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戲曲 藝術 評劇 音樂劇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4-02

——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綜述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3月31日晚,隨著評劇《紅高粱》演出的結束,為期33天的2017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圓滿落幕。

本次展演名家名劇薈萃,從2月27日到3月31日,18臺劇目在梅蘭芳大劇院、國家話劇院大劇場、中國兒童劇場、中國評劇大劇院、長安大戲院、天橋劇場、天橋藝術中心、解放軍歌劇院、大興影劇院等北京9大劇場集中亮相,總計演出37場。既有於魁智、賈文龍這樣的名家,也有來自一線的優秀青年演員,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是文化部改革文藝評獎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現出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指引和激勵下,精益求精,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的不懈追求。

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劇目評劇《母親》劇照。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攝/光明圖片

關注現實生活 傳承傳統文化

本次展演參演劇目包括豫劇《焦裕祿》、評劇《母親》、淮劇《小鎮》、京劇《西安事變》《康熙大帝》、話劇《兵者·國之大事》《麻醉師》、歌劇《大漢蘇武》、民族舞劇《沙灣往事》、芭蕾舞劇《八女投江》10臺第十五屆文華大獎獲獎劇目以及京劇《西安事變》、評劇《母親》《紅高粱》、湘劇《月亮粑粑》、晉劇《于成龍》、話劇《北京法源寺》《從湘江到遵義》、兒童劇《紅纓》、音樂劇《烽火·冼星海》、舞劇《家》10臺201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共18臺劇目(其中《西安事變》《母親》為重複劇目),涵蓋京劇、地方戲、話劇、兒童劇、歌劇、音樂劇、舞劇等。

這些作品既關注現實生活,禮讚英雄,又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不同視角體現了中國夢的時代主題,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示了近年來藝術院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音樂劇《烽火·冼星海》展現了抗日烽火中以冼星海為代表的熱血青年憂國憂民、為了民族獨立而奮鬥的愛國情懷。評劇《紅高粱》以抗日戰爭為時代背景,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發生在鄉間田野的中國故事,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豫劇《焦裕祿》用紫色的泡桐花開來頌揚焦裕祿為後人留下的萬畝“焦”桐,蘊含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深刻內涵,在讓“焦裕祿”的形象更加立體、真實的同時,也為現代戲創作提供了諸多借鑑。

《焦裕祿》《西安事變》《月亮粑粑》《麻醉師》等劇目在創作過程中,各院團多次赴基層採訪採風、體驗生活,收集一手資料,為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廣大舞臺藝術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現。

低票價獲“點贊” 藝術家更“沉潛”

為了讓廣大群眾共享藝術發展成果,充分發揮展演的社會效益,本次展演實行低票價惠民,100元以下的票價佔到總票數的50%,最高票價不超過380元,讓更多老百姓得以走進劇場。

另外,主辦方還積極組織參演院團下基層、進校園,讓人民群眾共享藝術發展成果。比如,河南豫劇院三團攜豫劇《焦裕祿》走進鳥巢,為京城農民工演唱經典唱段,反響熱烈;中國評劇院《母親》劇組走進盧溝橋街道社區中心與觀眾面對面,深受觀眾喜愛;話劇《麻醉師》劇組在菊隱劇場和觀眾分享臺前幕後的精彩故事,感動觀眾;芭蕾舞劇《八女投江》劇組走進北京舞蹈學院,介紹創作心得;《母親》《月亮粑粑》《紅高粱》的導演張曼君走進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舉辦講座,與業內專家和戲曲戲劇愛好者分享了她的藝術創作經驗和舞臺感悟。

演出是舞臺藝術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質量、打造精品的主要途徑。本次展演體現了文化部重視藝術創作、不斷修改打磨的工作導向。參演的10臺“文華大獎”作品在去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後都在不斷演出、修改打磨。文化部也集中力量、聚集資源,專門成立了專家組對10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進行了跟蹤指導、考核評估。這次展演較之此前,作品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不僅如此,不少作品展演期間,紛紛通過舉辦座談會等形式,聽取專家和觀眾的意見,為下一步繼續打磨修改作準備。據介紹,這次北京展演之後,文化部還將組織作品赴河南、湖北、廣東等地開展巡演活動,進一步發揮優秀作品的社會效益。

《光明日報》( 2017年04月02日 01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