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崑曲

戲曲 崑曲 藝術 南戲 環球網 2017-06-13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崑曲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佈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下簡稱“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教科文組織每兩年宣佈一次“代表作”,一個國家每次一般確認一個項目。評選的標準主要有兩個,其一為具有傑出的文化代表性,對有關群體和文化多樣性具有特殊價值;其二為需要保護的緊迫性,特別是因面臨社會變革等因素缺乏保護而將消失的文化藝術形式。

中國崑曲當選的原因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崑曲有極高的技巧

戲曲的表現手段為唱、念、做、打(舞)之綜合。這四個方面及其綜合在崑曲中要求最高。崑曲演員必須在這幾個方面兼備。舞臺呈現亦最為完美與出色。其他劇種演員為提高技藝都要學崑曲。如京劇演員梅蘭芳即有深厚的崑曲功底並能演崑曲。河北梆子演員裴豔玲之代表作《林沖夜奔》即以崑曲形式演出。

崑曲是“活化石”

崑劇《宦門子弟錯立身》,這部戲為元代南戲劇本,是《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保留下來的罕見文學作品,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一批古代戲曲劇本之一。

中國戲曲自形成以來一直在舞臺上流傳,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劇本到聲腔、表演不斷變革,崑曲則變化較少,對戲曲傳統特點保留較多,劇目又極為豐富,被稱為“活化石”。

崑曲屬“瀕危物種”

在18世紀後期,地方戲興起,崑曲由於過於文雅和繁難,便呈衰落趨勢。1949年前,在全國範圍內除“國風新型蘇劇團”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續崑曲藝術生命之外,已沒有一個職業性表演團體,老藝人有的回家務農,有的擺攤餬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