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歙南武陽村歷史名人擷趣

司馬狂/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母親是歙縣南鄉武陽村人。武陽這個村子,先有劉姓,後有張姓。張姓族人口口相傳中,有“劉家流掉,張家裝住”(你用歙南方言讀,會發現張家裝住中,張和裝其實讀音一樣)的俗語。概因,張姓居下流,劉姓居上游。

追溯武陽村的歷史,明確有記載的是張姓自張應周建別墅始。但那之前的劉姓究竟是何時到來,又是何時遷徙走的,沒有任何史料可查。上世紀末,倒是在武陽出土有唐初的十八足瓷硯,這就足以證明,武陽在唐初就有先人聚居,是否是劉姓族人,卻未可知。至於武陽村名由來,我倒是發現一個有意義的現象。劉伯溫老家,原名霧垟,後更名“武陽”。那麼武陽會否也是劉姓,進入之後,先用“塢陽”,後改的“武陽”呢?且等我何時有機緣,再去劉伯溫老家一探究竟。

前面寫這兩段話,只是想說,武陽村歷史悠久,按理說歷史名人應該挺多。但可惜的是,武陽真正意義上的古代名人有史可查的少之又少。之前程健曾邀我寫一寫武陽的那些名人,那段時間頗費了一番心血,寫了7個名人,基本集中在民國時期。這些人物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能夠查詢到相關史料的,亦或者是能夠直接問到後人的。不少人物在《歙縣誌》有提及,但卻有明顯的紕漏,我一併修訂完成。本文就是這七個人物的小傳集合,有興趣的人,可以補充相關資料,在此一併謝過。


張友深 旅日企業家 資助孫中山

張友深(1876-1946年),又名友森,字益三,其父為旅日商人張國英,母親是日本人上田美代。張友深初在大阪浙江人孫淦(字實甫,曾上書成立“中國紅十字會”,因此被譽為“倡導紅十字中國第一人”)開設的益源號當學徒,後任李光泰東源號大阪分店經理,幾年後創建怡昌震號。宣統元年(1909年),國內湖北發生重大水災,身在東瀛的張友深,率先捐款以賑湖北水患,清政府因此賜予他舉人身份。同年,在大阪川口町28番開設同益(華商)合資會社,主營海運業務。宣統二年(1910年),被推舉為大阪商務總會協裡。在經營自己海運業務的同時,張友深為同盟會的革命事業所感,積極資助孫中山。1912年元旦,孫中山邀請張友深參加中華民國開國大典。並被授予二等嘉禾勳章。

1913年,宋教仁改組國民黨後,張友深被選舉為大阪國民黨分支部部長。當年3月11日,出面接待訪問大阪的孫中山一行。1909起出任大阪中華商會副會長,1913-1927年出任大阪中華商會會長。1920年7月,張友深受到“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投資徽州老鄉吳興周在蕪湖創辦的蕪湖大昌火柴有限公司,這是安徽境內的第二家火柴企業。

1924年6月,時任大阪中華書報社社長的張友深在神戶亞細亞人同盟時事問題大演說上演講,抗議美國排斥亞洲移民。次年,被日本政府任命為國勢調查員,同年為神戶海上火災保險會社代理大阪華商保險業務。1931年,張友深旗下同益株式會社神戶支店店長攜款潛逃回國,造成張友深神戶支店被迫關門,並退出了保險行業。1945年,張友深位於大阪川口町商號的住宅被美國空襲化為灰燼。1946年,張友深逝世。

張德容 咸豐年進士 二度知嶽州

張德容(1820—1888年),字師寬,號鬆坪,祖籍武陽。曾祖張宏梓時,始遷浙江衢州,以錢財納捐得例貢生。祖父張文詩,官居布政司理問,掌勘核刑名訴訟。父張世鈞,國子監太學生。張德容咸豐三年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後留任翰林院,任職翰林院編修。之後,先後出任軍機處軍機章京、兵部郎中等職務。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任湖南嶽州府知府,光緒五年(1879年),再度出任嶽州知府。

張德容兩度在嶽州府知府任上。兩次對馳名中外的岳陽樓進行修葺。初任嶽州府知府,張德容主要是加固岳陽樓樓基,並重修了岳陽樓宸翰亭,撰有《重修岳陽樓宸翰亭記》。等到張德容二度出任嶽州知府的時候,岳陽樓已經大有傾圮之勢,於是張德容果斷調撥茶釐稅並勸岳陽四邑富紳捐款,大修岳陽樓。這一次的岳陽樓大修,徹底解決了影響岳陽樓的水患,並形成“大湖南北形勝之地,以斯樓為雄”的氣勢。當時的名臣翁同龢曾評曰“岳陽太守賢大夫,吏才詩筆當今無”,可以說張德容是岳陽樓歷史上最大的功臣之一。

在政績斐然的同時,張德容在金石學上亦頗有建樹,其收藏的宋代拓本《石門頌》為世人驚歎。1872年,在嶽州任上,張德容將自己“十餘年間服官之暇”,於“草堂養痾時”完成的著作《金石聚》十六卷,整理完成。由於他的齋號是“二銘草堂”,所以書取名《二銘草堂金石聚》。此書做序者為工部左侍郎潘曾瑩、狀元公陸增祥,跋文作者為潘祖蔭,此三位皆為史學、金石學之大成者。

(張德容的資料,《歙縣誌》上誤作荊州知府,實為嶽州知府。據《清代硃卷集成》18冊205頁原文記錄,有原籍安徽歙縣。據《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和《咸豐三年會試同年齒錄》可知,其曾祖宏梓,始遷衢州。結合其他相關史料,推斷其為武陽張氏後裔。上述史料由歙縣博物館王紅春博士提供)

方德發 飛鈸神技 皖南一絕

方德發(1920-1990年),皖南道教茅山宗傳人,承繼其父方樑清衣缽,學成請五猖、做道場時候的茅山宗絕技——飛鈸,並擅長各式道教法器、吹大小青等,同時深諳各式傳統曲牌。其飛鈸絕技,在2005年版歙縣誌上被譽為“皖南一絕”。參加80年代的歙縣民間藝術節獲二等獎,安徽省民間舞蹈集成辦公室兩度來歙,為其表演錄像存史。

方德發的飛鈸絕技,堪稱一絕,只見他兩片銅鈸就如同長在手上一般,轉輾騰挪,輕鬆自如。一隻銅鈸飛速旋轉起來,自指尖到手臂,一路轉至全身各個部位,鈸照舊急速旋轉著,動作一氣呵成,往往觀眾已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其中最難處,便是銅鈸脫手飛出,雙鈸上拋,凌空擊打,清脆的銅鈸碰撞著發出悅耳的聲響,復又能妥妥接入手中;銅鈸旋轉中,單腿側踢,人翻著筋斗搶先一步,穩穩站立,旋即收鈸入懷,銅鈸兀自轉個不停。雙手各吸一鈸,上下翻飛,銅鈸自己轉個不停,卻始終掙脫不出手掌心的掌控。方德發的飛鈸絕技,共有“單飛蝶”、“雙飛蝶”、“單蛇釣鱉”、“蜜蜂進洞”、“龍戲水”、“海底撈針”、“劉海戲金蟾”、“翹腳金雞”、“滾鈸”、“旋鈸”、“雙鈸齊舞”等總計十八套,可惜,其死後,技藝未有傳人,神乎其技,至此斷絕。

除了飛鈸絕技,方德發還有拋花釵的絕技,那是兩根一米多長的花棍,兩頭繫有銅鈴,拋花釵時候,雙手舞動,伴隨著銅鈴悅耳的聲響,引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駐足不前。另外,方德發有祖傳整套戲曲服飾及舞臺兵刃等行頭,足足好幾大箱,每逢武陽村有重大節日,必有方德發登臺獻藝。

"

歙南武陽村歷史名人擷趣

司馬狂/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母親是歙縣南鄉武陽村人。武陽這個村子,先有劉姓,後有張姓。張姓族人口口相傳中,有“劉家流掉,張家裝住”(你用歙南方言讀,會發現張家裝住中,張和裝其實讀音一樣)的俗語。概因,張姓居下流,劉姓居上游。

追溯武陽村的歷史,明確有記載的是張姓自張應周建別墅始。但那之前的劉姓究竟是何時到來,又是何時遷徙走的,沒有任何史料可查。上世紀末,倒是在武陽出土有唐初的十八足瓷硯,這就足以證明,武陽在唐初就有先人聚居,是否是劉姓族人,卻未可知。至於武陽村名由來,我倒是發現一個有意義的現象。劉伯溫老家,原名霧垟,後更名“武陽”。那麼武陽會否也是劉姓,進入之後,先用“塢陽”,後改的“武陽”呢?且等我何時有機緣,再去劉伯溫老家一探究竟。

前面寫這兩段話,只是想說,武陽村歷史悠久,按理說歷史名人應該挺多。但可惜的是,武陽真正意義上的古代名人有史可查的少之又少。之前程健曾邀我寫一寫武陽的那些名人,那段時間頗費了一番心血,寫了7個名人,基本集中在民國時期。這些人物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能夠查詢到相關史料的,亦或者是能夠直接問到後人的。不少人物在《歙縣誌》有提及,但卻有明顯的紕漏,我一併修訂完成。本文就是這七個人物的小傳集合,有興趣的人,可以補充相關資料,在此一併謝過。


張友深 旅日企業家 資助孫中山

張友深(1876-1946年),又名友森,字益三,其父為旅日商人張國英,母親是日本人上田美代。張友深初在大阪浙江人孫淦(字實甫,曾上書成立“中國紅十字會”,因此被譽為“倡導紅十字中國第一人”)開設的益源號當學徒,後任李光泰東源號大阪分店經理,幾年後創建怡昌震號。宣統元年(1909年),國內湖北發生重大水災,身在東瀛的張友深,率先捐款以賑湖北水患,清政府因此賜予他舉人身份。同年,在大阪川口町28番開設同益(華商)合資會社,主營海運業務。宣統二年(1910年),被推舉為大阪商務總會協裡。在經營自己海運業務的同時,張友深為同盟會的革命事業所感,積極資助孫中山。1912年元旦,孫中山邀請張友深參加中華民國開國大典。並被授予二等嘉禾勳章。

1913年,宋教仁改組國民黨後,張友深被選舉為大阪國民黨分支部部長。當年3月11日,出面接待訪問大阪的孫中山一行。1909起出任大阪中華商會副會長,1913-1927年出任大阪中華商會會長。1920年7月,張友深受到“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投資徽州老鄉吳興周在蕪湖創辦的蕪湖大昌火柴有限公司,這是安徽境內的第二家火柴企業。

1924年6月,時任大阪中華書報社社長的張友深在神戶亞細亞人同盟時事問題大演說上演講,抗議美國排斥亞洲移民。次年,被日本政府任命為國勢調查員,同年為神戶海上火災保險會社代理大阪華商保險業務。1931年,張友深旗下同益株式會社神戶支店店長攜款潛逃回國,造成張友深神戶支店被迫關門,並退出了保險行業。1945年,張友深位於大阪川口町商號的住宅被美國空襲化為灰燼。1946年,張友深逝世。

張德容 咸豐年進士 二度知嶽州

張德容(1820—1888年),字師寬,號鬆坪,祖籍武陽。曾祖張宏梓時,始遷浙江衢州,以錢財納捐得例貢生。祖父張文詩,官居布政司理問,掌勘核刑名訴訟。父張世鈞,國子監太學生。張德容咸豐三年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後留任翰林院,任職翰林院編修。之後,先後出任軍機處軍機章京、兵部郎中等職務。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任湖南嶽州府知府,光緒五年(1879年),再度出任嶽州知府。

張德容兩度在嶽州府知府任上。兩次對馳名中外的岳陽樓進行修葺。初任嶽州府知府,張德容主要是加固岳陽樓樓基,並重修了岳陽樓宸翰亭,撰有《重修岳陽樓宸翰亭記》。等到張德容二度出任嶽州知府的時候,岳陽樓已經大有傾圮之勢,於是張德容果斷調撥茶釐稅並勸岳陽四邑富紳捐款,大修岳陽樓。這一次的岳陽樓大修,徹底解決了影響岳陽樓的水患,並形成“大湖南北形勝之地,以斯樓為雄”的氣勢。當時的名臣翁同龢曾評曰“岳陽太守賢大夫,吏才詩筆當今無”,可以說張德容是岳陽樓歷史上最大的功臣之一。

在政績斐然的同時,張德容在金石學上亦頗有建樹,其收藏的宋代拓本《石門頌》為世人驚歎。1872年,在嶽州任上,張德容將自己“十餘年間服官之暇”,於“草堂養痾時”完成的著作《金石聚》十六卷,整理完成。由於他的齋號是“二銘草堂”,所以書取名《二銘草堂金石聚》。此書做序者為工部左侍郎潘曾瑩、狀元公陸增祥,跋文作者為潘祖蔭,此三位皆為史學、金石學之大成者。

(張德容的資料,《歙縣誌》上誤作荊州知府,實為嶽州知府。據《清代硃卷集成》18冊205頁原文記錄,有原籍安徽歙縣。據《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和《咸豐三年會試同年齒錄》可知,其曾祖宏梓,始遷衢州。結合其他相關史料,推斷其為武陽張氏後裔。上述史料由歙縣博物館王紅春博士提供)

方德發 飛鈸神技 皖南一絕

方德發(1920-1990年),皖南道教茅山宗傳人,承繼其父方樑清衣缽,學成請五猖、做道場時候的茅山宗絕技——飛鈸,並擅長各式道教法器、吹大小青等,同時深諳各式傳統曲牌。其飛鈸絕技,在2005年版歙縣誌上被譽為“皖南一絕”。參加80年代的歙縣民間藝術節獲二等獎,安徽省民間舞蹈集成辦公室兩度來歙,為其表演錄像存史。

方德發的飛鈸絕技,堪稱一絕,只見他兩片銅鈸就如同長在手上一般,轉輾騰挪,輕鬆自如。一隻銅鈸飛速旋轉起來,自指尖到手臂,一路轉至全身各個部位,鈸照舊急速旋轉著,動作一氣呵成,往往觀眾已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其中最難處,便是銅鈸脫手飛出,雙鈸上拋,凌空擊打,清脆的銅鈸碰撞著發出悅耳的聲響,復又能妥妥接入手中;銅鈸旋轉中,單腿側踢,人翻著筋斗搶先一步,穩穩站立,旋即收鈸入懷,銅鈸兀自轉個不停。雙手各吸一鈸,上下翻飛,銅鈸自己轉個不停,卻始終掙脫不出手掌心的掌控。方德發的飛鈸絕技,共有“單飛蝶”、“雙飛蝶”、“單蛇釣鱉”、“蜜蜂進洞”、“龍戲水”、“海底撈針”、“劉海戲金蟾”、“翹腳金雞”、“滾鈸”、“旋鈸”、“雙鈸齊舞”等總計十八套,可惜,其死後,技藝未有傳人,神乎其技,至此斷絕。

除了飛鈸絕技,方德發還有拋花釵的絕技,那是兩根一米多長的花棍,兩頭繫有銅鈴,拋花釵時候,雙手舞動,伴隨著銅鈴悅耳的聲響,引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駐足不前。另外,方德發有祖傳整套戲曲服飾及舞臺兵刃等行頭,足足好幾大箱,每逢武陽村有重大節日,必有方德發登臺獻藝。

歙縣南鄉武陽村,歷史上的那七個名人,你都知道嘛?

張懋勳 滬上商賈 老宅留存

張懋勳(1899-1964年),早年間離鄉遠赴上海,從學徒做起,打拼多年,後成為上海灘火柴、漆、茶葉、絲綢等徽商經營的產業,統一調配的商業大亨,(統一調配也就是現代同城快遞業的雛形)。張懋勳發跡後,不忘故鄉,斥巨資興修武陽河壩、河堤、道路。並在武陽上村營建中日合璧式的房舍——愛吾廬,此房如今依舊保存完整,是最能夠直接見證武陽村當年徽商興盛的證據。

張懋勳育有四子,其中一子為中共地下黨員,上海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被殺害。另一子張本奎,195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製造專業,任教於清華大學,後成為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創建者之一,1959年響應國家號召,調入四川石油學院(現西南石油大學),成為西南石油大學的創建者之一。198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石油工業有特殊貢獻教育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歙南武陽村歷史名人擷趣

司馬狂/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母親是歙縣南鄉武陽村人。武陽這個村子,先有劉姓,後有張姓。張姓族人口口相傳中,有“劉家流掉,張家裝住”(你用歙南方言讀,會發現張家裝住中,張和裝其實讀音一樣)的俗語。概因,張姓居下流,劉姓居上游。

追溯武陽村的歷史,明確有記載的是張姓自張應周建別墅始。但那之前的劉姓究竟是何時到來,又是何時遷徙走的,沒有任何史料可查。上世紀末,倒是在武陽出土有唐初的十八足瓷硯,這就足以證明,武陽在唐初就有先人聚居,是否是劉姓族人,卻未可知。至於武陽村名由來,我倒是發現一個有意義的現象。劉伯溫老家,原名霧垟,後更名“武陽”。那麼武陽會否也是劉姓,進入之後,先用“塢陽”,後改的“武陽”呢?且等我何時有機緣,再去劉伯溫老家一探究竟。

前面寫這兩段話,只是想說,武陽村歷史悠久,按理說歷史名人應該挺多。但可惜的是,武陽真正意義上的古代名人有史可查的少之又少。之前程健曾邀我寫一寫武陽的那些名人,那段時間頗費了一番心血,寫了7個名人,基本集中在民國時期。這些人物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能夠查詢到相關史料的,亦或者是能夠直接問到後人的。不少人物在《歙縣誌》有提及,但卻有明顯的紕漏,我一併修訂完成。本文就是這七個人物的小傳集合,有興趣的人,可以補充相關資料,在此一併謝過。


張友深 旅日企業家 資助孫中山

張友深(1876-1946年),又名友森,字益三,其父為旅日商人張國英,母親是日本人上田美代。張友深初在大阪浙江人孫淦(字實甫,曾上書成立“中國紅十字會”,因此被譽為“倡導紅十字中國第一人”)開設的益源號當學徒,後任李光泰東源號大阪分店經理,幾年後創建怡昌震號。宣統元年(1909年),國內湖北發生重大水災,身在東瀛的張友深,率先捐款以賑湖北水患,清政府因此賜予他舉人身份。同年,在大阪川口町28番開設同益(華商)合資會社,主營海運業務。宣統二年(1910年),被推舉為大阪商務總會協裡。在經營自己海運業務的同時,張友深為同盟會的革命事業所感,積極資助孫中山。1912年元旦,孫中山邀請張友深參加中華民國開國大典。並被授予二等嘉禾勳章。

1913年,宋教仁改組國民黨後,張友深被選舉為大阪國民黨分支部部長。當年3月11日,出面接待訪問大阪的孫中山一行。1909起出任大阪中華商會副會長,1913-1927年出任大阪中華商會會長。1920年7月,張友深受到“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投資徽州老鄉吳興周在蕪湖創辦的蕪湖大昌火柴有限公司,這是安徽境內的第二家火柴企業。

1924年6月,時任大阪中華書報社社長的張友深在神戶亞細亞人同盟時事問題大演說上演講,抗議美國排斥亞洲移民。次年,被日本政府任命為國勢調查員,同年為神戶海上火災保險會社代理大阪華商保險業務。1931年,張友深旗下同益株式會社神戶支店店長攜款潛逃回國,造成張友深神戶支店被迫關門,並退出了保險行業。1945年,張友深位於大阪川口町商號的住宅被美國空襲化為灰燼。1946年,張友深逝世。

張德容 咸豐年進士 二度知嶽州

張德容(1820—1888年),字師寬,號鬆坪,祖籍武陽。曾祖張宏梓時,始遷浙江衢州,以錢財納捐得例貢生。祖父張文詩,官居布政司理問,掌勘核刑名訴訟。父張世鈞,國子監太學生。張德容咸豐三年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後留任翰林院,任職翰林院編修。之後,先後出任軍機處軍機章京、兵部郎中等職務。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任湖南嶽州府知府,光緒五年(1879年),再度出任嶽州知府。

張德容兩度在嶽州府知府任上。兩次對馳名中外的岳陽樓進行修葺。初任嶽州府知府,張德容主要是加固岳陽樓樓基,並重修了岳陽樓宸翰亭,撰有《重修岳陽樓宸翰亭記》。等到張德容二度出任嶽州知府的時候,岳陽樓已經大有傾圮之勢,於是張德容果斷調撥茶釐稅並勸岳陽四邑富紳捐款,大修岳陽樓。這一次的岳陽樓大修,徹底解決了影響岳陽樓的水患,並形成“大湖南北形勝之地,以斯樓為雄”的氣勢。當時的名臣翁同龢曾評曰“岳陽太守賢大夫,吏才詩筆當今無”,可以說張德容是岳陽樓歷史上最大的功臣之一。

在政績斐然的同時,張德容在金石學上亦頗有建樹,其收藏的宋代拓本《石門頌》為世人驚歎。1872年,在嶽州任上,張德容將自己“十餘年間服官之暇”,於“草堂養痾時”完成的著作《金石聚》十六卷,整理完成。由於他的齋號是“二銘草堂”,所以書取名《二銘草堂金石聚》。此書做序者為工部左侍郎潘曾瑩、狀元公陸增祥,跋文作者為潘祖蔭,此三位皆為史學、金石學之大成者。

(張德容的資料,《歙縣誌》上誤作荊州知府,實為嶽州知府。據《清代硃卷集成》18冊205頁原文記錄,有原籍安徽歙縣。據《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和《咸豐三年會試同年齒錄》可知,其曾祖宏梓,始遷衢州。結合其他相關史料,推斷其為武陽張氏後裔。上述史料由歙縣博物館王紅春博士提供)

方德發 飛鈸神技 皖南一絕

方德發(1920-1990年),皖南道教茅山宗傳人,承繼其父方樑清衣缽,學成請五猖、做道場時候的茅山宗絕技——飛鈸,並擅長各式道教法器、吹大小青等,同時深諳各式傳統曲牌。其飛鈸絕技,在2005年版歙縣誌上被譽為“皖南一絕”。參加80年代的歙縣民間藝術節獲二等獎,安徽省民間舞蹈集成辦公室兩度來歙,為其表演錄像存史。

方德發的飛鈸絕技,堪稱一絕,只見他兩片銅鈸就如同長在手上一般,轉輾騰挪,輕鬆自如。一隻銅鈸飛速旋轉起來,自指尖到手臂,一路轉至全身各個部位,鈸照舊急速旋轉著,動作一氣呵成,往往觀眾已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其中最難處,便是銅鈸脫手飛出,雙鈸上拋,凌空擊打,清脆的銅鈸碰撞著發出悅耳的聲響,復又能妥妥接入手中;銅鈸旋轉中,單腿側踢,人翻著筋斗搶先一步,穩穩站立,旋即收鈸入懷,銅鈸兀自轉個不停。雙手各吸一鈸,上下翻飛,銅鈸自己轉個不停,卻始終掙脫不出手掌心的掌控。方德發的飛鈸絕技,共有“單飛蝶”、“雙飛蝶”、“單蛇釣鱉”、“蜜蜂進洞”、“龍戲水”、“海底撈針”、“劉海戲金蟾”、“翹腳金雞”、“滾鈸”、“旋鈸”、“雙鈸齊舞”等總計十八套,可惜,其死後,技藝未有傳人,神乎其技,至此斷絕。

除了飛鈸絕技,方德發還有拋花釵的絕技,那是兩根一米多長的花棍,兩頭繫有銅鈴,拋花釵時候,雙手舞動,伴隨著銅鈴悅耳的聲響,引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駐足不前。另外,方德發有祖傳整套戲曲服飾及舞臺兵刃等行頭,足足好幾大箱,每逢武陽村有重大節日,必有方德發登臺獻藝。

歙縣南鄉武陽村,歷史上的那七個名人,你都知道嘛?

張懋勳 滬上商賈 老宅留存

張懋勳(1899-1964年),早年間離鄉遠赴上海,從學徒做起,打拼多年,後成為上海灘火柴、漆、茶葉、絲綢等徽商經營的產業,統一調配的商業大亨,(統一調配也就是現代同城快遞業的雛形)。張懋勳發跡後,不忘故鄉,斥巨資興修武陽河壩、河堤、道路。並在武陽上村營建中日合璧式的房舍——愛吾廬,此房如今依舊保存完整,是最能夠直接見證武陽村當年徽商興盛的證據。

張懋勳育有四子,其中一子為中共地下黨員,上海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被殺害。另一子張本奎,195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製造專業,任教於清華大學,後成為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創建者之一,1959年響應國家號召,調入四川石油學院(現西南石油大學),成為西南石油大學的創建者之一。198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石油工業有特殊貢獻教育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歙縣南鄉武陽村,歷史上的那七個名人,你都知道嘛?

張大水 救死扶傷 澤被鄉里

張大水(1918—1972年),又名張大軒,初在浙江杭州富陽經營茶葉店,後經營藥鋪。當時瘟疫橫行,張大水以中草藥創制特效藥,活人無數,被譽為“救世藥王”。後,張大水出資在富陽開設“徽州會館”,凡是徽州籍老鄉皆可免費入住。張大水在富陽經商有成,返回武陽,獨自一人出資鑄造武陽下門橋的鐵橋鏈,那鏈條有碗口粗,總重量有2噸多,以此防止下門橋被湍急的水流沖走。並以青石板鋪就從武陽下門橋至虎壩廟的數里路。另在民國某年,新安江流域爆發山洪,水勢滔滔,沿江民眾流離失所。張大水所在富陽,位於新安江下游,他聽聞此事後,組織當地民夫,打撈被徽州地區被洪水衝下去的一應物資,然後自己僱傭貨船,運回正口碼頭,免費讓徽州鄉人自行領回屬於自家的東西。至今,大洲源老一輩的人,談及此事,總是對張大水,欽佩不已。張大水故居在武陽下村,典型的民國徽派建築風格,門套上有一卷軸狀石雕,上書“惟吾德馨”,其德行足以匹配。

"

歙南武陽村歷史名人擷趣

司馬狂/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母親是歙縣南鄉武陽村人。武陽這個村子,先有劉姓,後有張姓。張姓族人口口相傳中,有“劉家流掉,張家裝住”(你用歙南方言讀,會發現張家裝住中,張和裝其實讀音一樣)的俗語。概因,張姓居下流,劉姓居上游。

追溯武陽村的歷史,明確有記載的是張姓自張應周建別墅始。但那之前的劉姓究竟是何時到來,又是何時遷徙走的,沒有任何史料可查。上世紀末,倒是在武陽出土有唐初的十八足瓷硯,這就足以證明,武陽在唐初就有先人聚居,是否是劉姓族人,卻未可知。至於武陽村名由來,我倒是發現一個有意義的現象。劉伯溫老家,原名霧垟,後更名“武陽”。那麼武陽會否也是劉姓,進入之後,先用“塢陽”,後改的“武陽”呢?且等我何時有機緣,再去劉伯溫老家一探究竟。

前面寫這兩段話,只是想說,武陽村歷史悠久,按理說歷史名人應該挺多。但可惜的是,武陽真正意義上的古代名人有史可查的少之又少。之前程健曾邀我寫一寫武陽的那些名人,那段時間頗費了一番心血,寫了7個名人,基本集中在民國時期。這些人物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能夠查詢到相關史料的,亦或者是能夠直接問到後人的。不少人物在《歙縣誌》有提及,但卻有明顯的紕漏,我一併修訂完成。本文就是這七個人物的小傳集合,有興趣的人,可以補充相關資料,在此一併謝過。


張友深 旅日企業家 資助孫中山

張友深(1876-1946年),又名友森,字益三,其父為旅日商人張國英,母親是日本人上田美代。張友深初在大阪浙江人孫淦(字實甫,曾上書成立“中國紅十字會”,因此被譽為“倡導紅十字中國第一人”)開設的益源號當學徒,後任李光泰東源號大阪分店經理,幾年後創建怡昌震號。宣統元年(1909年),國內湖北發生重大水災,身在東瀛的張友深,率先捐款以賑湖北水患,清政府因此賜予他舉人身份。同年,在大阪川口町28番開設同益(華商)合資會社,主營海運業務。宣統二年(1910年),被推舉為大阪商務總會協裡。在經營自己海運業務的同時,張友深為同盟會的革命事業所感,積極資助孫中山。1912年元旦,孫中山邀請張友深參加中華民國開國大典。並被授予二等嘉禾勳章。

1913年,宋教仁改組國民黨後,張友深被選舉為大阪國民黨分支部部長。當年3月11日,出面接待訪問大阪的孫中山一行。1909起出任大阪中華商會副會長,1913-1927年出任大阪中華商會會長。1920年7月,張友深受到“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投資徽州老鄉吳興周在蕪湖創辦的蕪湖大昌火柴有限公司,這是安徽境內的第二家火柴企業。

1924年6月,時任大阪中華書報社社長的張友深在神戶亞細亞人同盟時事問題大演說上演講,抗議美國排斥亞洲移民。次年,被日本政府任命為國勢調查員,同年為神戶海上火災保險會社代理大阪華商保險業務。1931年,張友深旗下同益株式會社神戶支店店長攜款潛逃回國,造成張友深神戶支店被迫關門,並退出了保險行業。1945年,張友深位於大阪川口町商號的住宅被美國空襲化為灰燼。1946年,張友深逝世。

張德容 咸豐年進士 二度知嶽州

張德容(1820—1888年),字師寬,號鬆坪,祖籍武陽。曾祖張宏梓時,始遷浙江衢州,以錢財納捐得例貢生。祖父張文詩,官居布政司理問,掌勘核刑名訴訟。父張世鈞,國子監太學生。張德容咸豐三年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後留任翰林院,任職翰林院編修。之後,先後出任軍機處軍機章京、兵部郎中等職務。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任湖南嶽州府知府,光緒五年(1879年),再度出任嶽州知府。

張德容兩度在嶽州府知府任上。兩次對馳名中外的岳陽樓進行修葺。初任嶽州府知府,張德容主要是加固岳陽樓樓基,並重修了岳陽樓宸翰亭,撰有《重修岳陽樓宸翰亭記》。等到張德容二度出任嶽州知府的時候,岳陽樓已經大有傾圮之勢,於是張德容果斷調撥茶釐稅並勸岳陽四邑富紳捐款,大修岳陽樓。這一次的岳陽樓大修,徹底解決了影響岳陽樓的水患,並形成“大湖南北形勝之地,以斯樓為雄”的氣勢。當時的名臣翁同龢曾評曰“岳陽太守賢大夫,吏才詩筆當今無”,可以說張德容是岳陽樓歷史上最大的功臣之一。

在政績斐然的同時,張德容在金石學上亦頗有建樹,其收藏的宋代拓本《石門頌》為世人驚歎。1872年,在嶽州任上,張德容將自己“十餘年間服官之暇”,於“草堂養痾時”完成的著作《金石聚》十六卷,整理完成。由於他的齋號是“二銘草堂”,所以書取名《二銘草堂金石聚》。此書做序者為工部左侍郎潘曾瑩、狀元公陸增祥,跋文作者為潘祖蔭,此三位皆為史學、金石學之大成者。

(張德容的資料,《歙縣誌》上誤作荊州知府,實為嶽州知府。據《清代硃卷集成》18冊205頁原文記錄,有原籍安徽歙縣。據《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和《咸豐三年會試同年齒錄》可知,其曾祖宏梓,始遷衢州。結合其他相關史料,推斷其為武陽張氏後裔。上述史料由歙縣博物館王紅春博士提供)

方德發 飛鈸神技 皖南一絕

方德發(1920-1990年),皖南道教茅山宗傳人,承繼其父方樑清衣缽,學成請五猖、做道場時候的茅山宗絕技——飛鈸,並擅長各式道教法器、吹大小青等,同時深諳各式傳統曲牌。其飛鈸絕技,在2005年版歙縣誌上被譽為“皖南一絕”。參加80年代的歙縣民間藝術節獲二等獎,安徽省民間舞蹈集成辦公室兩度來歙,為其表演錄像存史。

方德發的飛鈸絕技,堪稱一絕,只見他兩片銅鈸就如同長在手上一般,轉輾騰挪,輕鬆自如。一隻銅鈸飛速旋轉起來,自指尖到手臂,一路轉至全身各個部位,鈸照舊急速旋轉著,動作一氣呵成,往往觀眾已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其中最難處,便是銅鈸脫手飛出,雙鈸上拋,凌空擊打,清脆的銅鈸碰撞著發出悅耳的聲響,復又能妥妥接入手中;銅鈸旋轉中,單腿側踢,人翻著筋斗搶先一步,穩穩站立,旋即收鈸入懷,銅鈸兀自轉個不停。雙手各吸一鈸,上下翻飛,銅鈸自己轉個不停,卻始終掙脫不出手掌心的掌控。方德發的飛鈸絕技,共有“單飛蝶”、“雙飛蝶”、“單蛇釣鱉”、“蜜蜂進洞”、“龍戲水”、“海底撈針”、“劉海戲金蟾”、“翹腳金雞”、“滾鈸”、“旋鈸”、“雙鈸齊舞”等總計十八套,可惜,其死後,技藝未有傳人,神乎其技,至此斷絕。

除了飛鈸絕技,方德發還有拋花釵的絕技,那是兩根一米多長的花棍,兩頭繫有銅鈴,拋花釵時候,雙手舞動,伴隨著銅鈴悅耳的聲響,引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駐足不前。另外,方德發有祖傳整套戲曲服飾及舞臺兵刃等行頭,足足好幾大箱,每逢武陽村有重大節日,必有方德發登臺獻藝。

歙縣南鄉武陽村,歷史上的那七個名人,你都知道嘛?

張懋勳 滬上商賈 老宅留存

張懋勳(1899-1964年),早年間離鄉遠赴上海,從學徒做起,打拼多年,後成為上海灘火柴、漆、茶葉、絲綢等徽商經營的產業,統一調配的商業大亨,(統一調配也就是現代同城快遞業的雛形)。張懋勳發跡後,不忘故鄉,斥巨資興修武陽河壩、河堤、道路。並在武陽上村營建中日合璧式的房舍——愛吾廬,此房如今依舊保存完整,是最能夠直接見證武陽村當年徽商興盛的證據。

張懋勳育有四子,其中一子為中共地下黨員,上海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被殺害。另一子張本奎,195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製造專業,任教於清華大學,後成為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創建者之一,1959年響應國家號召,調入四川石油學院(現西南石油大學),成為西南石油大學的創建者之一。198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石油工業有特殊貢獻教育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歙縣南鄉武陽村,歷史上的那七個名人,你都知道嘛?

張大水 救死扶傷 澤被鄉里

張大水(1918—1972年),又名張大軒,初在浙江杭州富陽經營茶葉店,後經營藥鋪。當時瘟疫橫行,張大水以中草藥創制特效藥,活人無數,被譽為“救世藥王”。後,張大水出資在富陽開設“徽州會館”,凡是徽州籍老鄉皆可免費入住。張大水在富陽經商有成,返回武陽,獨自一人出資鑄造武陽下門橋的鐵橋鏈,那鏈條有碗口粗,總重量有2噸多,以此防止下門橋被湍急的水流沖走。並以青石板鋪就從武陽下門橋至虎壩廟的數里路。另在民國某年,新安江流域爆發山洪,水勢滔滔,沿江民眾流離失所。張大水所在富陽,位於新安江下游,他聽聞此事後,組織當地民夫,打撈被徽州地區被洪水衝下去的一應物資,然後自己僱傭貨船,運回正口碼頭,免費讓徽州鄉人自行領回屬於自家的東西。至今,大洲源老一輩的人,談及此事,總是對張大水,欽佩不已。張大水故居在武陽下村,典型的民國徽派建築風格,門套上有一卷軸狀石雕,上書“惟吾德馨”,其德行足以匹配。

歙縣南鄉武陽村,歷史上的那七個名人,你都知道嘛?

程德林 大洲源第一富豪 人人都誇德林哥

程德林(1905—1976年),又名程學勤、程安祿,年少時跟隨父親學木雕,傷及手指,遂放棄匠藝,隨人到杭州學做茶葉生意。在杭州的茶葉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程德林又轉戰上海,同樣取得成功。後來程德林從上海、杭州等地採購布匹等時興物品銷往歙縣老家,並在深渡街上開設店鋪,據說深渡半條街的店鋪都在程德林名下。程德林一路順風順水,財富愈積愈多,世人稱其為“大洲源首富”。

富甲一方的程德林,事業有成後如同大多數的徽商一樣,回到武陽置辦產業。1937年左右,程德林的“豪宅”在武陽落成。其宅,用“富麗堂皇”來形容亦不為過,磚雕、石雕、木雕美輪美奐,青石板鋪就的院內地面,圍著院子一圈的磨光青石長凳,都彰顯著程德林的審美品位之高。解放後,武陽大隊的大隊址就設在此處。

程德林雖然有錢,其為人卻儉樸,待人和藹可親,沒有商人的勢利眼,因其為人,武陽村民皆喚其“德林哥”。程德林還為武陽村上門橋一帶鋪就了青石板的道路,後人至今受其恩惠。

張源憲 復旦畢業 五河縣長

張源憲(生卒年不詳),又名張憲,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抗日戰爭期間,任蔣介石侍從室第三處處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張源憲被任命為安徽五河縣縣長。因為五河抗戰勝利後,就被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奪取政權,張源憲未能入縣城赴任,只在臨淮關“辦公”。解放戰爭後,隻身去了臺灣,出任臺灣“國民大會人事處處長”。1947年,曾為正口婦科王氏傳人王從之題寫匾額“七世良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