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痛經的艾灸療法

穴位 痛經 艾灸 中醫 法蘭風情 2017-05-19

《素問·上古天真論》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女性從13、14歲左右月經初潮開始,以後的每個月,這位被我們親切地稱為大姨媽的親戚都會如期而至,讓我們每個月的那幾天只能安靜地做個小仙女,痛經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我們正常的工作生活。

艾灸|痛經的艾灸療法

痛經,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經行腹痛,痛經有原發和繼發之分,原發性痛經又叫功能性痛經,多見於未婚女性,多於初潮後的一兩年內出現,是指無器質性改變的痛經;繼發性痛經是指盆腔器質性疾病,如由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盆腔炎等引發的痛經。二者應予以鑑別。

如果熱水袋已經失去作用,那麼就試試艾灸吧~

我們先來了解下需要艾灸的穴位:

腎俞穴

腎俞穴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中醫認為“經水出諸腎”,說明月經和腎的生理功能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將兩手搓熱後上下來回摩擦腎俞穴50~60次,兩側同時或交替進行,可以有效地緩解經期腰痛。

艾灸|痛經的艾灸療法

關元穴

關元穴在小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關元是隸屬於任脈的穴位,任脈位於胸腹部正中,總督一身之陰經(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對於女子而言,“任主胞胎”,任脈主女子的子宮與胎孕。現代醫學認為關元穴可調節內分泌,治療生殖系統疾病。艾灸此穴可培元固本,補益下焦。

艾灸|痛經的艾灸療法

地機穴

地機穴屬足太陰脾經,在陰陵泉(脛骨內側髁下方的凹陷中)下3寸。地機穴和脾理血,調燮胞宮。可作為日常保健穴位,找到該穴位周圍最敏感處,用拇指指腹由輕到重的按揉,每次按揉3~5分鐘,每天進行1~2次。孕婦慎用。

艾灸|痛經的艾灸療法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後際。足部的三條陰經在此處交會,三陰交還被稱作婦科主穴,可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保證女性魅力~艾灸此穴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有消谷化食、調經止痛之功。孕婦慎用。

操作:在上述幾個穴位處進行隔姜灸,一般每穴施灸5~7壯,每日灸1~2次。可在月經前幾天或一個星期開始艾灸,如果不是經量較多經期也是可以繼續艾灸的。一般艾灸十天為一療程。

這裡特別給大家推薦一個緩解月經疼痛的小妙招:

去藥店買來酒精棉球,痛經時塞到兩側耳朵中,3~5分鐘即可有效緩解疼痛。

其原理是“腎開竅於耳”,酒精溫熱,可以很好地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對於緩解痛經十分有效。

好多女生會把痛經歸咎於某一次大姨媽時吃了雪糕或者著了涼,十個人痛經,有九個就這樣把自己的痛經說成是宮寒,實際上問題可能並沒有這麼簡單,還有更復雜的原因。有的家長不但不重視,反而還會開玩笑說痛經沒什麼大不了,以後生了孩子就好了,這樣的說法也是不可取的。

艾灸|痛經的艾灸療法

關於痛經,我們至少應該知道自己屬於哪種症型,才能夠有針對性的調理治療。

痛經的中醫分型

氣滯血瘀

表現為經前乳房脹痛、經期間出現小腹脹痛、心煩易怒、經量少或行經不暢。可取適量玫瑰花、佛手泡水代茶飲用。

氣血虛弱

表現為經期小腹綿綿作痛或小腹陰部墜痛,喜溫喜按,月經量少、經色淡,可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等症狀。平時可用少量黃芪和大棗泡水飲用。

陽虛內寒

表現為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月經色淡量少,伴有腰膝痠軟、手足不溫、小便清長等。可服用生薑紅糖溫經散寒,養血止痛。

肝腎虛損

表現為常在月經結束後一二天小腹綿綿作痛,月經量少、色淡、質稀,常伴潮熱、耳鳴、頭暈等症狀。可經常食用或泡服枸杞子。

除了上面說到的代茶飲之外,還可以採取貼敷、泡腳等方法緩解痛經症狀。同時月經期應避免著涼,少洗頭。如果痛經實在難以忍受,建議吃止痛藥緩解並進行系統的治療,可去醫院就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