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周亞夫之風”的曹魏大將,關羽的好友,卻在最終打敗關羽

三國良將系列之徐晃(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建安十五年(210),幷州發生叛亂,叛軍以大陵縣為中心並影響太原郡多地。徐晃隨夏侯淵到太原平叛,先拔出周邊二十多座據點,再圍攻大陵,將叛亂首要分子商曜斬首。

徐晃重大事件之三——關中獻奇策

建安十六年(211年),涼州、關中地區馬超、韓遂等共計十路諸侯組成聯軍約十餘萬人,據守潼關抵抗曹操。曹操安排徐晃帶兵到汾陰駐紮,以安撫河東郡。曹操知道徐晃的故鄉楊縣也在河東郡,所以預先賜給牛和酒,讓徐晃回家祭奠先人。看得出曹操對徐晃非常關照,體現了曹操體貼下屬的一面。

曹操到達潼關後,也把調徐晃調了過來,並向徐晃徵詢擊破敵軍良策。徐晃答道:“主公親率大軍到此,而叛軍並未分兵把守蒲阪津,可見他們沒什麼謀略。如果給在下一支精兵悄悄渡過蒲阪津,為大軍渡河作準備,這樣我們可以繞過潼關,從敵人中間截斷,這樣潼關的叛軍將被我們包圍,必能擒獲賊首。”曹操非常贊同,撥給徐晃、朱靈四千人,從蒲阪津渡過黃河。

徐晃等剛剛到達對岸,尚未建好營寨,就被關中聯軍察覺。當天夜裡,樑興率五千多人進攻曹軍,被徐晃、朱靈擊退,成功保住了灘頭陣地。這樣一來曹操的主力部隊也陸續從蒲阪津渡黃河,出現在潼關身後。

被稱“周亞夫之風”的曹魏大將,關羽的好友,卻在最終打敗關羽

有人可能發現,渡一次河怎麼就能出現在敵軍身後?實際上不是一次,而是三次。

在許褚篇筆者曾介紹過,黃河是呈“幾”字形走向,在幷州、關中地區有一段是南北流向,過潼關改為東西流向,渭水在這裡流入黃河。曹操在潼關以東,若要繞過潼關防線需先向北渡黃河,再向西渡黃河,再向南渡渭水。這向西的一次,需要從蒲阪津渡河。徐晃朱靈的四千人先期渡過蒲阪津時,曹操也同時向北渡黃河。

“幾”字形的右側都是曹操控制區,而渭水寬度和流速自然比黃河差得多,渡口遠比黃河多,所以經過蒲阪津這第二次渡河,第三次也就是渡渭水就沒什麼困難了。除曹操在第一次北渡時被馬超追殺出現險情外,第二次西渡、第三次南渡在徐晃帶領的先頭部隊良好表現下進行得很順利。

本來樑興的五千人如果先期佔據灘頭,曹軍再渡河基本上就不可能了,但正因徐晃獻奇策,搶先渡河,並在人數劣勢下擊退樑興,才使曹操整個計劃得以實現,此戰徐晃立下頭功。

前面說過,渡渭水難度不大,曹軍採取疑兵之計,使關中聯軍不知道曹軍到底要在哪裡渡河,然後趁夜將許多船隻從黃河駛入渭水,聯成浮橋,先鋒部隊迅速到達南岸。

但和蒲阪津一樣,先頭部隊也需要紮營,河邊卻沒有材料。渭水南岸不像樑興那麼好對付,而是聯軍的主力馬超等人。在聯軍的不斷騷擾中,營寨根本沒法建好。老天這時幫了曹操,這天氣溫驟降,曹軍連夜用河中的水和沙子澆築起一座冰凍的城池,以此為依託曹操大軍不斷南渡,最終擊潰了馬超、韓遂。

建安十七年(212),徐晃跟隨夏侯淵平定盤踞關中地區隃麋縣、汧縣等地的氐人,兩人分別進兵,打到涼州安定郡會師。曹操還鄴後,又派徐晃與夏侯淵平定鄜縣、夏陽縣的殘餘反抗勢力,斬殺樑興,招降人口三千多戶。

建安二十年(215)七月,徐晃隨曹操征討張魯,曹操順便派徐晃到周邊山區巡視,收降許多山上的氐人,徐晃因此遷為平寇將軍。

被稱“周亞夫之風”的曹魏大將,關羽的好友,卻在最終打敗關羽

徐晃重大事件之四——漢中獲假節

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進攻漢中,漢中之戰爆發。這場戰爭由多個戰役組成,前後打了兩年。劉備方派出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等;曹操方則有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等,可謂三國頂級豪華陣容,雙方投入兵力雖無明確記載,但基本勢均力敵。

四月,劉備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率軍阻擊。劉備派出陳式等十營兵力偷襲馬鳴閣,意圖切斷曹軍後方通道。蜀地素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有的地方山巒疊嶂,根本沒有道路,是人工開鑿出狹窄的棧道,以木頭鋪成,一旦損毀將無法通行。馬鳴閣修築有棧道,而且是漢中與關中的咽喉,棧道被毀漢中曹軍將斷絕外界聯繫。徐晃率軍擊退陳式,由於道路狹窄,蜀軍逃跑慌不擇路跳崖而死者極多。在防守漢中的戰爭中徐晃立下大功。

曹操聽說此事甚為高興,賜予徐晃假節,從此徐晃也擁有獨當一面的資格了。曹操在給漢中的曹軍傳去的命令中寫道:“馬鳴閣棧道是漢中的險要咽喉處,劉備想毀掉棧道,斷絕漢中與外界聯繫,以便奪取漢中。徐晃將軍大破敵軍,挫敗賊人的計謀,實在非常了不起啊!”

當然後來的發展我們知道,接下來的戰爭中夏侯淵陣亡,漢中大亂,曹操不得已親征,將漢中守軍全部撤走,劉備成功奪取漢中。但若沒有徐晃在馬鳴閣的神勇表現,失敗將會更早到來,而且嚴重得多。

徐晃作戰,有勇有謀,在關西地區多次戰役中扮演關鍵角色。在襄樊戰役中,徐晃再次扮演救火隊長。

徐晃重大事件之五——襄樊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全取漢中自稱漢中王,劉備集團勢力達到鼎盛。同年夏,關羽率精兵約三萬人北上進攻曹仁,將襄陽、樊城團團包圍。

曹操派大將於禁領七路大軍共三萬人趕來支援,結果突遇暴雨引發洪水,全軍都成了關羽的俘虜,主將於禁投降,大將龐德被斬。關羽威震華夏,聲勢更盛。受此影響北方多地出現叛亂,紛紛響應關羽,曹操委任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都投降關羽,曹操甚至一度打算遷都以避其鋒芒。

在這樣的背景下,駐紮在宛城的徐晃成為第二次救援曹仁的主將。由於誰也沒料想于禁敗得如此快、如此慘,徐晃手下都是剛招募不久的新兵,戰鬥力不高,於是徐晃到樊城北面陽陵坡先穩住陣地,擺出防禦架勢,等待曹操增派援兵。不久徐商、呂建帶領增援部隊趕到,合兵一處。

此時關羽聞訊帶兵北上偃城,阻止徐晃軍南下。得到兵員擴充的徐晃派兵繞著偃城挖塹壕,大有把關羽軍後路切斷的意思。關羽因為孤軍北上,補給線拉得太長,加上南邊襄樊二城還沒有攻佔,陷入兩難境地,最終選擇燒燬營寨向南撤退。

初戰得勝的徐晃沒有急於追擊,而是步步為營,逐漸向南推進。徐晃來到關羽軍樊城外包圍圈僅三丈遠紮下營寨,將書信綁在箭上射到城裡,又暗中挖通地道,與樊城的溝通變得通暢起來。

關羽攻打襄樊後,孫權與曹操就在暗中聯絡,主動向曹操請求結盟,以便偷襲荊州。曹操將孫權來信交給徐晃,命他將書信射入樊城中,城中將士得到書信士氣大振。曹操又派人將信的內容透露給關羽,意圖使關羽孫權死磕,樊城之圍自然就解除了。但關羽猶豫再三,無法確定消息真偽,怕是曹操放出的假消息,沒有撤軍。儘管如此,但顯然城內外雙方的士氣、心理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局勢正朝向有利於曹操軍的方向轉變。

不久,曹操親自來到摩陂,並調遣殷署、朱蓋等共十二營軍隊到徐晃處增援。有了足夠兵力,徐晃開始轉守為攻。關羽軍由於分兵包圍襄陽、樊城,所以此時兵力並不佔優,但大局上自己仍處於攻勢,周邊有利地形均被自己佔據,所以防守起來還是有優勢。

關羽軍以圍頭、四冢兩個據點,與樊城外的部隊正好形成三角形,相互呼應。徐晃先大張旗鼓佯攻圍頭,接著祕密向四冢進攻,關羽率五千士兵前來救援。

兩軍陣前,昔日好友相見,隔著看不見的楚河漢界聊起天。所為英雄惜英雄,多年不見,自然有很多話要說。兩人互相問候,講述分開多年的各自經歷,就像普通的兩個人在閒話家長裡短,絕口不提軍事。聊得差不多了,徐晃下馬轉身對後面的部下們喊道:“得關雲長首級者,重賞黃金一千斤!”關羽還沉浸在與老友的敘舊美好的情景中,猛然間被澆了盆涼水,大為驚訝地問道:“大哥,你這是什麼意思?”徐晃平靜地答道:“這是國家大事。”

在戰場上面對老友也能沉著冷靜,以國家為先的徐晃,相比過於重情義的關羽,心理是佔上風的。畢竟兩軍交戰,不能讓個人情感左右意志。兩人各回本陣,徐晃向關羽發動進攻,關羽退守大營。這座營盤周圍挖有很深的塹壕,外圍設立鹿角多達十重,看來極為難攻。也許正是這樣,關羽才沒有在營外與徐晃決戰,而是退到裡面,打算憑藉工事防禦吧。但徐晃沒有遲疑,幾乎與關羽的退軍一同衝到鹿角里,沒有給關羽做防禦準備的時間,一舉攻破四冢大營,並斬殺關羽部將胡修、傅方。

四冢丟失,戰場主動權就轉移到曹軍一方,關羽只得撤掉樊城的包圍,領兵撤退。

被稱“周亞夫之風”的曹魏大將,關羽的好友,卻在最終打敗關羽

接下來東吳偷襲南郡,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身亡,就不贅述了。襄樊之戰曹劉孫三家都投入重兵,前期關羽包圍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後期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擒殺關羽,都是流傳千古的著名事蹟。而戰役中期,徐晃正面擊退關羽則被這兩次戰鬥的光芒遮蓋。但作為正面戰場兩軍硬碰硬,能夠擊敗蜀漢陣營第一猛將關羽,徐晃確實擁有非常強的能力,可以說是曹營表現最好的將領。

此戰前東吳尚未動作,關羽士氣正盛,襄樊二城局勢危急,正是徐晃臨危受命,才避免曹魏在東吳出兵前就戰敗。徐晃沒有急於救援,而是步步為營,隨著援軍不斷到達兵力增加後才轉守為攻,採用疑兵之計不戰而奪取偃城,見到關羽絲毫不受私交影響,抓住時機突入十重鹿角,一系列精彩表現讓人歎服不已,體現出徐晃良好的大局觀、出色的心理素質,既足智多謀又勇猛異常。

曹操大為高興,據三國志徐晃傳原文,給徐晃的命令中寫道:“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便是成語“長驅直入”的由來。莒、即墨,指的是戰國時燕將樂毅幾乎攻滅齊國,只剩這兩座城沒有攻破。穰苴,姓田,又稱司馬穰苴,是春秋末期齊國軍事家,著有兵書《司馬法》。曹操稱讚徐晃的作戰難度勝過莒、即墨兩城的解圍,軍事造詣超過春秋著名軍事家孫武和穰苴,這當然是誇張的溢美之詞,但也反映出曹操對徐晃的評價之高。

徐晃領軍回到摩陂,早已等在這裡的曹操出城七裡相迎,舉辦盛大酒宴進行慶祝。曹操在席間興致勃勃,舉起酒杯親自為徐晃敬酒,說道:“保全樊城、襄陽,都是將軍你的功勞啊!”

此時援救樊城的各路兵馬都在這裡集結,曹操視察各個軍營。士卒們聽說老大來視察,都離開營盤去圍觀,想一睹曹操的風采。而徐晃的軍營保持整齊,將士都留在原本的駐地沒有亂動。曹操看了感嘆道:“徐將軍真可謂有周亞夫的風範。”周亞夫是西漢名將,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的總指揮。漢文帝曾慰勞軍營,其他軍營將士聽說皇帝來了,都主動放行,全軍迎送,只有周亞夫的部隊不為所動,還要求皇帝的車隊在營內要按照軍中規矩行為。漢文帝大受觸動,甚為讚賞,這便是典故“細柳閱兵”的由來。曹操以此作比,再次高度誇讚了徐晃,自此徐晃比作周亞夫的評價廣泛地流傳開來。

建安二十五年(220)三月,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封徐晃為右將軍,並封以逯鄉侯爵位。

襄樊之戰的影響還在延續,東吳在偷襲荊州得手後,劉備手中上庸等東三郡變成了深入曹魏腹地的突出部。曹丕順勢派夏侯尚與徐晃共同向駐守上庸的劉封發起進攻。徐晃毫無懸念擊敗劉封,拿下上庸。

同年十月,曹丕稱帝,再次封賞群臣,徐晃進封為楊侯。楊縣是徐晃的家鄉,封為楊侯是對徐晃很大的獎賞。這樣徐晃成為了縣侯,也是常規爵位能達到的最高級別。

不久,孫權派陳邵進入襄陽,曹仁與徐晃一同擊敗陳邵,奪取了襄陽。之後徐晃從南部被調到東邊的陽平縣,因其在此鎮守,皇帝改封徐晃為陽平侯。

黃初三年(222)九月,曹丕親率大軍南征東吳。全軍分東中西三路,全面向東吳發起進攻。其中徐晃與夏侯尚統領西路軍向江陵進軍,但遭到東吳守將朱然的頑強抵抗,未能攻下,不勝而還。

黃初七年(226)五月,魏文帝曹丕去世。吳國趁機派左將軍諸葛瑾從江陵北伐,徐晃與司馬懿到襄陽抵擋諸葛瑾。吳國此次同樣分為東中西三路向魏國發起攻勢,徐晃仍然坐鎮西路。這次東吳同樣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諸葛瑾被徐晃擊退。徐晃因此次戰功增食邑二百,總共食邑達到三千一百戶。

太和元年(227),徐晃去世。諡號為壯侯,兒子徐蓋繼承爵位。後來魏明帝又分徐晃食邑,將徐晃的子孫二人封為列侯,以示褒賞。

被稱“周亞夫之風”的曹魏大將,關羽的好友,卻在最終打敗關羽

徐晃軼事

徐晃軍紀嚴格,又謹慎小心。據史料記載,徐晃作戰經常先將一隊士兵放在前面,叫他們擺出一副打不贏的樣子往回跑,讓敵人大意,然後帶兵突然殺回去,以此贏得勝利。贏是贏了,可徐晃的士兵總是比別的部隊更累,因為總在跑,不是假裝逃跑就是追擊敵人,搶奪戰利品,所以常常跑得連吃飯的時間都不夠。而徐晃打完仗也很少邀功,結果常常是立下軍功卻沒多少獎賞。

時間一長,曹操的軍隊裡流傳開一句話:“不得餉,屬徐晃。”據《魏略》記載,徐晃聽到後笑著對士兵們說:“我搥跛汝鎢錥邪?”鎢錥就是飯碗,意思是說,你們這些傢伙說什麼“不得餉”,難道我把你們的飯碗都砸扁了嗎?這裡徐晃也幽默了一把。

公平地說,徐晃讓部下經常奔波勞累,卻能笑著迴應,說明將士之間關係還不錯。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徐晃採取的帶兵策略實際上是以戰養戰。徐晃不是喜歡邀功請賞的人,但將士們都是提著腦袋跟自己出生入死的,難道真的只讓他們吃飽飯就行嗎?顯然不行,除了戰術運用得當,足夠的物質激勵也是提升戰鬥力的重要手段。不指望上級獎賞,怎麼辦,當然靠搶奪敵人了。

所以徐晃軍士兵才會經常忙著跑,引誘敵人要跑得快,慢了就沒命了;追趕敵人也要快,慢了就沒有戰利品。別的部隊還可以領取賞賜,他們沒有,只能跑的飛快,多搶點戰利品才行。誰搶到歸誰,手慢無噢,所以徐晃的部隊總是忙得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他們都忙著搶東西呢!

當然,古代戰爭中別說搶敵人,就是搶百姓也很普遍,只要不做得太過,君王一般不會管。徐晃也是將這個不成文的規矩進行了有利發揮,並不影響他的優秀品格。

三國志記載,徐晃常常感嘆:“古時人們最大的憂患就是遇不到明君,現在我有幸遇到了,自當建功立業以報效君王,在乎私人名譽又有什麼用?”

徐晃病重臥床時,曾囑咐家人自己死後喪葬要從簡,下葬的衣服只要穿平時的就好。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各方面對自己要求都始終如一的人,徐晃一生謹慎,交友極少,從不參與結黨營私之事,而作戰時從不邀功,葬禮上要求節儉。古代名將多以軍事才華聞名,而徐晃還具有多方面優秀的品格,實在讓人肅然起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