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三大外來品種之一的長白豬

曾經廣泛分佈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沒有肉香味?

做生態農業這麼多年,許多人會經常問我這個問題。除了品種的暗中偷換,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飼養方式的改變。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三大外來品種之一的長白豬

曾經廣泛分佈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沒有肉香味?

做生態農業這麼多年,許多人會經常問我這個問題。除了品種的暗中偷換,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飼養方式的改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泔水豬的漫畫

有一天,我們正在開車,朋友坐在副駕,突然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沿著三環路開出好遠。直到快出城的時候,看到一個運送泔水的車子,我慢慢地將車靠近泔水車。大約還有500米的樣子,朋友已經聞出了味道,立即把車窗關了。

我看著她說道:“明白什麼原因了吧?”朋友恍然大悟。

對啊,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人類每天浪費大量的食物,而浪費的食物中,又以豬肉為主。這樣發酵一兩天的泔水,就算500米開外也惡臭難聞,它們卻是城外養豬場的主要食物來源。

我們很難要求天天吃泔水長大的豬肉,既要保證安全,又要保證美味,還要物美價廉,我們這樣難為豬,豬也做不到啊!

泔水中含有太多同類的肉,人類給豬餵食泔水,自己吃自己,除了人道主義的缺失之外,更是一代一代毒素的累積。

5、不是中國人多不夠吃,是你的浪費刺激著食品安全的風險。

在這場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們瘋狂的催熟催長。

有人說,中國人口眾多,要追求安全的食物很難,但是我們真的是不夠吃嗎?

我們佔世界19%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70%左右的淡水產品,67%的蔬菜,51%的生豬,40%的大宗果品,和21%的糧食。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三大外來品種之一的長白豬

曾經廣泛分佈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沒有肉香味?

做生態農業這麼多年,許多人會經常問我這個問題。除了品種的暗中偷換,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飼養方式的改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泔水豬的漫畫

有一天,我們正在開車,朋友坐在副駕,突然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沿著三環路開出好遠。直到快出城的時候,看到一個運送泔水的車子,我慢慢地將車靠近泔水車。大約還有500米的樣子,朋友已經聞出了味道,立即把車窗關了。

我看著她說道:“明白什麼原因了吧?”朋友恍然大悟。

對啊,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人類每天浪費大量的食物,而浪費的食物中,又以豬肉為主。這樣發酵一兩天的泔水,就算500米開外也惡臭難聞,它們卻是城外養豬場的主要食物來源。

我們很難要求天天吃泔水長大的豬肉,既要保證安全,又要保證美味,還要物美價廉,我們這樣難為豬,豬也做不到啊!

泔水中含有太多同類的肉,人類給豬餵食泔水,自己吃自己,除了人道主義的缺失之外,更是一代一代毒素的累積。

5、不是中國人多不夠吃,是你的浪費刺激著食品安全的風險。

在這場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們瘋狂的催熟催長。

有人說,中國人口眾多,要追求安全的食物很難,但是我們真的是不夠吃嗎?

我們佔世界19%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70%左右的淡水產品,67%的蔬菜,51%的生豬,40%的大宗果品,和21%的糧食。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要吃掉半頭豬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養豬大國,據統計2017年,全國生豬出欄量6.88億頭,就算是14億人口的大國,平均在我們每個人頭上的消耗量,每年要消耗0.5頭豬。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拉薩四城的餐飲消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統計。報告稱:餐飲業平均浪費率12%,而午餐外賣浪費更是高達1/3。

我們的許多食物,並不是我們吃了的,而是浪費掉的。

我們已經陷入了一個怪圈:食物越來越失去了味道——我們浪費越來越多——食物的消耗越來越大——拉動的生產越來越高。

為了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虛榮心理,養殖者不得不更換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洋豬品種,也不得不投入和研發更加催長的飼料。

就算我們全部更換為洋豬品種,人類依然嫌商品豬的養殖時間太長。

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賽跑,我們在不停的刷新商品豬的出欄記錄:從7個月,到6個月,刷新5個月,衝刺4個月。

生長時間雖然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有增無減。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三大外來品種之一的長白豬

曾經廣泛分佈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沒有肉香味?

做生態農業這麼多年,許多人會經常問我這個問題。除了品種的暗中偷換,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飼養方式的改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泔水豬的漫畫

有一天,我們正在開車,朋友坐在副駕,突然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沿著三環路開出好遠。直到快出城的時候,看到一個運送泔水的車子,我慢慢地將車靠近泔水車。大約還有500米的樣子,朋友已經聞出了味道,立即把車窗關了。

我看著她說道:“明白什麼原因了吧?”朋友恍然大悟。

對啊,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人類每天浪費大量的食物,而浪費的食物中,又以豬肉為主。這樣發酵一兩天的泔水,就算500米開外也惡臭難聞,它們卻是城外養豬場的主要食物來源。

我們很難要求天天吃泔水長大的豬肉,既要保證安全,又要保證美味,還要物美價廉,我們這樣難為豬,豬也做不到啊!

泔水中含有太多同類的肉,人類給豬餵食泔水,自己吃自己,除了人道主義的缺失之外,更是一代一代毒素的累積。

5、不是中國人多不夠吃,是你的浪費刺激著食品安全的風險。

在這場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們瘋狂的催熟催長。

有人說,中國人口眾多,要追求安全的食物很難,但是我們真的是不夠吃嗎?

我們佔世界19%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70%左右的淡水產品,67%的蔬菜,51%的生豬,40%的大宗果品,和21%的糧食。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要吃掉半頭豬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養豬大國,據統計2017年,全國生豬出欄量6.88億頭,就算是14億人口的大國,平均在我們每個人頭上的消耗量,每年要消耗0.5頭豬。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拉薩四城的餐飲消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統計。報告稱:餐飲業平均浪費率12%,而午餐外賣浪費更是高達1/3。

我們的許多食物,並不是我們吃了的,而是浪費掉的。

我們已經陷入了一個怪圈:食物越來越失去了味道——我們浪費越來越多——食物的消耗越來越大——拉動的生產越來越高。

為了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虛榮心理,養殖者不得不更換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洋豬品種,也不得不投入和研發更加催長的飼料。

就算我們全部更換為洋豬品種,人類依然嫌商品豬的養殖時間太長。

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賽跑,我們在不停的刷新商品豬的出欄記錄:從7個月,到6個月,刷新5個月,衝刺4個月。

生長時間雖然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有增無減。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一頭豬要吃掉合成飼料139公斤

據統計,2017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28465.5萬噸,其中,豬飼料產量為9551萬噸;如果以2017年6.88億頭的生豬出欄量計算,平均每頭豬需合成飼料139公斤。

一頭標準的商品豬,出欄體重約110公斤,時間嚴格控制在180天內,這期間會吃掉139公斤合成飼料,數十車的泔水,大量的青飼料。

人類在動物的飼料中,添加大量激素、豬血、豬骨,甚至有報道稱添加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

6、洋豬引進中國30年後,一場非洲豬瘟席捲了全國。

中國本土豬種的滅絕,可能真的是一場生態災難的開始。

我們如此大力度的保護中國本土豬種,並不僅僅是隻讓你吃到小時候的味道,而是一場關於優良品種基因的保留和品種多樣性的研究。

相對於杜長大系進口豬種,中國的本土豬經過自然選育,保留了更適應本土的優良基因,除了肉質和口感遠勝於洋豬種外,還具有對環境的抗逆性強,對病毒的抵抗力高。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三大外來品種之一的長白豬

曾經廣泛分佈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沒有肉香味?

做生態農業這麼多年,許多人會經常問我這個問題。除了品種的暗中偷換,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飼養方式的改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泔水豬的漫畫

有一天,我們正在開車,朋友坐在副駕,突然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沿著三環路開出好遠。直到快出城的時候,看到一個運送泔水的車子,我慢慢地將車靠近泔水車。大約還有500米的樣子,朋友已經聞出了味道,立即把車窗關了。

我看著她說道:“明白什麼原因了吧?”朋友恍然大悟。

對啊,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人類每天浪費大量的食物,而浪費的食物中,又以豬肉為主。這樣發酵一兩天的泔水,就算500米開外也惡臭難聞,它們卻是城外養豬場的主要食物來源。

我們很難要求天天吃泔水長大的豬肉,既要保證安全,又要保證美味,還要物美價廉,我們這樣難為豬,豬也做不到啊!

泔水中含有太多同類的肉,人類給豬餵食泔水,自己吃自己,除了人道主義的缺失之外,更是一代一代毒素的累積。

5、不是中國人多不夠吃,是你的浪費刺激著食品安全的風險。

在這場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們瘋狂的催熟催長。

有人說,中國人口眾多,要追求安全的食物很難,但是我們真的是不夠吃嗎?

我們佔世界19%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70%左右的淡水產品,67%的蔬菜,51%的生豬,40%的大宗果品,和21%的糧食。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要吃掉半頭豬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養豬大國,據統計2017年,全國生豬出欄量6.88億頭,就算是14億人口的大國,平均在我們每個人頭上的消耗量,每年要消耗0.5頭豬。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拉薩四城的餐飲消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統計。報告稱:餐飲業平均浪費率12%,而午餐外賣浪費更是高達1/3。

我們的許多食物,並不是我們吃了的,而是浪費掉的。

我們已經陷入了一個怪圈:食物越來越失去了味道——我們浪費越來越多——食物的消耗越來越大——拉動的生產越來越高。

為了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虛榮心理,養殖者不得不更換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洋豬品種,也不得不投入和研發更加催長的飼料。

就算我們全部更換為洋豬品種,人類依然嫌商品豬的養殖時間太長。

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賽跑,我們在不停的刷新商品豬的出欄記錄:從7個月,到6個月,刷新5個月,衝刺4個月。

生長時間雖然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有增無減。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一頭豬要吃掉合成飼料139公斤

據統計,2017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28465.5萬噸,其中,豬飼料產量為9551萬噸;如果以2017年6.88億頭的生豬出欄量計算,平均每頭豬需合成飼料139公斤。

一頭標準的商品豬,出欄體重約110公斤,時間嚴格控制在180天內,這期間會吃掉139公斤合成飼料,數十車的泔水,大量的青飼料。

人類在動物的飼料中,添加大量激素、豬血、豬骨,甚至有報道稱添加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

6、洋豬引進中國30年後,一場非洲豬瘟席捲了全國。

中國本土豬種的滅絕,可能真的是一場生態災難的開始。

我們如此大力度的保護中國本土豬種,並不僅僅是隻讓你吃到小時候的味道,而是一場關於優良品種基因的保留和品種多樣性的研究。

相對於杜長大系進口豬種,中國的本土豬經過自然選育,保留了更適應本土的優良基因,除了肉質和口感遠勝於洋豬種外,還具有對環境的抗逆性強,對病毒的抵抗力高。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截止2018年11月的非洲豬瘟疫情圖

今年8月份的一場非洲豬瘟,席捲全國,目前已蔓延到19個省份。

在自然界中,這並非第一次。

◆人們一度瘋狂地往牛飼料裡添加動物屍體,終於上世紀末集中爆發了席捲全球的“瘋牛病”,感染的人會在一年內痛苦地死亡,尚無有效藥物治療。◆我們大量的蒐羅野生動物,挖空心思地想如何吃它們,最後終於在2003年爆發了“SARS病毒”,近萬人感染,數百人在這次浩劫中喪生。◆我們養殖的雞越來越多,禽流感終於從禽類傳播給了人類,從H1N1到H7N9,層出不窮,而且目前國內外都沒有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相比這樣的報復,非洲豬瘟是溫和的,只在豬群間傳播,不傳播給人類。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三大外來品種之一的長白豬

曾經廣泛分佈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沒有肉香味?

做生態農業這麼多年,許多人會經常問我這個問題。除了品種的暗中偷換,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飼養方式的改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泔水豬的漫畫

有一天,我們正在開車,朋友坐在副駕,突然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沿著三環路開出好遠。直到快出城的時候,看到一個運送泔水的車子,我慢慢地將車靠近泔水車。大約還有500米的樣子,朋友已經聞出了味道,立即把車窗關了。

我看著她說道:“明白什麼原因了吧?”朋友恍然大悟。

對啊,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人類每天浪費大量的食物,而浪費的食物中,又以豬肉為主。這樣發酵一兩天的泔水,就算500米開外也惡臭難聞,它們卻是城外養豬場的主要食物來源。

我們很難要求天天吃泔水長大的豬肉,既要保證安全,又要保證美味,還要物美價廉,我們這樣難為豬,豬也做不到啊!

泔水中含有太多同類的肉,人類給豬餵食泔水,自己吃自己,除了人道主義的缺失之外,更是一代一代毒素的累積。

5、不是中國人多不夠吃,是你的浪費刺激著食品安全的風險。

在這場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們瘋狂的催熟催長。

有人說,中國人口眾多,要追求安全的食物很難,但是我們真的是不夠吃嗎?

我們佔世界19%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70%左右的淡水產品,67%的蔬菜,51%的生豬,40%的大宗果品,和21%的糧食。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要吃掉半頭豬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養豬大國,據統計2017年,全國生豬出欄量6.88億頭,就算是14億人口的大國,平均在我們每個人頭上的消耗量,每年要消耗0.5頭豬。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拉薩四城的餐飲消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統計。報告稱:餐飲業平均浪費率12%,而午餐外賣浪費更是高達1/3。

我們的許多食物,並不是我們吃了的,而是浪費掉的。

我們已經陷入了一個怪圈:食物越來越失去了味道——我們浪費越來越多——食物的消耗越來越大——拉動的生產越來越高。

為了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虛榮心理,養殖者不得不更換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洋豬品種,也不得不投入和研發更加催長的飼料。

就算我們全部更換為洋豬品種,人類依然嫌商品豬的養殖時間太長。

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賽跑,我們在不停的刷新商品豬的出欄記錄:從7個月,到6個月,刷新5個月,衝刺4個月。

生長時間雖然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有增無減。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一頭豬要吃掉合成飼料139公斤

據統計,2017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28465.5萬噸,其中,豬飼料產量為9551萬噸;如果以2017年6.88億頭的生豬出欄量計算,平均每頭豬需合成飼料139公斤。

一頭標準的商品豬,出欄體重約110公斤,時間嚴格控制在180天內,這期間會吃掉139公斤合成飼料,數十車的泔水,大量的青飼料。

人類在動物的飼料中,添加大量激素、豬血、豬骨,甚至有報道稱添加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

6、洋豬引進中國30年後,一場非洲豬瘟席捲了全國。

中國本土豬種的滅絕,可能真的是一場生態災難的開始。

我們如此大力度的保護中國本土豬種,並不僅僅是隻讓你吃到小時候的味道,而是一場關於優良品種基因的保留和品種多樣性的研究。

相對於杜長大系進口豬種,中國的本土豬經過自然選育,保留了更適應本土的優良基因,除了肉質和口感遠勝於洋豬種外,還具有對環境的抗逆性強,對病毒的抵抗力高。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截止2018年11月的非洲豬瘟疫情圖

今年8月份的一場非洲豬瘟,席捲全國,目前已蔓延到19個省份。

在自然界中,這並非第一次。

◆人們一度瘋狂地往牛飼料裡添加動物屍體,終於上世紀末集中爆發了席捲全球的“瘋牛病”,感染的人會在一年內痛苦地死亡,尚無有效藥物治療。◆我們大量的蒐羅野生動物,挖空心思地想如何吃它們,最後終於在2003年爆發了“SARS病毒”,近萬人感染,數百人在這次浩劫中喪生。◆我們養殖的雞越來越多,禽流感終於從禽類傳播給了人類,從H1N1到H7N9,層出不窮,而且目前國內外都沒有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相比這樣的報復,非洲豬瘟是溫和的,只在豬群間傳播,不傳播給人類。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曾經的籠罩全國“非典”依然歷歷在目

其實,非洲豬瘟一直肆虐西方近百年了,尤其是在杜-大-長系進口豬的故鄉歐美兩地;只是今年第一次進入到中國。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某一個物種變為同一個亞種,而這個亞種又在特定病毒面前毫無抵抗力,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徹底失去這個物種呢?

如果它又是我們馴化了9000多年的豬,我真不知道如何向子孫們交代。

最後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消失的時候,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默哀;

最後一隻白鰭豚從長江中消失的時候,所有媒體都在報道和討論;

當世界上最後一隻項城豬消失的時候,這個世界又會有誰知道?

人類對於食物,總是站在高處俯視眾生。

我們很少願意蹲下身來,去了解和學習一個食材的來源與區別。

曾經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對於許多城裡人而言,現在變成了“沒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我們很少有人去溯源自己的飲食,更難理解這背後的農業生產的邏輯。


7、『吃貨拯救地球』這件事情與我們每個人有關

近年來,隨著農業專家的呼籲和官方的逐漸重視,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情況,已經有所好轉。

十一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在全國範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這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與其他物種保護不一樣,保護地方豬種正需要的就是“吃”。國家層面的物種保護,也並非是“為了保護而保護”,如何實現商品產業化和市場推廣,才是保護地方豬種的關鍵。

雪崩來臨時,沒有哪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們永遠要記住“吃貨也可以拯救地球”。

不要當我們回想起來,開始懷念記憶中難忘的豬肉味道的時候,中國優良的地方豬種卻已經消失於我們的餐桌上。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三大外來品種之一的長白豬

曾經廣泛分佈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沒有肉香味?

做生態農業這麼多年,許多人會經常問我這個問題。除了品種的暗中偷換,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飼養方式的改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泔水豬的漫畫

有一天,我們正在開車,朋友坐在副駕,突然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沿著三環路開出好遠。直到快出城的時候,看到一個運送泔水的車子,我慢慢地將車靠近泔水車。大約還有500米的樣子,朋友已經聞出了味道,立即把車窗關了。

我看著她說道:“明白什麼原因了吧?”朋友恍然大悟。

對啊,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人類每天浪費大量的食物,而浪費的食物中,又以豬肉為主。這樣發酵一兩天的泔水,就算500米開外也惡臭難聞,它們卻是城外養豬場的主要食物來源。

我們很難要求天天吃泔水長大的豬肉,既要保證安全,又要保證美味,還要物美價廉,我們這樣難為豬,豬也做不到啊!

泔水中含有太多同類的肉,人類給豬餵食泔水,自己吃自己,除了人道主義的缺失之外,更是一代一代毒素的累積。

5、不是中國人多不夠吃,是你的浪費刺激著食品安全的風險。

在這場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們瘋狂的催熟催長。

有人說,中國人口眾多,要追求安全的食物很難,但是我們真的是不夠吃嗎?

我們佔世界19%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70%左右的淡水產品,67%的蔬菜,51%的生豬,40%的大宗果品,和21%的糧食。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要吃掉半頭豬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養豬大國,據統計2017年,全國生豬出欄量6.88億頭,就算是14億人口的大國,平均在我們每個人頭上的消耗量,每年要消耗0.5頭豬。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拉薩四城的餐飲消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統計。報告稱:餐飲業平均浪費率12%,而午餐外賣浪費更是高達1/3。

我們的許多食物,並不是我們吃了的,而是浪費掉的。

我們已經陷入了一個怪圈:食物越來越失去了味道——我們浪費越來越多——食物的消耗越來越大——拉動的生產越來越高。

為了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虛榮心理,養殖者不得不更換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洋豬品種,也不得不投入和研發更加催長的飼料。

就算我們全部更換為洋豬品種,人類依然嫌商品豬的養殖時間太長。

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賽跑,我們在不停的刷新商品豬的出欄記錄:從7個月,到6個月,刷新5個月,衝刺4個月。

生長時間雖然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有增無減。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一頭豬要吃掉合成飼料139公斤

據統計,2017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28465.5萬噸,其中,豬飼料產量為9551萬噸;如果以2017年6.88億頭的生豬出欄量計算,平均每頭豬需合成飼料139公斤。

一頭標準的商品豬,出欄體重約110公斤,時間嚴格控制在180天內,這期間會吃掉139公斤合成飼料,數十車的泔水,大量的青飼料。

人類在動物的飼料中,添加大量激素、豬血、豬骨,甚至有報道稱添加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

6、洋豬引進中國30年後,一場非洲豬瘟席捲了全國。

中國本土豬種的滅絕,可能真的是一場生態災難的開始。

我們如此大力度的保護中國本土豬種,並不僅僅是隻讓你吃到小時候的味道,而是一場關於優良品種基因的保留和品種多樣性的研究。

相對於杜長大系進口豬種,中國的本土豬經過自然選育,保留了更適應本土的優良基因,除了肉質和口感遠勝於洋豬種外,還具有對環境的抗逆性強,對病毒的抵抗力高。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截止2018年11月的非洲豬瘟疫情圖

今年8月份的一場非洲豬瘟,席捲全國,目前已蔓延到19個省份。

在自然界中,這並非第一次。

◆人們一度瘋狂地往牛飼料裡添加動物屍體,終於上世紀末集中爆發了席捲全球的“瘋牛病”,感染的人會在一年內痛苦地死亡,尚無有效藥物治療。◆我們大量的蒐羅野生動物,挖空心思地想如何吃它們,最後終於在2003年爆發了“SARS病毒”,近萬人感染,數百人在這次浩劫中喪生。◆我們養殖的雞越來越多,禽流感終於從禽類傳播給了人類,從H1N1到H7N9,層出不窮,而且目前國內外都沒有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相比這樣的報復,非洲豬瘟是溫和的,只在豬群間傳播,不傳播給人類。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曾經的籠罩全國“非典”依然歷歷在目

其實,非洲豬瘟一直肆虐西方近百年了,尤其是在杜-大-長系進口豬的故鄉歐美兩地;只是今年第一次進入到中國。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某一個物種變為同一個亞種,而這個亞種又在特定病毒面前毫無抵抗力,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徹底失去這個物種呢?

如果它又是我們馴化了9000多年的豬,我真不知道如何向子孫們交代。

最後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消失的時候,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默哀;

最後一隻白鰭豚從長江中消失的時候,所有媒體都在報道和討論;

當世界上最後一隻項城豬消失的時候,這個世界又會有誰知道?

人類對於食物,總是站在高處俯視眾生。

我們很少願意蹲下身來,去了解和學習一個食材的來源與區別。

曾經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對於許多城裡人而言,現在變成了“沒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我們很少有人去溯源自己的飲食,更難理解這背後的農業生產的邏輯。


7、『吃貨拯救地球』這件事情與我們每個人有關

近年來,隨著農業專家的呼籲和官方的逐漸重視,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情況,已經有所好轉。

十一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在全國範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這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與其他物種保護不一樣,保護地方豬種正需要的就是“吃”。國家層面的物種保護,也並非是“為了保護而保護”,如何實現商品產業化和市場推廣,才是保護地方豬種的關鍵。

雪崩來臨時,沒有哪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們永遠要記住“吃貨也可以拯救地球”。

不要當我們回想起來,開始懷念記憶中難忘的豬肉味道的時候,中國優良的地方豬種卻已經消失於我們的餐桌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立在珠海【綠手指】生態農場裡的牌子,永遠在警醒著人們:

我們不是旁觀者,每個人都是參與者。

延伸閱讀:

豬到了危險的時候

動員起來,保衛豬圈?這不是段子:有的地方豬種“已找不到公豬”;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2008年的全國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85%左右的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一些研究者提出過冷凍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術保種等方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冰點週刊”(ID:bingdianweekly),原文首發於2018年12月26日 ,標題為《豬到了危險的時候》,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後,中國的豬也要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了。

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

金華豬的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至2007年的1萬多頭。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

換句話說,這些豬一不小心就要變成珍稀動物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就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甚至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警告,“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了保衛豬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牽頭,成立了地方豬種資源保護與利用協作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則規定了“國家建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

2012年,中央財政的畜禽保種經費增加到5320萬元。4年後,當時的農業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這些地方豬種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但是這場發生在人類後院的危機依然不容輕視。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曾在一場會議上提到,全球大約有22%的家畜品種面臨滅絕的危險。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減少,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會議之後,該組織在西南太平洋實施一個區域項目,分別在庫克群島、斐濟、紐埃島,建立了雞和豬的保護中心。

“一些種群在當前看來不一定有太多的價值,但它們關係到動物遺傳資源的未來,這就像氣候變化一樣。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流失,關係到人類發展的未來。”聯合國的專家在這次會議上呼籲。

1、市場的選擇

豬圈裡的危機,首先在餐桌上引起震盪。

四川有回鍋肉,東北有殺豬菜,八大菜系裡每個菜系都有豬肉的做法。金華火腿要用金華豬,雲南烤乳豬自當用滇南小耳豬,經典川菜回鍋肉就該用四川的成華豬。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成都市種畜場特聘專家姜延志說,純種的成華豬,肌內脂肪含量可以達到3.5%,而白豬的通常只有1%。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決定了豬肉好不好吃。

然而,這位專門給成華豬做保種育種的專家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

姜延志記得,三四十年前,四川的廣漢、什邡、德陽等地大部分農戶家還隨處可見這種一身黑毛,腰寬臀大四肢短的豬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改良豬種在全國推廣,飼養成華豬的人越來越少。

不只是成華豬,隨著原產于丹麥的長白豬、原產於英國的大約克夏豬,和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等品種陸續進入中國,這些被稱為“杜長大”“洋三元”的商品豬,迅速佔領了中國的豬肉市場和養殖場。與此同時,中國地方品種的母豬迅速減少。

地方豬“打”不贏洋豬,一是因為“肥”,二是因為“慢”。成華豬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統的白豬瘦肉率可以達到60%,“肥肉大家都不想吃”。而且,一般中國土豬喂一年才能出欄,洋豬6個月就可以。“其實這是市場的選擇。”姜延志感慨。

目前已知的中國人養豬最早的證據,出現在距今大約9000年的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早期文化層中。那裡出土的豬骨性狀,和野生的不同,明顯是人工馴養帶來的變化。六七千年以前,我國已開始用木柵養豬。到了漢代,已經有人專門從事種豬交配的行當。

也就是說,經歷了數千年才紮好的豬圈,只用了幾十年就變得“面目全非”。

土豬危機不僅出現在中國,在大約克夏豬的老家英國,上世紀20年代最受歡迎的豬,原本是起源於16至17世紀康沃爾郡的大黑豬。它被出口到許多歐洲國家,甚至遠渡重洋抵達了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和非洲等諸多國家及地區。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密集型室內化養豬模式開始普及,更適合戶外的英國大黑豬數量急劇下降。到20世紀60年代,大黑豬已經成為當地最稀有的豬種之一。1973年,大黑豬甚至被提上了極度瀕危的牲畜名單。

面臨物種危機的豬不只是被馴化的家豬,野豬的處境更懸。原產於菲律賓的維薩揚疣豬目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森林砍伐和農田開發,讓這種深灰色的豬越來越少。居住在南美洲的查科野豬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家畜之間傳播的疾病而瀕臨滅絕。一種小型的侏儒豬,在1996年就只有不到250只成年豬了。

人類的發展正在一點點壓縮豬的生存空間。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廣泛開展土豬豬種雜交。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研究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的丁玫在論文中提到,中國成了“引進外國豬種資源最多的國家”。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三大外來品種之一的長白豬

曾經廣泛分佈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沒有肉香味?

做生態農業這麼多年,許多人會經常問我這個問題。除了品種的暗中偷換,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飼養方式的改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泔水豬的漫畫

有一天,我們正在開車,朋友坐在副駕,突然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沿著三環路開出好遠。直到快出城的時候,看到一個運送泔水的車子,我慢慢地將車靠近泔水車。大約還有500米的樣子,朋友已經聞出了味道,立即把車窗關了。

我看著她說道:“明白什麼原因了吧?”朋友恍然大悟。

對啊,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人類每天浪費大量的食物,而浪費的食物中,又以豬肉為主。這樣發酵一兩天的泔水,就算500米開外也惡臭難聞,它們卻是城外養豬場的主要食物來源。

我們很難要求天天吃泔水長大的豬肉,既要保證安全,又要保證美味,還要物美價廉,我們這樣難為豬,豬也做不到啊!

泔水中含有太多同類的肉,人類給豬餵食泔水,自己吃自己,除了人道主義的缺失之外,更是一代一代毒素的累積。

5、不是中國人多不夠吃,是你的浪費刺激著食品安全的風險。

在這場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們瘋狂的催熟催長。

有人說,中國人口眾多,要追求安全的食物很難,但是我們真的是不夠吃嗎?

我們佔世界19%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70%左右的淡水產品,67%的蔬菜,51%的生豬,40%的大宗果品,和21%的糧食。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要吃掉半頭豬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養豬大國,據統計2017年,全國生豬出欄量6.88億頭,就算是14億人口的大國,平均在我們每個人頭上的消耗量,每年要消耗0.5頭豬。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拉薩四城的餐飲消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統計。報告稱:餐飲業平均浪費率12%,而午餐外賣浪費更是高達1/3。

我們的許多食物,並不是我們吃了的,而是浪費掉的。

我們已經陷入了一個怪圈:食物越來越失去了味道——我們浪費越來越多——食物的消耗越來越大——拉動的生產越來越高。

為了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虛榮心理,養殖者不得不更換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洋豬品種,也不得不投入和研發更加催長的飼料。

就算我們全部更換為洋豬品種,人類依然嫌商品豬的養殖時間太長。

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賽跑,我們在不停的刷新商品豬的出欄記錄:從7個月,到6個月,刷新5個月,衝刺4個月。

生長時間雖然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有增無減。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一頭豬要吃掉合成飼料139公斤

據統計,2017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28465.5萬噸,其中,豬飼料產量為9551萬噸;如果以2017年6.88億頭的生豬出欄量計算,平均每頭豬需合成飼料139公斤。

一頭標準的商品豬,出欄體重約110公斤,時間嚴格控制在180天內,這期間會吃掉139公斤合成飼料,數十車的泔水,大量的青飼料。

人類在動物的飼料中,添加大量激素、豬血、豬骨,甚至有報道稱添加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

6、洋豬引進中國30年後,一場非洲豬瘟席捲了全國。

中國本土豬種的滅絕,可能真的是一場生態災難的開始。

我們如此大力度的保護中國本土豬種,並不僅僅是隻讓你吃到小時候的味道,而是一場關於優良品種基因的保留和品種多樣性的研究。

相對於杜長大系進口豬種,中國的本土豬經過自然選育,保留了更適應本土的優良基因,除了肉質和口感遠勝於洋豬種外,還具有對環境的抗逆性強,對病毒的抵抗力高。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截止2018年11月的非洲豬瘟疫情圖

今年8月份的一場非洲豬瘟,席捲全國,目前已蔓延到19個省份。

在自然界中,這並非第一次。

◆人們一度瘋狂地往牛飼料裡添加動物屍體,終於上世紀末集中爆發了席捲全球的“瘋牛病”,感染的人會在一年內痛苦地死亡,尚無有效藥物治療。◆我們大量的蒐羅野生動物,挖空心思地想如何吃它們,最後終於在2003年爆發了“SARS病毒”,近萬人感染,數百人在這次浩劫中喪生。◆我們養殖的雞越來越多,禽流感終於從禽類傳播給了人類,從H1N1到H7N9,層出不窮,而且目前國內外都沒有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相比這樣的報復,非洲豬瘟是溫和的,只在豬群間傳播,不傳播給人類。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曾經的籠罩全國“非典”依然歷歷在目

其實,非洲豬瘟一直肆虐西方近百年了,尤其是在杜-大-長系進口豬的故鄉歐美兩地;只是今年第一次進入到中國。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某一個物種變為同一個亞種,而這個亞種又在特定病毒面前毫無抵抗力,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徹底失去這個物種呢?

如果它又是我們馴化了9000多年的豬,我真不知道如何向子孫們交代。

最後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消失的時候,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默哀;

最後一隻白鰭豚從長江中消失的時候,所有媒體都在報道和討論;

當世界上最後一隻項城豬消失的時候,這個世界又會有誰知道?

人類對於食物,總是站在高處俯視眾生。

我們很少願意蹲下身來,去了解和學習一個食材的來源與區別。

曾經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對於許多城裡人而言,現在變成了“沒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我們很少有人去溯源自己的飲食,更難理解這背後的農業生產的邏輯。


7、『吃貨拯救地球』這件事情與我們每個人有關

近年來,隨著農業專家的呼籲和官方的逐漸重視,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情況,已經有所好轉。

十一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在全國範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這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與其他物種保護不一樣,保護地方豬種正需要的就是“吃”。國家層面的物種保護,也並非是“為了保護而保護”,如何實現商品產業化和市場推廣,才是保護地方豬種的關鍵。

雪崩來臨時,沒有哪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們永遠要記住“吃貨也可以拯救地球”。

不要當我們回想起來,開始懷念記憶中難忘的豬肉味道的時候,中國優良的地方豬種卻已經消失於我們的餐桌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立在珠海【綠手指】生態農場裡的牌子,永遠在警醒著人們:

我們不是旁觀者,每個人都是參與者。

延伸閱讀:

豬到了危險的時候

動員起來,保衛豬圈?這不是段子:有的地方豬種“已找不到公豬”;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2008年的全國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85%左右的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一些研究者提出過冷凍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術保種等方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冰點週刊”(ID:bingdianweekly),原文首發於2018年12月26日 ,標題為《豬到了危險的時候》,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後,中國的豬也要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了。

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

金華豬的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至2007年的1萬多頭。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

換句話說,這些豬一不小心就要變成珍稀動物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就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甚至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警告,“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了保衛豬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牽頭,成立了地方豬種資源保護與利用協作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則規定了“國家建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

2012年,中央財政的畜禽保種經費增加到5320萬元。4年後,當時的農業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這些地方豬種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但是這場發生在人類後院的危機依然不容輕視。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曾在一場會議上提到,全球大約有22%的家畜品種面臨滅絕的危險。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減少,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會議之後,該組織在西南太平洋實施一個區域項目,分別在庫克群島、斐濟、紐埃島,建立了雞和豬的保護中心。

“一些種群在當前看來不一定有太多的價值,但它們關係到動物遺傳資源的未來,這就像氣候變化一樣。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流失,關係到人類發展的未來。”聯合國的專家在這次會議上呼籲。

1、市場的選擇

豬圈裡的危機,首先在餐桌上引起震盪。

四川有回鍋肉,東北有殺豬菜,八大菜系裡每個菜系都有豬肉的做法。金華火腿要用金華豬,雲南烤乳豬自當用滇南小耳豬,經典川菜回鍋肉就該用四川的成華豬。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成都市種畜場特聘專家姜延志說,純種的成華豬,肌內脂肪含量可以達到3.5%,而白豬的通常只有1%。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決定了豬肉好不好吃。

然而,這位專門給成華豬做保種育種的專家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

姜延志記得,三四十年前,四川的廣漢、什邡、德陽等地大部分農戶家還隨處可見這種一身黑毛,腰寬臀大四肢短的豬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改良豬種在全國推廣,飼養成華豬的人越來越少。

不只是成華豬,隨著原產于丹麥的長白豬、原產於英國的大約克夏豬,和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等品種陸續進入中國,這些被稱為“杜長大”“洋三元”的商品豬,迅速佔領了中國的豬肉市場和養殖場。與此同時,中國地方品種的母豬迅速減少。

地方豬“打”不贏洋豬,一是因為“肥”,二是因為“慢”。成華豬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統的白豬瘦肉率可以達到60%,“肥肉大家都不想吃”。而且,一般中國土豬喂一年才能出欄,洋豬6個月就可以。“其實這是市場的選擇。”姜延志感慨。

目前已知的中國人養豬最早的證據,出現在距今大約9000年的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早期文化層中。那裡出土的豬骨性狀,和野生的不同,明顯是人工馴養帶來的變化。六七千年以前,我國已開始用木柵養豬。到了漢代,已經有人專門從事種豬交配的行當。

也就是說,經歷了數千年才紮好的豬圈,只用了幾十年就變得“面目全非”。

土豬危機不僅出現在中國,在大約克夏豬的老家英國,上世紀20年代最受歡迎的豬,原本是起源於16至17世紀康沃爾郡的大黑豬。它被出口到許多歐洲國家,甚至遠渡重洋抵達了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和非洲等諸多國家及地區。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密集型室內化養豬模式開始普及,更適合戶外的英國大黑豬數量急劇下降。到20世紀60年代,大黑豬已經成為當地最稀有的豬種之一。1973年,大黑豬甚至被提上了極度瀕危的牲畜名單。

面臨物種危機的豬不只是被馴化的家豬,野豬的處境更懸。原產於菲律賓的維薩揚疣豬目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森林砍伐和農田開發,讓這種深灰色的豬越來越少。居住在南美洲的查科野豬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家畜之間傳播的疾病而瀕臨滅絕。一種小型的侏儒豬,在1996年就只有不到250只成年豬了。

人類的發展正在一點點壓縮豬的生存空間。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廣泛開展土豬豬種雜交。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研究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的丁玫在論文中提到,中國成了“引進外國豬種資源最多的國家”。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2012年11月22日,湖南省寧鄉縣金洲鎮關山村村民黃德民將飼養的土豬趕往高臺進行跳水鍛鍊,以提高豬肉的品質和口感(資料圖片)。視覺中國供圖

2、基因保衛戰

在豬的品種戰中,中國土豬原本佔據著優勢。它們又能生又好吃。早在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就曾引進中國廣東豬種,雜交後育成羅馬豬。18世紀初期,英國引進的廣東豬種,是後來約克夏豬和巴克夏豬的祖先。美國的波中豬和切斯特白豬也有中國土豬的血統。

但是到了2008年,由當時的農業部發起的第二次全國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完成之時,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已找不到了,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確定滅絕。這次統計調查顯示,我國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

為了保護數量日益減少的中國地方豬種,一些研究者提出過冷凍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術保種等方法。然而這些方法還處於實驗階段,技術上還不成熟,能不能成功保種,至今也難以定論。

比起這些尚處於實驗階段的方法,更有效的法子是活體保種。國家與地方陸續建立保種場,撒網式地收集那些日漸稀少的地方豬種豬,圈養保護起來。

活體保種的首要任務是維持種豬的現有性狀,儘量不改變現有的外貌和生產性能。種群規模擴大了,就可以通過“種群內不同品系間的雜交”,或是“與外種豬或其他品種豬的雜交”,在保留地方豬原有特點的情況下進行雜交育種。

1996年1月,當時的農業部批准成立了“國家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下設豬品種審定專業委員會。2000年8月,農業部公佈了78個國家級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其中有19個豬的品種資源。

“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需求。”王立賢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曾經引進洋豬是為了解決肉不夠吃的問題,如今保護土豬,是為了解決口味上的需求,以及保護基因多樣性。”

姜延志向記者解釋,基因更多樣化,就更不容易在某一種疾病來襲之時,被“一鍋端”了。

中國的土豬,是以前老百姓自己在農村養起來的,在非常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繁衍千年,傳承至今,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和抗病力都要強一些。而現在引進的白豬不是自然雜交的,是“長期在條件非常好的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品種,抗逆性就低一點。

除此之外,豬的基因多樣性對人類還有更多意義。五指山豬“有數十項生理指標與人類項目數值近似”,重慶榮昌豬有先天耳聾基因,可供科學家研究。保護地方豬的基因,也是在保護“滿足未來不可預見因素的重要基因庫”。這些基因資源獨特且不可再生。

“十一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在全國範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成華豬的保育,也從2013年開始受到重視。成都市種畜場、邛峽嘉林生態農場與四川農業大學豬遺傳育種研發團隊達成合作,將成華豬群分成保種和選育兩個群體。保種群體的目標,是讓成華豬保持現在的品種特性,擴大群體數量,控制近交程度,確保遺傳基因不丟失。育種群體的目標,是提高成華豬的生長、產肉和繁殖性能。用術語來講,就是給整個種群“復壯”。

到2018年年底,成都市種畜場與邛峽嘉林生態農場的成華豬保種基礎群體有公豬16頭、8個家系,母豬150頭;育種核心群體有公豬20頭,母豬300頭。

3、新的希望

四川省如今每年出欄的豬大約5000萬頭,其中將近4000萬頭都進了當地人的肚子。姜延志希望土豬能在其中佔的比例更高些,現在還不到2%。

2018年12月第三週,全國豬肉平均價格是每公斤21.01元,其中普通豬肉的價格大約是每公斤17元,而一些走高端市場路線的土豬肉,被裝在考究的盒子裡,價格往往是普通豬肉的兩到三倍。

40年前的市場選擇了洋豬,如今中國食客刁鑽的舌頭做出了另一種選擇。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一個問題:現在的豬肉怎麼不好吃了呢?對美味的追求,成為一部分食客購買土豬肉的動力。

這種動力也給中國土豬帶來希望。2017年全年,我國的豬肉產量是5340萬噸,生豬出欄68861萬頭。中國人吃掉的豬肉雖多,在世界範圍內,卻不是養豬的質與量最發達的國家。國際市場上,我國生豬存欄和豬肉產量佔世界總量的50%,但豬肉出口數量,只佔世界豬肉出口總量的3%。出口豬肉的價格,比美國出口豬肉低30%左右。

市場的變化,讓姜延志覺得中國土豬或許還有再戰之力。具有更好的“肉質特性和抗逆性”的中國土豬,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中國豬肉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突破口。

正在進入高端市場的土豬肉,可以用兩倍以上的單價,彌補出欄慢、成本高的劣勢。“把成本控制在白豬養殖的1.2倍到1.5倍,市場價格是它的兩倍以上,那肯定是賺錢的。所以如何提高黑豬的綜合生產性能,才是關鍵。”姜延志說。

成都市種畜場正在對成華豬的品種進行改良和雜交育種。研究者想培育出一種新豬種,既有著和成華豬一樣適合做成回鍋肉的帶著厚皮的肉,又像洋豬一樣瘦肉多,長得快。

正在培育的新品種還沒起名字,但讓姜延志欣慰的是,這個雜交的新品種,平均每一天都可以長1斤,這意味著這種豬最多8個月就能出欄,養殖成本大大地降低了。目前,新品種的種豬已經有1000多頭,繁殖到了第四代。一般而言到第五代,基因特徵就會穩固下來。姜延志推測,“大概還需要研發一兩年”,市場潛力很大。

除了這些種畜場,知名電商平臺相繼開始養豬,前不久還搞出了“人工智能養豬”“豬臉識別”的技術。

“現在國家和行業都在努力保種,雖然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如果忽視行業的努力,有失偏頗。”在一家科技公司開發豬圈信息管理系統的王瑞年說。

新的技術不斷被安裝進豬圈裡。越來越多豬場開始使用數據管理系統,喂飼料交給機器,豬懷孕要照B超,連豬交配過多少次之類的信息,都要上傳到雲端。

就像王瑞年在一段自我介紹中所寫的那樣,在這個時代,養豬也需要產品經理了。

"
1、消失的“回鍋肉”

朋友海濤是湖南人,一次聚會上,我親自炒的回鍋肉,讓他回味良久,此後每次聚會我都逃不過這道回鍋肉。

四川人對回鍋肉的喜愛,不亞於麻將。早在2008年,就有媒體報道,四川人最喜歡的12道川菜評選中,回鍋肉高居榜首。在成都,幾乎所有大小宴席上,都會有回鍋肉的影子。

有一次有朋友問我,最好吃的回鍋肉是什麼樣子的?

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2、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

在四川做回鍋肉最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鬆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

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佈整個成都平原,由於生長週期長,肥肉率高,截止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臨滅絕的成華豬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並不是唯一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最高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於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雲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最適宜製作雲腿的烏金豬,生長於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後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隻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會發現:縱向維度上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個品種們集體消失的版圖。

而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3、9000多年的家豬,滅絕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在漢字中,家的原意並非屋裡有人,而是“屋下有豬”,只有養有豬的人戶才稱之為家。從《詩經》到《齊民要術》,從《莊子》到《王禎農書》,中國本土豬在我們的農耕文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豕”的意思就是:豬,中國土豬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在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珍稀動物的滅絕讓人心痛,而朝夕相處的家畜的滅絕,同樣也讓人悲傷!

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上找到一個地方土豬的統計,根據當年統計時的數據,我們做了一個大家很不願意看到的表格: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瀕危滅絕的中國地方豬種

後來,我們也查詢過,經過時為農業部的大力保護,如今有些地方豬種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要讓這些優秀的老品種實現永續傳代,面對最大的挑戰,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4、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我們的下一代也很難再吃到。

就在上個月,我們組織了一次生態農場的田間體驗,去金堂憨豆農場挖紅薯,中午的餐桌上,所有人都對一碗燉肉拍案叫絕。並非廚藝高超,所有食材都是生態有機的,除了鹽,也沒有任何調料。桌上許多小孩子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香的肉,最後,連肉湯都是統統泡了飯。

我告訴大家:這豬肉,就是來自龍泉山上紅領農場的,除了純生態糧食餵養之外,而豬種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成華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只有四分之一的成華豬血統,不是純正血統的成華豬,但是豐富的肌間脂肪含量,仍然讓我們體驗了一把什麼是即將消失的美味。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韓建斌生態養殖的三元雜交後的成華豬,已很少成華豬血統

紅領農場的農場主韓建斌是成都生態農業裡較早養豬的,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市場的反差,讓這個憨厚的山東大漢舉步維艱,不得不縮減規模。

紅領農場的窘迫,只是中國地方土豬的一個縮影。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麼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佔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三大外來品種之一的長白豬

曾經廣泛分佈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後,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什麼現在的豬肉沒有肉香味?

做生態農業這麼多年,許多人會經常問我這個問題。除了品種的暗中偷換,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飼養方式的改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泔水豬的漫畫

有一天,我們正在開車,朋友坐在副駕,突然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沒有回答,沿著三環路開出好遠。直到快出城的時候,看到一個運送泔水的車子,我慢慢地將車靠近泔水車。大約還有500米的樣子,朋友已經聞出了味道,立即把車窗關了。

我看著她說道:“明白什麼原因了吧?”朋友恍然大悟。

對啊,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城市,人類每天浪費大量的食物,而浪費的食物中,又以豬肉為主。這樣發酵一兩天的泔水,就算500米開外也惡臭難聞,它們卻是城外養豬場的主要食物來源。

我們很難要求天天吃泔水長大的豬肉,既要保證安全,又要保證美味,還要物美價廉,我們這樣難為豬,豬也做不到啊!

泔水中含有太多同類的肉,人類給豬餵食泔水,自己吃自己,除了人道主義的缺失之外,更是一代一代毒素的累積。

5、不是中國人多不夠吃,是你的浪費刺激著食品安全的風險。

在這場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們瘋狂的催熟催長。

有人說,中國人口眾多,要追求安全的食物很難,但是我們真的是不夠吃嗎?

我們佔世界19%的人口,卻生產了全球70%左右的淡水產品,67%的蔬菜,51%的生豬,40%的大宗果品,和21%的糧食。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要吃掉半頭豬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養豬大國,據統計2017年,全國生豬出欄量6.88億頭,就算是14億人口的大國,平均在我們每個人頭上的消耗量,每年要消耗0.5頭豬。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對北京、上海、成都、拉薩四城的餐飲消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統計。報告稱:餐飲業平均浪費率12%,而午餐外賣浪費更是高達1/3。

我們的許多食物,並不是我們吃了的,而是浪費掉的。

我們已經陷入了一個怪圈:食物越來越失去了味道——我們浪費越來越多——食物的消耗越來越大——拉動的生產越來越高。

為了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虛榮心理,養殖者不得不更換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洋豬品種,也不得不投入和研發更加催長的飼料。

就算我們全部更換為洋豬品種,人類依然嫌商品豬的養殖時間太長。

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賽跑,我們在不停的刷新商品豬的出欄記錄:從7個月,到6個月,刷新5個月,衝刺4個月。

生長時間雖然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有增無減。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平均每一頭豬要吃掉合成飼料139公斤

據統計,2017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28465.5萬噸,其中,豬飼料產量為9551萬噸;如果以2017年6.88億頭的生豬出欄量計算,平均每頭豬需合成飼料139公斤。

一頭標準的商品豬,出欄體重約110公斤,時間嚴格控制在180天內,這期間會吃掉139公斤合成飼料,數十車的泔水,大量的青飼料。

人類在動物的飼料中,添加大量激素、豬血、豬骨,甚至有報道稱添加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

6、洋豬引進中國30年後,一場非洲豬瘟席捲了全國。

中國本土豬種的滅絕,可能真的是一場生態災難的開始。

我們如此大力度的保護中國本土豬種,並不僅僅是隻讓你吃到小時候的味道,而是一場關於優良品種基因的保留和品種多樣性的研究。

相對於杜長大系進口豬種,中國的本土豬經過自然選育,保留了更適應本土的優良基因,除了肉質和口感遠勝於洋豬種外,還具有對環境的抗逆性強,對病毒的抵抗力高。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截止2018年11月的非洲豬瘟疫情圖

今年8月份的一場非洲豬瘟,席捲全國,目前已蔓延到19個省份。

在自然界中,這並非第一次。

◆人們一度瘋狂地往牛飼料裡添加動物屍體,終於上世紀末集中爆發了席捲全球的“瘋牛病”,感染的人會在一年內痛苦地死亡,尚無有效藥物治療。◆我們大量的蒐羅野生動物,挖空心思地想如何吃它們,最後終於在2003年爆發了“SARS病毒”,近萬人感染,數百人在這次浩劫中喪生。◆我們養殖的雞越來越多,禽流感終於從禽類傳播給了人類,從H1N1到H7N9,層出不窮,而且目前國內外都沒有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相比這樣的報復,非洲豬瘟是溫和的,只在豬群間傳播,不傳播給人類。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曾經的籠罩全國“非典”依然歷歷在目

其實,非洲豬瘟一直肆虐西方近百年了,尤其是在杜-大-長系進口豬的故鄉歐美兩地;只是今年第一次進入到中國。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某一個物種變為同一個亞種,而這個亞種又在特定病毒面前毫無抵抗力,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徹底失去這個物種呢?

如果它又是我們馴化了9000多年的豬,我真不知道如何向子孫們交代。

最後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消失的時候,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默哀;

最後一隻白鰭豚從長江中消失的時候,所有媒體都在報道和討論;

當世界上最後一隻項城豬消失的時候,這個世界又會有誰知道?

人類對於食物,總是站在高處俯視眾生。

我們很少願意蹲下身來,去了解和學習一個食材的來源與區別。

曾經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對於許多城裡人而言,現在變成了“沒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我們很少有人去溯源自己的飲食,更難理解這背後的農業生產的邏輯。


7、『吃貨拯救地球』這件事情與我們每個人有關

近年來,隨著農業專家的呼籲和官方的逐漸重視,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情況,已經有所好轉。

十一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在全國範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這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與其他物種保護不一樣,保護地方豬種正需要的就是“吃”。國家層面的物種保護,也並非是“為了保護而保護”,如何實現商品產業化和市場推廣,才是保護地方豬種的關鍵。

雪崩來臨時,沒有哪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們永遠要記住“吃貨也可以拯救地球”。

不要當我們回想起來,開始懷念記憶中難忘的豬肉味道的時候,中國優良的地方豬種卻已經消失於我們的餐桌上。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立在珠海【綠手指】生態農場裡的牌子,永遠在警醒著人們:

我們不是旁觀者,每個人都是參與者。

延伸閱讀:

豬到了危險的時候

動員起來,保衛豬圈?這不是段子:有的地方豬種“已找不到公豬”;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2008年的全國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85%左右的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一些研究者提出過冷凍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術保種等方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冰點週刊”(ID:bingdianweekly),原文首發於2018年12月26日 ,標題為《豬到了危險的時候》,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後,中國的豬也要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了。

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

金華豬的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至2007年的1萬多頭。有的地方豬種,甚至“已找不到公豬”。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

換句話說,這些豬一不小心就要變成珍稀動物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就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甚至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警告,“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為了保衛豬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牽頭,成立了地方豬種資源保護與利用協作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則規定了“國家建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

2012年,中央財政的畜禽保種經費增加到5320萬元。4年後,當時的農業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這些地方豬種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但是這場發生在人類後院的危機依然不容輕視。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曾在一場會議上提到,全球大約有22%的家畜品種面臨滅絕的危險。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減少,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會議之後,該組織在西南太平洋實施一個區域項目,分別在庫克群島、斐濟、紐埃島,建立了雞和豬的保護中心。

“一些種群在當前看來不一定有太多的價值,但它們關係到動物遺傳資源的未來,這就像氣候變化一樣。遏制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流失,關係到人類發展的未來。”聯合國的專家在這次會議上呼籲。

1、市場的選擇

豬圈裡的危機,首先在餐桌上引起震盪。

四川有回鍋肉,東北有殺豬菜,八大菜系裡每個菜系都有豬肉的做法。金華火腿要用金華豬,雲南烤乳豬自當用滇南小耳豬,經典川菜回鍋肉就該用四川的成華豬。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成都市種畜場特聘專家姜延志說,純種的成華豬,肌內脂肪含量可以達到3.5%,而白豬的通常只有1%。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決定了豬肉好不好吃。

然而,這位專門給成華豬做保種育種的專家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前些年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

姜延志記得,三四十年前,四川的廣漢、什邡、德陽等地大部分農戶家還隨處可見這種一身黑毛,腰寬臀大四肢短的豬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改良豬種在全國推廣,飼養成華豬的人越來越少。

不只是成華豬,隨著原產于丹麥的長白豬、原產於英國的大約克夏豬,和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等品種陸續進入中國,這些被稱為“杜長大”“洋三元”的商品豬,迅速佔領了中國的豬肉市場和養殖場。與此同時,中國地方品種的母豬迅速減少。

地方豬“打”不贏洋豬,一是因為“肥”,二是因為“慢”。成華豬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統的白豬瘦肉率可以達到60%,“肥肉大家都不想吃”。而且,一般中國土豬喂一年才能出欄,洋豬6個月就可以。“其實這是市場的選擇。”姜延志感慨。

目前已知的中國人養豬最早的證據,出現在距今大約9000年的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早期文化層中。那裡出土的豬骨性狀,和野生的不同,明顯是人工馴養帶來的變化。六七千年以前,我國已開始用木柵養豬。到了漢代,已經有人專門從事種豬交配的行當。

也就是說,經歷了數千年才紮好的豬圈,只用了幾十年就變得“面目全非”。

土豬危機不僅出現在中國,在大約克夏豬的老家英國,上世紀20年代最受歡迎的豬,原本是起源於16至17世紀康沃爾郡的大黑豬。它被出口到許多歐洲國家,甚至遠渡重洋抵達了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和非洲等諸多國家及地區。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密集型室內化養豬模式開始普及,更適合戶外的英國大黑豬數量急劇下降。到20世紀60年代,大黑豬已經成為當地最稀有的豬種之一。1973年,大黑豬甚至被提上了極度瀕危的牲畜名單。

面臨物種危機的豬不只是被馴化的家豬,野豬的處境更懸。原產於菲律賓的維薩揚疣豬目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森林砍伐和農田開發,讓這種深灰色的豬越來越少。居住在南美洲的查科野豬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家畜之間傳播的疾病而瀕臨滅絕。一種小型的侏儒豬,在1996年就只有不到250只成年豬了。

人類的發展正在一點點壓縮豬的生存空間。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國內廣泛開展土豬豬種雜交。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研究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的丁玫在論文中提到,中國成了“引進外國豬種資源最多的國家”。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2012年11月22日,湖南省寧鄉縣金洲鎮關山村村民黃德民將飼養的土豬趕往高臺進行跳水鍛鍊,以提高豬肉的品質和口感(資料圖片)。視覺中國供圖

2、基因保衛戰

在豬的品種戰中,中國土豬原本佔據著優勢。它們又能生又好吃。早在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就曾引進中國廣東豬種,雜交後育成羅馬豬。18世紀初期,英國引進的廣東豬種,是後來約克夏豬和巴克夏豬的祖先。美國的波中豬和切斯特白豬也有中國土豬的血統。

但是到了2008年,由當時的農業部發起的第二次全國性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完成之時,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已找不到了,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確定滅絕。這次統計調查顯示,我國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於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

為了保護數量日益減少的中國地方豬種,一些研究者提出過冷凍精液保存、胚胎保存、生物技術保種等方法。然而這些方法還處於實驗階段,技術上還不成熟,能不能成功保種,至今也難以定論。

比起這些尚處於實驗階段的方法,更有效的法子是活體保種。國家與地方陸續建立保種場,撒網式地收集那些日漸稀少的地方豬種豬,圈養保護起來。

活體保種的首要任務是維持種豬的現有性狀,儘量不改變現有的外貌和生產性能。種群規模擴大了,就可以通過“種群內不同品系間的雜交”,或是“與外種豬或其他品種豬的雜交”,在保留地方豬原有特點的情況下進行雜交育種。

1996年1月,當時的農業部批准成立了“國家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下設豬品種審定專業委員會。2000年8月,農業部公佈了78個國家級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其中有19個豬的品種資源。

“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需求。”王立賢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曾經引進洋豬是為了解決肉不夠吃的問題,如今保護土豬,是為了解決口味上的需求,以及保護基因多樣性。”

姜延志向記者解釋,基因更多樣化,就更不容易在某一種疾病來襲之時,被“一鍋端”了。

中國的土豬,是以前老百姓自己在農村養起來的,在非常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繁衍千年,傳承至今,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和抗病力都要強一些。而現在引進的白豬不是自然雜交的,是“長期在條件非常好的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品種,抗逆性就低一點。

除此之外,豬的基因多樣性對人類還有更多意義。五指山豬“有數十項生理指標與人類項目數值近似”,重慶榮昌豬有先天耳聾基因,可供科學家研究。保護地方豬的基因,也是在保護“滿足未來不可預見因素的重要基因庫”。這些基因資源獨特且不可再生。

“十一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在全國範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成華豬的保育,也從2013年開始受到重視。成都市種畜場、邛峽嘉林生態農場與四川農業大學豬遺傳育種研發團隊達成合作,將成華豬群分成保種和選育兩個群體。保種群體的目標,是讓成華豬保持現在的品種特性,擴大群體數量,控制近交程度,確保遺傳基因不丟失。育種群體的目標,是提高成華豬的生長、產肉和繁殖性能。用術語來講,就是給整個種群“復壯”。

到2018年年底,成都市種畜場與邛峽嘉林生態農場的成華豬保種基礎群體有公豬16頭、8個家系,母豬150頭;育種核心群體有公豬20頭,母豬300頭。

3、新的希望

四川省如今每年出欄的豬大約5000萬頭,其中將近4000萬頭都進了當地人的肚子。姜延志希望土豬能在其中佔的比例更高些,現在還不到2%。

2018年12月第三週,全國豬肉平均價格是每公斤21.01元,其中普通豬肉的價格大約是每公斤17元,而一些走高端市場路線的土豬肉,被裝在考究的盒子裡,價格往往是普通豬肉的兩到三倍。

40年前的市場選擇了洋豬,如今中國食客刁鑽的舌頭做出了另一種選擇。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一個問題:現在的豬肉怎麼不好吃了呢?對美味的追求,成為一部分食客購買土豬肉的動力。

這種動力也給中國土豬帶來希望。2017年全年,我國的豬肉產量是5340萬噸,生豬出欄68861萬頭。中國人吃掉的豬肉雖多,在世界範圍內,卻不是養豬的質與量最發達的國家。國際市場上,我國生豬存欄和豬肉產量佔世界總量的50%,但豬肉出口數量,只佔世界豬肉出口總量的3%。出口豬肉的價格,比美國出口豬肉低30%左右。

市場的變化,讓姜延志覺得中國土豬或許還有再戰之力。具有更好的“肉質特性和抗逆性”的中國土豬,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中國豬肉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突破口。

正在進入高端市場的土豬肉,可以用兩倍以上的單價,彌補出欄慢、成本高的劣勢。“把成本控制在白豬養殖的1.2倍到1.5倍,市場價格是它的兩倍以上,那肯定是賺錢的。所以如何提高黑豬的綜合生產性能,才是關鍵。”姜延志說。

成都市種畜場正在對成華豬的品種進行改良和雜交育種。研究者想培育出一種新豬種,既有著和成華豬一樣適合做成回鍋肉的帶著厚皮的肉,又像洋豬一樣瘦肉多,長得快。

正在培育的新品種還沒起名字,但讓姜延志欣慰的是,這個雜交的新品種,平均每一天都可以長1斤,這意味著這種豬最多8個月就能出欄,養殖成本大大地降低了。目前,新品種的種豬已經有1000多頭,繁殖到了第四代。一般而言到第五代,基因特徵就會穩固下來。姜延志推測,“大概還需要研發一兩年”,市場潛力很大。

除了這些種畜場,知名電商平臺相繼開始養豬,前不久還搞出了“人工智能養豬”“豬臉識別”的技術。

“現在國家和行業都在努力保種,雖然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如果忽視行業的努力,有失偏頗。”在一家科技公司開發豬圈信息管理系統的王瑞年說。

新的技術不斷被安裝進豬圈裡。越來越多豬場開始使用數據管理系統,喂飼料交給機器,豬懷孕要照B超,連豬交配過多少次之類的信息,都要上傳到雲端。

就像王瑞年在一段自我介紹中所寫的那樣,在這個時代,養豬也需要產品經理了。

洋豬“入侵”中國:土豬瀕臨滅絕,這不亞於一場生態災難

本文轉載自“原鄉味覺”,原標題為《痛心 | 洋豬入侵中國30年:正在爆發一場生態災難,種土豬已瀕臨滅絕!》,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延伸閱讀:

2018年8月以來,我國多地發生非洲豬瘟疫情。近日,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人就依法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做好非洲豬瘟防控的關鍵是什麼?

非洲豬瘟是全球公認的養豬業“頭號殺手”,一旦病毒定殖,勢必對整個生豬產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做好非洲豬瘟防控的關鍵,就是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切實落實各項防控工作措施,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和懈怠。為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農業農村部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防控政策措施,這其中既包括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常規防控措施,也包括限制調運、禁止餐廚剩餘物餵豬等針對非洲豬瘟傳播特點的特殊防控要求。

總的來看,各地在非洲豬瘟防控過程中,能夠認真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者防疫主體責任,全力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有的地方還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形成了好的經驗和做法,為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保持疫情總體可控奠定了基礎。但在疫情處置和疫源追蹤過程中也發現,部分地方個別人員存在有法不依、工作落實不力等情況,影響了防控工作成效。對此,有關地方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案件,有力打擊了違法違規調運、逃避監管等行為。2018年9月和11月,農業農村部先後通報了兩批共計12件非洲豬瘟防控中的違法違規典型案例,12月11日召開的全國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也對督導問責情況進行了通報。其中有養殖場(戶)、生豬販運人非法調運生豬、出售發病生豬同群豬,造成疫情擴散傳播的,有官方獸醫嚴重失職、徇私舞弊、違規出證為相關人員非法調運生豬提供便利的,也有公職人員責任落實不夠、監管不力、延誤防控工作開展的。有的已經造成嚴重後果,有的雖未造成嚴重後果,但給養殖業生產和疫情防控帶來較大風險。

當前正處於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持續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查辦力度,有利於督促各類相關主體切實增強法律意識,履行職責義務,落實動物防疫責任。應該說,對典型案例予以通報,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教育和震懾作用。

對於養殖戶等生產經營主體來說,哪些情形應當追究法律責任?

對於從事生豬飼養、屠宰、經營、運輸以及疫病監測、研究、診療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來說,應當追究法律責任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現動物出現群體發病或者死亡不報告,明知飼養生豬發生疫情仍非法銷售發病豬同群豬的;

二是對不遵守有關控制、撲滅動物疫病規定,非法使用明令禁止的泔水等餐廚剩餘物飼餵生豬的;

三是藏匿、轉移、盜掘已被依法隔離、封存、處理的動物和動物產品的;

四是逃避檢疫監管,私自收購、屠宰病死豬或出售病死豬肉的;

五是不如實提供與動物防疫活動有關資料的,阻撓干擾疫情處置、隱藏銷燬調查證據影響防控工作正常開展的;

六是拒絕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進行監督檢查的、拒絕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動物疫病監測、檢測的;

七是非法採集病料、開展病毒分離鑑定等實驗活動或製備“自家苗”的;

八是引起重大動物疫情的,或者有引起重大動物疫情危險,情節嚴重的;

九是私設生豬屠宰廠(場),從事生豬屠宰、銷售等經營活動,情節嚴重的。

上述情形,主要違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構成犯罪的,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養殖戶應當依法報告動物疫情,對此,國家有什麼措施鼓勵養殖戶主動報告疫情?

及時主動報告疫情對於疫情的有效處置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家在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過程中,對被強制撲殺動物的所有者給予補償。非洲豬瘟已經納入我國強制撲殺補助範圍,對此次強制撲殺的生豬平均給予1200元/頭的補助。所以,養殖場戶不必有太多顧慮,應及時主動報告疫情,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疫情處置工作,降低疫情傳播風險。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因未及時報告疫情或不配合落實檢疫、隔離、撲殺等防控措施而造成疫情擴散的養殖場戶,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印發的《動物疫病防控財政支持政策實施指導意見》明確規定不給予強制撲殺補助。

對於國家工作人員來講,哪些情形需要追究法律責任?

對國家工作人員來講,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未依法履行的,要追究責任。在當前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中,特別應對以下情形嚴肅追責:發現疫情後不及時報告的;雖然報告但後續防控措施不力、造成疫情擴散蔓延的。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對於依法履行動物防疫職責,嚴格落實動物防疫各項工作措施的情況下發生疫情的,不應追責。各地務必要堅持正確導向,避免追責擴大化、極端化。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對在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中做出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給予獎勵。近期,農業農村部正在徵集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先進事例,對於遴選出的先進事例,將以適當形式進行宣傳和表揚,更好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

下一步,各地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將非洲豬瘟防控政策要求、有關法律法規和防控知識,及時告知養殖、屠宰、經營、運輸等相關管理相對人,做到政策宣傳不留死角,以提高廣大養殖生產者的主體責任意識。要將典型違法案例、非洲豬瘟防控技術和應急處置措施,傳達到基層動物防疫人員、監督執法人員,以切實提升防控能力和防控工作主動性、積極性。

來源:新三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