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滑稽戲”

戲曲 相聲 藝術 歐陽予倩 美國百老匯託尼獎中國 2017-04-17

滑稽戲是上海一帶的漢族戲劇劇種之一,起源於蘇州,現主要流行於上海及其周邊吳語地區。多以上海話作為表現語言,同時大量模仿吳語太湖片方言,偶爾也有對北方話、粵語等其他方言的模仿。表演形式上類似於北方的相聲和小品。

發展簡史

滑稽戲的形成與發展同文明戲、獨腳戲等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

什麼是“滑稽戲”

文明戲又稱新劇,中國早期話劇,二十世紀初曾在上海一帶流行。演出時無正式劇本,多采用幕表制,可即興發揮。文明戲中角色有滑稽一行,與小生、悲旦、潑旦、老生合稱為“四庭柱一正樑”。滑稽戲剛從文明戲派生出來之時,其表演藝術及腳色分行一仍文明戲體例,僅是改由大滑稽行的演員領銜,劇中安排較多笑料。後獨腳戲與文明戲合流,形成了一個有說有唱著重於製造笑料的特殊戲劇表演藝術。

什麼是“滑稽戲”

獨腳戲,又稱“滑稽”,初為一人單獨演出,後發展為兩人或多人演出,1920年前後形成於上海。獨腳戲的誕生經過,一方面表明它與民間說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滑稽三大家”——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都曾直接受到都市民間藝人的影響,街頭賣梨膏糖藝人的“說新聞”、“小熱昏”等民間說唱是這一曲藝形式的藝術源頭,另一方面,獨腳戲又是直接孕育於文明戲之中的,早期的獨腳戲演員大多曾是文明戲演員,獨腳戲所說的段子,有的也是從文明戲的滑稽趣劇摘取改編而來,正如歐陽予倩所說:

“上海獨角戲的藝人像江笑笑、王無能、張冶兒、陸笑(嘯)吾、伊(易)方朔等都是新劇演員,所以滑稽戲在表演方面可以說和新劇的滑稽戲是一脈相承的。”

1930-40年代是獨腳戲發展的鼎盛時期,在上海各大遊樂場、電臺播音和堂會演出的藝人最多時達到一百多檔。第一代著名的獨腳戲藝人還有鮑樂樂、趙希希、陸奇奇等人,繼起的第二代獨腳戲藝人有朱翔飛、程笑亭、範哈哈、笑咪咪、笑嘻嘻、姚慕雙、周柏春、袁一靈、楊華生、文彬彬等,其中很多人也都是後來滑稽戲的著名演員。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佔租界,上海遊樂場營業蕭條,堂會生意清淡,電臺被敵偽封鎖,獨腳戲藝人謀生困難,於是出現了獨腳戲藝人聯合起來演出的大型滑稽戲和滑稽戲劇團。1942年初,江笑笑發起和組織楊天笑、趙寶山、仲心笑等採用文明戲的體制,發揮滑稽的表演手法,演出了第一個有故事情節和扮演人物的正本大戲《一碗飯》,劇作諷刺囤積居奇的米店老闆,同情衣食無著的下層人民,引起市民廣泛共鳴,頗受歡迎,被認為是由獨腳戲到滑稽戲的第一個劇目。與此同時,江笑笑、鮑樂樂等又組織成立了第一個滑稽戲劇團“笑笑劇團”,最初演出的劇目有《荒乎其唐》、《五顏六色》等,隨後,其他獨腳戲藝人和部分文明戲演員也紛紛組織滑稽戲劇團,此後,曲藝獨腳戲雖依然存在,戲劇滑稽戲卻從此誕生,很多演員也是獨腳戲與滑稽戲一身二任。

演出劇目

什麼是“滑稽戲”

滑稽戲的劇目大致可分五類:

第一類,是根據獨腳戲的“段子”發展和改編成的。

其中《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藝術性完整,已成為滑稽戲優秀的傳統來保留劇目,並被搬上了銀幕。

第二類,是從文明戲移植而來。

主要有《方卿見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風》、《濟公》等。

第三類,是解放初期,從話劇、戲曲、電影劇本移植、改編的。

移植的地方戲劇目,有《蘇州二公差》(即《煉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據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幸福》、《西望長安》等;根據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萬無一失》(即《天羅地網》)等。

第四類,是根據外國劇本改編的。

如《活菩薩》一劇,連演連滿一年零九個月,創自有滑稽戲以來演出場次最多的紀錄。

第五類,是新創作的劇目。

如《樣樣管》、《不夜的村莊》、《滿園春色》、《性命交關》、《一千零一天》等。

音樂與表演

什麼是“滑稽戲”

滑稽戲的音樂,沿用獨腳戲的“九腔十八調”。滑稽戲的表演,是以獨腳戲、相聲等曲藝的表演為基礎,又吸收了文明戲的表演。滑稽戲演員在“說”、“唱”和形體動作等方面都有許多明顯特點:

一、優秀的滑稽戲演員不但要會多種戲曲唱腔、常用民間曲調或流行歌曲,而且還要學會各種流派唱腔。

二、滑稽戲演員要口齒伶俐、反應敏捷,能講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話、寧波話、紹興話、杭州話、蘇州話、無錫話、南京話、揚州話、山東話、四川話、廣東話等,而且往往以會講混雜的方言為妙,如廣東上海話、北京四川話等。滑稽戲演員有時還根據戲劇的需要講說英語、日語等外國語言。

三、滑稽戲的形體動作是特別誇張的。

來源:精彩江蘇

什麼是“滑稽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