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是豫劇最早女演員?

戲曲 豫劇 陳素真 桃花庵 穆桂英 溯雪鴻文之戲曲 2018-12-05

到底誰是豫劇最早的女演員?是馬雙枝?是陳素真?還是王潤枝?這個問題引來陳素真與馬紫晨兩人的一場爭議。

如果說誰是豫劇最早獲得成就最多的女演員,當然是陳素真了。如果說豫劇第一代女演員中誰的影響最大?當然也是陳素真,我想這本無爭議。但要問究竟誰是豫劇最早的女演員,即是哪個豫劇女演員最早登臺?筆者認為:他們三位都不是。比她們還要早就登臺的女演員,有顧秀榮、王金枝和孫蘭芳三個人。我想陳素真和馬紫晨都應該知道這個事實,但他們避而不談,不知何意?

顧秀榮1892年出生,老家是河南鹿邑縣,後來定居在安徽界首市,人稱顧大妞。顧秀榮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隨父親流浪、學戲,1907年她15歲時,登臺正式演出,後來曾到開封演出。顧秀榮是有資料可稽的最早登上舞臺的豫劇女演員。有人說,早年她的父親帶領的“顧家班”常在皖北活動,應該排除在外。姑且接受你的觀點,王金枝和孫蘭芳都是河南人,又都在河南唱戲,恐怕沒有理由排除在外了。

韓小丹的妻子王金枝1906年出生在溫縣,家庭貧苦,小時候靠四處流浪賣唱為生,被豫西調藝人韓小丹收留後,學戲進步很快。她曾在密縣(即今新密市)演出《連環計》,以飾演貂蟬而聞名遐邇。其後,又連續演出了《桃花庵》、《李桂芝寫狀》、《花園贈金》等戲,在豫西地區更加轟動。有史可據,1922 年韓小丹戲班由洛陽來鄭州長髮戲院演出,王金枝因主演《日月圖》,成為在鄭州登臺的第一個女演員,觀眾爭相觀看,甚至將戲院擠塌。1924年,王金枝再度來到鄭州連演一個多月,引起轟動。 1928年,王金枝與韓小丹正式結婚,1947年韓小丹逝世後,王金枝即息影舞臺,離群索居,後竟不知所終。

還有一位女演員叫孫蘭芳,她1911年出生在陽武縣王杏蘭鄉。孫蘭芳的父親孫文華是一名鬚生演員,在家鄉一帶小有名氣,藝名叫羅妮。孫蘭芳11歲時在家鄉的科班開始拜師學藝。為了讓女兒演好戲,孫文華嚴加管教,容不得她有半點偷懶。孫蘭芳也喜歡唱戲,聰穎靈慧,勤奮好學,還沒有出科,就搭班扮演《蝴蝶杯》、《戲貂禪》、《姚剛徵南》、《大戰北國》中的胡鳳蓮、貂禪、黃金嬋、穆桂英等主角,很快就紅了起來,由她掛牌演出。孫蘭芳出科後先後到尉氏、鄢陵、許昌等地演出,每到一地,都是掛頭牌演員。

1935年,孫蘭芳跟隨父親來到豫劇大本營開封,在同樂舞臺、豫聲劇院和分別陳素真、周海水等同臺演出,讓人耳目一新,受到觀眾歡迎。同年12月18日的《河南民報》登載了孫覽芳的劇照,並發表了《談孫蘭芳藝術》一文,說她正當豆蔻年華,風姿綽約,麗色照人,習演青衣花旦,技藝已經登堂入室,唱腔優美,嘹亮動聽,繞樑三匝,耐人品味;表情逼真,演技卓越,是梆子戲中出類拔萃的人才,日後若能孜孜不息,再接再勵,一定可以獨樹一幟,成為一代名伶。

可惜,敏者不壽,孫蘭芳只活到35歲,便墜石於身,投水而亡。

到底誰是豫劇最早女演員?

到底誰是豫劇最早女演員?

到底誰是豫劇最早女演員?

到底誰是豫劇最早女演員?

《誰是豫劇最早的女演員》一文不實

陳老師的這篇文字是石磊代筆的。暫且認為,在“誰是豫劇最早的女演員”這個問題上,陳老師和馬紫晨先生的爭論是不合適的。在這個問題上,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陳素真先生是豫劇最早的成熟的女演員,是真正為女演員打開局面、在舞臺上站住腳的女演員,但不是豫劇第一個女演員。甚至在馬雙枝老師之前也有女演員。不清楚陳老師當時是出於什麼考慮,老了老了,去掙“這個虛名”。人無完人,老來,戒之在得,說得容易做起來不易。

——陳素真同志來信

《河南戲劇》編輯部的同志們:

你們好!

最近看了貴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發表的馬紫晨同志寫的一篇文章——《誰是豫劇最早的女演員》,使我獲益不淺。但其中也有一些與事實不符的地方,值得商榷。

馬在文章的一開頭便說:“一些同志說:‘豫劇最早的女演員是陳素真’。但陳素真同志卻斷然否定:‘不對!我怎麼能擔這個虛名?豫劇最早的女演員是人家馬雙枝’。”

我非常奇怪,因為我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同時我與這位馬同志素不相識,不知他是在何時、何地聽見我與何人交談時說過這句話?

在我的印象中,馬雙枝大姐原是唱墜子的曲藝演員,後來在開封見到有女演員唱豫劇,於是自己也改唱了豫劇,時間最早也是一九二八年秋以後的事。而我和王守真、張玉真兩位師姐是在是年的陰曆二月二於開封的同樂舞臺首次登臺獻藝,演出《日月圖》等戲,卻是千真萬確的事。所以每逢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我都要紀念一下的。絕不像馬文中所說的,馬雙枝是在一九二六年進入豫劇界的。

另外,這位馬同志在文章中又提出王潤枝,說她在一九二九年以前唱豫劇便蜚聲於“較為偏僻的豫東一帶”,我覺得這個說法也與史實不符。我是在一九三零年八月到一九三四年八月活動於杞縣、蘭封、睢州、商丘一帶,整整跑了四個年頭的野臺子,從沒有聽說過此人。在當時,我們婦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十二歲以上的女子連舞臺都不讓上。若有,則被視為不吉利的事情,必得謝神請客,別說是登臺演戲啦。我下海從藝是因生活所迫,實出於無奈。同時我是出身於梨園之家,就這也與家庭做過多次鬥爭。當時“坤伶”登臺真如鳳毛麟角,稀少得很。如果王潤枝當時真那麼“紅”,為什麼在當時我們就沒有聽人講過呢?只是以後聽戲班中的一位叫張鳳枝的大嫂說,山東出了一位唱梆子戲的,叫王潤枝,可我從沒有看過她的演出。

除此之外,馬同志又列舉了一些名字,說這是更早的豫劇女演員,大都是馮紀漢同志在《豫劇源流初探》中說過的。馮紀漢同志對豫劇的起源、聲腔、流派、劇目、表演藝術做了大量的探討研究工作,訪問了很多老藝人,翻閱了大量資料,這是一篇很有益的文章。但既是“初探”,難免有些失實的地方,比如上述問題,在馮紀漢同志生前我就和他交談過,他也曾表示再調查調查。現在馮紀漢同志已經作古,我們後人在翻閱這篇文章時,就應該繼承和發揚馮紀漢同志的注重調查研究的精神,完成他的遺願,而絕不應像馬紫晨同志那樣不調查、不研究,照抄照搬,而連引用的出處也不敢註明。這樣就難免以訛傳訛,似是而非。馬同志上面所列舉的名字,當年我的養父陳玉亭、姨父王清雲、師傅孫延德從未提到過,而且就現存的史料中(除馬的文章外),也從未見片紙隻字,我覺得是缺乏依據的。

至於說“誰是豫劇最早的女演員”的問題,現有許多戲劇專家們正在積極探討、研究,同時還有一些高齡的豫劇老藝人健在,他們就是“活字典”。事實是最有力的證據。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總會有一個科學的結論。我以上囉囉嗦嗦談到的,不一定準確,僅供你們參考。

此致

敬禮

陳素真 1982年6月登出

到底誰是豫劇最早女演員?

馬紫晨:再談誰是豫劇最早的女演員

拙文《誰是豫劇最早的女演員》引起了反響,很好。河南戲曲史(當然也包括豫劇史)總是要搞的,現在能對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研討,確是件好事。特別是看了陳素真同志寫給《河南戲劇》編輯部的信(見《河南戲劇》1982年第6期)後,真感到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澄清。

一、關於我認定馬雙枝早於陳素真幾個月,是有確鑿根據的。馬雙枝同志生前,我曾兩次面訪。特別是1979年八月份在西安(那時她已病休),再次核實了她的生平。當時的目的原是要為她寫個“小傳”。

在那以前,我為了寫河南墜子史,曾對其“墜子世家”(包括她的大哥馬鴻賓、二哥馬登雲,以及和她併成“三姊妹”的馬金枝、馬玉枝)全部做了調查和了解,一致的說法是馬雙枝“十五歲改唱豫劇”(她是1911年生);而馬雙枝本人經過回憶,也確認是“剛剛十六歲就登臺了”,“起初是在陳留縣老義成班”。因為民間對年齡的說法統按虛歲,所以馬雙枝投身豫劇界的時間,應確認為是1925年學唱豫劇,1926年春正式登臺。而此時的陳素真同志不滿十歲(她是1918年生)。即按陳自己的說法,她是“十歲登臺,八歲學戲”吧,也比馬雙枝晚了幾個月,何況這個“登臺”與“挑樑”還大有差別。馬雙枝1927年在義成班挑樑,1928年又成為永安舞臺的“頭牌”,這是見諸當時的《河聲》等報紙的。

二、關於我認定王潤枝1921年進入豫劇界的根據是:1957年,我被“整”到杞縣代寨勞動。代寨是新地名,老地名叫楚廟(或“褚廟”)。這個被黃河決口時整個淹沒了的地方,留下了一位倖存者——楚(褚)老漢,大家都叫他“苦老漢”。每天帶個籮頭拾糞。因為他愛唱、樂觀,所以我和朱允思、李豪等人就喜歡跟他“噴戲”。

他熟悉“狗妞”(陳素真),可王潤枝是他的外甥女。他談了民國十年時,王潤枝聽戲入了迷,竟一氣兒跟“三撥”(藝名)磕了一百個頭“拜師”這樣一個小故事。後來她回曹州三、四年,又返回豫東時已經成了名角。根據馮紀漢同志的調查,“1929年經開封永安舞臺的名鬚生楊金玉的手,把豫東調名旦苗娃、王潤枝等人請到開封演出的”。這個時間對頭,有舊報紙廣告為證。但這裡明寫她已是“豫東調名旦”——開封一代的老藝人都可以回憶起,她這時已是唱紅了的演員。而需要指出的是:此時的陳素真卻還未真正的紅起來。王在開封的時間恰是陳“唱砸”後退出開封的時間。

正像陳在《信》文中說的:她從1930年到1934年“整整跑了四個年頭的野臺子”。所以前後對照,就大體上可以把民國十年(1921年)王磕了一百個響頭的時間,定位王潤枝進入豫劇界的時間了。

好在陳素真同志並未在王的藝齡上提出異議,而只是說“山東出了一位唱梆子戲的,叫王潤枝”。意思是把王排除出豫劇界,而算作唱山東梆子的演員了。關於這一點,我的看法是,很多豫劇名演員都是從山東過來的,如趙義庭、崔蘭田、馬金鳳等,難道就不算豫劇演員?

這裡我再補充一點文字根據,比如黃儒秀(黃娃),豫劇界都認定他是豫東調的名演員,馮紀漢《豫劇源流初探》裡曾提到他:“1933年,樊粹庭又把豫東調優秀的青年演員趙義庭、黃儒秀、黃金玉……等人請到開封,與祥符調的演員同臺演出。”當今豫東一帶有不少演員都是黃的徒弟。

可是人家山東省也常常提到他,如紀根垠在《山東梆子》一文中談到:“著名武生老藝人黃儒秀(藝名“黃娃”),1956年在省戲曲演員講習會上,表演過山東梆子傳統的練功步驟和程式”。可見山東梆子(流行地區主要是魯西南)和河南梆子的“豫東調”(流行地區和魯西南接壤)原本就是一體的,不承認也不行。

三、陳素真同志說,我“引用”馮紀漢同志的觀點,而“不敢註明”出處,這是把事情搞顛倒了。我的觀點見於拙著《河南梆子概述》,早在1955年就出版了,而馮的《豫劇源流初探》則是發表在1963年。我佩服馮紀漢同志的水平在我之上,是吾之師。但我的觀點提出畢竟早於馮八九年,何言“引用”、“照抄、照搬”?

四、我還想對陳素真同志感到“非常奇怪”的那幾句話,做一些補充說明:我和陳素真同志見面有六七次,看她的戲約有十多場,大小採訪則有三次。第一、二次是1953和1954年,地點在開封相國寺後小衚衕(路西)她的家裡;第三次是1980年豫劇流派調演時在省豫劇二團排演廳和中州影劇院見面,也略寒暄了幾句。

特別是第一次採訪(那時我在省文化局工作),她給我的印象極深。當時正值盛夏,她還請我吃西瓜,接待非常熱情(那幾句話也正是這次講的——也許我記錄有誤)。這次訪問後我當即在《戲劇報》上寫了《訪王若瑜》(陳素真同志別名)一文。第二次我又和東北音專的周文謨同志去記錄了她的五段唱腔,並分別選入1954年6月由中南人民文學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河南梆子唱腔集》和東北音專出版的《河南梆子唱腔選》。

我對陳素真同志的表演藝術,一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此次著文,私衷仍是希望澄清豫劇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別無他意。

孰是孰非再爭論已無意義,但這類有名的爭論在河南戲曲屆卻無獨有偶,屢見不鮮,姑且認為這是河南戲曲藝術家,專家之間對戲曲的研究和探討吧。

到底誰是豫劇最早女演員?

到底誰是豫劇最早女演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