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天下奪魁

那日,夜不能寐,遂默讀西廂。輾轉思之,果然心絮婉轉,脣齒留香。

竊以為每種文字都帶有難以言表的美。英文往往華麗細膩,面面俱到,偶綴一小詞卻能令人心下震撼。讀英文的境界以"入"為主,順著枝枝蔓蔓尋覓下去,也許就在某個分枝處開出一朵玲瓏的花來。而中文,朦朧化境,簡潔質樸。沉吟數句,必要舉眉沉思,回味無窮。放下書卷,或嗔或笑,或怒從中生,或心下慼慼。如此沉醉飄逸之感只有古文才有。今讀《西廂記》,只覺曲詞華美,詩意氤氳。格調有如花間美人,鮮麗明豔,不愧與紅樓合稱文學雙璧。元曲之妙在於它融音律樂曲,唐詩宋詞,傳奇小說於一體,天然生成別樣情趣。而西廂的語言"以絢麗而又情真意切的文字感人於悄然之間"。時而清幽,時而濃豔,時而纏綿,時而飛揚,真真千般秀麗,萬種風情。

談及經典愛情故事,就不得不提羅密歐與茱麗葉、牡丹亭和西廂記等著作,而《西廂記》作為元代作家王實甫的代表性著作,敘寫了張生和崔鶯鶯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和嚮往,與我看來,《西廂記》的情節如今看來不過才子佳人,終成眷屬。若非王實甫文才出眾,人物刻畫細膩入微,躍然紙上,此類題材極易淪為濃詞豔曲,附庸風雅之流。中國人的情感歷來含蓄隱忍,決不可能如希臘藝術中"我慾火中燒,如痴如狂"那般縱情恣意。而在整個壓抑的封建王朝中,一曲西廂喚醒了多少人對愛情的真摯的渴望,張生和崔鶯鶯從相遇,相知到相戀和處於封建正統思想的那些人完全不同,雖然經歷一波三折,結局圓滿是讓人倍覺欣慰的。

《西廂記》天下奪魁

先說張生和崔鶯鶯的相遇。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裡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一日,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一段美麗的愛情由此開始。趨於完美的愛情開頭總是很美好,讓人戀戀不忘的,而悲劇性的愛情結尾卻是異常淒涼和悲催的,讓人神思憂傷,而張生是一個幸運的人,猜中了開頭,也猜中了結尾,這是得上天垂憐,本身又情深意切,自然是得到祝福的。

再來說相會到相戀的過程。這一天,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崔老夫妻人治家嚴謹,道場內外,無一個男子出入其中,此時張生卻傻氣兮兮進入道場,正所謂不知者無罪,應該是頂了這個膽量。這時齋供道場都已完備,夫人和小姐準備進香了。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不得不說,二人情愫的產生自然是由於青年男女間天然的吸引,也是自然的奇妙之處。產生愛慕之後,他們便開始欲拒還迎、羞羞答答的勾搭了。這中間紅娘是不二功臣,指望那只有傻里傻氣卻無頭腦的張生跟那想越界又難過思想那一關的鶯鶯小姐,我看未必二人能夠終成眷屬。紅娘敢愛敢恨、直爽率真,頗有江湖兒女的風範,現代女性也未能做到如此。

其次就是孫新虎想要搶崔鶯鶯,張生便求救自己的哥們救了鶯鶯,老夫人卻反悔自己所言,依我的看法,在當時那個社會,老婦人反悔的合情合理。老夫人在說"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這句話時存在著一個前提——崔鶯鶯想自殺,老夫人說出這句話是在心理上打消崔鶯鶯自殺的衝動,事後反悔也不是大錯。況且,一個趁火打劫的人跟孫新虎本質上也並無多大區別。老夫人一反悔,張生在一得一失之間,便心生鬱悶,病的越發嚴重,從他翻牆的姿勢來看,估計不輕,鶯鶯怪他翻牆下流,可見動作不怎麼瀟灑。不過這個病很值得,張生成功的用憔悴的面容激起了鶯鶯的同情和憐愛,"翻牆"還是成功了!最後連老夫人也妥協,只要張生能考個功名,就皆大歡喜了。

《西廂記》天下奪魁

張生跟崔鶯鶯戀愛成功可以說是佔得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碰巧遇到崔鶯鶯在普救寺上香,地利——寺廟的牆很矮,曲徑通幽實在是幽會聖地,人和——紅娘牽紅線、綁紅線的功夫都是一流啊,其中的小插曲也成了張生的墊腳石,孫新虎成全了張生英雄救美,老夫人的阻攔讓叛逆期的崔鶯鶯逆流而上。

二人的愛情故事從古至今一直傳為佳話,不得不說,這部曲點醒了無數處於儒家正統思想下受苦受難,壓抑不得志的年輕人,它讓他們看到即使客觀環境有所束縛,讓自己的心永遠保持著積極,樂觀和獨立,那麼再難的事也抵不住內心的奔騰翻湧。世事多變故,芸芸眾生又懼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愛其所愛才能感覺幸福。望遍紅塵,人人都可憐地追尋著,努力著,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兩人相愛,實屬不易,堅守到最後更是不易,可最本質,最淳樸的愛情不就是如此?若為自由故,愛情人格的自由,其他皆可拋。

《西廂記》天下奪魁

大凡讀過《西廂記》的人都覺得這部劇作的語言文字很美,讓人好像走進一座迷人的語言藝術寶庫的感覺,只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歎為觀止。這部劇作包涵著多種不同風格的藝術語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跡地融合為一體,渾然天成。

《西廂記》在對環境氣氛的描寫和對人物性格性情的刻畫方面則使我們對其語言藝術的豐富性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劇作對環境氣氛的描寫是為襯托人物活動服務的,劇本為一部崔張愛情詩劇,劇作者描摹環境,突出詩情畫意,結合人物活動,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妙筆生花。

劇中展開情節衝突的環境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將普救寺理想化地寫成一個"幽雅清爽",饒有詩意的勝境,請看:"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雲漢"。"寂寂僧房人不到,滿階苔襯落花紅"。在這裡,經常佛殿上陰森肅穆的氣氛,羅列森嚴的羅漢菩薩、燒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唸經的和尚,一概略寫,而只寫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靜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紅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這樣充滿詩意的環境中展開一段千古稱頌的風流佳話。

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其語言是藉助古典詩詞描寫離愁別緒的特有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種詩意的淺淺哀愁和無奈的色調來表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苦的。

同時,說到詩與詞,若數詞句華美、文采璀燦莫過唐詩宋詞。《西廂記》劇作者的成功之處是吸收了唐詩宋詞的精美語言,使劇作語言更富於文采性。

如第一本第一折張生的唱詞:"[天下樂]只疑是銀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詞:"[鴛鴦煞]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這裡化用宋蘇東坡詞《蝶戀花》中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顯然,劇作者對唐詩宋詞的喜愛,使他不僅樂於在劇作中採用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且樂於化用這些詩詞當中的經典名句,使之貼合劇中的人物,感情及環境,從而使這部劇作亦增添了五彩繽紛的璀燦文采。

還必須指出, 《西廂記》是有著嚴格韻律限制的戲曲作品,要在一定的規矩內作出切合人物環境戲情又合乎韻律的精美曲辭,絕非易事,比如第一本第三折中張生唱:"[麼篇]我忽聽、一聲、猛驚,元來是撲刺刺宿鳥飛騰,顛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劇作者填寫得既合韻律,又擬聲寫情,精美絕妙,的確是大手筆。

之前也曾讀過王實甫的其他劇作,如《麗春堂》等,但仍偏愛他的《西廂記》,清朝金聖嘆將王實甫的《西廂記》評為第六才子書,中國燈謎常將西廂裡的句子作為底來猜射,謎目就叫六才,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我以為其能流傳千古,自有它的妙意所在,古典戲劇的樸素之美令人浮想聯翩,彷彿沉浸詩境之中。

《西廂記》天下奪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