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那麼,什麼是冬病夏治呢?顧名思義,冬病夏治可以理解為夏天可以治療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平時陽氣不足,又值冬季氣候是陰盛陽衰的,正氣不能抵抗外邪並且容易感受寒邪,這樣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洩瀉、關節冷痛等慢性疾病。

"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那麼,什麼是冬病夏治呢?顧名思義,冬病夏治可以理解為夏天可以治療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平時陽氣不足,又值冬季氣候是陰盛陽衰的,正氣不能抵抗外邪並且容易感受寒邪,這樣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洩瀉、關節冷痛等慢性疾病。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處在小暑和處暑之間,這是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補氣,溫通人體陽氣,祛除寒邪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邪氣,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所以嚴謹一點來說,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這也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念的具體運用。

"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那麼,什麼是冬病夏治呢?顧名思義,冬病夏治可以理解為夏天可以治療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平時陽氣不足,又值冬季氣候是陰盛陽衰的,正氣不能抵抗外邪並且容易感受寒邪,這樣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洩瀉、關節冷痛等慢性疾病。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處在小暑和處暑之間,這是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補氣,溫通人體陽氣,祛除寒邪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邪氣,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所以嚴謹一點來說,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這也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念的具體運用。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除高血壓、心臟病等,風溼病是很大的困擾。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冬病夏治在風溼病中的具體應用。如果中老年人發現自己的關節疼痛、怕寒怕冷、關節痠痛就要注意了,這些往往是風溼病的初期表現,若是不及時治療,風溼病進一步發展,病情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關節活動障礙、活動受限,由於關節活動不利,肌肉長時間不能活動,久了還會導致肌肉萎縮,由此可見,風溼病雖然是慢性病,但是危害不容小覷。

風溼病在中醫上屬於痺症的範圍,它常見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風寒溼痺型,從名稱可以看出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感受了風寒溼邪,導致關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熱則減輕,同時還會伴有四肢的發涼、沉重、肌膚麻木等患者可以自我感知到的症狀。

第二類是風溼熱痺型,這類的痺症是由於感染了風溼熱邪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不喜歡用手觸碰,而且伴有發熱、口渴、心中煩悶不安這些感受熱邪的徵象。

第三類是氣血兩虛,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患者長期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久病消耗人體的正氣導致的氣血兩虛,常見的是關節腫脹變形、面色蒼白、患者心悸乏力、容易感到疲勞這些症狀。

第四類是脾腎陽虛,與上面所說的氣血兩虛症狀有相同之處,脾腎兩虛是由於關節病反覆發作導致的脾腎陽氣虛弱,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肌肉受損、容易勞累、飲食減少、怕冷、腰膝痠軟、大便溏薄等脾氣虛還有腎氣虛的症狀。

第五類是肝腎陰虛,這個也屬於久病所導致的機體內耗,常見的症狀有關節疼痛難以癒合或者屈伸不利,還有輕度的灼熱、紅腫,但是這一類的發熱要相對前一類的風溼熱型發熱要輕,同時伴有形體消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幹、手足心熱、腰膝痠軟這些症狀。

第六類就是痰濁瘀阻,這是由於時間比較長所導致了機體內有痰、有血瘀,阻滯了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通了,從而產生了一系列血瘀、痰濁的症狀,比較常見的是關節刺痛,夜間疼痛加重。

"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那麼,什麼是冬病夏治呢?顧名思義,冬病夏治可以理解為夏天可以治療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平時陽氣不足,又值冬季氣候是陰盛陽衰的,正氣不能抵抗外邪並且容易感受寒邪,這樣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洩瀉、關節冷痛等慢性疾病。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處在小暑和處暑之間,這是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補氣,溫通人體陽氣,祛除寒邪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邪氣,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所以嚴謹一點來說,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這也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念的具體運用。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除高血壓、心臟病等,風溼病是很大的困擾。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冬病夏治在風溼病中的具體應用。如果中老年人發現自己的關節疼痛、怕寒怕冷、關節痠痛就要注意了,這些往往是風溼病的初期表現,若是不及時治療,風溼病進一步發展,病情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關節活動障礙、活動受限,由於關節活動不利,肌肉長時間不能活動,久了還會導致肌肉萎縮,由此可見,風溼病雖然是慢性病,但是危害不容小覷。

風溼病在中醫上屬於痺症的範圍,它常見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風寒溼痺型,從名稱可以看出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感受了風寒溼邪,導致關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熱則減輕,同時還會伴有四肢的發涼、沉重、肌膚麻木等患者可以自我感知到的症狀。

第二類是風溼熱痺型,這類的痺症是由於感染了風溼熱邪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不喜歡用手觸碰,而且伴有發熱、口渴、心中煩悶不安這些感受熱邪的徵象。

第三類是氣血兩虛,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患者長期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久病消耗人體的正氣導致的氣血兩虛,常見的是關節腫脹變形、面色蒼白、患者心悸乏力、容易感到疲勞這些症狀。

第四類是脾腎陽虛,與上面所說的氣血兩虛症狀有相同之處,脾腎兩虛是由於關節病反覆發作導致的脾腎陽氣虛弱,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肌肉受損、容易勞累、飲食減少、怕冷、腰膝痠軟、大便溏薄等脾氣虛還有腎氣虛的症狀。

第五類是肝腎陰虛,這個也屬於久病所導致的機體內耗,常見的症狀有關節疼痛難以癒合或者屈伸不利,還有輕度的灼熱、紅腫,但是這一類的發熱要相對前一類的風溼熱型發熱要輕,同時伴有形體消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幹、手足心熱、腰膝痠軟這些症狀。

第六類就是痰濁瘀阻,這是由於時間比較長所導致了機體內有痰、有血瘀,阻滯了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通了,從而產生了一系列血瘀、痰濁的症狀,比較常見的是關節刺痛,夜間疼痛加重。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因為這是慢性疾病,不能一下子根治,必須從平時的日常調理著手

飲食方面尤其要注意:風溼患者若是體內有寒,一般少食用寒涼的食物;

風溼患者若體內有熱,一般不宜服用人蔘、鹿茸等補品,對熱性食物如大蒜、蔥、韭、辣椒等也不宜多吃;

若胃酸過多容易消化不良,也不應吃甜膩之品還有牛奶、豆漿等容易導致閉氣脹滿的食物;

若患者屬於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不宜服銀耳、阿膠等補品,食物中堅硬、生冷者及水果中的生梨等均宜少吃為好;

若患者舌苔粘膩,體內溼盛,則不宜吃油膩厚味之品,如甲魚等,飲食應以清淡為宜。

對於風溼病這種慢性疾病,中醫治療效果很好,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其中艾灸簡單容易操作,適合老年人在家自行操作來緩解症狀。

風溼是感受風寒溼三邪為主,治療就應該以祛風散寒除溼,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腰陽關、腎俞、腰眼都可溫陽散寒,除溼可用豐隆,祛風取風門、風池、大椎等。

其中艾灸以下幾個穴位效果較好:

一是關元、氣海

"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那麼,什麼是冬病夏治呢?顧名思義,冬病夏治可以理解為夏天可以治療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平時陽氣不足,又值冬季氣候是陰盛陽衰的,正氣不能抵抗外邪並且容易感受寒邪,這樣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洩瀉、關節冷痛等慢性疾病。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處在小暑和處暑之間,這是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補氣,溫通人體陽氣,祛除寒邪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邪氣,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所以嚴謹一點來說,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這也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念的具體運用。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除高血壓、心臟病等,風溼病是很大的困擾。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冬病夏治在風溼病中的具體應用。如果中老年人發現自己的關節疼痛、怕寒怕冷、關節痠痛就要注意了,這些往往是風溼病的初期表現,若是不及時治療,風溼病進一步發展,病情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關節活動障礙、活動受限,由於關節活動不利,肌肉長時間不能活動,久了還會導致肌肉萎縮,由此可見,風溼病雖然是慢性病,但是危害不容小覷。

風溼病在中醫上屬於痺症的範圍,它常見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風寒溼痺型,從名稱可以看出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感受了風寒溼邪,導致關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熱則減輕,同時還會伴有四肢的發涼、沉重、肌膚麻木等患者可以自我感知到的症狀。

第二類是風溼熱痺型,這類的痺症是由於感染了風溼熱邪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不喜歡用手觸碰,而且伴有發熱、口渴、心中煩悶不安這些感受熱邪的徵象。

第三類是氣血兩虛,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患者長期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久病消耗人體的正氣導致的氣血兩虛,常見的是關節腫脹變形、面色蒼白、患者心悸乏力、容易感到疲勞這些症狀。

第四類是脾腎陽虛,與上面所說的氣血兩虛症狀有相同之處,脾腎兩虛是由於關節病反覆發作導致的脾腎陽氣虛弱,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肌肉受損、容易勞累、飲食減少、怕冷、腰膝痠軟、大便溏薄等脾氣虛還有腎氣虛的症狀。

第五類是肝腎陰虛,這個也屬於久病所導致的機體內耗,常見的症狀有關節疼痛難以癒合或者屈伸不利,還有輕度的灼熱、紅腫,但是這一類的發熱要相對前一類的風溼熱型發熱要輕,同時伴有形體消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幹、手足心熱、腰膝痠軟這些症狀。

第六類就是痰濁瘀阻,這是由於時間比較長所導致了機體內有痰、有血瘀,阻滯了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通了,從而產生了一系列血瘀、痰濁的症狀,比較常見的是關節刺痛,夜間疼痛加重。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因為這是慢性疾病,不能一下子根治,必須從平時的日常調理著手

飲食方面尤其要注意:風溼患者若是體內有寒,一般少食用寒涼的食物;

風溼患者若體內有熱,一般不宜服用人蔘、鹿茸等補品,對熱性食物如大蒜、蔥、韭、辣椒等也不宜多吃;

若胃酸過多容易消化不良,也不應吃甜膩之品還有牛奶、豆漿等容易導致閉氣脹滿的食物;

若患者屬於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不宜服銀耳、阿膠等補品,食物中堅硬、生冷者及水果中的生梨等均宜少吃為好;

若患者舌苔粘膩,體內溼盛,則不宜吃油膩厚味之品,如甲魚等,飲食應以清淡為宜。

對於風溼病這種慢性疾病,中醫治療效果很好,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其中艾灸簡單容易操作,適合老年人在家自行操作來緩解症狀。

風溼是感受風寒溼三邪為主,治療就應該以祛風散寒除溼,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腰陽關、腎俞、腰眼都可溫陽散寒,除溼可用豐隆,祛風取風門、風池、大椎等。

其中艾灸以下幾個穴位效果較好:

一是關元、氣海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關元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中下三寸

"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那麼,什麼是冬病夏治呢?顧名思義,冬病夏治可以理解為夏天可以治療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平時陽氣不足,又值冬季氣候是陰盛陽衰的,正氣不能抵抗外邪並且容易感受寒邪,這樣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洩瀉、關節冷痛等慢性疾病。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處在小暑和處暑之間,這是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補氣,溫通人體陽氣,祛除寒邪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邪氣,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所以嚴謹一點來說,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這也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念的具體運用。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除高血壓、心臟病等,風溼病是很大的困擾。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冬病夏治在風溼病中的具體應用。如果中老年人發現自己的關節疼痛、怕寒怕冷、關節痠痛就要注意了,這些往往是風溼病的初期表現,若是不及時治療,風溼病進一步發展,病情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關節活動障礙、活動受限,由於關節活動不利,肌肉長時間不能活動,久了還會導致肌肉萎縮,由此可見,風溼病雖然是慢性病,但是危害不容小覷。

風溼病在中醫上屬於痺症的範圍,它常見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風寒溼痺型,從名稱可以看出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感受了風寒溼邪,導致關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熱則減輕,同時還會伴有四肢的發涼、沉重、肌膚麻木等患者可以自我感知到的症狀。

第二類是風溼熱痺型,這類的痺症是由於感染了風溼熱邪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不喜歡用手觸碰,而且伴有發熱、口渴、心中煩悶不安這些感受熱邪的徵象。

第三類是氣血兩虛,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患者長期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久病消耗人體的正氣導致的氣血兩虛,常見的是關節腫脹變形、面色蒼白、患者心悸乏力、容易感到疲勞這些症狀。

第四類是脾腎陽虛,與上面所說的氣血兩虛症狀有相同之處,脾腎兩虛是由於關節病反覆發作導致的脾腎陽氣虛弱,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肌肉受損、容易勞累、飲食減少、怕冷、腰膝痠軟、大便溏薄等脾氣虛還有腎氣虛的症狀。

第五類是肝腎陰虛,這個也屬於久病所導致的機體內耗,常見的症狀有關節疼痛難以癒合或者屈伸不利,還有輕度的灼熱、紅腫,但是這一類的發熱要相對前一類的風溼熱型發熱要輕,同時伴有形體消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幹、手足心熱、腰膝痠軟這些症狀。

第六類就是痰濁瘀阻,這是由於時間比較長所導致了機體內有痰、有血瘀,阻滯了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通了,從而產生了一系列血瘀、痰濁的症狀,比較常見的是關節刺痛,夜間疼痛加重。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因為這是慢性疾病,不能一下子根治,必須從平時的日常調理著手

飲食方面尤其要注意:風溼患者若是體內有寒,一般少食用寒涼的食物;

風溼患者若體內有熱,一般不宜服用人蔘、鹿茸等補品,對熱性食物如大蒜、蔥、韭、辣椒等也不宜多吃;

若胃酸過多容易消化不良,也不應吃甜膩之品還有牛奶、豆漿等容易導致閉氣脹滿的食物;

若患者屬於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不宜服銀耳、阿膠等補品,食物中堅硬、生冷者及水果中的生梨等均宜少吃為好;

若患者舌苔粘膩,體內溼盛,則不宜吃油膩厚味之品,如甲魚等,飲食應以清淡為宜。

對於風溼病這種慢性疾病,中醫治療效果很好,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其中艾灸簡單容易操作,適合老年人在家自行操作來緩解症狀。

風溼是感受風寒溼三邪為主,治療就應該以祛風散寒除溼,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腰陽關、腎俞、腰眼都可溫陽散寒,除溼可用豐隆,祛風取風門、風池、大椎等。

其中艾灸以下幾個穴位效果較好:

一是關元、氣海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關元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中下三寸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配合腎俞、氣海(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2橫指處)主治腎虛。該處艾灸40分鐘即可。

二是神闕

"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那麼,什麼是冬病夏治呢?顧名思義,冬病夏治可以理解為夏天可以治療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平時陽氣不足,又值冬季氣候是陰盛陽衰的,正氣不能抵抗外邪並且容易感受寒邪,這樣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洩瀉、關節冷痛等慢性疾病。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處在小暑和處暑之間,這是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補氣,溫通人體陽氣,祛除寒邪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邪氣,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所以嚴謹一點來說,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這也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念的具體運用。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除高血壓、心臟病等,風溼病是很大的困擾。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冬病夏治在風溼病中的具體應用。如果中老年人發現自己的關節疼痛、怕寒怕冷、關節痠痛就要注意了,這些往往是風溼病的初期表現,若是不及時治療,風溼病進一步發展,病情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關節活動障礙、活動受限,由於關節活動不利,肌肉長時間不能活動,久了還會導致肌肉萎縮,由此可見,風溼病雖然是慢性病,但是危害不容小覷。

風溼病在中醫上屬於痺症的範圍,它常見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風寒溼痺型,從名稱可以看出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感受了風寒溼邪,導致關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熱則減輕,同時還會伴有四肢的發涼、沉重、肌膚麻木等患者可以自我感知到的症狀。

第二類是風溼熱痺型,這類的痺症是由於感染了風溼熱邪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不喜歡用手觸碰,而且伴有發熱、口渴、心中煩悶不安這些感受熱邪的徵象。

第三類是氣血兩虛,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患者長期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久病消耗人體的正氣導致的氣血兩虛,常見的是關節腫脹變形、面色蒼白、患者心悸乏力、容易感到疲勞這些症狀。

第四類是脾腎陽虛,與上面所說的氣血兩虛症狀有相同之處,脾腎兩虛是由於關節病反覆發作導致的脾腎陽氣虛弱,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肌肉受損、容易勞累、飲食減少、怕冷、腰膝痠軟、大便溏薄等脾氣虛還有腎氣虛的症狀。

第五類是肝腎陰虛,這個也屬於久病所導致的機體內耗,常見的症狀有關節疼痛難以癒合或者屈伸不利,還有輕度的灼熱、紅腫,但是這一類的發熱要相對前一類的風溼熱型發熱要輕,同時伴有形體消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幹、手足心熱、腰膝痠軟這些症狀。

第六類就是痰濁瘀阻,這是由於時間比較長所導致了機體內有痰、有血瘀,阻滯了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通了,從而產生了一系列血瘀、痰濁的症狀,比較常見的是關節刺痛,夜間疼痛加重。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因為這是慢性疾病,不能一下子根治,必須從平時的日常調理著手

飲食方面尤其要注意:風溼患者若是體內有寒,一般少食用寒涼的食物;

風溼患者若體內有熱,一般不宜服用人蔘、鹿茸等補品,對熱性食物如大蒜、蔥、韭、辣椒等也不宜多吃;

若胃酸過多容易消化不良,也不應吃甜膩之品還有牛奶、豆漿等容易導致閉氣脹滿的食物;

若患者屬於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不宜服銀耳、阿膠等補品,食物中堅硬、生冷者及水果中的生梨等均宜少吃為好;

若患者舌苔粘膩,體內溼盛,則不宜吃油膩厚味之品,如甲魚等,飲食應以清淡為宜。

對於風溼病這種慢性疾病,中醫治療效果很好,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其中艾灸簡單容易操作,適合老年人在家自行操作來緩解症狀。

風溼是感受風寒溼三邪為主,治療就應該以祛風散寒除溼,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腰陽關、腎俞、腰眼都可溫陽散寒,除溼可用豐隆,祛風取風門、風池、大椎等。

其中艾灸以下幾個穴位效果較好:

一是關元、氣海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關元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中下三寸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配合腎俞、氣海(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2橫指處)主治腎虛。該處艾灸40分鐘即可。

二是神闕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神闕就是腹中部,臍中央的位置,最容易找到,這個穴位配合關元可以治療脾虛導致的洩瀉,尤其針對脾腎兩虛的患者療效較好。

三是風門

"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那麼,什麼是冬病夏治呢?顧名思義,冬病夏治可以理解為夏天可以治療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平時陽氣不足,又值冬季氣候是陰盛陽衰的,正氣不能抵抗外邪並且容易感受寒邪,這樣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洩瀉、關節冷痛等慢性疾病。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處在小暑和處暑之間,這是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補氣,溫通人體陽氣,祛除寒邪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邪氣,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所以嚴謹一點來說,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這也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念的具體運用。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除高血壓、心臟病等,風溼病是很大的困擾。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冬病夏治在風溼病中的具體應用。如果中老年人發現自己的關節疼痛、怕寒怕冷、關節痠痛就要注意了,這些往往是風溼病的初期表現,若是不及時治療,風溼病進一步發展,病情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關節活動障礙、活動受限,由於關節活動不利,肌肉長時間不能活動,久了還會導致肌肉萎縮,由此可見,風溼病雖然是慢性病,但是危害不容小覷。

風溼病在中醫上屬於痺症的範圍,它常見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風寒溼痺型,從名稱可以看出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感受了風寒溼邪,導致關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熱則減輕,同時還會伴有四肢的發涼、沉重、肌膚麻木等患者可以自我感知到的症狀。

第二類是風溼熱痺型,這類的痺症是由於感染了風溼熱邪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不喜歡用手觸碰,而且伴有發熱、口渴、心中煩悶不安這些感受熱邪的徵象。

第三類是氣血兩虛,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患者長期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久病消耗人體的正氣導致的氣血兩虛,常見的是關節腫脹變形、面色蒼白、患者心悸乏力、容易感到疲勞這些症狀。

第四類是脾腎陽虛,與上面所說的氣血兩虛症狀有相同之處,脾腎兩虛是由於關節病反覆發作導致的脾腎陽氣虛弱,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肌肉受損、容易勞累、飲食減少、怕冷、腰膝痠軟、大便溏薄等脾氣虛還有腎氣虛的症狀。

第五類是肝腎陰虛,這個也屬於久病所導致的機體內耗,常見的症狀有關節疼痛難以癒合或者屈伸不利,還有輕度的灼熱、紅腫,但是這一類的發熱要相對前一類的風溼熱型發熱要輕,同時伴有形體消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幹、手足心熱、腰膝痠軟這些症狀。

第六類就是痰濁瘀阻,這是由於時間比較長所導致了機體內有痰、有血瘀,阻滯了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通了,從而產生了一系列血瘀、痰濁的症狀,比較常見的是關節刺痛,夜間疼痛加重。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因為這是慢性疾病,不能一下子根治,必須從平時的日常調理著手

飲食方面尤其要注意:風溼患者若是體內有寒,一般少食用寒涼的食物;

風溼患者若體內有熱,一般不宜服用人蔘、鹿茸等補品,對熱性食物如大蒜、蔥、韭、辣椒等也不宜多吃;

若胃酸過多容易消化不良,也不應吃甜膩之品還有牛奶、豆漿等容易導致閉氣脹滿的食物;

若患者屬於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不宜服銀耳、阿膠等補品,食物中堅硬、生冷者及水果中的生梨等均宜少吃為好;

若患者舌苔粘膩,體內溼盛,則不宜吃油膩厚味之品,如甲魚等,飲食應以清淡為宜。

對於風溼病這種慢性疾病,中醫治療效果很好,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其中艾灸簡單容易操作,適合老年人在家自行操作來緩解症狀。

風溼是感受風寒溼三邪為主,治療就應該以祛風散寒除溼,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腰陽關、腎俞、腰眼都可溫陽散寒,除溼可用豐隆,祛風取風門、風池、大椎等。

其中艾灸以下幾個穴位效果較好:

一是關元、氣海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關元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中下三寸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配合腎俞、氣海(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2橫指處)主治腎虛。該處艾灸40分鐘即可。

二是神闕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神闕就是腹中部,臍中央的位置,最容易找到,這個穴位配合關元可以治療脾虛導致的洩瀉,尤其針對脾腎兩虛的患者療效較好。

三是風門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風門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邊1.5寸的位置。該處隔物艾灸半小時即可。

四是風池

"

《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那麼,什麼是冬病夏治呢?顧名思義,冬病夏治可以理解為夏天可以治療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一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平時陽氣不足,又值冬季氣候是陰盛陽衰的,正氣不能抵抗外邪並且容易感受寒邪,這樣會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洩瀉、關節冷痛等慢性疾病。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處在小暑和處暑之間,這是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的時候,通過補氣,溫通人體陽氣,祛除寒邪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邪氣,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所以嚴謹一點來說,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這也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念的具體運用。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除高血壓、心臟病等,風溼病是很大的困擾。本篇文章就來介紹一下冬病夏治在風溼病中的具體應用。如果中老年人發現自己的關節疼痛、怕寒怕冷、關節痠痛就要注意了,這些往往是風溼病的初期表現,若是不及時治療,風溼病進一步發展,病情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關節活動障礙、活動受限,由於關節活動不利,肌肉長時間不能活動,久了還會導致肌肉萎縮,由此可見,風溼病雖然是慢性病,但是危害不容小覷。

風溼病在中醫上屬於痺症的範圍,它常見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風寒溼痺型,從名稱可以看出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感受了風寒溼邪,導致關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熱則減輕,同時還會伴有四肢的發涼、沉重、肌膚麻木等患者可以自我感知到的症狀。

第二類是風溼熱痺型,這類的痺症是由於感染了風溼熱邪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不喜歡用手觸碰,而且伴有發熱、口渴、心中煩悶不安這些感受熱邪的徵象。

第三類是氣血兩虛,這類的痺症常常由於患者長期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久病消耗人體的正氣導致的氣血兩虛,常見的是關節腫脹變形、面色蒼白、患者心悸乏力、容易感到疲勞這些症狀。

第四類是脾腎陽虛,與上面所說的氣血兩虛症狀有相同之處,脾腎兩虛是由於關節病反覆發作導致的脾腎陽氣虛弱,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肌肉受損、容易勞累、飲食減少、怕冷、腰膝痠軟、大便溏薄等脾氣虛還有腎氣虛的症狀。

第五類是肝腎陰虛,這個也屬於久病所導致的機體內耗,常見的症狀有關節疼痛難以癒合或者屈伸不利,還有輕度的灼熱、紅腫,但是這一類的發熱要相對前一類的風溼熱型發熱要輕,同時伴有形體消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幹、手足心熱、腰膝痠軟這些症狀。

第六類就是痰濁瘀阻,這是由於時間比較長所導致了機體內有痰、有血瘀,阻滯了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通了,從而產生了一系列血瘀、痰濁的症狀,比較常見的是關節刺痛,夜間疼痛加重。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因為這是慢性疾病,不能一下子根治,必須從平時的日常調理著手

飲食方面尤其要注意:風溼患者若是體內有寒,一般少食用寒涼的食物;

風溼患者若體內有熱,一般不宜服用人蔘、鹿茸等補品,對熱性食物如大蒜、蔥、韭、辣椒等也不宜多吃;

若胃酸過多容易消化不良,也不應吃甜膩之品還有牛奶、豆漿等容易導致閉氣脹滿的食物;

若患者屬於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不宜服銀耳、阿膠等補品,食物中堅硬、生冷者及水果中的生梨等均宜少吃為好;

若患者舌苔粘膩,體內溼盛,則不宜吃油膩厚味之品,如甲魚等,飲食應以清淡為宜。

對於風溼病這種慢性疾病,中醫治療效果很好,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其中艾灸簡單容易操作,適合老年人在家自行操作來緩解症狀。

風溼是感受風寒溼三邪為主,治療就應該以祛風散寒除溼,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腰陽關、腎俞、腰眼都可溫陽散寒,除溼可用豐隆,祛風取風門、風池、大椎等。

其中艾灸以下幾個穴位效果較好:

一是關元、氣海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關元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臍中下三寸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配合腎俞、氣海(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2橫指處)主治腎虛。該處艾灸40分鐘即可。

二是神闕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神闕就是腹中部,臍中央的位置,最容易找到,這個穴位配合關元可以治療脾虛導致的洩瀉,尤其針對脾腎兩虛的患者療效較好。

三是風門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風門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邊1.5寸的位置。該處隔物艾灸半小時即可。

四是風池

夏病冬治:詳談風溼的日常調理,切勿盲目進補,常灸這四個穴位

風池在項部,枕骨下方,和風府相平,配合大椎治療頸項疼痛效果很好。該處對於風邪導致的風溼病效果較好,該處隔物艾灸40分鐘。

但是冬病夏治並非人人通用,上述治療方法僅適用於患者處於疾病緩解期或穩定期,因為此時患者正氣還算充足,可以運用艾灸的治療方法;應當注意,進行治療前當仔細詢問醫生,謹遵醫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