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戲曲」曲劇在嵩縣的發展

戲曲 潘金蓮 西門慶 民俗 行走河洛 行走河洛 2017-10-13

「嵩縣戲曲」曲劇在嵩縣的發展

「嵩縣戲曲」曲劇在嵩縣的發展

曲劇,又名高臺戲,曲子戲,是中原地區土生土長的鄉土劇種。在二十年代崛起之初,它就以清新淳樸、細膩、活潑而親切的特色和奪人心魂的藝術感染力,征服了相當眾多的“曲子迷”。這個在“高蹺”腿上誕生的地方小“曲子戲”,現已蔚然成觀並躋身於河南三個主要劇種之林。

據考證,嵩縣的曲劇發展是在本地曲子的基礎上,引進了洛陽小調。之後,南陽大調曲子流傳到嵩縣和洛陽小調相結合,形成了現在既有洛陽小調、又有南陽大調的混合聲腔。

一、本地曲子

曲劇由河南民間歌舞和“踩高蹺”逐步發展而成。

“高蹺”是廣泛流行在嵩縣城鄉的一種鬧節的民間歌舞,群眾稱為“玩故事”。“高蹺“最初的演出形式:五、七個人踩場子,雖無熱火喧鬧的鑼鼓,卻有娓娓動聽的“墜琴”招引四方雲集的看客,迷醉若狂而為之奔逐不已。“踩高蹺”時就有了“行當”分工。其最基本的行當是老生、老旦、青衣、小生、小丑。如人員充足再添丫環、瞎子作為配角。在服裝上老生、小生、青衣的服裝扮相和飾演人物一般表裡相稱。而老旦、小丑則可根據需要,作正反兩面人物同臺串演,還要擔任插科打諢的任務。如老旦除穿民間“掃天媳婦”式的大布衫外,兩耳垂掛大爆竹,而且不論冬夏必得手持破蒲扇一把。小丑可以串演任何需要的角色,應聲而出,隨演不誤。“高蹺”節目的腳本來自有情節、人物和故事的民間傳說或舊戲文中為下層勞動群眾所喜愛的戲曲,如《小姑賢》、《小姑惡》、《安安送米》、《祭塔》、《水漫金山》等愛憎分明、充滿風土人情味的小戲。

從戲曲藝術的角度分析,“高蹺”已具備了戲曲“歌、舞、白”的三個必要條件。因此,“踩高蹺”和唱大戲(靠山簧、越調戲)相比較,除劇目小外,所不同的只是多了兩條木腿(以木腿代舞臺),一旦去掉“蹺”,它就變成地地道道的戲曲。所以,“高蹺”是曲劇的前身。

二、洛陽小調

民國十五年(1926)始,洛陽、臨汝、汝陽等地的“曲子”名流朱萬明、關雲龍、劉保才、李九常、李萬年等就常到嵩北各地活動,並和黃莊街劉銀結友成班,其演唱的洛陽小調,即對嵩縣產生了相當影響。民國二十年(1931)臘月,洛陽朱六來、李九常、朱天水、許雷等八人揹著“高蹺”來到嵩縣。當他們得知紙房村孫太保、王福堂會踩蹺,崗上村傅恆得會打手板時,就約去搭班玩耍,結為曲子友。第二年正月初七,朱六來等一班人在城內踩蹺,因遇雪而登上財神廟舞樓演出了《狐狸仙鬧書館》。李九常飾狐狸仙,朱六來飾林相公,王福堂飾花琉璃,孫太保飾華豔芳。其中孫的一段唱腔:“忽聽母親孃一聲呼喚,蒯動金蓮到跟前,低頭只把大廳進,問母親喚女兒所為哪般。”就是用李九常傳授的洛陽小調演唱的。孫、王二人還逐步學會了用洛陽小調演唱《藍橋會》、《櫃中緣》、《周老漢送女》、《狀元祭塔》、《三擊掌》等劇目。至此,洛陽小調在嵩縣紮下了根。

民國二十一年(1932)夏天,朱六來一班人回洛。孫太保、王福堂就利用本村原來踩高蹺時的服裝,組織了曲子戲班,併到外地演出。同年,臨汝縣一個曲劇班到嵩縣孫店演出。在其影響下,解永鳳出面組織了孫店曲劇班。之後,嵩北的寺莊、高村、崗上、牛寨、下謠、萬安、板閘、橋北、望城崗等地相繼成立了曲劇班。從此,洛陽小調的〔尖尖花〕、〔滿舟〕、[銀扭絲〕等調門在嵩縣流傳開來。

當時,舞臺裝置僅一桌二椅一遮堂。樂隊沒武場,僅兩把墜子坐在上場口。一打板者立在桌橫頭,一邊打板擊節,一邊侍候演員坐凳,併兼撥場。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文場又配上了笙和皮胡琴。

三、南陽大調

民國二十五年(1936),孫太保、王福堂等人為謀生而到南陽和湖北老河口一帶演出,他們演唱的洛陽小調很快引起轟動。更引起了南陽大調“戲友”們的興趣。因此,南陽大調“戲友”多次用轎車把孫太保接到“玉慈樓”宴請,並結為“戲友”。相處之中,孫太保學到了一些南陽大調的唱腔。如《潘金蓮剪衣》中王婆與西門慶的〔飛板陰陽〕,以及其它南陽大調曲。之後,孫太保等回嵩,帶回了〔鼓子頭〕、〔鼓子尾〕、〔打棗〕、〔羅江〕、〔疊羅]、[坡兒下)、〔老剪]、(老滿)、〔上小船)等南陽大調的調門。

同年,嵩縣孫店楊玉秀、楊玉花、王清華、姚學華等和劉道德、李長青也在湖北老河口演出期間學到了不少南陽大調的唱腔。以後,劉道德、李長青也隨楊玉秀等回嵩縣孫店,同時也把南陽大調的調門帶回了嵩縣。

從此,南陽大調即在嵩縣逐步傳播開來。

四、洛陽小調與南陽大調的結合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後,孫太保、王福堂同大章鄉的璩德祥、徐登科等人又組織了一個曲劇班。這時,不僅在聲腔上把南陽大調同洛陽小調相結合,而且在服裝上已有了相帽、蟒,武場上也用上了鑼、鼓、鑔。不過武場面的打法很簡單,只會倉倉衣七|衣七倉‖,不論什麼調門,皆用此打法。至此以後,嵩縣的本地曲子在洛陽小調的基礎上又有新發展。如《潘金蓮剪衣》中,潘金蓮在等待王婆的一段唱,原來全唱洛陽小調的陽調演唱。自引進南陽大調後,就根據心理活動,又增添了“老剪”和“老滿”兩個南陽調門,變成了清新、悅耳、深受觀眾喜愛的新唱腔:〔陽調〕“潘金蓮坐繡房心中納悶,想起來終身事好不趁心。自幼配夫武大郎,懦弱醜陋不象人。(老剪〕〕昨日挑簾窗前站,大街上走過來西門大官人,叫人好稱心。[老滿〕何日裡能與他再相見,何日與他談談心,想到此處站立不穩,來了我王婆到武家門。”除此之外,上演劇目也增添了宮廷戲、武打戲、蟒靠戲、臉子戲等。

現在嵩縣沒有專業曲劇團,但在16個鄉(鎮)中都有業餘曲劇團的活動,其魅力並不亞於豫劇。她也同樣是深受嵩縣群眾喜愛的一個劇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