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E蓓子】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此文為高能E蓓子原創,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轉載請後臺聯繫,但歡迎你們轉發到朋友圈。

接連幾部大製作之後,許鞍華拍了一部短片。金士傑、春夏主演,名字叫《七裡地》。


【高能E蓓子】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此文為高能E蓓子原創,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轉載請後臺聯繫,但歡迎你們轉發到朋友圈。

接連幾部大製作之後,許鞍華拍了一部短片。金士傑、春夏主演,名字叫《七裡地》。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七裡地是一條路,連接著我的家和遠方,在這條路上,我們三代人來來回回,走了七十年。”


這是電影裡春夏的旁白,但我想,這更可能是許鞍華的內心獨白。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春夏飾演的Yuan說,這是他們家族的紀錄片,而《七裡地》,也許同樣是許鞍華的“家族紀錄片”。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闖關東:

“我們終於有新家了”


1947年,許鞍華在遼寧出生,這個時間點正是《七裡地》的第一個故事:闖關東。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許鞍華的父親是廣東人,離鄉背井來到東北,和所有闖關東的人一樣,謀求一份生存,和平靜。

就像《七裡地》裡的那句一樣,“有新家了”。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1947年春節前,這裡貼起了第一個“福”字。

儘管條件並不富足,但從孃兒仨的眼神中也能看出,他們對新生活的滿足與憧憬。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許家的再次背井離鄉發生在許鞍華兩個月的時候。

尚在襁褓之中的許鞍華當然不會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但等到她五歲的時候,許家再一次的遷徙給她留下了記憶。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她還記得在澳門時的生活,七叔十姑熱熱鬧鬧,但到了香港,就生活在了一群“命苦的女人”中間。

她們生活的地方叫北角,地處香港最北端,是一處移民聚集地。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或許正是這個印象,在許鞍華早期的電影裡不斷出現了流徙與移民的形象,所謂“越南三部曲”,就是對“家”的追問。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七裡地》開頭的一幕,充滿年味兒的唐人街,和坐在輪椅上無法歸鄉的“老曹”,也在暗示著許鞍華的思考。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家”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回不去家鄉?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而這種情緒歸結於“越南三部曲”裡,則是揮之不去的難民鄉愁。

《來客》裡那三個身不由己的難民,他們在香港艱難度日,卻不願意回到他們朝思暮想的故鄉。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胡越的故事》裡顛沛逃離的周潤發鐘楚紅,他們拼死逃離,無法回頭。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投奔怒海》則直接切入越南,通過劉德華和記者林子祥告訴人們一個社會的動盪。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的香港,人們對越南難民的理解就是一個詞:暴戾。但許鞍華,總是對他們抱有深切的同情。

可以說,逃離與回不去是那個年紀許鞍華的情感。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離鄉:

“出去了,就不要老是想著回來”


1997年,許鞍華拍攝了一部叫做《去日苦多》的紀錄片。

都說許鞍華鏡頭樸素寫實,但在之前她卻沒有拍過任何一部紀錄片,又因為這次她敞開心扉拍自己,所以便更顯得彌足珍貴。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紀錄片從一個飯局開始,講述了許鞍華的家庭。青春時代的她對家庭成員的背景有很多疑惑,直到九七年,她才理清家庭的關係。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以前的她也沒有想到,後來她會成為一個拍戲寫實的導演,“家”這個詞,在她的創作中,有很大的份量。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1990年,她拍攝了一部半自傳式的電影《客途秋恨》,“張曼玉演我,陸小芬演我媽”,用張曼玉的臺詞,她說出了“我也沒見過這麼古怪的家”。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電影中許鞍華追憶了自己在澳門的生活,記錄了母親的回國之旅,而電影中的“許鞍華”也如同自己一樣,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庭,前往國外讀書。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反抗。

當年的“叛逃”,到了《七裡地》裡卻成了另一種意味。

電影裡的老曹(金士傑)的兒子,拿到國外高校的全額獎學金。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老曹送兒子出國前,說了句“走出去了,就不要老是想著回來”。



老曹送兒子出國前,說了句“走出去了,就不要老是想著回來”。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老曹用信封包好交給兒子的“福”字裡,包含了更多的是父子兩人的不捨。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或許也是在國外耳濡目染了許多的關係,許鞍華終於意識到“家”對於一個人來說的重要性。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也正是此時,她達成了與母親的和解。

人說五十知天命,許鞍華在她五十歲那年,真正理解了家的含義。

家是什麼?最終只是她與母親兩個人的羈絆。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歸鄉

“家裡有了你,就是爺爺的福”


《七裡地》裡有一個細節,扮演孫女的春夏回到爺爺的老家,提筆寫福字時,鏡頭掃過貼在牆上的一張報紙,是一則97年的新聞。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對於一部發生在這幾年的電影(支付寶集福活動也是這幾年才有的),出現一份1997年的報紙顯得並不尋常,我只能認為,這是許鞍華有意為之,她是特地在這裡放入瞭解讀的線索。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在這裡,“家”,大概指代的就是老一輩移民魂牽夢縈的故土。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算起來許鞍華可能是最早一批來內地拍片的導演了。

早在1982年,她就在夏夢小姐的帶領下,前往海南島拍攝了那部著名的《投奔怒海》。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夏夢小姐有能力,能夠劃出一片區域來給許鞍華拍片,那些年,她還找到了嚴浩拍攝了更有鄉愁感的《似水流年》,一口氣拿了幾座金像獎獎盃。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但當許鞍華獨自一人來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在1985年和1991年,許鞍華來內地拍了兩部電影,一部是金庸小說改編的《書劍恩仇錄》。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一部是《上海假期》。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全部都是一敗塗地。

現在看來《書劍恩仇錄》可能是部獨特的作品,它輕武俠,散發著濃濃的鄉愁,但在當時新藝城獨大的天下里,人們顯然無法接受這樣“展現祖國大好風光”的慢吞吞的電影。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而許鞍華執著地實地取景也增加了影片的預算,去沙漠,去黃河,這造成了影片拍攝上的種種困難。

為什麼非得勞師動眾地實地取景?我想大概就是對故園的懷念,離鄉多年,風景也格外親切。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這其實和後來的《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是一個道理,本質上拍的是尋根,是家庭。

許鞍華總能在拍電影時嵌入自己的經歷與情感,遊子離鄉,望月思歸。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現在這部《七裡地》,也是如此。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E姐結語


不看到最後,很難想到《七裡地》是支付寶為了“集五福”的活動而拍攝的。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貼福集福,早已是過年的象徵,而在《七裡地》裡或許我們可以看到更多。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從離鄉,到思辨,到懷念故土,這是許鞍華的脈絡,也是這部《七裡地》的脈絡,可以說,這部僅僅9分半的短片,從一個側面反映著許鞍華的人生軌跡。

許鞍華已經70多歲了,而電影的跨度也達到了70年,在70年後,許鞍華用一個“福”字的傳承表達了自己對“家”的理解。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這裡反反覆覆出現的“福”,究竟是什麼?

我們可以理解它是傳承,是家庭,是人們之間的感情,是串聯起三代人共同記憶的紐帶,或者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符號……

最主要的,“福”也是對於故土的象徵。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其實不僅僅是許鞍華,這或許是幾代中國人共同的情感。

從動盪年代的為生活所困,到人人走出國門看世界,直至如今這樣一個科技時代,人們改變的是物質,沒有改變的是情感。

而這份情感,也就鑄就成了我們民族的“根”。

今天的話題是:

什麼樣的影片最能打動你?


做有深度的心靈SPA和有格調的故事!

喜歡請分享哦!麼麼噠!

E姐換新Logo咯!各位閨蜜認準正版↓↓↓

《七裡地》:許鞍華和她的鄉愁


都市男女的心靈SPA

以學術的嚴謹看貴圈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