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徐克 成龍 鄧等等 許鞍華 墨笑者 墨笑者 2017-08-02

大家好!上期講到香港電影功夫片的高潮,由於李小龍的隕落而逐漸衰敗。

今天我們就接下去講之後的電影旅程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這三位我想熟悉香港電影的觀眾朋友們應該都認識。他們就是有名的許氏兄弟--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因此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說起功夫喜劇,相信大家跟我一樣,都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李小龍之後的功夫巨星成龍。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成龍,1954年4月7日生於香港中西區,祖籍安徽蕪湖,國家一級演員,大中華區影壇和國際功夫影星。他擅長功夫片,電影的諧趣風格及袁和平設計的活潑靈巧兼具雜耍性的武術動作,其主演的電影全球總票房已經超過200億元。

1975年,新天地公司成立,簽了成龍,安排他拍一兩部片,分別為《廣東小老虎》以及《北派功夫》。但票房慘淡。後來陳自強投入羅維在香港的電影公司工作。推薦成龍給羅維,成龍替羅維拍攝的是大製作的古龍作品,少林系列(《少林木人巷》)但都不得志,在拍攝《少林門》時被打致完全失去知覺。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1978年,吳思遠計劃拍《蛇形刁手》便向羅維借成龍來拍,接著《醉拳》二部諧趣功夫喜劇,把成龍活潑精靈的動態表露無遺。《醉拳》走紅後,羅維放手讓成龍自編自導自演了《笑拳怪招》,取得不錯的成績。這時多家影業公司向成龍發出加盟邀請,最終嘉禾公司勝出。

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李翰祥

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臺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許鞍華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餘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臺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樸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蕩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棄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減至最低,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時間來到了80年代。80年代的經典電影實在太多了,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經典一點的電影。

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臺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

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說起英雄本色,這部片子算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這部片子也突出了當時香港電影的主要特徵:趕時間,飛紙仔,特別是續集。1986年《英雄本色》創了票房紀錄,於是1987年徐克開始拍攝續集,徐克讓吳宇森帶領周潤發、石天去美國拍攝,自己則指導狄龍、張國榮演出香港的部分,並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宇森在美國導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續集》根本沒有劇本,只有故事大綱,然而影片上映時卻仍然斬獲了2200萬票房。《英雄本色》及續集的票房大旺,惹動了向氏兄弟找麥氏兄弟跟風拍攝黑幫英雄片。

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

,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紮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蹟》,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殭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香港電影發展史二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儘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好了,本期就到這

下期我們致敬林正英先生的殭屍先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