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施成了母親

西施 中國歷史 勾踐 三無小道 三無小道 2017-08-05

西施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公元前494年,越國攻打吳國,越國戰敗,被迫向吳國求和請降,為表示臣服,越王勾踐在范蠡陪同下到吳國為奴,在吳國,勾踐老老實實幹苦力活,逐漸贏得了夫差信任。

三年後,夫差赦免勾踐、范蠡回國。回國後,勾踐下定決心打敗吳國,報仇雪恥。范蠡、文種等人出了不少主意,其中有發展經濟、訓練軍隊、增強國力等,還有一個計謀是送給夫差美女,以消磨他的意志。

范蠡到民間物色美女,民女西施和鄭旦被選中送到吳國,在這一過程中,范蠡與西施產生了感情,並私訂終身。夫差見到這兩個絕色女子,非常高興,說:“越國貢獻的這兩個女子是勾踐盡忠我吳國的證明呀!”

當時夫差手下的大臣伍子胥卻不以為然說:“勾踐送美女,另有目的,大王接受,以後必有後患。”夫差聽不進去,執意收下了這兩個美女。鄭旦後來生病而死。

越國於公元前473年打敗吳國,實現了復仇的目的。范蠡立有大功,被封為上將軍,但是他卻急流勇退,毅然離開越國,帶著戀人西施泛舟江湖。

據《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這是說范蠡與西施,離開了越國,來到了理想的樂土,過上了美滿的生活。

范蠡與西施這樣的結局,使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回味無窮。

當西施成了母親

雖然小編認為,把自己心愛的人拱手讓出,送給他人,送給自己的敵人?倒是夫差,愛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寵了西施一生。雖然,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許,他到死都還在念著這個是令他國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無法想象,一個柔弱的女子,西施,在這十七年裡,怎樣的柔腸百轉,怎樣的萬劍穿心,怎樣的肝腸寸斷。愛人與仇人之間,祖國與敵國之間,她何從判斷,何從選擇?也許,西施無從選擇,殘酷的世界也不許她選擇。

多少年來,有多少人認為,西施揹負著“禍國”、令吳國滅亡的惡名。只有極少數人,能公正地站出來說話: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但史記上記載范蠡有三個兒子,他的小兒子是西施所生,是宋雲彬先生在他的《大男》中首先說的。《大男》演繹了《史記貨殖列傳》司馬遷對於范蠡晚年經商的一段經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明確寫道:“朱公居陶,生少子。”這個少子是陶朱公居住在陶地所生的兒子。要知道,范蠡到陶地,已經56歲左右了,他必有一位年青的妻子,否則不能生育,他必有第二任妻子。

這位少子的母親當為西施,這個小兒子是個紈褲子弟,有錢人的子女,西施長在吳宮,後為富商之婦,所以他們的孩子才能成為這樣的一個輕於錢財的人,與長男決不類同。陶朱公少子在陶地已經長大了,而他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陶朱公要小兒子去楚國看望並營救他。長子堅決要求去,說:“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就要自殺。

少子的母親西施只好無奈地說了:“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在長子與妻子的雙重勸慰下,派長子去楚救中子。但是,陶朱公說對了,長男沒能救出中子。

從長男對中子的關係來看,長子與中子是同母所生,少子生於陶是為西施所生。《吳越春秋》:“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越絕書》:“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吳地記)

當西施成了母親

西施完成滅吳復越之大業後,毅然地跟隨了同樣完成大業而不戀官場的范蠡而去,這是很自然的。《吳越春秋 勾踐伐吳外傳》還說:“范蠡既去,越王乃收其妻子,封百里之地,有敢侵之者,上天所殃。”范蠡離開越國,沒有很充分的時間,也沒有帶走自己的妻子。

到齊國,再到陶,范蠡當為五十有餘的人,而“朱公居陶,生少子。”(《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這個“少子”,當為西施所生。范蠡重感情,不會移情別戀,他離開越國時寫信勸文種離開,帶走為越國作出奉獻的西施,“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他的為人是很令人敬佩的。

中子未能救回,長男“竟持其弟喪歸”,回來以後,“其母及邑人盡哀之”,而陶朱公獨笑。說:“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長子從小跟著我,當時我很苦,生計很困難,長子能做到拋棄財物賄賂別人是不容易的。

而小兒子,生下來就看到我很有錢,乘好車,騎好馬,追逐狡兔,他那裡知道錢財從何而來。所以,他容易棄財,不會吝嗇,所以我早就知道長子去,其弟必死,這也用不著悲傷了。 范蠡的二兒子的死,對范蠡的精神打擊很大。

當西施成了母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