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蟋蟀文化發祥地、稱霸全國的蟋蟀之鄉-山東泰安寧陽縣泗店鎮

蟋蟀 文物 中國古代史 考古 漢朝 英俊瀟灑的老貓先生 2018-12-14

泗店鎮位於寧陽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2公里。東臨鄉飲鄉,南靠兗州縣,西接東疏鎮,北與寧陽鎮接壤。南北7公里,東西12公里,面積54.3平方公里。全鎮轄36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居民11066戶,45025人。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在於寧山(今伏山村南)之南置縣,故名寧陽。西晉時撤寧陽縣改為剛平縣,泗店屬剛平。隋朝屬龔邱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複名寧陽,泗店仍屬寧陽。明清以來一直隸屬寧陽縣。1958年9月成立泗店公社。1983年8月設區建鄉,改屬城南區。1994年,撤銷泗店鄉,建立泗店鎮。

漢代寧陽古城遺址位於泗店鎮古城村南和佘莊西一帶,是寧陽境內發現最早的原始人類聚居點。該遺址中出土的陶足鼎,屬母系氏族公社晚期遺物。遺址東西約320米,南北450米,中間有寧陽溝穿過。溝兩岸暴露出豐富的紅陶、夾沙黃褐陶片、紅燒土堆和人骨、鹿骨、豬骨及石鏟、石斧、石錘、石網墜多件。1977年秋,在溝西岸1.5米深處發現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單人豎穴土坑墓葬兩座,均為頭東腳西仰身直肢葬。清理出夾沙黃褐陶鼎、灰陶圓腹鼎各1件,灰陶鐲7支。頭骨旁發現用豬燎牙劈成的束髮器1對和用鬆綠石磨成的耳墜1只,還有骨管、骨匕、石紡輪、石鏟、紅陶觚形器、紅陶白彩器、玉石鐲等。1978年出土屬北辛文化晚期內夾雜貝殼末的黃褐陶鼎足,證實早在7000年前泗店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其上疊壓漢代寧陽故城遺址。其南部分別疊壓著北辛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早中期、漢代文化層遺蹟。

中華蟋蟀文化發祥地、稱霸全國的蟋蟀之鄉-山東泰安寧陽縣泗店鎮

泗店鎮是中華蟋蟀文化的發祥地。泗店蟋蟀以個頭大、性情烈、強悍善鬥、彈跳力強、搏鬥凶狠而馳名中外,被譽為“江北第一蟲”。自唐代起,就作為貢品,元、明、清三朝被宮裡定為必送的嬉戲鬥玩之物。鬥蟋名著《功蟲錄》中曾有寧陽鬥蟋黃麻頭戰敗上海梅花翅而獲得“賜宮花披紅巡各殿”,且獻蟋者朱鉦撫獲賜赤金百兩的記載。《鬥蟋隨筆》中,全國蟋蟀悍將26個,山東佔17個,其中寧陽就有9 個。寧陽泗店蟋蟀被上海、天津、無錫的昆蟲愛好者譽為“北(江北)蟲第一家”。泗店蟋蟀有青、黃、紫、紅、黑五大類近百個品種,載入古譜的名貴品種有大黑青牙、蟹殼青、青麻頭、鐵頭青背、琥珀青、黑頭金赤、紫黃等。盛產“鐵頭青背”“蟹殼青”“青蟲將軍皮”等名品。

中華蟋蟀文化發祥地、稱霸全國的蟋蟀之鄉-山東泰安寧陽縣泗店鎮

蟋蟀上市的黃金季節是立秋至秋分。1989年秋,上海蟋界元老火光漢先生從寧陽收的紫黃在競鬥中共勝8場,紅黃競鬥6場全勝。1992年,上海隊與天津隊再次交鋒,滬方出場的全是寧陽鬥蟋,結果以10:0輕取對方,1999年中華蟋蟀友誼大賽,泗店蟋蟀力克群雄,囊括冠亞軍榮譽稱號。著名昆蟲學家,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蟋蟀協會主席吳繼傳教授十數次到寧陽考察研究,確認寧陽縣特別是泗店鎮屬鈣質褐土區,酸鹼適度;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溼度相當;土地肥沃,五穀齊全,營養豐富;更有北依東嶽泰山之大氣,南接孔子故里曲阜之靈氣,西望水泊梁山之豪氣,東納神童山之神氣。如此諸多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境內成為名蟲繁衍生息的風水寶地,使寧陽縣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場,港澳報章稱之為“蟋蟀王國”“蟋蟀之鄉”,英國《獨立報》則譽為“鬥蟋聖地”。豐富的資源、名貴的品種,吸引了京、滬、津、蘇、浙、粵,港澳臺和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內外眾多蟋蟀行家和愛好者雲集寧陽,長達5公里的泗店蟋蟀市場,如同一塊強大的磁鐵,吸引了前來交易者達10萬人之眾。每年秋季6點到11點,買賣攤點有660多個,日成交額5萬餘元。

清康熙著名虎將劉虎故里。劉虎,清初泗店西胡村人,出生於武術世家,驍勇善戰,熟諳謀略,深受康熙帝賞識,被康熙皇帝欽點為御駕西征時的先鋒官,多次被朝廷派往福建、雲南、新疆等邊關要塞鎮守,立下了戰功。曾任拱極城遊擊將軍、蔚州參將、石匣副將。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朝廷誥封劉虎的祖父劉大文為榮祿大夫左都督管石匣副將事,贈其祖母田氏為一品夫人。此聖旨今存於寧陽縣檔案館。劉虎軍功卓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升南部右翼總兵官,鎮撫東粵。他編查保甲戶籍,在黑落、徐員關兩地擒拿懲治挑撥民族關係的肇事者,使南韶之地重獲安寧。

中華蟋蟀文化發祥地、稱霸全國的蟋蟀之鄉-山東泰安寧陽縣泗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