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歙縣位置圖

歙(shè)縣,古名歙州,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位於安徽省最南端,面積2122平方公里,人口49萬。歙縣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歙縣古城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徽州文化和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源地。有“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徽劇(徽班)之鄉”、“中國徽文化之鄉”、“中國牌坊之鄉”、“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

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今日歙縣

一、歷史沿革

1、秦置歙縣,屬鄣郡。治所即今安徽歙縣 (徽城鎮)。西漢元封二年 (前 109) 屬丹陽郡,郡都尉駐此。東漢建安十三年 (208),分屬新都郡。

2、西晉太康元年 (280) 屬新安郡。隋開皇九年(589) 廢。十一年 (591) 復置,屬歙州。

3、隋末為新安郡治,唐武德四年 (621) 為歙州治。

4、北宋宣和三年 (1121) 為徽州治,元至元十四年 (1277) 為徽州路治,明為徽州府治。

5、民國初屬安徽蕪湖道,1928年直屬安徽省。

6、1949年屬皖南行署區徽州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屬蕪湖專區。1961年復屬徽州專區。1971年屬徽州地區。1987年徽州地區撤銷,改為黃山市轄縣。

二、地名來歷

《說文》釋歙: “縮鼻也。” 以其地形如塌鼻狀盆地,為古越語方言地名。《舊唐書•地理志》:“縣南有歙浦,因為名。”南宋淳熙《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謂山水翕聚也。”上兩種說法不準確。

三、旅遊景點

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1、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明萬曆十二年( 1584)建,八柱,口字形平面,結構穩固,造型豐滿。石坊施以仿木構建築彩繪的雕飾,圖案典雅,刀法嫻熟。許國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傑出的代表,綜合體現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樓沖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數百年,在石坊建築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全國獨一無二。

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2、徽州府衙。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於大火,隨後重建。明初,衛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為府治。之後,正統、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約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著二堂。

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3、新安碑園、太白樓。新安碑園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園林式建築,它憑太白樓,靠披雲峰,借練江水,臨太平橋,以曲折有致而又含豐富的借景表現手法,依山傍水而築,顯得幽深而奇巧。它因陳列了兩套著名帖刻《餘清齋》和《清鑑堂》而馳名。整個園林由真賞亭庭院、小天都庭院、兩清堂庭院、披雲小築庭院等部分組成。

太白樓,徽派樓宇式建築。它背靠披雲山峰,面臨練江水,原為一座灑肆。唐代詩人李白來歙訪隱士許宣平不遇,曾在此飲酒,後人為紀念李白,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

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4、徽園。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是在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遊城。2000年11月建成開園,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粉牆黛瓦,鱗次錯落,雕刻精美,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新創徽派建築、雕刻之精華。“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走進徽園,就如走進了婉約的江南,走進了古樸典雅的徽州古城。

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5、徽商大宅院。徽商大宅院位於歙縣縣城練江之西,與練江之東的徽州古城遙遙相對,故亦稱“西園”。徽商大宅院完美重現了明代建築肥樑瘦柱、簡約舒展,清朝及民國建築內涵豐富、雕飾細膩的特徵風貌。

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6、棠樾牌坊群。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幾乎全部採用石料築成,是體現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的精品之作。

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7、新安江山水畫廊。全長約百里,是黃山——徽州古城歙縣——千島湖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新安江山水畫廊兩岸生態環境極佳,呈現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魚的立體生態格局,與掩映其間的粉牆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輝映。

安徽歙縣----京劇發源地

18、陶行知紀念館。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大學時代曾名知行,歙縣黃潭源村人。陶行知紀念館位於歙縣城內中和街。1984年由崇一學堂舊址改建,大方磚門額鐫刻胡耀邦手書“陶行知紀念館”六個填金大字。門廳正中設陶行知全身漢白玉坐像,二樓為展廳,陳列陶行知生平介紹和有關文獻、實物,廳後為崇一學堂舊址。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