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壩子上那些美麗的人。最後一張照片裡,坐在火塘邊的就是魯茸的媽媽,奚志農從拍攝她開始,到拍攝她的兒子魯茸,拍攝魯茸的兒女們,一直到魯茸的兒女們都結婚生子。20年,一家四代,就這樣一一走進奚志農的鏡頭裡。攝影/奚志農

3.

行李:你的性格如此溫柔,在野外也不像其他人那樣擅長社交,孤獨得不得了,但大家又稱你是“環保的納粹”,這種鬥士的勁兒從哪兒來的?

奚志農:我是1964年出生的,開始記事已經是文革期間。我的童年在(大理)巍山,我媽媽是老師,印象中,媽媽不是去參加政治學習就是做家訪,我父親在昆明設計院,一年最多回來一兩次,所以基本上沒人管。還好,那個年代一個院子裡的小孩都一起玩,吃百家飯。學校的後門就是農田,我養過一隻鴨子,長大以後是很漂亮的綠頭鴨,我帶著它到稻田裡,到水溝裡去抓泥鰍,我是把它當做寵物養的。

行李:在那個氛圍下,稻田裡的綠頭鴨,就像你的桃花源一樣。

奚志農:是。但是鴨子養大了,要殺,我不幹,抱著鴨子到處跑、躲,最後肯定逃脫不了被抓到的命運,哭、鬧沒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著,不吃。

還養過一隻麻雀,大孩子掏麻雀窩,但是他們算錯了時間,掏早了,眼睛都還沒睜開,他們不要,給我。我連羽毛、草都一起要過來,找了一個紙盒子裝起來,得餵它東西,我就去抓蒼蠅,最後這隻麻雀是吃我打的蒼蠅長大的。後來眼睛慢慢睜開,羽毛開始長出來,等到羽毛豐滿了,就會飛行。我一吹口哨,它就飛到我們家的屋頂上,再一吹口哨,它就飛下來,飛到我的肩上、手上、頭上。日本拍過一部電影,叫《栗色小天使》,就是講麻雀的故事。老的麻雀頭頂的栗色特別深、特別慄,幼鳥有點灰灰的,栗色的程度不夠,我就去拿我媽改作業的紅墨水,把它的頭染得更紅一點。我媽一個同事的兒子好像也分到一隻,我們這兩隻麻雀經常在一起玩兒。我媽教書的學校是古代一個書院,好幾進院子,我那天從外面回來,過他們家樓下時,我這隻麻雀就朝他們家飛去了,我就沒管,隔了多少時間,去他們家找,他說沒來啊,就這樣沒了,簡直不知道傷心了好多天!

行李:怎麼你的每份愛都伴隨著痛。

奚志農:哎!學校有很多高大的桉樹,夜幕降臨的時候貓頭鷹會叫,我們叫嗚驢,巍山土話。有時候農田上能聽到狼的嚎叫,當地叫柴狗,大人嚇唬小孩,要是不聽話把讓柴狗把你叼了。有一次那隻貓頭鷹進到大殿裡,那些大孩子就用彈弓打,最後把貓頭鷹打下來了。有一次,大殿裡晾麥子殼還是稻子,一大群麻雀進去吃,結果大孩子們想了一個主意,現在想想實在很恐怖的,他們悄悄的把門關掉,只留一扇門,兩個人,一左一右,拿一根竹竿準備好,大吼一聲,麻雀就往外飛,你可以想象吧?那兩根竹竿就交替揮舞,結果屍橫遍野,幾十只麻雀被打下來!

還有一次,一隻穿山甲跑到我們學校來,最後被男老師抓住了,當然最後也逃脫不了被吃掉的命運。還有一次,一個雨後的早晨,縣醫院門口發現一串豹子的腳印。還有一天趕集,山裡的獵人抬著一頭斑斕大豹從街市上穿過,我們這些小孩追著去看……你想,離自然是如此之近!

行李:是和自然很近,但他們多是破壞者,你一個人在那裡也沒有同伴對不對?你對動物的那種憐憫心,到底是因何而起?

奚志農:當然我也去抓過蜻蜓,還把蜻蜓放在蚊帳裡,希望它能幫我抓蚊子(笑)。小學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父親把我帶到了昆明。從巍山離開的時候,我抱著一根柱子,打死都不走,最後是大人把我的手掰開,硬生生拖上了車,我被生生的從那麼無拘無束的土地上拔走。

昆明是省城,我是鄉下人,說話有巍山口音,肯定受歧視,受欺負。去昆明前,我完全像野孩子一樣,一到昆明,沒有夥伴,沒有朋友,性格就開始越來越內向,一度有多少年,一說話就結巴,多恐怖!

行李:哪能想象,後來完全可以靠聲音就征服一大幫粉絲!

奚志農:所以說我的命運完全被猴子改變,從鏡頭後面跳到鏡頭前面,是因為猴子不會說話,我得代它們說話。就因為猴子的機緣,或者說被逼無奈,我開始越來越能夠應付所有的場合。

小學時有一個轉機,四年級的時候,我舅舅從文革時下放的臨滄回到安寧的幹部療養院,安寧有溫泉,是度假地,很多人在山上修了別墅,後面被沒收,作為療養院的職工宿舍,我舅舅分了一個別墅中的幾間,就在林子當中,院子外面就和山連在一起,我舅舅喜歡玩兒,他還有彈弓,我一放假就直接去他家,後來開始狂熱的讀鳥類學的書,也做標本,終於在昆明找到了巍山的感覺。我第一張獲獎的照片就是拍的鳥。

行李:拍的是什麼?

奚志農:白鷺,在昆明的母親河,盤龍江的上游拍的。那時我看不慣電視臺的人拍鳥都是把鳥拴起來拍,於是自學攝影,1989年暑假,昆明市科委做了一個青少年夏令營,派我去拍。拍的同時我拍了那張白鷺,投稿到《大眾攝影》,結果獲得銅獎,有400塊獎金,去北京領獎。也是那一次,我主動跑去《動物世界》,毛遂自薦,他們把我給收留了,才有了後來去昆明動物所拍懶猴的故事。

行李:你怎麼跳躍這麼大,從《動物世界》回到雲南省林業廳,後來又去到《東方之子》,最後竟然辭掉《東方之子》,回德欽了。

奚志農:還不是因為猴子嘛,我的命運都是被猴子改變的。

行李:說起現在的環境,你常常覺得滿目瘡痍,是什麼在支撐你繼續前行?

奚志農:做總比不做好。一路走來,經歷那麼多事情,更多的是無奈、無力,或者絕望,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環境保護,特別是近些年在一些公開場合,常有年輕人跑來說,奚老師我上學的時候讀過你的文章,聽過你的演講,就覺得一直在努力的事情還是值得的。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壩子上那些美麗的人。最後一張照片裡,坐在火塘邊的就是魯茸的媽媽,奚志農從拍攝她開始,到拍攝她的兒子魯茸,拍攝魯茸的兒女們,一直到魯茸的兒女們都結婚生子。20年,一家四代,就這樣一一走進奚志農的鏡頭裡。攝影/奚志農

3.

行李:你的性格如此溫柔,在野外也不像其他人那樣擅長社交,孤獨得不得了,但大家又稱你是“環保的納粹”,這種鬥士的勁兒從哪兒來的?

奚志農:我是1964年出生的,開始記事已經是文革期間。我的童年在(大理)巍山,我媽媽是老師,印象中,媽媽不是去參加政治學習就是做家訪,我父親在昆明設計院,一年最多回來一兩次,所以基本上沒人管。還好,那個年代一個院子裡的小孩都一起玩,吃百家飯。學校的後門就是農田,我養過一隻鴨子,長大以後是很漂亮的綠頭鴨,我帶著它到稻田裡,到水溝裡去抓泥鰍,我是把它當做寵物養的。

行李:在那個氛圍下,稻田裡的綠頭鴨,就像你的桃花源一樣。

奚志農:是。但是鴨子養大了,要殺,我不幹,抱著鴨子到處跑、躲,最後肯定逃脫不了被抓到的命運,哭、鬧沒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著,不吃。

還養過一隻麻雀,大孩子掏麻雀窩,但是他們算錯了時間,掏早了,眼睛都還沒睜開,他們不要,給我。我連羽毛、草都一起要過來,找了一個紙盒子裝起來,得餵它東西,我就去抓蒼蠅,最後這隻麻雀是吃我打的蒼蠅長大的。後來眼睛慢慢睜開,羽毛開始長出來,等到羽毛豐滿了,就會飛行。我一吹口哨,它就飛到我們家的屋頂上,再一吹口哨,它就飛下來,飛到我的肩上、手上、頭上。日本拍過一部電影,叫《栗色小天使》,就是講麻雀的故事。老的麻雀頭頂的栗色特別深、特別慄,幼鳥有點灰灰的,栗色的程度不夠,我就去拿我媽改作業的紅墨水,把它的頭染得更紅一點。我媽一個同事的兒子好像也分到一隻,我們這兩隻麻雀經常在一起玩兒。我媽教書的學校是古代一個書院,好幾進院子,我那天從外面回來,過他們家樓下時,我這隻麻雀就朝他們家飛去了,我就沒管,隔了多少時間,去他們家找,他說沒來啊,就這樣沒了,簡直不知道傷心了好多天!

行李:怎麼你的每份愛都伴隨著痛。

奚志農:哎!學校有很多高大的桉樹,夜幕降臨的時候貓頭鷹會叫,我們叫嗚驢,巍山土話。有時候農田上能聽到狼的嚎叫,當地叫柴狗,大人嚇唬小孩,要是不聽話把讓柴狗把你叼了。有一次那隻貓頭鷹進到大殿裡,那些大孩子就用彈弓打,最後把貓頭鷹打下來了。有一次,大殿裡晾麥子殼還是稻子,一大群麻雀進去吃,結果大孩子們想了一個主意,現在想想實在很恐怖的,他們悄悄的把門關掉,只留一扇門,兩個人,一左一右,拿一根竹竿準備好,大吼一聲,麻雀就往外飛,你可以想象吧?那兩根竹竿就交替揮舞,結果屍橫遍野,幾十只麻雀被打下來!

還有一次,一隻穿山甲跑到我們學校來,最後被男老師抓住了,當然最後也逃脫不了被吃掉的命運。還有一次,一個雨後的早晨,縣醫院門口發現一串豹子的腳印。還有一天趕集,山裡的獵人抬著一頭斑斕大豹從街市上穿過,我們這些小孩追著去看……你想,離自然是如此之近!

行李:是和自然很近,但他們多是破壞者,你一個人在那裡也沒有同伴對不對?你對動物的那種憐憫心,到底是因何而起?

奚志農:當然我也去抓過蜻蜓,還把蜻蜓放在蚊帳裡,希望它能幫我抓蚊子(笑)。小學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父親把我帶到了昆明。從巍山離開的時候,我抱著一根柱子,打死都不走,最後是大人把我的手掰開,硬生生拖上了車,我被生生的從那麼無拘無束的土地上拔走。

昆明是省城,我是鄉下人,說話有巍山口音,肯定受歧視,受欺負。去昆明前,我完全像野孩子一樣,一到昆明,沒有夥伴,沒有朋友,性格就開始越來越內向,一度有多少年,一說話就結巴,多恐怖!

行李:哪能想象,後來完全可以靠聲音就征服一大幫粉絲!

奚志農:所以說我的命運完全被猴子改變,從鏡頭後面跳到鏡頭前面,是因為猴子不會說話,我得代它們說話。就因為猴子的機緣,或者說被逼無奈,我開始越來越能夠應付所有的場合。

小學時有一個轉機,四年級的時候,我舅舅從文革時下放的臨滄回到安寧的幹部療養院,安寧有溫泉,是度假地,很多人在山上修了別墅,後面被沒收,作為療養院的職工宿舍,我舅舅分了一個別墅中的幾間,就在林子當中,院子外面就和山連在一起,我舅舅喜歡玩兒,他還有彈弓,我一放假就直接去他家,後來開始狂熱的讀鳥類學的書,也做標本,終於在昆明找到了巍山的感覺。我第一張獲獎的照片就是拍的鳥。

行李:拍的是什麼?

奚志農:白鷺,在昆明的母親河,盤龍江的上游拍的。那時我看不慣電視臺的人拍鳥都是把鳥拴起來拍,於是自學攝影,1989年暑假,昆明市科委做了一個青少年夏令營,派我去拍。拍的同時我拍了那張白鷺,投稿到《大眾攝影》,結果獲得銅獎,有400塊獎金,去北京領獎。也是那一次,我主動跑去《動物世界》,毛遂自薦,他們把我給收留了,才有了後來去昆明動物所拍懶猴的故事。

行李:你怎麼跳躍這麼大,從《動物世界》回到雲南省林業廳,後來又去到《東方之子》,最後竟然辭掉《東方之子》,回德欽了。

奚志農:還不是因為猴子嘛,我的命運都是被猴子改變的。

行李:說起現在的環境,你常常覺得滿目瘡痍,是什麼在支撐你繼續前行?

奚志農:做總比不做好。一路走來,經歷那麼多事情,更多的是無奈、無力,或者絕望,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環境保護,特別是近些年在一些公開場合,常有年輕人跑來說,奚老師我上學的時候讀過你的文章,聽過你的演講,就覺得一直在努力的事情還是值得的。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壩子上那些美麗的人。最後一張照片裡,坐在火塘邊的就是魯茸的媽媽,奚志農從拍攝她開始,到拍攝她的兒子魯茸,拍攝魯茸的兒女們,一直到魯茸的兒女們都結婚生子。20年,一家四代,就這樣一一走進奚志農的鏡頭裡。攝影/奚志農

3.

行李:你的性格如此溫柔,在野外也不像其他人那樣擅長社交,孤獨得不得了,但大家又稱你是“環保的納粹”,這種鬥士的勁兒從哪兒來的?

奚志農:我是1964年出生的,開始記事已經是文革期間。我的童年在(大理)巍山,我媽媽是老師,印象中,媽媽不是去參加政治學習就是做家訪,我父親在昆明設計院,一年最多回來一兩次,所以基本上沒人管。還好,那個年代一個院子裡的小孩都一起玩,吃百家飯。學校的後門就是農田,我養過一隻鴨子,長大以後是很漂亮的綠頭鴨,我帶著它到稻田裡,到水溝裡去抓泥鰍,我是把它當做寵物養的。

行李:在那個氛圍下,稻田裡的綠頭鴨,就像你的桃花源一樣。

奚志農:是。但是鴨子養大了,要殺,我不幹,抱著鴨子到處跑、躲,最後肯定逃脫不了被抓到的命運,哭、鬧沒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著,不吃。

還養過一隻麻雀,大孩子掏麻雀窩,但是他們算錯了時間,掏早了,眼睛都還沒睜開,他們不要,給我。我連羽毛、草都一起要過來,找了一個紙盒子裝起來,得餵它東西,我就去抓蒼蠅,最後這隻麻雀是吃我打的蒼蠅長大的。後來眼睛慢慢睜開,羽毛開始長出來,等到羽毛豐滿了,就會飛行。我一吹口哨,它就飛到我們家的屋頂上,再一吹口哨,它就飛下來,飛到我的肩上、手上、頭上。日本拍過一部電影,叫《栗色小天使》,就是講麻雀的故事。老的麻雀頭頂的栗色特別深、特別慄,幼鳥有點灰灰的,栗色的程度不夠,我就去拿我媽改作業的紅墨水,把它的頭染得更紅一點。我媽一個同事的兒子好像也分到一隻,我們這兩隻麻雀經常在一起玩兒。我媽教書的學校是古代一個書院,好幾進院子,我那天從外面回來,過他們家樓下時,我這隻麻雀就朝他們家飛去了,我就沒管,隔了多少時間,去他們家找,他說沒來啊,就這樣沒了,簡直不知道傷心了好多天!

行李:怎麼你的每份愛都伴隨著痛。

奚志農:哎!學校有很多高大的桉樹,夜幕降臨的時候貓頭鷹會叫,我們叫嗚驢,巍山土話。有時候農田上能聽到狼的嚎叫,當地叫柴狗,大人嚇唬小孩,要是不聽話把讓柴狗把你叼了。有一次那隻貓頭鷹進到大殿裡,那些大孩子就用彈弓打,最後把貓頭鷹打下來了。有一次,大殿裡晾麥子殼還是稻子,一大群麻雀進去吃,結果大孩子們想了一個主意,現在想想實在很恐怖的,他們悄悄的把門關掉,只留一扇門,兩個人,一左一右,拿一根竹竿準備好,大吼一聲,麻雀就往外飛,你可以想象吧?那兩根竹竿就交替揮舞,結果屍橫遍野,幾十只麻雀被打下來!

還有一次,一隻穿山甲跑到我們學校來,最後被男老師抓住了,當然最後也逃脫不了被吃掉的命運。還有一次,一個雨後的早晨,縣醫院門口發現一串豹子的腳印。還有一天趕集,山裡的獵人抬著一頭斑斕大豹從街市上穿過,我們這些小孩追著去看……你想,離自然是如此之近!

行李:是和自然很近,但他們多是破壞者,你一個人在那裡也沒有同伴對不對?你對動物的那種憐憫心,到底是因何而起?

奚志農:當然我也去抓過蜻蜓,還把蜻蜓放在蚊帳裡,希望它能幫我抓蚊子(笑)。小學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父親把我帶到了昆明。從巍山離開的時候,我抱著一根柱子,打死都不走,最後是大人把我的手掰開,硬生生拖上了車,我被生生的從那麼無拘無束的土地上拔走。

昆明是省城,我是鄉下人,說話有巍山口音,肯定受歧視,受欺負。去昆明前,我完全像野孩子一樣,一到昆明,沒有夥伴,沒有朋友,性格就開始越來越內向,一度有多少年,一說話就結巴,多恐怖!

行李:哪能想象,後來完全可以靠聲音就征服一大幫粉絲!

奚志農:所以說我的命運完全被猴子改變,從鏡頭後面跳到鏡頭前面,是因為猴子不會說話,我得代它們說話。就因為猴子的機緣,或者說被逼無奈,我開始越來越能夠應付所有的場合。

小學時有一個轉機,四年級的時候,我舅舅從文革時下放的臨滄回到安寧的幹部療養院,安寧有溫泉,是度假地,很多人在山上修了別墅,後面被沒收,作為療養院的職工宿舍,我舅舅分了一個別墅中的幾間,就在林子當中,院子外面就和山連在一起,我舅舅喜歡玩兒,他還有彈弓,我一放假就直接去他家,後來開始狂熱的讀鳥類學的書,也做標本,終於在昆明找到了巍山的感覺。我第一張獲獎的照片就是拍的鳥。

行李:拍的是什麼?

奚志農:白鷺,在昆明的母親河,盤龍江的上游拍的。那時我看不慣電視臺的人拍鳥都是把鳥拴起來拍,於是自學攝影,1989年暑假,昆明市科委做了一個青少年夏令營,派我去拍。拍的同時我拍了那張白鷺,投稿到《大眾攝影》,結果獲得銅獎,有400塊獎金,去北京領獎。也是那一次,我主動跑去《動物世界》,毛遂自薦,他們把我給收留了,才有了後來去昆明動物所拍懶猴的故事。

行李:你怎麼跳躍這麼大,從《動物世界》回到雲南省林業廳,後來又去到《東方之子》,最後竟然辭掉《東方之子》,回德欽了。

奚志農:還不是因為猴子嘛,我的命運都是被猴子改變的。

行李:說起現在的環境,你常常覺得滿目瘡痍,是什麼在支撐你繼續前行?

奚志農:做總比不做好。一路走來,經歷那麼多事情,更多的是無奈、無力,或者絕望,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環境保護,特別是近些年在一些公開場合,常有年輕人跑來說,奚老師我上學的時候讀過你的文章,聽過你的演講,就覺得一直在努力的事情還是值得的。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壩子上那些美麗的人。最後一張照片裡,坐在火塘邊的就是魯茸的媽媽,奚志農從拍攝她開始,到拍攝她的兒子魯茸,拍攝魯茸的兒女們,一直到魯茸的兒女們都結婚生子。20年,一家四代,就這樣一一走進奚志農的鏡頭裡。攝影/奚志農

3.

行李:你的性格如此溫柔,在野外也不像其他人那樣擅長社交,孤獨得不得了,但大家又稱你是“環保的納粹”,這種鬥士的勁兒從哪兒來的?

奚志農:我是1964年出生的,開始記事已經是文革期間。我的童年在(大理)巍山,我媽媽是老師,印象中,媽媽不是去參加政治學習就是做家訪,我父親在昆明設計院,一年最多回來一兩次,所以基本上沒人管。還好,那個年代一個院子裡的小孩都一起玩,吃百家飯。學校的後門就是農田,我養過一隻鴨子,長大以後是很漂亮的綠頭鴨,我帶著它到稻田裡,到水溝裡去抓泥鰍,我是把它當做寵物養的。

行李:在那個氛圍下,稻田裡的綠頭鴨,就像你的桃花源一樣。

奚志農:是。但是鴨子養大了,要殺,我不幹,抱著鴨子到處跑、躲,最後肯定逃脫不了被抓到的命運,哭、鬧沒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著,不吃。

還養過一隻麻雀,大孩子掏麻雀窩,但是他們算錯了時間,掏早了,眼睛都還沒睜開,他們不要,給我。我連羽毛、草都一起要過來,找了一個紙盒子裝起來,得餵它東西,我就去抓蒼蠅,最後這隻麻雀是吃我打的蒼蠅長大的。後來眼睛慢慢睜開,羽毛開始長出來,等到羽毛豐滿了,就會飛行。我一吹口哨,它就飛到我們家的屋頂上,再一吹口哨,它就飛下來,飛到我的肩上、手上、頭上。日本拍過一部電影,叫《栗色小天使》,就是講麻雀的故事。老的麻雀頭頂的栗色特別深、特別慄,幼鳥有點灰灰的,栗色的程度不夠,我就去拿我媽改作業的紅墨水,把它的頭染得更紅一點。我媽一個同事的兒子好像也分到一隻,我們這兩隻麻雀經常在一起玩兒。我媽教書的學校是古代一個書院,好幾進院子,我那天從外面回來,過他們家樓下時,我這隻麻雀就朝他們家飛去了,我就沒管,隔了多少時間,去他們家找,他說沒來啊,就這樣沒了,簡直不知道傷心了好多天!

行李:怎麼你的每份愛都伴隨著痛。

奚志農:哎!學校有很多高大的桉樹,夜幕降臨的時候貓頭鷹會叫,我們叫嗚驢,巍山土話。有時候農田上能聽到狼的嚎叫,當地叫柴狗,大人嚇唬小孩,要是不聽話把讓柴狗把你叼了。有一次那隻貓頭鷹進到大殿裡,那些大孩子就用彈弓打,最後把貓頭鷹打下來了。有一次,大殿裡晾麥子殼還是稻子,一大群麻雀進去吃,結果大孩子們想了一個主意,現在想想實在很恐怖的,他們悄悄的把門關掉,只留一扇門,兩個人,一左一右,拿一根竹竿準備好,大吼一聲,麻雀就往外飛,你可以想象吧?那兩根竹竿就交替揮舞,結果屍橫遍野,幾十只麻雀被打下來!

還有一次,一隻穿山甲跑到我們學校來,最後被男老師抓住了,當然最後也逃脫不了被吃掉的命運。還有一次,一個雨後的早晨,縣醫院門口發現一串豹子的腳印。還有一天趕集,山裡的獵人抬著一頭斑斕大豹從街市上穿過,我們這些小孩追著去看……你想,離自然是如此之近!

行李:是和自然很近,但他們多是破壞者,你一個人在那裡也沒有同伴對不對?你對動物的那種憐憫心,到底是因何而起?

奚志農:當然我也去抓過蜻蜓,還把蜻蜓放在蚊帳裡,希望它能幫我抓蚊子(笑)。小學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父親把我帶到了昆明。從巍山離開的時候,我抱著一根柱子,打死都不走,最後是大人把我的手掰開,硬生生拖上了車,我被生生的從那麼無拘無束的土地上拔走。

昆明是省城,我是鄉下人,說話有巍山口音,肯定受歧視,受欺負。去昆明前,我完全像野孩子一樣,一到昆明,沒有夥伴,沒有朋友,性格就開始越來越內向,一度有多少年,一說話就結巴,多恐怖!

行李:哪能想象,後來完全可以靠聲音就征服一大幫粉絲!

奚志農:所以說我的命運完全被猴子改變,從鏡頭後面跳到鏡頭前面,是因為猴子不會說話,我得代它們說話。就因為猴子的機緣,或者說被逼無奈,我開始越來越能夠應付所有的場合。

小學時有一個轉機,四年級的時候,我舅舅從文革時下放的臨滄回到安寧的幹部療養院,安寧有溫泉,是度假地,很多人在山上修了別墅,後面被沒收,作為療養院的職工宿舍,我舅舅分了一個別墅中的幾間,就在林子當中,院子外面就和山連在一起,我舅舅喜歡玩兒,他還有彈弓,我一放假就直接去他家,後來開始狂熱的讀鳥類學的書,也做標本,終於在昆明找到了巍山的感覺。我第一張獲獎的照片就是拍的鳥。

行李:拍的是什麼?

奚志農:白鷺,在昆明的母親河,盤龍江的上游拍的。那時我看不慣電視臺的人拍鳥都是把鳥拴起來拍,於是自學攝影,1989年暑假,昆明市科委做了一個青少年夏令營,派我去拍。拍的同時我拍了那張白鷺,投稿到《大眾攝影》,結果獲得銅獎,有400塊獎金,去北京領獎。也是那一次,我主動跑去《動物世界》,毛遂自薦,他們把我給收留了,才有了後來去昆明動物所拍懶猴的故事。

行李:你怎麼跳躍這麼大,從《動物世界》回到雲南省林業廳,後來又去到《東方之子》,最後竟然辭掉《東方之子》,回德欽了。

奚志農:還不是因為猴子嘛,我的命運都是被猴子改變的。

行李:說起現在的環境,你常常覺得滿目瘡痍,是什麼在支撐你繼續前行?

奚志農:做總比不做好。一路走來,經歷那麼多事情,更多的是無奈、無力,或者絕望,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環境保護,特別是近些年在一些公開場合,常有年輕人跑來說,奚老師我上學的時候讀過你的文章,聽過你的演講,就覺得一直在努力的事情還是值得的。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壩子上那些美麗的人。最後一張照片裡,坐在火塘邊的就是魯茸的媽媽,奚志農從拍攝她開始,到拍攝她的兒子魯茸,拍攝魯茸的兒女們,一直到魯茸的兒女們都結婚生子。20年,一家四代,就這樣一一走進奚志農的鏡頭裡。攝影/奚志農

3.

行李:你的性格如此溫柔,在野外也不像其他人那樣擅長社交,孤獨得不得了,但大家又稱你是“環保的納粹”,這種鬥士的勁兒從哪兒來的?

奚志農:我是1964年出生的,開始記事已經是文革期間。我的童年在(大理)巍山,我媽媽是老師,印象中,媽媽不是去參加政治學習就是做家訪,我父親在昆明設計院,一年最多回來一兩次,所以基本上沒人管。還好,那個年代一個院子裡的小孩都一起玩,吃百家飯。學校的後門就是農田,我養過一隻鴨子,長大以後是很漂亮的綠頭鴨,我帶著它到稻田裡,到水溝裡去抓泥鰍,我是把它當做寵物養的。

行李:在那個氛圍下,稻田裡的綠頭鴨,就像你的桃花源一樣。

奚志農:是。但是鴨子養大了,要殺,我不幹,抱著鴨子到處跑、躲,最後肯定逃脫不了被抓到的命運,哭、鬧沒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著,不吃。

還養過一隻麻雀,大孩子掏麻雀窩,但是他們算錯了時間,掏早了,眼睛都還沒睜開,他們不要,給我。我連羽毛、草都一起要過來,找了一個紙盒子裝起來,得餵它東西,我就去抓蒼蠅,最後這隻麻雀是吃我打的蒼蠅長大的。後來眼睛慢慢睜開,羽毛開始長出來,等到羽毛豐滿了,就會飛行。我一吹口哨,它就飛到我們家的屋頂上,再一吹口哨,它就飛下來,飛到我的肩上、手上、頭上。日本拍過一部電影,叫《栗色小天使》,就是講麻雀的故事。老的麻雀頭頂的栗色特別深、特別慄,幼鳥有點灰灰的,栗色的程度不夠,我就去拿我媽改作業的紅墨水,把它的頭染得更紅一點。我媽一個同事的兒子好像也分到一隻,我們這兩隻麻雀經常在一起玩兒。我媽教書的學校是古代一個書院,好幾進院子,我那天從外面回來,過他們家樓下時,我這隻麻雀就朝他們家飛去了,我就沒管,隔了多少時間,去他們家找,他說沒來啊,就這樣沒了,簡直不知道傷心了好多天!

行李:怎麼你的每份愛都伴隨著痛。

奚志農:哎!學校有很多高大的桉樹,夜幕降臨的時候貓頭鷹會叫,我們叫嗚驢,巍山土話。有時候農田上能聽到狼的嚎叫,當地叫柴狗,大人嚇唬小孩,要是不聽話把讓柴狗把你叼了。有一次那隻貓頭鷹進到大殿裡,那些大孩子就用彈弓打,最後把貓頭鷹打下來了。有一次,大殿裡晾麥子殼還是稻子,一大群麻雀進去吃,結果大孩子們想了一個主意,現在想想實在很恐怖的,他們悄悄的把門關掉,只留一扇門,兩個人,一左一右,拿一根竹竿準備好,大吼一聲,麻雀就往外飛,你可以想象吧?那兩根竹竿就交替揮舞,結果屍橫遍野,幾十只麻雀被打下來!

還有一次,一隻穿山甲跑到我們學校來,最後被男老師抓住了,當然最後也逃脫不了被吃掉的命運。還有一次,一個雨後的早晨,縣醫院門口發現一串豹子的腳印。還有一天趕集,山裡的獵人抬著一頭斑斕大豹從街市上穿過,我們這些小孩追著去看……你想,離自然是如此之近!

行李:是和自然很近,但他們多是破壞者,你一個人在那裡也沒有同伴對不對?你對動物的那種憐憫心,到底是因何而起?

奚志農:當然我也去抓過蜻蜓,還把蜻蜓放在蚊帳裡,希望它能幫我抓蚊子(笑)。小學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父親把我帶到了昆明。從巍山離開的時候,我抱著一根柱子,打死都不走,最後是大人把我的手掰開,硬生生拖上了車,我被生生的從那麼無拘無束的土地上拔走。

昆明是省城,我是鄉下人,說話有巍山口音,肯定受歧視,受欺負。去昆明前,我完全像野孩子一樣,一到昆明,沒有夥伴,沒有朋友,性格就開始越來越內向,一度有多少年,一說話就結巴,多恐怖!

行李:哪能想象,後來完全可以靠聲音就征服一大幫粉絲!

奚志農:所以說我的命運完全被猴子改變,從鏡頭後面跳到鏡頭前面,是因為猴子不會說話,我得代它們說話。就因為猴子的機緣,或者說被逼無奈,我開始越來越能夠應付所有的場合。

小學時有一個轉機,四年級的時候,我舅舅從文革時下放的臨滄回到安寧的幹部療養院,安寧有溫泉,是度假地,很多人在山上修了別墅,後面被沒收,作為療養院的職工宿舍,我舅舅分了一個別墅中的幾間,就在林子當中,院子外面就和山連在一起,我舅舅喜歡玩兒,他還有彈弓,我一放假就直接去他家,後來開始狂熱的讀鳥類學的書,也做標本,終於在昆明找到了巍山的感覺。我第一張獲獎的照片就是拍的鳥。

行李:拍的是什麼?

奚志農:白鷺,在昆明的母親河,盤龍江的上游拍的。那時我看不慣電視臺的人拍鳥都是把鳥拴起來拍,於是自學攝影,1989年暑假,昆明市科委做了一個青少年夏令營,派我去拍。拍的同時我拍了那張白鷺,投稿到《大眾攝影》,結果獲得銅獎,有400塊獎金,去北京領獎。也是那一次,我主動跑去《動物世界》,毛遂自薦,他們把我給收留了,才有了後來去昆明動物所拍懶猴的故事。

行李:你怎麼跳躍這麼大,從《動物世界》回到雲南省林業廳,後來又去到《東方之子》,最後竟然辭掉《東方之子》,回德欽了。

奚志農:還不是因為猴子嘛,我的命運都是被猴子改變的。

行李:說起現在的環境,你常常覺得滿目瘡痍,是什麼在支撐你繼續前行?

奚志農:做總比不做好。一路走來,經歷那麼多事情,更多的是無奈、無力,或者絕望,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環境保護,特別是近些年在一些公開場合,常有年輕人跑來說,奚老師我上學的時候讀過你的文章,聽過你的演講,就覺得一直在努力的事情還是值得的。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早上六點,天還沒大亮,那仁村的白塔前就有人來煨桑了,陸陸續續的,每家每戶都有人抱著香柏枝來了,先在香柏枝的靄藹煙霧裡敬奉天際線的國瓦農吉神山,然後轉經筒,轉白塔,再在寺院門前磕頭禮敬三寶。再然後,太陽出來了,先是照耀神山所在的山頂、山脊,再照亮遠處的乾熱河谷,最後照耀到村子裡來,照耀到白塔上來。

奚志農也早早的來了,還沒來得及轉白塔,已經被連續不斷來問候他的人群圍在了寺院門口,老人們漢話不好,只是笑眯眯地握著他的手,用雲南話重複著兩句問候:回來咯?身體好吧?他不斷迎上去,用雲南話大聲地笑著回答:回來咯!身體還好哦!

前一天來的路上,因為修路,我們被困在金沙江邊數小時,看著那些已經搬到江邊來的新村和所謂的開發區,再說起那仁村的往事,奚志農只剩長吁短嘆,“那個美麗的村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清晨,那仁村的白塔。白塔裡燃起了香柏枝,神山和村子才算醒來。攝影/彭建生

20年前,他在那仁村拍下了一張著名照片,後來用作了美國《國家地理》出版的一本書的封面,封面上寫著: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在那張照片裡,陽光從雲縫裡灑下來,打亮了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村子裡四十多棟獨立的藏式房屋,點綴在青稞地織成的平疇沃野上。除了敞向金沙江方向的開口,村子其餘方向環繞著貌美的原始森林,森林裡盡是雲杉、冷杉和適合松茸生長的櫟樹林。他在那之前一年——1998年的夏天來到那仁村,之前一直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在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在白馬雪山尋找滇金絲猴,第一次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遇見一個村子,並被村子接納——他是村子裡第一個外來人,對他來說,那的確是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更早前,1996年,為了保護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奚志農引發了一系列全國轟動的新聞,最後有了當年的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也保住了200多隻滇金絲猴的家園。

1998年夏天,那仁村的魯茸帶著八歲的女兒次里拉姆,走了兩天山路才到德欽縣城,在那裡辦完事,正準備繼續走山路回來時,遇上正想來村子的奚志農,便一起坐保護區的車回來。他們翻過白馬雪山埡口,穿過保護區,經東水回到金沙江邊,再盤旋而上,一路爬升到海拔3300米的那仁村。

1992-1994年,當時還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龍勇誠(滇金絲猴專家)、老柯(美國研究者)、鍾泰、肖林(鍾泰和肖林是保護區協作員)一起,在白馬雪山展開了一項長達三年的滇金絲猴項目,沿途這些路都是奚志農熟悉的。有年春節,奚志農經書鬆去營地看幾位兄弟,冬天雪大,走不了公路,也沒有車,奚志農要揹著20多斤的攝像機,走四天才能到。如果你今天路過這裡,看著那些山,想象奚志農的背影在這漫漫大山裡逶迤前行,還是隻剩歎服……

一路都是荒蕪的乾熱河谷,而且路那麼險,那麼遠,隨時都有跌到金沙江的危險,好不容易到了公路盡頭,還只是新村,需要在那裡住一晚,第二天一早起身,繼續沿一道荒蕪溝谷往上徒步六小時,才終於看到一座白塔,站在白塔邊,一個綠油油的壩子出現了,幾十座藏式房屋的屋頂上炊煙繚繚!本來是大理人的奚志農,從此一直說自己是德欽人,是那仁村人。站在白塔的那一刻,是他生命裡的決定性瞬間。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照片,那個美麗的村子,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攝影/奚志農

那時魯茸的媽媽還在,三代同堂,白天,魯茸的媽媽和妻子去背水,去地裡幹活兒,他們就跟著拍攝。沒有電,晚上大家就圍著火塘,幹活兒或者聊天。雖然言語不大通,也知道自己永遠不會過這樣的生活,但看著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狀態,身在其中,已經足夠幸福。

於是,那個夏天后,奚志農年復一年的重返村子,有時一年回來好多次,每次來都住在魯茸家,慢慢的,他成了魯茸家的一員,成了村子的一員。他和魯茸同歲,魯茸卻習慣叫他“小奚”,村子裡所有人也跟著他叫“小奚”。

這些年常路過白馬雪山,卻一直不知道怎麼抵達那仁村。直到這一次,因為村子準備建一座鄉村自然中心,才有機會和奚志農一起回來。

飛到香格里拉,坐車到金沙江邊的奔子欄,道路開始分岔:公路往西,便會沿214國道,過書鬆,過白馬雪山埡口,直抵梅里雪山;公路往北,是四川得榮縣方向。這是奔子欄鎮最主要的兩條道路,以往都只走214國道,這次才知道,原來那仁村是要沿得榮方向,但與得榮的道路隔著金沙江相望,順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走上大約50公里後,再從江面開始爬坡,一直爬到海拔3000米的那仁村。

但這次要去的那仁村,已經不是那張美麗照片裡的那仁村。2007年,公路修到了村口,在各種政策的召喚下,村民們從海拔3300米的那個美麗壩子,搬到了海拔3000米處的水澆地。水澆地,因為有可以直接灌溉玉米地的水而得名(3300米處壩子上的水是靠天吃飯),以前是村子裡一部分耕地所在,這次我們去到的,便是搬到了水澆地的那仁村。奚志農在江邊長吁短嘆,就是不願意接受村子已經搬遷的現實。

我先是一陣失望,然後做足了心理準備,想象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簇新的、整齊劃一的平庸村子,就像在很多新農村見到的那樣。

當我們經幾十公里險峻的山路,終於抵達村子時,天已黑盡,下車時,先聽到了淙淙流水聲,是魯茸家門前水量充沛的水渠,再看到五六株粗壯的核桃樹,樹冠連著樹冠,濃廕庇日,月亮就掛在某棵核桃樹上。核桃樹外,是李樹、桃樹、杏樹、玉米地,漫天繁星綴滿在它們上方,瞬間便有了高原水鄉的美好印象。進到院子裡,魯茸、魯茸的兒孫輩,都在等著我們一起晚餐,奚志農一見到魯茸就放鬆了下來,“魯茸呀,終於到了。”

我住二樓,第二天早上推開窗來,便看到魯茸的兒子旺堆在家門口的煨桑臺上燃起了香柏枝,開始敬奉山神。魯茸剛從香格里拉上學回來的孫女和奶奶一起,出門往村子裡公共的煨桑臺走去,跟著上去,於是看到了第一幕的場景。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如今在水澆地的那仁村,魯茸家就在照片右側那片樹林最貌美處。攝影/彭建生

燒香的人還在不斷前來,但我們要出發了。為了這次鄉村自然中心的籌建,奚志農的“野性中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那仁村周邊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吃過早飯,我們就和小組一起上山了。

越野車在山路上盤行,海拔爬升300米後,曾經的那仁村到了,果然是一個肥沃的壩子呀,青稞地還在,青稞架還在,但房屋都荒廢了,只剩下殘垣斷壁,和少數幾家留在上面放牧的人,比如魯茸的哥哥阿鬆。

穿過壩子,森林便開始了,一片完整的雲杉、冷杉林,沿著一道垂直落差足有1000米的山坡完美展開,如果村子不在其中開闢一條公路的話。這條讓奚志農氣得不行的公路,其實路面上全是大石頭,越野車走上去就像按摩,左右顛簸,每天都在手機的計步器上顛出兩萬多步來。

但森林真美呀,高大的、古老的杜鵑林,遍佈整片林子,可惜我們錯過了山下的花期,但越往上走,越來越多地看到殘留著花朵的杜鵑,等到森林結束,漫山遍野的櫟葉杜鵑林出現了,正值最好的花期,我們中有人開始尖叫,而我想起了奚志農20多年前在白馬雪山寫的一段日記:“從上山的那天起就開始拍杜鵑花,到現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沒拍完,幾乎每天都有一種杜鵑處在最盛的花期,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在林中位置、坡向的變化,杜鵑的種類也在發生變化,就算同一種杜鵑,也因為外界因素的改變而開出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花朵,隨著時間的變化,顏色也會改變,所以同一棵樹上會看到過渡色,從深紅到粉白,甚至純白……”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杜鵑林的樣子。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坐在這條櫟葉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越過照片中那片黝黑的雲杉冷杉林,右下角那塊淺淺的綠地,就是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杜鵑林尚未完全結束,其雄埡口的草甸就開始了,那是那仁村的重要牧場。站在埡口上,可以俯瞰那仁村所在的整個壩子,但是看不到水澆地。以前下面那段森林裡沒有公路,只有徒步小徑,到這個埡口上來放牧,要走大半天的路程,現在騎摩托車或者開車,50分鐘就到了。

埡口那裡有完美的流石灘地貌,連續兩天,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在那裡流連忘返,而我坐在杜鵑林和高山草甸的縫合線上,聽奚志農追憶他的野外生涯,一大半都和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和那仁村有關。

第三天,我們翻過其雄埡口,一路往西,沿高山草甸上的一條小道橫切,海拔開始緩慢下降,然後森林重新出現,仍然是雲杉、冷杉,以及漸漸變多的大果紅杉。森林開始出現時,視野盡頭也同時出現了一座黑色的大巖壁,險峻、陡峭,被密佈的烏雲半遮半掩著,像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每拐過一道彎,距離那面黑色大巖壁就更近一層,直到最後一道彎拐完,直面著那道特別像巴塔哥尼亞的大巖壁時,我們當天的營地到了。

大巖壁下有一道緩坡,是一片起伏的草甸,那是那仁村最遠的牧場通泥牧場。旺堆說,村子一共在5個地方有牧場:南丁無、嘎西桶、其雄埡口、扎西喜所、通泥牧場,每個地方又分別有4個牧場,分別從低海拔一路攀爬到高海拔。每年藏曆四月,牛羊就要放在森林的水邊、河邊吃草,到了六七月,就遷移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場,最高會到流石灘邊。那時山上該長的植物全都長好了,該開的花也全開了,連樹林裡的藥材也成熟了,那時打的酥油也最好,是黃色的,其他時候都是白色的,因為那時風景好,花草好,牛羊吃了這些,產的奶自然好。到了藏曆八月,大果紅杉和其他闊葉林就變黃了,天氣變冷,牛羊也陸續下山了。

牧場及周邊也是他們的蟲草基地,每當夏天來臨,那仁村便和周邊其他幾個村子一起,舉全村之力來這一帶挖蟲草,但蟲草越來越不好挖,雖然一對蟲草的價格,從1990年代一塊錢一對漲到了現在的80-100元一對,但蟲草生長的海拔底線,從過去的3900米上升到了4300米,魯茸說,他們家以前一個月可以挖500對,去年48天才挖出500對,今年呢,二兒子和兒媳婦4月28號上山來,到我們到的6月14號了,挖了還不到400對。

就在大巖壁下,在魯茸家的兩個牛棚旁,我們開始紮營,旺堆在牛棚內幫我們煮酥油茶、做飯。生物多樣性調查小組的幾位成員都是老練的野外生存者,性格開朗、自在,大家圍在火爐旁,一邊烤衣服烤鞋子,一邊大聲說笑,只有奚志農少言寡語,顯得很不合群。這已經算是白馬雪山保護區,即滇金絲猴生活的區域,他曾經在這裡待了三年,對周圍瞭如指掌。

那晚,我們枕著海拔4300米的草甸,聽了一宿溪水聲。早上醒來,雨後的彩虹三番五次光臨那面逼仄、陡峭的巖壁,我們興奮地喊旺堆他們看時,他們一邊煮酥油茶,一邊頭也不回地說,哦,我們每天都看的。

巖壁上,望遠鏡裡可以看到幾隻覓食的岩羊,巖壁下,幾十頭牛羊馬和偶爾的一兩隻藏香豬,在清晨的草地上悠閒地啃著草,混合著牛鈴聲、馬鈴聲,混合著溪水聲,混合著彩虹,混合著剛剛擠出來的牛奶,混著著正在火爐上煮開的酥油茶,混合著牛棚上的炊煙……一切如此靜謐、美好,像世界從未被打擾過,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對奚志農這樣習慣了野外生活的人而言,這美好多麼稀鬆平常,然而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經歷。我也只是偶爾穿越到這樣的野外,但當我在清晨的牛鈴聲中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處時,特別明白奚志農的心思,他捨不得的,不止是壩子上那幾十棟房屋,連著那幾十棟房屋的,還有山上這十幾個牧場和整個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呀!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天早上,在營地所見風景。攝影/Daisy

自從公路修到村子後,一切都在急劇變化:用來馱東西的馬和騾子漸漸沒有了,因為汽車和摩托車可以馱東西;羊漸漸少了,養羊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購買;年輕人沒法在山上放牧幾個月,牧場和牛棚漸漸荒廢……

但是魯茸說,那條穿過森林的公路是全村人的希望,路修到埡口,摩托車可以直接開上去,再順著草甸上的小道開到蟲草基地,不過兩小時,而以前需要兩天。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奚志農很惱火,但魯茸說,壩子上雖然好,但海拔高,氣候冷,冬天每家都要燒十來車柴火,搬到下面,天氣暖和,燒的柴火少了,也保護了森林。“我們年紀大了,是捨不得搬家的,兒子一代也只能像我們一樣生活,但孫子一代還像之前那樣生活已經不可能了。”可是他也很在乎奚志農的情感,凡事都徵求他意見,不得已的時候,也不得不瞞著他,“小奚凡事站在環保的角度,村民呢,凡事站在農民的生活角度,我也是夾心餅乾,為了42戶農民的生產生活,也不得不尊重農民。”

而如果不凡事都考慮環保,那還是奚志農麼?剛從北京離開時,奚志農聯繫白馬雪山保護區,說可以來當志願者,拍片子,做宣傳,只要一個住的地兒就行,不用發工資。而現實是,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他們住的村子,拿刀抵著奚志農的脖子讓他滾蛋。另一次,汽車的剎車油管被割破,車子開到半路才發現。還有木材公司的老闆說要他的腦袋。最初三年在香格里拉黨校租了一個房子,冬天水管會被凍住,半夜需要穿著大衣去外面上公共廁所,那時他和妻子史立紅的第一個女兒奚溪剛出生。

所幸,他拍的紀錄片成功了,《尋找滇金絲猴》參加全世界最著名的WildScreen 電影節,滇金絲猴出名了,白馬雪山,乃至整個中國的天然林砍伐也得到禁止。因為奚志農那幾年的奔走相告,而今,人們不需要再為滇金絲猴的命運擔心,這是天真的、單純的,當然也是固執的、較勁兒的、一心只想環保的奚志農帶來的。

保護區的人尚且有一份工資可以拿,老了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領,兩手空空的奚志農,圖什麼呢?不過是因為他自作多情,視山川為己命,要為沉默的山川代言。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先鋒植物般的勇士,有時不僅沒有千萬人喝彩,連一二知己都難求,被誤解,被嘲笑,但如果不是這樣的人,這樣一份性格,之前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盜獵不會被揭露,之後綠孔雀的保衛戰也不會打響。

第四天,做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小組繼續往西,穿過更高海拔的流石灘,翻過5200米的人支雪山埡口,再翻過幾重山,回到德欽縣城,那是那仁村的公路修通以前,村民去德欽的路,也是最初馬幫走的路,每次三個人,每人7匹馬,每次走八九天,負責解決那仁村所有商品的買賣、交易,更是奚志農在白馬雪山保護區的三年裡,從營地回德欽的路:每次從營地出來,下到海拔3400米的嘎西桶牧場,再經過通泥牧場,翻過人支雪山埡口,下到縣城。1993年的某一天,從營地出來的奚志農,在嘎西桶牧場的牛棚裡歇腳,遇到了正在打酥油的魯茸,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和魯茸相熟後,有時也從那仁村走山路回德欽,有一年為了趕回縣城接受採訪,魯茸硬是牽著一匹馬,用兩天時間帶奚志農走回德欽,那匹馬一直從那仁村牽到酒店大堂。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從營地去德欽要翻越的流石灘和埡口。攝影/奚志農(第一張) 朝夕(第二、三張)

在一場永生難忘的、瞬息萬變的晨霧中目送走幾位同伴,我和奚志農順著河谷往下,想去看看對他們意義非凡的嘎西桶牧場。雲杉、冷杉、大果紅杉遍佈河谷,林下則舉目皆是杜鵑林和報春,可以想象,剛剛過去的五月,各色杜鵑把這裡裝扮得如何妖嬈,而再過兩個月,大果紅杉和闊葉樹會把這裡染成怎樣一片金黃!這條河谷原本是那仁村的傳統牧場,可惜,沿途的牛棚都已廢棄,包括魯茸家的,牛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來放牧。

一路隨行的河水清且淺兮,在嘎西桶牧場的尾聲處,河水繞出了一個半島,半島在一塊小臺地上,正對那面神似巴塔哥尼亞的黑色大巖壁,還有臺地上幾棵古老的大果紅杉作為前景。那是奚志農第一次路過這裡時就被震撼,曾經想要在這裡做一個高山小木屋的地方,他設想小木屋應該有大落地窗正對大巖壁,有露臺可以聽風吹雨,有壁爐可以取暖,20年多年後,他在四川的唐家河和大理的蒼山都促成了類似的自然中心,嘎西桶的小木屋還停在設想階段。那天午後,坐在“半島”的一段倒木上歇息,那時剛剛雨過天晴,整個河谷都清晰可見,奚志農再次和我勾勒當年的夢想,55歲了,說起夢想,他好像還是個少年,而我聽得快哭了!這麼一個長年累月風餐露宿,大家甚至以為他不需要一個正常的家的人,原來也有這樣溫暖的小小夢想呀!在他目睹那麼多美好的地方都變得滿目瘡痍後,還藏著這樣的小小夢想呀!

從嘎西桶回其雄埡口,我們要爬一段森林裡的上坡。那真是一段如夢如幻步之旅呀,“數百年的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杜鵑林密不透風,踩在巨大的枯枝敗葉上,就像踩在棉花堆上。巨大的朽木不知倒了多少年,厚厚的苔蘚已把它和大地連成一體。稍不留神,手扶的樹幹就會嘩地倒下來。漫長的冬季使得這裡植物的生長期不到五個月,所以每種植物都利用春夏季短暫的時光拼命萌發、生長,森林裡充滿了生機。”這是20多歲時,奚志農在白馬雪山寫下的日記,走那段上坡時,好像時光不曾吹拂這裡,一切都是當初的樣子。奚志農嘆氣道,以前村子背後的森林也是這樣的小路,也是這樣的美好。走過那段路,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嘆氣了。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就是嘎西桶牧場所在的肥美河谷,和奚志農曾有一個小木屋夢想的“半島”。攝影/奚志農

穿過其雄埡口,穿過那段已經修了公路的森林,路過那仁村原來的壩子時,兩個在老村子挖洋芋的鄰居要搭車回水澆地,見後座坐著兩人,怕擠著我們,趕緊關上車門說不搭了,奚志農又趕緊打開車門請她們上來,反覆數次後,終於各人扛一把鋤頭上來了。奚志農和她們聊莊稼收成,她們關心奚志農兩個女兒的近況。我扭過頭,對著窗外哭了。

那天坐在海拔4400米的櫟葉杜鵑林裡,面朝著曾經的那仁壩子,奚志農說起那仁村曾經的種種,不斷唉聲嘆氣。他一定無數次被村子的美擊中過,無數次被村子裡的人情擊中過,但知道村子搬到水澆地後,在北京氣得不行,知道大家還在村子後那片森林修了公路時,完全不想回來了。魯茸幾次去大理見他,他都不肯回來。但是,曾經為了找猴子,可以半小時衝到谷底再爬到山脊線的小奚,現在每爬一段坡就需要停下來歇一小會兒了,一切都流變不居,我們能緊緊握住的又有什麼呢?他的家鄉巍山就沒有變化嗎?他熱愛的整個中國的山川沒有變化嗎?為什麼對那仁村的變化這麼耿耿於懷呢?不過是當這裡是真正的家而已。他在最美好的年歲遇到那仁,感情從此就寄託在了這裡。

大家背後常稱他是“環保的納粹”,每次吃飯、用紙、用水時,都怕他囉嗦著批評,但凡他一轉身,就集體偷笑著擠兌他,覺得他太較真兒。就是這樣一個書生,這樣一個“環保的納粹”,把所有的柔情蜜意都給了這個村子。魯茸,整個那仁村,其實也回贈了他這份柔情蜜意。奚志農既非鉅商,也非官員,村子裡的人不必凡事徵求他的意見的,但大家在意他,在乎他,不是因為他的權勢,是因為視他為家人,“我和小奚兩個處的不是一天兩天,是21年了,他就是我的親兄弟。”魯茸說。

第一天早上,在白塔煨桑的場景使我想起很多很多,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此裡卓瑪曾和我說,藏族人深信,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生活在山下的人,會像保護自己一樣保護這座山,因為它的生命和村子的生命是共存的。山神不是人,也不是神,是介乎人和神之間的存在,屬於世間神一類,它有威力、有能量,同時也受業力束縛。藏族人相信它確實存在,也知道怎麼對它,知道它要吃什麼東西。但山神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它吃東西是靠聞味道,所以藏族人會燒香,燒糌粑,其實就是給它食物。有一首歌頌卡瓦格博的鍋莊,歌詞大意是:神聖的卡瓦格博,你就在雪山之巔,我不用刻意雙手合十為你祈禱,因為山上自然生長的香柏林就是天然雙手合十為你祈禱的樹木;我不用刻意用聖水為你敬獻,因為山腳下流淌的瀾滄江水,就是自然為你敬獻的聖水;我也不用刻意用水果供養你,因為我在農田裡種植了果樹,它們結的果,就是自然為你敬奉的果實。這是藏族人對一座山的描述,他們和自然是一體的,從來沒覺得和它之間有距離,就像藏族人會用吹口哨的方式來喚風,風真的會來,而且會根據口哨的節奏,變化風的強弱。

那個奚志農長吁短嘆的、搬了新家的那仁村,原來還這麼傳統。那個早上,在神山和太陽都剛剛醒來的清晨裡,在香柏枝燃放的濃煙裡,在老人們一邊捻佛珠一邊誦經的緩慢步伐裡,奚志農也暫時忘卻了過去的不愉快,他感到放鬆,溫暖。變的是山川,不變的是人心。

明天就要穿過幾十公里乾熱河谷回到奔子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生活裡,但這幾日山裡生活,意義是什麼呢?日常生活的點綴而已麼?不,於我而言,如同受洗。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奚志農與那仁村相遇,這是註定的緣分。攝影/史立紅

行李&奚志農

1.

行李:我唯一聽說那仁,就是在你這裡。後來看到你那張著名的照片,在一個森林環繞的山谷裡,一塊肥美的壩子,真正的香巴拉。

奚志農:那仁村所在的壩子是德欽縣最大一塊平地,農業學大寨的年代,人們舉全公社之力,上百號青壯勞力,把一臺鐵牛55的拖拉機拆了,人背肩抗,翻越5200米的人支雪山,把它扛到了那仁村,再組裝。等我1998年去的時候,拖拉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廢棄了好多年。後來公路修到村子後,我回去找拖拉機,找不到了,被當時的村長當廢鐵賣了!把我氣得!但你就可以想象,那仁村那塊平地在德欽縣很難得。

行李:你第一次到那仁村是什麼時候?

奚志農:1993年,我和肖林要回德欽縣城,天不亮就從營地出發,走了十幾個小時,中間在那仁村的嘎西桶牧場喝了茶,遇見魯茸他們正在打酥油,我還拍了一段視頻,那算是和魯茸的第一次見面。但我真正到村子裡是1998年,那之後的連續四五年,每年都去好多趟,1999年第二次來的時候,在後面的山上拍了那張著名的照片。那些年也一直在記錄村子,拍村子,拍學校,拍他們的播種、收穫,拍村子裡一些重大的祭祀,拍他們的牧場,拍他們撿菌子、挖蟲草,拍魯茸一家的生活,拍魯茸的媽媽唸經,拍魯茸的哥哥阿鬆擠奶,擠奶的時候牛還舔他的頭,拍魯茸家在地裡幹活……2007年公路修通後,我們全家約了不少朋友一起回村子,當時全村著盛裝在村口的白塔迎接我們,我那次帶了一臺即拍即打的打印機,全村四十幾戶人家,給每家都拍了全家福,又在白塔那兒拍了一張全村福,然後放大,給每家都留了一張。

行李:那仁村不在任何主幹道上,是怎麼知道這裡的?

奚志農:因為猴子。1992-1994年,我在雲南省林業廳,和白馬雪山保護區的肖林、鍾泰、培楚幾位兄弟,以及美國來的老柯一起,他們負責研究白馬雪山滇金絲猴的行為,我負責報道。我從1992年開始拍猴子,一直到1993年9月份才第一次在野外見到,見到的那一剎那,真的是——就像愛人!到1994年工作結束,雖然才看到兩次,但對猴子的情感已經深深紮在心裡,那仁村就在保護區的邊上,可以做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所以和那仁村的緣分,本質上是因為猴子。

行李:來白馬雪山前,你對猴子的情感是從何而來?

奚志農:1990年我在《動物世界》,我的老闆派我拍懶猴,野外去哪兒拍呢?昆明動物所養著不少懶猴,就在動物所的室內拍攝。我找了一個房間,找了一兩隻懶猴,從電影廠租了燈,在房間里弄了一些枯樹幹,每天晚上開燈讓懶猴適應。正式開拍前,弄了一些新鮮的樹枝插在枯樹幹上,又抓蛾子、壁虎,我還在背後打了逆光,懶猴去抓蛾子時,在逆光的照射之下,蛾子全身的鱗片像粉塵一樣擴散了出來,也算拍到了很好的畫面。

就在我們拍懶猴的時候,龍勇誠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問我,你怎麼不拍金絲猴?我說等我有能力自己決定拍什麼動物的時候,第一個就拍滇金絲猴。這是我當時的原話。1991年離開《動物世界》,1992年就到了林業廳,開始了滇金絲猴的拍攝。

1993年8月底,通過電臺從營地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找到猴子拉!顧不上多想,便日夜兼程趕往德欽。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嚴重的塌方,將我困在了虎跳峽,直到第七天,才終於抵達德欽。由於沒趕上約定的時間,同伴們為了回營地接我,而把猴子跟丟了,電臺中傳來肖林懊悔的聲音。沒關係,我們再去找,我就不信猴子上了天不成。為爭取時間,決定再次翻越人支雪山趕往營地。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就冒著濛濛細雨離開了德欽縣城,濃霧中又在一片櫟樹林中迷失了兩個小時,將近下午三點才到達雪山埡口,與等候多時的肖林、培楚匯合。路程太長了,我們緊趕慢趕也沒能趕到營地,直到夜裡十點,才找到一個牛棚住下。

鍾泰、肖林、培楚,我們一行四人,每人背上一個碩大的揹包向著那一片近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找去。轉眼四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猴子,而我們帶的大米只夠明早煮一頓稀飯了。最後,只差我們營地背面的阿姆古碌還沒找過了。要是那裡還沒有的話,這群猴子恐怕是真的上天了。

第五天早晨,喝完最後一點稀飯,我們便分頭行動了。鍾泰回營地取大米,並把沉重異常的三腳架給捎回去,肖林、培楚和我直接趕到阿姆古碌,約定在那裡和鍾泰匯合。剛到那裡,就找到了大約一週前的猴糞和猴子採食過的花楸葉子,這一新的發現使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只是天色將晚,只有等明天再說了。鍾泰除了帶回大米,還帶來了香腸、花生和酥油,在一個塌了半邊的牛棚裡,我們吃上了五天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由於找到了較新的猴糞,今天大家的心情特別好,肖林把前兩天捨不得喝的酒也拿了出來,我在設想著見到猴子的情形,還後悔不該把三腳架送回去。機器也全面檢查了一遍,為了明天有足夠的精力,大夥吃過晚飯就鑽進帳篷躺下了,可我卻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也許是我們抱的希望太大,第六天,猴子又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當我們找遍了阿姆古碌所有可能藏得住猴子的地方時,天已經快黑了,四個人拖著疲憊的步子,沮喪地回到牛棚時,發現烏鴉把我們的酥油偷走了,香腸也被拖到了外面,奶粉袋還被啄了幾個大洞。猴子沒找到,烏鴉還來搗亂,六天的尋找竟然是這樣一種結果,我真的不敢正視這種現實。

我們離開營地的第七天,我極不情願地踏上了返回營地的路。一路上,大家默默無語,翻埡口的時候,鍾泰和我們走散了,當我們三人衝下流石灘時,只見鍾泰在林緣向我們揮著手大叫:“猴子!猴子!”一定是開玩笑,剛才在埡口上我們還架起望遠鏡搜索了半天,連根猴毛也沒發現。來到跟前,鍾泰說,剛才他聽到一聲樹枝折斷的聲音,可是觀察了半天,什麼也沒看到,也沒有第二次聲響傳過來。這個林子是離營地最近的一處滇金絲猴活動地,我們幾個觀察點都在這裡,可是,自我上山以來,猴子都沒有來過這裡,真不知道為什麼。

從這裡返回營地,得先下到溝底,再往上爬。當極度疲憊的我們在林中緩慢向上爬的時候,不知誰喊了一聲“猴糞”!走在後面的我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力氣,幾步竄到前面,只見一棵倒木上,一小堆黑色發亮的猴糞真真切切地擺在了眼前,從光澤及分離的程度看,最多是一個小時前的!猴子,猴子一定就在前面!這七天的尋找總算沒有白費。

我趴在地上,仔仔細細地看著猴糞,就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再仔細看地上、石頭上、杜鵑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猴糞,有的幾乎還冒著熱氣。顯然,猴群剛剛從這裡經過。猴糞的發現,像是給每個人下了一注強心劑,將近400米的垂直高度,只用了20分鐘就上來了。上到埡口,幼猴的叫聲也從對面傳過來,我急切地尋找制高點,總算找到了一處石崖,透過落葉松的樹枝,我看到了遠處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的猴子家族,顧不得多看一眼,就脫下外衣墊在石頭上,當把攝像機按在了石頭上,我的心才稍微定了一點,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一按開關,當磁帶轉了好半天,我才看清尋像器中的猴子,這是一個家庭,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著松蘿,兩個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個可愛的嬰猴,兩隻去年出生的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遊戲,不時發出“嘎嘎”的叫聲。磁帶還在輕輕的轉動,可我的雙眼已經淚水模糊,太不容易了!兩年了,今天終於見到了,千呼萬喚,滇金絲猴這深藏閨中的美少女終於出現在我的鏡頭前。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93年9月15日。

——奚志農在白馬雪山的日記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那個美麗的壩子。攝影/奚志農

2.

行李:這些年一直在白馬雪山來來回回,但都只把它當做去往梅里雪山的途經地,直到去年採訪肖林,才知道很多白馬雪山和滇金絲猴的故事,也才知道,因為你而引起的1996年第一屆大學生綠色營,以及後來經過各種努力,終於保護下這片滇金絲猴生活區域的故事。

奚志農:後來還有一次很重要的報道,就在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前。1998年6月,我辭了《東方時空》的工作,白馬雪山保護區老局長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德欽縣木材公司又要砍樹了,我馬上去找《焦點訪談》,希望他們報道這事。那時香格里拉還沒有機場,兩個記者飛到麗江,為了不連累老局長,我讓肖林請假回家,其實是去麗江接上記者,直接去了砍伐現場。那片林子其實原來已經砍過了,但還有一些西南樺和闊葉樹,又開始砍這部分。當時國家的補貼已經到了,所以那期《焦點訪談》的名字叫“補貼到手,斧鋸出手”,節目是我和史立紅在那仁村的那幾天播出的,等我們回到縣城,整個迪慶州和德欽縣簡直是雞飛狗跳!就這樣,因為一期《焦點訪談》,改變了整個事情的走向,甚至促成了後來天然林禁伐的政策出臺。

行李:那個特殊時期,估計你也在白馬雪山結了不少仇人,聽說在塔城時,有人半夜闖進賬篷,拿著刀讓你們滾蛋,也有木材公司的老闆直接說要你的腦袋。

奚志農:那時我們已經從北京搬回雲南,我心裡只有我的猴子。1999年,大女兒奚溪出生,那年十一,《焦點訪談》敬一丹她們組要做一次團建,問我能不能安排一下,我說要不然來中甸、來德欽吧。他們組邀請我們全家一起,我們去了碧塔海(那時候還不叫普達措),又到德欽,中途翻越了白馬雪山埡口,還陪他們去了明永冰川。

在碧塔海的時候圍爐夜話,那天晚上聊了很多,也聊到我的夢想,雲南省林業廳的項目到1994年就結束了,沒有後勤、營地、人的支撐,拍攝只能中斷。那期間拍攝滇金絲猴用的是雲南省林業廳的設備,後來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是用《東方時空》的機器,而現在又從《東方時空》辭職,兩手空空,沒有攝像機,所以我提到我的夢想是佳能的XL1攝像機,用它來繼續拍攝猴子。結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們的製片人後來經過各方協助,讓人去日本買了這個機器,還買了一箱DV磁帶,而且給我買飛機票,讓我去北京拿。我的天!我飛到北京,帶著我做夢都想要的佳能XL1攝像機,把家從昆明搬到中甸,拿著那個機器,開始頻繁回那仁。

即使從1998年第一次來這裡算起,和村子也已經有了21年的感情,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叫我“小奚”,因為魯茸叫我“小奚”,我也一直把那仁村當做我的村子。過去我們做過一點有限的事情:讓村民巡山,清理鋼絲套;給孩子們講金絲猴的保護;保護區給村子裝太陽能熱水器的錢不夠,我這邊加錢給每家裝了一個。後面也帶朋友來,給他們一些錢,希望他們把垃圾分類等等。史立紅還幫助村子的婦女們織毯子。然而,這個美麗的村子已經消失了。

行李:他們是怎麼從上面的壩子搬到現在這裡的?

奚志農:2005年,村子第一次要搬,魯茸給我打電話,說江邊有一個異地扶貧項目,對那些失去生存條件的村子,政府在江邊免費蓋好房子,請村民從山上搬下去。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我說當然不能搬,你搬到江邊去幹嗎?那裡是乾熱河谷,氣侯不適應!雖然有公路(當時村子的路還沒修通),但是你們的牧場怎麼辦?農田怎麼辦?最後村子裡的人都同意了我的意見,沒搬,只有阿都家搬到了江邊,他當時是羊拉鄉的土地管理員,過了兩年成了鄉長。

2007年下半年,村子的公路修通了,魯茸又給我打電話,說政府又來動員搬家,這次不用搬那麼遠,只用搬到300米下的水澆地,這次是針對遊牧民族的定居項目。那仁村是德欽縣最大的壩子,最美好的地方,那麼完整,下面的水澆地很分散,東一塊、西一塊,為什麼要搬?整個雲南省沒有一個遊牧民族,都是半農半牧,也不存在失去生存條件這個理由。你住在上面好好的,下面都不像一個村子,而且就搬這麼一點,有什麼意思?

但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搬到水澆地,每一戶就給幾萬塊錢。本來只有一半人同意搬,後來政府又做工作,最後全村同意搬300米下去。

我錯就錯在當時沒有馬上趕回村子,和他們一起反對。原來那個最美的壩子,已經變成殘垣斷壁!所以他們搬家的時候我也沒去拍,很難過,後面再回去,什麼都沒了,特別可惜。這就是我們這個美麗村子的命運。

行李:誘惑這麼多,他們不被這次誘惑,也會被其他東西誘惑的,村子也有它自己的命運,沒必要太遺憾。

奚志農:是啊,你昨天提醒我,我都要55歲了,還是那麼天真。但如果沒有我這樣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支撐,可能早就崩潰掉了。他們搬下來的第二年,我跟魯茸講,你們都不要上面,我要!因為公家的房子只有學校,他們答應把學校賣給我,我還帶著錢來,結果到了以後,村長躲著不見我,反悔了。

前兩年村子裡還瞞著我幹了一件事,他們竟然修了一條公路,穿過整片森林,一直修到上面的埡口!大家都瞞著我,魯茸也瞞著我,我回來後看到那個路,簡直氣得再也不想回來了!

行李:你之前一直痴迷於動物,還以為你“目中無人”,怎麼突然對一個村子、對一戶人家這麼感興趣?而且你自己的家鄉巍山不也有很多變化嗎?但你對巍山的變化也沒有這麼複雜的情感吧?

奚志農: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對村子的感情確實比對我真正家鄉的感情要深。我為什麼反對他們搬家?是因為搬家後,長此以往,年輕人就不願意放牧,在這個大氣候的影響下,過去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生改變。

行李:看上去村子只有壩子上那麼一小點,但算上牧場,其實範圍很大很大。

奚志農:是啊,但現在讓年輕一代在牧場上放牧幾個月已經不大可能了。

行李:那仁村有40多戶人家,怎麼就和魯茸家有這麼深的聯繫?

奚志農:1998年我們第一次來那仁村,正好在德欽縣城碰到魯茸和他女兒次里拉姆,(白馬雪山)保護區派車送我們上來,就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回來。那次來就住在魯茸家,後來每次回來都住他家。

行李:而且他和你同歲,他昨天和我說,心裡一直當你是兄弟。想起來還是很動人,有誰會和這麼偏遠一個村子裡的人有21年的交往呢,還變成兄弟,變成家人了呢?

奚志農:魯茸之前當過村長,在村子裡算是見過世面的人,而且他是護林員,第一次來時,我們一起上山找猴子,他帶我們去後山的南丁無牧場,在牧場住了好幾天。那次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猴子,而且離我們只有十多米,那麼近!

那時魯茸他們偶爾還會走山路,1999年,朝日新聞駐北京的頭兒專門從北京來德欽採訪我,我們之前約好了時間地點,怕趕不上,魯茸就牽著馬,送我走山路去,爬到其雄埡口,穿過嘎西通,經過冰磧湖,再翻過5200米的人之雪山,一直把馬牽到了酒店大堂。

行李:昨天路過新村,一箇中年男性攔住我們的車,說奚老師留下來嘛,我知道你要來,給你撈了好多魚。然後把一個塑料袋子拉開,在一堆渾濁的水裡,裡面好多魚。那一幕很動人,他說得稀鬆平常,但那些魚估計得撈大半天。

奚志農:我也嚇了一跳。

行李:聽說為了魯茸女兒的婚禮,你特意從南極趕回來,你應該也沒在其他人身上如此濃情盛意過吧?

奚志農:是。後來在四川蜂桶寨保護區拍綠尾虹雉時,有個護林員幫了很多忙,去年年底他結婚,我也特意回去了。我專門趕去參加的兩個婚禮,一個是魯茸的女兒,一個就是那個護林員。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壩子上那些美麗的人。最後一張照片裡,坐在火塘邊的就是魯茸的媽媽,奚志農從拍攝她開始,到拍攝她的兒子魯茸,拍攝魯茸的兒女們,一直到魯茸的兒女們都結婚生子。20年,一家四代,就這樣一一走進奚志農的鏡頭裡。攝影/奚志農

3.

行李:你的性格如此溫柔,在野外也不像其他人那樣擅長社交,孤獨得不得了,但大家又稱你是“環保的納粹”,這種鬥士的勁兒從哪兒來的?

奚志農:我是1964年出生的,開始記事已經是文革期間。我的童年在(大理)巍山,我媽媽是老師,印象中,媽媽不是去參加政治學習就是做家訪,我父親在昆明設計院,一年最多回來一兩次,所以基本上沒人管。還好,那個年代一個院子裡的小孩都一起玩,吃百家飯。學校的後門就是農田,我養過一隻鴨子,長大以後是很漂亮的綠頭鴨,我帶著它到稻田裡,到水溝裡去抓泥鰍,我是把它當做寵物養的。

行李:在那個氛圍下,稻田裡的綠頭鴨,就像你的桃花源一樣。

奚志農:是。但是鴨子養大了,要殺,我不幹,抱著鴨子到處跑、躲,最後肯定逃脫不了被抓到的命運,哭、鬧沒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著,不吃。

還養過一隻麻雀,大孩子掏麻雀窩,但是他們算錯了時間,掏早了,眼睛都還沒睜開,他們不要,給我。我連羽毛、草都一起要過來,找了一個紙盒子裝起來,得餵它東西,我就去抓蒼蠅,最後這隻麻雀是吃我打的蒼蠅長大的。後來眼睛慢慢睜開,羽毛開始長出來,等到羽毛豐滿了,就會飛行。我一吹口哨,它就飛到我們家的屋頂上,再一吹口哨,它就飛下來,飛到我的肩上、手上、頭上。日本拍過一部電影,叫《栗色小天使》,就是講麻雀的故事。老的麻雀頭頂的栗色特別深、特別慄,幼鳥有點灰灰的,栗色的程度不夠,我就去拿我媽改作業的紅墨水,把它的頭染得更紅一點。我媽一個同事的兒子好像也分到一隻,我們這兩隻麻雀經常在一起玩兒。我媽教書的學校是古代一個書院,好幾進院子,我那天從外面回來,過他們家樓下時,我這隻麻雀就朝他們家飛去了,我就沒管,隔了多少時間,去他們家找,他說沒來啊,就這樣沒了,簡直不知道傷心了好多天!

行李:怎麼你的每份愛都伴隨著痛。

奚志農:哎!學校有很多高大的桉樹,夜幕降臨的時候貓頭鷹會叫,我們叫嗚驢,巍山土話。有時候農田上能聽到狼的嚎叫,當地叫柴狗,大人嚇唬小孩,要是不聽話把讓柴狗把你叼了。有一次那隻貓頭鷹進到大殿裡,那些大孩子就用彈弓打,最後把貓頭鷹打下來了。有一次,大殿裡晾麥子殼還是稻子,一大群麻雀進去吃,結果大孩子們想了一個主意,現在想想實在很恐怖的,他們悄悄的把門關掉,只留一扇門,兩個人,一左一右,拿一根竹竿準備好,大吼一聲,麻雀就往外飛,你可以想象吧?那兩根竹竿就交替揮舞,結果屍橫遍野,幾十只麻雀被打下來!

還有一次,一隻穿山甲跑到我們學校來,最後被男老師抓住了,當然最後也逃脫不了被吃掉的命運。還有一次,一個雨後的早晨,縣醫院門口發現一串豹子的腳印。還有一天趕集,山裡的獵人抬著一頭斑斕大豹從街市上穿過,我們這些小孩追著去看……你想,離自然是如此之近!

行李:是和自然很近,但他們多是破壞者,你一個人在那裡也沒有同伴對不對?你對動物的那種憐憫心,到底是因何而起?

奚志農:當然我也去抓過蜻蜓,還把蜻蜓放在蚊帳裡,希望它能幫我抓蚊子(笑)。小學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父親把我帶到了昆明。從巍山離開的時候,我抱著一根柱子,打死都不走,最後是大人把我的手掰開,硬生生拖上了車,我被生生的從那麼無拘無束的土地上拔走。

昆明是省城,我是鄉下人,說話有巍山口音,肯定受歧視,受欺負。去昆明前,我完全像野孩子一樣,一到昆明,沒有夥伴,沒有朋友,性格就開始越來越內向,一度有多少年,一說話就結巴,多恐怖!

行李:哪能想象,後來完全可以靠聲音就征服一大幫粉絲!

奚志農:所以說我的命運完全被猴子改變,從鏡頭後面跳到鏡頭前面,是因為猴子不會說話,我得代它們說話。就因為猴子的機緣,或者說被逼無奈,我開始越來越能夠應付所有的場合。

小學時有一個轉機,四年級的時候,我舅舅從文革時下放的臨滄回到安寧的幹部療養院,安寧有溫泉,是度假地,很多人在山上修了別墅,後面被沒收,作為療養院的職工宿舍,我舅舅分了一個別墅中的幾間,就在林子當中,院子外面就和山連在一起,我舅舅喜歡玩兒,他還有彈弓,我一放假就直接去他家,後來開始狂熱的讀鳥類學的書,也做標本,終於在昆明找到了巍山的感覺。我第一張獲獎的照片就是拍的鳥。

行李:拍的是什麼?

奚志農:白鷺,在昆明的母親河,盤龍江的上游拍的。那時我看不慣電視臺的人拍鳥都是把鳥拴起來拍,於是自學攝影,1989年暑假,昆明市科委做了一個青少年夏令營,派我去拍。拍的同時我拍了那張白鷺,投稿到《大眾攝影》,結果獲得銅獎,有400塊獎金,去北京領獎。也是那一次,我主動跑去《動物世界》,毛遂自薦,他們把我給收留了,才有了後來去昆明動物所拍懶猴的故事。

行李:你怎麼跳躍這麼大,從《動物世界》回到雲南省林業廳,後來又去到《東方之子》,最後竟然辭掉《東方之子》,回德欽了。

奚志農:還不是因為猴子嘛,我的命運都是被猴子改變的。

行李:說起現在的環境,你常常覺得滿目瘡痍,是什麼在支撐你繼續前行?

奚志農:做總比不做好。一路走來,經歷那麼多事情,更多的是無奈、無力,或者絕望,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環境保護,特別是近些年在一些公開場合,常有年輕人跑來說,奚老師我上學的時候讀過你的文章,聽過你的演講,就覺得一直在努力的事情還是值得的。

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行李︱奚志農:那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

這次生物多樣性調查途中所見一二,更多動植物情況,之後會在“野性中國”陸續報道。攝影/楊濤(第一、二張) 刷牙(第三、四、五張)

更多白馬雪山的故事:

肖林:如果有一個地方可以交付心魂,只能是曲宗貢

採訪:Daisy

照片提供:野性中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