出色,在友軍的協助下,擊傷美軍輕型巡洋艦3艘,擊沉驅逐艦1艘,其自身也遭到盟軍14艘軍艦艦炮的集中攻擊,爆炸沉沒於所羅門群島科隆班加拉北部海域。

3、那珂號(Naka)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厚木縣那須嶽為源頭,流經茨城縣、留貫水戶市、那加湊市,流入鹿島灘的那珂川(河)命名。1922年6月10日在橫濱造船廠開工,1925年3月24日下水,1925年11月30日竣工。由於關東大地震,即將下水的那珂號,在船臺上燃起大火,結構嚴重受損,最後只能解體重新建造,其下水和竣工時間要比同型艦晚許多。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二艦隊第4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1943年4月第四艦隊第18戰隊

戰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菲律賓攻略作戰。在1942年2月27日的泗水海戰中與重型巡洋艦隊協作,擊沉荷蘭輕型巡洋艦爪哇號和德•勒伊特號。1942年4月1日在聖誕島附近遭到美軍潛艇的魚雷攻擊,受到重創。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修理,重新返回戰場,在中太平洋諸島從事的護航運輸任務。

船舶性能數據同川內號

結局:1944年2月17日在圖魯克大空襲中,被美軍航空母艦邦克山號和考佩斯號艦載機的航空魚雷擊中艦首,艦身前部斷裂,隨即沉沒於圖魯克西南海域。

六、香取級:該級別3艘,訓練艦

由於該級艦主要設計為訓練用途,艦面佈置顯得簡單,空間較大,方便學員進行實習操作。由於建造時間較晚,日本海軍巡洋艦的設計已經相當成熟,其艦載武器的技術性能要比先前建造的輕巡洋艦有所提高,佈置也更合理。其艦橋比較高大威武,頗具現代感。由於不以作戰為主要任務,構造、性能與當時日本海軍用作水雷戰隊旗艦的輕型巡洋艦有很大差異,作為訓練艦,該級艦火力配備較弱,只裝備4門5.5英寸(150mm)火炮,動力採用蒸氣機和柴油機混合方式。因輸出馬力太小,航速僅18節而被美軍戲稱為“自殺機器”。

香取號和鹿島號訓練艦屬於日本海軍在1937年年度建造補充計劃,香椎號訓練艦屬於1938年年度建造補充計劃追加艦,1941年年度臨建造補充計劃又追加4號艦橿原號訓練艦。由於不屬於戰時急需船隻,橿原號訓練艦在1941年開工後3個月即停建解體。

1、香取號(Katori)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日本著名的香取神社命名。1938年8月24日在三菱重工橫濱造船廠開工,1939年6月17日下水,1940年4月20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六艦隊,艦隊旗艦

戰史:1941年12月5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到達馬紹爾群島的誇賈林環礁。1942年1月協助陸軍部隊在臘包爾和卡維恩登陸作戰。1942年2月美軍第8特混艦隊艦載機攻擊誇賈林環礁和沃特傑島,遭受攻擊損傷,返回日本橫濱修理。8月再次返回橫濱接受改裝。1943年3月26日回到橫濱進行檢修,於5月11日返回特魯克。

標準排水量:5890噸,滿載排水量:6280噸

總長:133.4米,水線長:123.5米

最大寬度:15.95米

最大吃水:5.75米

裝甲:甲板19~50毫米,舷側25毫米,主炮炮塔25毫米

設計航速:18節,巡航速度12節

最大續航力:12節/9000海里

人員編制:315人

學員編制:275人

武器裝備:

150毫米口徑單裝主炮4座

140毫米口徑單裝副炮2座

25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炮30座

13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機關槍8座

533毫米口徑四聯裝次裝填魚雷發射管4座

固定翼九三式水上偵察飛機1架,彈射機1座

結局:1944年2月17日在圖魯克遭到美軍航空母艦勇猛號艦載機空襲中受重創,又被美國重型巡洋艦明尼波利斯號、新奧爾良號和驅逐艦布勞福德號、伯恩斯號的艦炮集中打擊,沉沒於圖魯克北水道外西北35海里處海域。全艦300多官兵無人生還。

2、鹿島號(Kashima)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日本著名的鹿島神社命名。鹿島號是少數倖存到戰後的聯合艦隊大型戰艦之一。1938年10月6日在三菱重工橫濱造船廠開工,1939年9月25日下水,1940年5月31日竣工。是日本海軍在戰時進行了3次改裝的軍艦。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第四艦隊第18戰隊,艦隊、戰隊旗艦

1944年1月江田島海軍學校的專用訓練艦

1944年9月第2航空艦隊

1945年1月第1護衛艦隊第102中隊,旗艦

1945年7月第1護衛艦隊

戰史:1941年12月8日至23日參加威克島和關島登陸攻略作戰。1942年1月協助陸軍部隊在臘包爾和卡維恩登陸作戰。7月返回到吳港接受改裝。1943年4月再次回到吳港進行檢修,於5月返回特魯克。8月27日離開特魯克基地,增援被美軍威脅的吉爾伯特群島和馬紹爾群島。1943年11月返回吳港,並被重新劃為訓練艦。1944年7月11日參加緊急運送第2航空艦隊人員增援臺灣的任務。1945年2月在中國舟山海域執行反潛任務。5月19日在對馬海峽中間西側與大進丸號貨船相撞,致使後者沉沒。鹿島號的燃油艙也在碰撞中破損,燃油瀉出並起火燃燒。7月在舞鶴海域執行巡邏任務。

1942年7月26日在吳港接受改裝。

拆除127毫米雙聯裝艦炮2座,增加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

1943年11月25日在吳港接受改裝

1944年12月20日進行的最大一次改裝

滿載排水量達到6720噸,人員增至375人

拆除533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2座,增加127毫米八九式雙聯裝艦炮2座

增加25毫米三聯裝高射機關炮4座

增加25毫米單裝高射機關炮18座

新增22式對海搜索雷達1座、13式對空搜索雷達1座

新增2式紅外通信設備2臺、水中聽音器和聲吶

增強彈藥庫裝甲防護能力,厚度達100毫米

在後甲板加裝了4具深水炸彈發射器和2條深水炸彈投擲軌

船舶其他性能數據同香取號

結局:戰後,鹿島號被美軍俘獲,9月中旬拆除武器裝備和裝甲,10月5日除籍。10月開始擔任接運在海外投降的日軍官兵回國的任務。至1946年11月12日共接運5800名前日軍官兵回國。1947年6月15日在川南重工香燒島船廠完成解體。

3、香椎號(Kashii)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日本著名的香椎神社命名。1940年5月30日在三菱重工橫濱造船廠開工,1941年2月14日下水,1941年7月15日竣工。是日本海軍在戰時一年半時間內進行了3次改裝的軍艦。

戰時隸屬:1941年12月南方特遣艦隊,艦隊旗艦

1942年3月第2護衛隊,旗艦

1942年4月第1南方特遣艦隊,艦隊旗艦

1942年12月返回吳港,劃為訓練艦

1944年5月國內護衛艦隊第1水面護衛隊群,旗艦

1944年9月國內護衛艦隊第5水面護衛隊群,旗艦

1944年12月國內護衛艦隊第1水面護衛隊群,旗艦

戰史:1941年12月5日從越南金蘭灣出發,護送運載日本陸軍第143聯隊1000名官兵的7艘運輸船,於12月8日在泰國西南部克拉地峽登陸。13日護送運載第2批進攻馬來半島的日軍39艘運輸船離開金蘭灣,16日在泰國南部宋卡、北大年、班東等地登陸。隨後,又護送5艘運輸船在馬來半島的哥打巴魯登陸。28日護送第3批進攻馬來半島的日軍在曼谷登陸。1942年3月護送日軍船隊在印尼沙璜、蘇門答臘等地登陸。25日率第2護衛隊護送運載日本陸軍第56師團的32艘運輸船在緬甸首都仰光登陸。4月由新加坡護送運載日本陸軍第18師團的46艘運輸船到檳榔嶼。從1942年7月到1943年1月,以新加坡為基地,在丹老、仰光、安達曼島、三寶顏、檳榔嶼、金蘭灣、香港、臘包爾、達沃、巨港、日裡港、實武亞港、巴達維亞等地執行護衛、運輸和警戒任務。1943年8月29日由蘇門答臘島前往沙璜途中,遭到英軍三叉戟號潛艇攻擊。該艇向香椎號發射了8枚魚雷,但全部失的。1944年7月13日護送HI-69船團前往馬尼拉。9月13日護送HI-74船團的5艘油船從新加坡駛回門司港。返航途中,遭到美軍多艘潛艇的襲擾,損失慘重。12月10日護送HI-85船團離開門司港前往臺灣高雄。30日護送HI-86船團(4艘油船、6艘貨船)離開新加坡前往越南。

1943年1月16日在新加坡進行檢修和改裝,安裝潛艇探測裝置。

1944年3月25日在吳港改裝為反潛巡洋艦。

拆除533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2座,增加127毫米雙聯裝艦炮2座

加裝了25毫米三聯裝高射機關炮4座(總數達20門)

新增21式對空搜索雷達1座、水中聽音器和聲吶

對彈藥庫進行裝甲強化,厚度達300毫米

在後甲板加裝了4具深水炸彈發射器和2條深水炸彈投擲軌

1944年6月在吳港進行改裝。

新增25毫米單聯裝高射機關炮10座

新增22式對海搜索雷達1座。

船舶其他性能數據同香取號

結局:1945年1月12日,香椎號由新加坡前往越南途中,在南中國海遭到美軍航空母艦挨塞克斯號、提康德羅加號、蘭利號和聖賈辛託號的艦載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的集中攻擊,右舷被一枚航空魚雷擊中,2顆重磅炸彈直擊彈藥庫,引起大爆炸,沉沒于越南歸仁港父子島東方5浬海域。全艦人員(包括搭載陸軍官兵在內)621人死亡,19人倖存。

七、阿賀野級:該級別4艘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是日本1939年年度的艦船補充計劃中建造的新型輕型巡洋艦,是日本在大戰中建成的最新一級輕巡洋艦,速度快,水雷戰能力強,其用途是水雷戰隊旗艦。

1、阿賀野號(Agano)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尾瀨原的只見川和數條支川為源頭,經會津盆地交匯流入日本海的阿賀野川(河)命名。1940年6月18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941年10月22日下水,1942年10月31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2年12月月第三艦隊第10戰隊, 戰隊旗艦

戰史:在中途島海戰後竣工服役即加入圖魯克島基地,參加新幾內亞韋瓦克攻略作戰和新不列顛島臘包爾周邊的運送護航作戰。1943年11月參加布干維爾海空戰,在臘包爾遭到美軍機動部隊艦載機空襲中,身中一枚炸彈和一枚魚雷,重創後被能代號輕型巡洋艦拖曳返回圖魯克島基地進行應急修理。

標準排水量:6652噸,滿載排水量:8534噸

總長:174.5米

最大寬度:15.2米

最大航速:35節

最大航續力:18節/時6000浬

武器裝備:

152毫米口徑雙聯裝主炮6門

127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炮4門

25毫米口徑三聯裝高射機關炮61門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次裝填魚雷發射管2座(長矛型魚雷)

固定翼零式水上偵察飛機2架,彈射機1座

結局:1944年2月17日在返回本土修理途中, 遭到美軍潛艇鰩魚號的魚雷攻擊,被擊中4枚魚雷,沉沒於圖魯克島北方約160海里處水域。

2、能代號(Noshiro)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巖手縣西北的米代川為源頭,經橫斷奧羽山脈和能代平原流入日本海的能代川(河)命名。1941年9月4日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1942年7月19日下水,1943年6月30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3年7月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 戰隊旗艦

1944年6月第1機動艦隊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1944年10月第1游擊隊第1部隊第2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1943年11月參加陸軍對布干維爾島的登陸作戰。1944年1月在新幾內亞東北部的卡比延港遭到到美軍飛機的攻擊,輕傷。1944年6月參加馬里亞那大海戰。1944年10月在萊特灣大海戰中編入慄田健男中將指揮的第1遊擊艦隊,參加了25日的薩摩島海戰,在當日炮擊美國護衛航空母艦的戰鬥中表現優異,同時也被炸彈擊傷。

船舶性能數據同阿賀野號

結局:1944年10月26日薩摩島海戰後,向西返航時,在菲律賓班乃島西北海域遭到美軍航空母艦考佩斯號和黃蜂號艦載機的攻擊,直接命中三枚炸彈和一枚航空魚雷。27日又遭到美軍航空母艦大黃蜂號艦載機的攻擊,沉沒於聖貝納迪諾海峽水域。

3、矢矧號(Yahagi)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木曾山脈的南部源頭與足助川交匯,經岡崎平原流入知多灣的矢矧川(河)命名。現為矢作川。1941年11月11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942年10月25日下水,1943年12月29日竣工。

戰時隸屬:1944年3月1日第一機動艦隊第三艦隊第10戰隊,戰隊旗艦

1944年10月24日第1游擊隊第2部隊第10戰隊,戰隊旗艦

1944年11月15日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1945年4月6日第1遊擊部隊第2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服役後即參加馬里亞納海戰。在薩摩島海戰中遭受輕傷,返回文萊錨地。1944年11月擔任對薩摩島的運輸護航作戰。護送損傷的戰列艦大和號、金剛號和長門號返回本土,並至吳港修理。1945年4月美軍進行沖繩島戰役,參加以超級戰列艦大和號與第2水雷戰隊為主的天一號作戰“自殺”特攻艦隊。

船舶性能數據同阿賀野號

結局:1945年4月6日特攻艦隊由德山灣起航,4月7日艦隊遭受美軍艦載機多次攻擊,艦身命中8枚航空魚雷,直擊炸彈20枚,隨超級戰列艦大和號一起沉沒於長崎西南160千米、鹿兒島以西160千米海域。

4、酒勾號(Sakawa)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靜岡縣富士山東麓為源頭,流入相模灣的酒勾川(河)命名。1942年11月21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944年4月9日下水,1944年11月30日竣工。是日本海軍最後1艘建造完成的軍艦。

戰時隸屬:1945年1月第11水雷戰隊,戰隊旗艦

戰史:1945年1月編入現役,停泊在吳港待命。後因美軍的頻繁,轉移到舞鶴軍港,直至戰爭結束。該艦是唯一在戰爭中未參加任何海空戰且毫髮無傷的輕型巡洋艦(菊花艦)。

標準排水量:6652噸,滿載排水量:8534噸

總長:174.5米

最大寬度:15.2米

最大航速:35節

最大航續力:18節/時6000浬

武器裝備:

152毫米口徑雙聯裝主炮6門

76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炮4門

25毫米口徑三聯裝高射機關炮10座

25毫米口徑單管高射機關炮18門

610毫米口徑四聯裝次裝填魚雷發射管2座(長矛型魚雷)

固定翼零式水上偵察飛機2架,彈射機1座

結局:戰後被美軍接收。於1946年7月2日在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作為海上原子彈爆炸試驗靶艦,重創25小時後沉沒。

八、大澱級:該級別1艘

大澱級是海軍中最大的一級輕巡洋艦。設計思路是作為能擔任潛艇或飛機攻擊集群的旗艦。日本海軍在1939年年度的第4次艦船補充計劃中預計建造6艘新型的輕巡洋艦,其中2艘就是潛水戰隊旗艦大澱級。作為潛水艦隊旗艦, 其擁有強大的通訊能力,雖然減少了魚雷攻擊能力和火炮攻擊能力,但在防空能力上強於任何一艘日本巡洋艦。日本海軍預計建造2艘大澱級輕型巡洋艦,但是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等原因,2號艦仁澱號的建造計劃被迫放棄,使極具特色的大澱級輕型巡洋艦隻有1艘。是唯一擔任過聯合艦隊旗艦的巡洋艦。

大澱號(Oyodo)輕型巡洋艦

日本二戰輕型巡洋艦

以宮崎縣都城盆地附近為源頭,與數條支流交匯後流入日向灘的大澱川(河)命名。1941年2月14日在吳海軍造船廠開工,1942年4月2日下水,1943年2月28日竣工。

戰時隸屬:

戰史:竣工服役後一直在內海執行訓練任務。1943年8月南下臘包爾,擔任東南中太平洋海域的運輸任務。1944年5月擔任聯合艦隊旗艦,停泊在千葉縣木更津外海,將飛行機庫內部改裝成為艦隊司令部。1944年10月聯合艦隊司令部轉移到神奈川縣的日吉。同時解除大澱號旗艦職務,按捷一號作戰部署劃歸隸屬第1機動部隊。10月24日在萊特灣大海戰中,第1機動部隊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4艘航空母艦相繼沉沒,小澤治三郎司令官登上大澱號率領殘餘艦隻北撤。1944年12月在禮號作戰中突入明多羅島的聖荷西進行炮擊戰,並在途中前往新加坡裝載掠奪物資返回日本本土。1945年後被編入練習戰隊,停泊於吳軍港。

標準排水量:8168噸,滿載排水量:11433噸

總長:192米

最大寬度:16.6米

最大航速:35節

最大航續力:18節/時8700浬

武器裝備:

155毫米口徑三聯裝主炮2座6門

127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射炮4座8門

25毫米口徑三聯裝高射機關炮52座

固定翼零式水上偵察飛機6架,大型彈射機1座

結局:1945年3月19日美軍艦載機對日本吳軍港進行大規模空襲,遭受重創燃燒。1945年7月24日和28日的美軍空襲中,在吳軍港江田島錨地被列剋星敦號的艦載機直接命中數彈後傾覆坐沉海底。戰後被打撈,1948年8月1日解體

另有橿原號、仁澱號和八丈號3艘艦由於種種原因,未列入輕型巡洋艦序列。

關於輕型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驅逐艦的航速快、靈活性和魚雷攻擊等特點,並具備海戰中衝鋒陷陣能與大型戰艦近戰夜戰死拼硬磕的能力,深受各國海軍認可,發展前景樂觀。如果要將完全由驅逐艦主導的魚雷攻擊艦隊組成一個有效的獨立作戰單位,就必需要有旗艦來統一領導指揮,用驅逐艦作為旗艦,狹小的空間無法容納其指揮系統,而且在艦與艦、艦與陸通訊方面和海空中遠程偵察能力方面都明顯不足,如果採用當時的裝甲巡洋艦作為旗艦,其航行和戰鬥航速將會嚴重製約整個艦隊的行動。英美海軍一直在尋求一種全新艦種能夠擔任魚雷攻擊艦隊的旗艦,新興艦種輕型巡洋艦就是在此情形下誕生。而從各種性能指標上看,輕型巡洋艦非常適合擔任魚雷攻擊艦隊的旗艦。

當時各國對輕型巡洋艦的定義是:撤除了裝甲巡洋艦舷側和石炭庫的裝甲,航速較快,配備魚雷發射裝置,具備完善的旗艦設施、通信溝通能力和海空中遠程偵察能力等。

關於水雷戰隊

也稱魚雷攻擊艦隊。以配有完善的通信設備和水上偵察飛機的輕型巡洋艦作為旗艦,下轄二至四個驅逐艦隊,每個驅逐艦隊配屬三艘至四艘不等的驅逐艦,形成一個獨立的海上作戰集群。二戰前各國海戰的主導思想是大艦巨炮的海上決戰,水面魚雷攻擊戰多以驅逐艦為主,其戰術是在主力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的炮火或趁夜幕掩護下快速接近敵主力戰艦,抵達其魚雷有效攻擊距離內發射魚雷。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依然遵循大艦巨炮理念,水面魚雷攻擊戰稍有斬獲。但隨著海空戰特別是制空權的喪失,戰績顯赫令人生畏的長矛型魚雷也未能挽回聯合艦隊的潰敗。日本海軍只得改變水雷戰隊用途,部分戰隊暫時脫離主力艦隊,作為護航或運輸的獨立編隊,加之盟軍潛艇騷擾猖獗,一部分用作反潛戰。

關於九三式酸素(氧氣) 長矛型魚雷

與通常的533毫米口徑機械動力魚雷不同,該魚雷口徑達610毫米,以高壓氧氣為動力,最大射程4萬米,與戰列艦406毫米口徑主炮的有效射程相當,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魚雷之一。日本海軍評估後認為,九三式酸素(氧氣動力)魚雷性能天下第一,爆炸破壞力極大,其戰力是英美常規魚雷的兩三倍以上。期望值如此之高,於是在新建造或改裝的巡洋艦、驅逐艦上普遍裝備該型魚雷發射器,希望以這種高性能魚雷與盟軍主力艦隊對決。極具代表性的北上號和大井號輕型巡洋艦,改裝時撤除舷側甲板上的一切物件,並鋪設加寬了向外伸張出的甲板,在其兩舷共安裝了610毫米口徑四聯裝魚雷發射管10座合計40門,每舷側5座20門,單舷側魚雷的打擊能力是整整20枚長矛型魚雷,這是其他艦艇無法比擬的,這樣的配置在世界海戰史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但日本海軍島風級驅逐艦的舷側魚雷攻擊能力也不含糊,其3座五聯裝魚雷發射管全都安裝在船舶中線上,左右舷任意轉換,可同時齊射15枚長矛型魚雷。作為驅逐艦,能夠具備如此驚人的攻擊力,絲毫不遜大型戰艦。但是,在太平洋戰爭中,配備該裝置的水雷戰隊大多發揮不是太理想,遠遠低於日本海軍的期望值。而北上號和大井號輕型巡洋艦改裝忙乎了一大頓,最後連發射魚雷的機會都沒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