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穴位 艾灸 中醫 呼吸道疾病 艾灸LEON 2017-03-25

配穴方法是在選穴原則的基礎上,選取與主治的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配穴是選穴原則的具體應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歷代醫家非常重視並總結出多種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時要處理好主與次的關係,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突山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艾灸施灸時的取穴原則

艾灸治療是通過對一定的腧穴進行艾灸來完成的,配穴處方的得當與否,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的好壞。

選取適當的腧穴是配穴處方主要內容之一,人體有361個經穴和眾多的經外奇穴,每個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殊作用,其主治功能不盡相同。只有依據經絡、腧穴理論,結合臨床具體實踐,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則,才能合理地選取適當的腧穴。灸療處方中腧穴的選取,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以循經取穴為主,並根據不同證候選取不同腧穴。因此,取穴原則主要包括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證取穴。

近部取穴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近部取穴是指選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鄰近部位的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點提出來的。其應用非常廣泛,大凡其症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侷限的病證,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則選取腧穴,予以治療。

例如,鼻病取迎香,口取頰車、地倉,胃病取中脘、粱門等,皆屬於近部取穴。近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處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給局部升溫,能疏導患病處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增強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滲出物之吸收,有助於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症。

遠部取穴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指選取距離病痛較遠處部位的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腧穴具有遠治作用的特點提出來的。人體許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經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症,而且還可以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病症。

遠部取穴臨床上運用非常廣泛,具體取穴時既可取所病臟腑經脈的本經腧穴,也可取表裡經或其他相關經脈上的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屬胃的病證,可選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裡,同時可選足太陰脾經的公孫(表裡經),必要時還可加取內關(即其他相關經脈上的腑穴),為遠部取穴的具體應用。

隨症取穴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亦名對症取穴,或稱辨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症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中醫理論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近部取穴和遠部取穴適用於病痛部位明顯或侷限者,但臨床上有許多疾病往往難以明確其病變部位及病因,如失眠、自汗、盜汗、虛脫、抽搐、昏迷,對於這一類病證,可以按照隨證取穴的原則選取適當腧穴。例如,冶失眠多夢可選取神門、大陵,冶盜汗可選取陰郄、後溪,冶虛脫可選取氣海、關元,冶昏迷可選取素骰、水溝等,均屬隨證取穴的範疇。

艾灸經典配穴

1、合谷、復溜功能:發汗、止汗主治:用於表虛表實之汗證(自汗、無汗)方義:復溜屬腎經經穴,補之可溫腎壯陽,衛外固表,瀉合谷可清氣分之熱,熱清表固而汗止;補合谷輕揚走表而託邪,瀉復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2、 百會、水溝、風府功能:醒神開竅主治:一切卒急昏厥方義:百會為手、足三陽與督脈、厥陰肝脈之會,具有通陽安神,緩解厥陰筋急,清醒頭腦之功。水溝為督脈和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督為諸陽之海,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瀉此穴具有通洩督脈,清理陽明,調整氣機,開竅救急之功。風府為足太陽經、陽維脈和督脈之會穴,刺此穴,以搜腦府之風邪。三穴相伍,能是關竅立開,隨之甦醒,言語自如,轉危為安。

3、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功能:疏通氣血,搜風除溼主治:凡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證,如中風,偏枯,諸痺等上肢疾患。方義:二穴俱屬手陽明,肩髃臥針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證皆可治之。

4、 環跳、陽陵泉(治下肢之主方)功能:疏筋利節,調和氣血主治:中風偏枯、諸痺不仁、痿廢不用等下肢疾患。方義:兩穴均屬足少陽經,能舒通宣散。陽陵泉又是筋會,具有舒筋利節之功,環跳搜經絡之風,二穴相應,相得益彰。

5、曲池、陽陵泉功能:舒筋利節,清利疏洩主治:上下肢麻痺,胸脅疼痛,熱結腸胃之腹脹便濁。方義:曲池、陽陵泉居肘膝之處,皆屬大關節,肘部曲池行氣血通經絡,清肺走表。陽陵泉又能舒筋利節,洩肝膽清裡,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濁瀉火,肝肺氣鬱胸脅作痛,或熱結腸中及胃,腹脹便濁,借之清利疏洩。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6、 曲池、三陰交功能:清熱涼血,祛瘀生新主治:婦女經閉,崩漏帶下,積聚毒瘡,諸般腫痛,瘈瘲熱厥。方義:曲池性遊走通導,善清熱搜風,三陰交為三陰經之會,屬肝脾腎之樞紐,為治療血分要穴。兩穴配伍,則血分之瘀滯、熱毒自清。

7、 足三裡、三陰交功能:益氣養陰,健脾補虛主治:脾胃虛寒、納谷不香、飲食不化、食少納呆、形瘦身弱、或嘔或瀉,腿腳麻木、疼痛。方義:三裡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乃虛損治療不可缺少。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補三陰交而瀉足三裡,為補陰之中兼行清濁。又陽虛氣乏,風溼客邪成痺,腿脛麻木疼痛時作,一以振陽,一以和陰,則有舒筋理痺之功。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8、陽陵泉、足三裡功能:調和肝脾,舒肝健胃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洩瀉嘔吐,下肢痿痺。方義:陽陵泉為膽經合穴,瀉之以肅清淨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膽府清疏,膽汁入胃,化食消滯;三裡為胃府合穴,瀉三裡,以導胃中之濁氣,使其濁陰得降,清陽自生,兩穴配伍,對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陽陵泉為全身之筋會,大有舒筋利節,搜風祛溼之力;足三裡有通陽活血滲溼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諸痺、膝關節痛、筋攣歷節、痿躄腳氣。

9、合谷、太沖功能:宣導氣血,鎮肝熄風主治:癲癇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兒驚風,中風昏迷、口禁不開等。方義:合谷屬手陽明原穴,為陽主氣;太沖屬足厥陰原穴,為陰主血,兩穴皆為氣血通行之關,故為治氣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10、豐隆、陽陵泉功能:降逆通便主治:大便祕結方義: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太陰,其性通降,陽陵泉為膽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氣之功,而無承氣之峻猛,治大便祕結,甚為穩妥。

11、氣海、天樞(主下腹部疾患)功能:補腎壯陽,導滯清濁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洩瀉、奔豚、疝瘕、遺精陽萎、小便不利、婦女月經諸疾。方義:氣海為任脈之要穴,是本經脈氣所發,生氣之海,氣血所會,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為下焦之要穴。針宜補法,猶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樞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傳話糟粕,清導濁氣,為其所長。兩穴配伍,具有振奮下焦陽氣,清濁導滯,非常適應於下焦積寒與痼冷。

12、中脘、足三裡(主上腹部疾患)功能:燥溼健脾,昇陽益胃主治:胃中虛寒,飲食不下,脘腹脹痛,積聚或停痰,停食,宿飲,痞塊,霍亂等症。方義:中脘為君,統治六腑之疾。虛證,用補法者,以壯胃氣,散其寒邪,調暢中氣。瀉中脘者,以疏其滯,胃氣降,脾氣升,津液上潮,嘔吐等證自除。取三裡為臣,為其有昇陽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瀉三裡,為其能降濁導滯,而佐中脘以利運行,二穴相合為君臣之方,臨床確有殊功。

13、內關、三陰交功能:養陰清熱主治:治陰虛勞損之症,如骨蒸盜汗、乾咳、失血、夢遺、經閉等。方義:內關清心胸,利達三焦,三陰交滋陰養血,交濟心腎,此法確有交濟坎離之功。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14、魚際、太溪功能:滋腎清肺主治:虛勞骨蒸、咳嗽、咯血。方義:魚際清肺火,太溪滋腎陰,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虛勞諸症悉平。

15、合谷、足三裡功能:調理中焦,宣通胃府主治:清陽下陷,胃氣虛弱,納谷不香,溼熱壅滯,穢濁滯於中焦,宿食停飲,腹脹噫穢。方義:合谷為大腸原穴,能升降宣通。三裡為胃經之合穴,補之益氣升清,瀉之通陽降濁。二穴皆屬陽明,一手一足,上下相應,腸胃並調,若清陽下陷,胃氣虛弱,納谷不暢,則補三裡,應合谷以升下陷之陽,俾胃氣充足而飲食自進。若溼熱壅塞,濁滯中焦,這樣則蓄食停飲,腹脹噫噦,則瀉三裡,引大腸合谷下行,以導濁降逆,中氣自然和暢。

16、勞宮、足三裡功能:清瀉心胃之火,開胸降逆主治:傷寒結胸,痞悶脹滿,噫氣吞酸,嘔吐乾噦,煩倦嗜臥。方義:勞宮屬心包絡,性清善降,能開七情鬱結,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熱,導火下行;配足三裡,從中焦迫降邪熱,上清下降,確為神妙。

17、大椎、內關功能:調氣行水,驅飲降逆主治:胸膈滿悶,喘咳氣逆,痰多,胸膈積水等症。方義:飲為水邪,停於胸脘之間,上逆則肺漲滿,胸悶咳喘氣逆之症作,然停水總責乎三焦,因它是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體腔油膜,運行水津道路,津液蒸發是由三焦下屬膀胱,這樣則決瀆通暢,水無停留之患。大椎屬督脈,手足三陽之會,調太陽之氣,陽氣通行則水自利,且性能寬胸降氣。內關穴乃是手厥陰心主之絡,別走手少陽,宣心陽而且退群陰,利油膜而通淤塞則決瀆暢,飲邪也可自蠲。

18、少商、商陽、合谷功能:清熱解毒,宣肺利咽主治:太陰陽明熱邪內蟠,上結咽喉,咽喉腫脹疼痛。兒科內熱上攻爍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發燒。方義:少商為手太陰井穴,其性能宣瀉肺熱。商陽在指端,為手陽明井穴,能利氣洩熱。二穴點刺出血,有和裡清滎之效。合谷為手陽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熱,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對小兒發熱、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見效甚捷。)

艾灸配穴和取穴原則!其實艾灸很簡單!

19、隱白、中脘功能:健脾補氣,昇陽舉陷主治:脾陽不振,肚腹脹滿,洩瀉,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慾不振,婦女月經不調,經血崩漏,赤、白帶下等症。方義:隱白是足太陰脾經之井穴,此經脈根於隱白,上結於太倉(中脘),有補益脾胃,調理氣血之宮。中脘為任脈經穴,胃之募穴,腑之所會。隱白與中脘相伍,既有經絡聯繫,又有臟腑表裡相合之關係。故有健脾益胃,補中益氣,消食化飲,升清降濁之效能。

其實“艾”很簡單

艾灸;中醫鍼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柱,艾條為主,燻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服務大眾的同時,也致力於提升艾灸療法的市場競爭力。艾灸講堂的主講師是謝延傑老師,他出生中醫世家,是謝錫亮教授(現代鍼灸泰斗)嫡孫, 專門服務於灸療事業,從不吝惜對人民的服務幫助。

:“幫助人民少吃藥、少打針、少開刀、少住院”,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如果您有灸療方面的疑問,可以添加微信號:ajazj529 ,與我們進行交流探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