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薪火相傳續生機

戲曲 越劇 藝術 徐玉蘭 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7-05-05
越劇:薪火相傳續生機

近年來,浙江省嵊州市把越劇引入校園,讓小學生從小接觸越劇文化,並創辦培養專業人才的越劇藝術學校,拓展越劇的傳承發展之路。圖為嵊州越劇藝術學校傳承班學生田園園(左)、王肖龍在學校劇場裡表演越劇。 新華社記者 劉勇貞攝

招生困難、後繼乏人、演員流失、觀眾萎縮、演出不足……在不少地方戲面臨傳承危機和生存危機的今天,在越劇的誕生地浙江省嵊州市,越劇藝術卻不愁沒人學、不愁沒人聽,全市國有民營一共100多個越劇團大都活得有滋有味,一派生機勃勃。

從娃娃抓起

4月19日,越劇大師徐玉蘭在上海逝世。在嵊州,一群小學生以自己精彩的表演向大師致敬。城南小學的任品萱同學再現了徐玉蘭大師塑造的經典形象“寶哥哥”,她表演的《紅樓夢·金玉良緣》選段,唱腔字正腔圓,舉手投足頗具風采。在這所小學,曾獲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的同學就有20多位,使嵊州成為全國獲得小梅花獎最多的縣市。

校長周少英介紹說,城南小學堅持越劇進校園已經整整21年,6任校長接力傳遞、常抓不懈,使越劇成為學校的特色。“我1995年來到城南小學,可以說親眼看著越劇在我們學校逐漸紮根開花結果。”周少英說,“以前有的家長不喜歡小孩學越劇,但我們培養出了小梅花獎獲得者,有的孩子考上了藝術學校,讓家長們看到孩子除了讀書之外還有其他的路可走,這對家長的觸動挺大的,現在他們普遍支持孩子學越劇。”

六年級的王柯邊學習越劇已6年,以一曲《竇娥冤》獲得了第十九屆小梅花獎。王柯邊說,自從她開始學越劇,家人對越劇的態度就大大轉變了,“他們對我說,如果你學習好,你就繼續讀書,如果你學習不好,那你就去念藝校吧。可我不想當演員,唱越劇就是我的業餘愛好。”

周少英說:“學過越劇的孩子氣質都不一樣,上舞臺也好,平常說話也好,都很自信。而且孩子們在學戲的過程中,學到了堅持、刻苦、勤奮這些素養,很多得小梅花獎的學生學習成績也非常好,這是讓家長特別開心的。”

目前嵊州市已建成一個由1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共同參與的越劇教育網絡,“越劇從娃娃抓起”取得明顯成效。全市每年學唱越劇的學生達7000餘人。

為了進一步鼓勵學習越劇的熱情,從2016年開始,嵊州市政府規定,在中考時,凡經考核越劇表演特長達到越劇小B級水平的學生可以加3分。截止到2017年,共有23名學生獲得了加分資格。

“這個指揮棒很厲害的。以前學生一唱戲,家長就說別浪費時間,現在說做完功課趕緊練練越劇。”嵊州越劇藝術學校校長錢江南對記者說,在嵊州越劇的地位非常高。

“很牛的”校長

為一個劇種建一所學校,嵊州越劇藝術學校在全國是獨一份。校長錢江南笑稱:“我這個校長還是很牛的!”

錢江南的底氣在於:在其他戲曲學校普遍面臨招生難,只能從兩個考生中招一個的時候,嵊州藝校的招生比例是每20至30名考生中招1個;在不少地方戲校每位學生每年的培養經費不足6000元時,嵊州藝校的學生年均培養經費是3.6萬元;在許多戲校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紛紛轉行的時候,嵊州藝校的畢業生卻供不應求,每年50位畢業生有300多個崗位供挑選……

“我們學校能有今天,最該感謝的就是嵊州市政府,政府對越劇的支持力度確實是很大的。”錢江南說。

這種支持首先體現在真金白銀上。嵊州市設立越劇專項資金,每年2000萬元,用於越劇保護和傳承發展、人才培育。在用地上,政府也捨得大手筆,2010年劃出250畝地給嵊州藝校,用於新校區的建設。嵊州籍企業家、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捐資1.6億,打造了一座堪稱中國最美的戲曲校園。

優越的辦學條件、良好的就業前景,引來了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學生參加考試,目前在校學生來自12個省份。越劇人才基本解決了斷檔問題。這在諸多地方戲中可謂搶眼。

錢江南說:“我們從來不認為嵊州藝校就是屬於嵊州的,我們是屬於全國的,是為全國培養越劇人才的。所以我們鼓勵畢業生到全國各地的越劇團去。”

“一年演550場”

施家嶴村是越劇女班的誕生地,村裡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一座清代的戲臺。4月21日,在霏霏細雨中,一場越劇正在這座古色古香的戲臺上演。從早期四工調《西施浣紗》到新編落地唱書調《姑娘看後生》,表演者質樸的聲腔、通俗的內容令臺下的老老少少沉醉。

“像這樣的演出,我們一年要演550多場,幾乎每天都在演,幾乎全在農村演。”嵊州雲龍越劇團團長胡云平對記者說,作為民營劇團,該團成立已有19年。劇團每年的毛利潤400多萬元,頭牌演員一年演出10個月收入50萬元,普通演員每月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胡云平說,“農村的越劇市場還是挺大的,紅白喜事,婚喪嫁娶,老闆祝壽,經常請劇團到村裡演出,一場7500元到8000元,最少演兩場。我們劇團主要唱傳統戲,《梁山伯與祝英臺》《王老虎搶親》等傳統戲最受農民歡迎。”

據統計,嵊州市現有民營越劇團100多家,與雲龍越劇團實力差不多的還有四五家。這些民營越劇團長期紮根農村,在臺州、溫州、杭州等地農村巡演,和當地老百姓關係密切,經常是劇團在這個村演過,旁邊村聽後也會請他們去演。

國有的嵊州越劇團每年有100多場演出,1/3在城裡演,2/3在農村演。團長謝順泉解釋說,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作為越劇藝術傳承主力的國有院團,如果一直在農村演出將導致演員水平下降。“在農村只能演傳統戲,別的戲老百姓看不懂,也不愛看。舞臺是臨時搭的,燈光音響也都很簡陋,時間長了,演員的表演水平必然下降。”

謝順泉說,政府對國有院團的扶持力度不算小,從2001年開始,政府每年以1比2的比例給予補貼,“也就是說,我們團在市場上賺一塊錢,政府就補貼兩塊錢。”

隱憂在觀眾

“說實話,沒有這項扶持政策,我們劇團的處境就會很艱難了。”謝順泉說,現在的演出市場不比從前,上世紀80年代,嵊州市越劇團每年能演150場到200場,而現在為了保證每年100場都要拼命努力。“越劇觀眾的群體在萎縮,這才是越劇未來發展的最大隱憂。”謝順泉說。

上世紀60年代的高峰期,越劇傳遍神州,當時除西藏外全國每個省份都有越劇團,260多個越劇團堪稱枝繁葉茂。但20世紀90年代以後,戲曲市場整體不景氣,越劇團急劇減少到50多個。浙江原來每個縣都有一個越劇團,而目前只剩20幾個,縣級國有越劇團還能保持正常演出的僅10餘家。

“觀眾確實以農村的中老年人為主,很多場演出,我們站在舞臺上往下看,觀眾頭髮都是白的。”胡云平說。

“我1977年工作,那會兒沒有網絡,連電視機都很少見,可現在娛樂方式這麼多,年輕人的選擇這麼多,越劇觀眾不可能不流失。”謝順泉說,“所以,我常對青年演員說,我現在不能再拿我當年的標準要求你們,在目前的情況下,你們還能堅持唱越劇,就要給你們點贊。”

為了培育觀眾,嵊州市政府和越劇院團想了不少辦法。謝順泉說:“我們這些年一直在搞越劇進校園、進高校,儘管我們去演出是不能賣票賺錢的,但免費我們也演。為什麼?就是希望這些學生將來走上社會,還能記住越劇,還會成為越劇的觀眾。”

為了擴大越劇的社會影響,嵊州藝校每月27日是校園開放日,預約觀眾可以免費來學校看戲。“預約是很難的,想來的人太多。”錢江南說。

嵊州教育事業發達,每年考上外地大學的學生不少,從2016年開始,嵊州市教體局和文廣新局聯合主辦“高校學生入學前暑期越劇演唱培訓”,由嵊州越劇藝校負責免費培訓。首批86名準大學生經過越劇名家專業培訓,作為越劇信使向即將入學的高校撒播越劇火種,讓更多人瞭解越劇,喜歡越劇。

嵊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玲芳說:“我們是‘越劇之鄉’,不論如何,絕不能讓越劇在我們手中消失。只有把越劇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我們才能無愧祖先,無愧後人。”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04日 19 版)

(責編:周雯、周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