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與薛姨媽關係如何?為何一個嫁入國公府,一個嫁為商人婦?

王夫人與薛姨媽這對姐妹,是四大家族“一榮俱榮,一損皆損”、靠婚姻結成利益同盟的重要一環。薛姨媽進京路上,就跟兒子說:“你賈家的姨娘未必不苦留我們”、“我和你姨娘姊妹們別了這幾年,卻要廝守幾日”,以及見面之後“姊妹們暮年相見,自不必說,悲喜交集,泣笑敘闊一番”,還有“王夫人和薛姨媽長篇大套的說些家務、人情等語”這些描寫,都可以看出王夫人與薛姨媽這對姐妹,感情著實不錯。

王夫人與薛姨媽關係如何?為何一個嫁入國公府,一個嫁為商人婦?

有人覺得奇怪,一樣的姐妹,為什麼一個嫁了國公府的公子,一個嫁入商人之家?看多了穿越戲、肥皂劇,不免往嫡庶上去想:王夫人大約是嫡女,所以嫁入高門;薛姨媽必然是庶生女,只能嫁到地位較低的商家。

嫡庶之分,更多地體現在少爺身上,主要是對爵位的繼承。但是即使寶玉與賈環,這樣地位明顯差異,也只是暗中區別。在公開場合,趙姨娘訓芳官:“好不好,他們是手足,都是一樣的主子,那裡有你小看他的!”芳官也只敢咬趙姨娘“我又不是姨奶奶家買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幾呢”,可沒敢說賈環不是主子吧?

王夫人與薛姨媽關係如何?為何一個嫁入國公府,一個嫁為商人婦?

最看重主僕嫡庶之分、把丫頭視為“玩意兒”“如同貓兒狗兒”的探春,在說到趙國基與襲人母親的撫卹金差別時,也說:“也不但襲人,將來環兒收了外頭的人,自然也是同襲人一樣”,認為賈環將來的屋裡人,與寶玉的屋裡人襲人,應該--不僅是應該,而且一定會享受同樣的待遇。

甚至趙姨娘說起寶玉的受寵,也並非一味歸因於嫡庶之別,而是說:“他還是小孩子家,長的得人意兒,大人偏疼他些也還罷了”,心不服而口服。

王夫人與薛姨媽關係如何?為何一個嫁入國公府,一個嫁為商人婦?

這些還是少爺公子之間,到姑娘小姐,嫡庶之別更不重要。而元春進了宮,榮國府兩位小姐迎春探春都是庶出,沒有對比,也顯不出區別。唯一一次提到區別,就是王熙鳳與平兒說:“雖然庶出一樣,女兒卻比不得男人,將來攀親時,如今有一種輕狂人,先要打聽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為庶出不要的。”

不願娶庶出女的,被王熙鳳稱為輕狂人,並且甚抱不平。更關鍵的,是前面平兒的話:“奶奶也說糊塗話了。他便不是太太養的,難道誰敢小看他,不與別的一樣看了?”平兒並沒有意識到嫡庶出身,會有那麼大的區別。

王夫人與薛姨媽關係如何?為何一個嫁入國公府,一個嫁為商人婦?

平兒是也深知人情世故的“極聰明、極清俊的”女子,連她都不知道嫡庶在婚嫁上的區別,足以證明“多有為庶出不要”的“輕狂人”,並不是全部,甚至不會是主流。

說了這麼多,王夫人與薛姨媽夫家門第高低,不會是因為姐妹嫡庶區別導致。話說回來,賈府與薛家,門第到底有多大差異?

王夫人與薛姨媽關係如何?為何一個嫁入國公府,一個嫁為商人婦?

“四大家族”這個詞,是讀者的概括,書中並沒有出現過。書中出現的只是“護官符”,並且“雨村猶未看完,忽聞傳點人報”,就出去迎客了。回來沒提往下看,是其他人家在本書中不重要,略去不寫。換言之,金陵的豪門貴族,遠不止這四家。而眾多豪門之中,薛家排名第四。雖是商人,雖然比不是賈家,但薛家門第,會很低嗎?

中國傳統上重農抑商,是由於小農經濟決定的,起於商鞅變法。到了宋朝以後,尤其明清之際,商品經濟發達,商人的地位也得到相應的提高。比如眾多文獻都記載,在晉、徽等地,最出色的子弟從商,次之耕種,最差的才讀書入仕。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但也反映了一時風氣。

王夫人與薛姨媽關係如何?為何一個嫁入國公府,一個嫁為商人婦?

去山西旅遊,大概避不開“大院文化”。隨便到哪個大院看看,都是商人數修建而成,都少不了幾件聖旨、官衣之類的文物。可見那個時候,商、仕之間,身份轉換其實是很方便的。商人之家出幾個官員,官員之後轉而經商,都不是什麼異事。

作品中還寫到寶釵的堂妹薛寶琴,父親“各處因有買賣”,顯然是商人,但“那年在這裡,把他許了梅翰林的兒子”,與清貴的文官結親,並沒有什麼配不上的。

王夫人與薛姨媽關係如何?為何一個嫁入國公府,一個嫁為商人婦?

隨著寶釵父親、寶琴父親的去世,薛家家道中落。而賈家雖然“運終數盡不可挽回”,但由於元春封妃,還得到了迴光返照的機會。相比之下,薛家在權勢上對賈府諸多依賴。但是幾十年前,賈薛兩家,或者王夫人薛姨媽姐妹的丈夫,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另一方面,賈政對王夫人貌合神離、冷淡疏落,而薛姨媽的丈夫頗有生活情趣。在夫妻生活之中,薛姨媽顯然得到了更多實惠。不過這一點區別,在當初給姐妹倆擇婿的時候,未必會成為考慮因素。畢竟那個時代,婚姻更重視“門當戶對”,而不重視夫妻的感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