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

現在的京劇舞臺,很多過去的優秀傳統劇目已經失傳或者雖沒失傳也沒什麼人演。比如《虹霓關》,這齣戲就是一出骨子老戲,過去,旦角的各門各派都演,東方氏的裝扮非常漂亮,幾乎是京劇旦角的一種經典扮相,其實這齣戲的故事也不復雜,卻很有意思,但就這麼一齣戲,現在居然也沒人會沒人演。

"

現在的京劇舞臺,很多過去的優秀傳統劇目已經失傳或者雖沒失傳也沒什麼人演。比如《虹霓關》,這齣戲就是一出骨子老戲,過去,旦角的各門各派都演,東方氏的裝扮非常漂亮,幾乎是京劇旦角的一種經典扮相,其實這齣戲的故事也不復雜,卻很有意思,但就這麼一齣戲,現在居然也沒人會沒人演。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李金鴻葉盛蘭演《虹霓關》

戲不好嗎?不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我想大致有下面這兩個原因:第一,沒人教,很多骨子老戲因為那些年的斷層,連老師都不會,就更別說學生了,學了也演不了,因為演員會樂隊不一定會,琴師會打鼓的不一定會,主角會配角不一定會。戲校裡學那麼幾齣大家都會的就能畢業,費那勁幹嘛。第二,當今社會的戲曲觀已經嚴重扭曲,不重視戲曲的傳承,使很多優秀的老戲,很大一部分都失傳了,但很多人卻不認為是壞事,還在鼓吹“創新論”,認為戲曲之所以敗落是不創新造成的。我真想讓這些人在空中建造一座房屋,看他們有沒有他們嘴裡的那個本事。

我是以寫戲曲評論文章為主的,每次文章下面都有一些人留言,當然有不少人人家也是內行,說的言語懇切,見解獨到。有人和我說,有時候看留言比看文章還過癮。是的,文章你還得估計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留言除了踩線的言論,基本上是比較自由的,呵呵。

但是,也有很多不懂裝懂的人,這些人,他不一定沒有學歷,也不一定沒有文化,但是基本上歸類是沒有修養和沒有專業知識,卻用他想當然的理解,來給戲曲開方子,而且多數語言粗暴,上來就用攻擊人的口氣說話,指指點點,好像他是什麼人物,全世界都得按照他說的言辭有所行為似的。

"

現在的京劇舞臺,很多過去的優秀傳統劇目已經失傳或者雖沒失傳也沒什麼人演。比如《虹霓關》,這齣戲就是一出骨子老戲,過去,旦角的各門各派都演,東方氏的裝扮非常漂亮,幾乎是京劇旦角的一種經典扮相,其實這齣戲的故事也不復雜,卻很有意思,但就這麼一齣戲,現在居然也沒人會沒人演。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李金鴻葉盛蘭演《虹霓關》

戲不好嗎?不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我想大致有下面這兩個原因:第一,沒人教,很多骨子老戲因為那些年的斷層,連老師都不會,就更別說學生了,學了也演不了,因為演員會樂隊不一定會,琴師會打鼓的不一定會,主角會配角不一定會。戲校裡學那麼幾齣大家都會的就能畢業,費那勁幹嘛。第二,當今社會的戲曲觀已經嚴重扭曲,不重視戲曲的傳承,使很多優秀的老戲,很大一部分都失傳了,但很多人卻不認為是壞事,還在鼓吹“創新論”,認為戲曲之所以敗落是不創新造成的。我真想讓這些人在空中建造一座房屋,看他們有沒有他們嘴裡的那個本事。

我是以寫戲曲評論文章為主的,每次文章下面都有一些人留言,當然有不少人人家也是內行,說的言語懇切,見解獨到。有人和我說,有時候看留言比看文章還過癮。是的,文章你還得估計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留言除了踩線的言論,基本上是比較自由的,呵呵。

但是,也有很多不懂裝懂的人,這些人,他不一定沒有學歷,也不一定沒有文化,但是基本上歸類是沒有修養和沒有專業知識,卻用他想當然的理解,來給戲曲開方子,而且多數語言粗暴,上來就用攻擊人的口氣說話,指指點點,好像他是什麼人物,全世界都得按照他說的言辭有所行為似的。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這類帖子舉不勝舉,這些人只要你寫的東西不隨他心意,就會寫一些不三不四的話來攻擊你!其實什麼是素質修養,言之有物不胡說八道強詞奪理就是有素質,講道理就是有修養,如果除了罵人什麼理也不講,那即使是戴著博士頭銜也是沒素質沒修養。

為什麼談這個話題呢,因為,留言裡天天都有一些“大拿”給我“指點迷津”,前幾天有一位這樣說的:(你)簡直是一派胡言,把京劇和雜技相提並論。怪不得現在就是一些老段翻來覆去地唱,一點都發展不起來,正是這種論調導致京劇式微。戲曲的本質是什麼,僅僅是看人物表演嗎?翻來覆去看,有什麼意思?豈不是和遛鳥鬥蟋蟀無異,僅僅娛樂,而沒有任何教化,獲取信息的功能? 戲曲的起源是娛神,教化,演繹。王國維所講的重點是故事,歌舞不過是手段。不重視劇本,人物,臺詞的表演,和雜耍有何區別?一點內涵都沒有了。 現在是什麼社會了?還當大清沒有滅亡嗎?角兒是為了娛樂滿清遺老而存在的嗎? 很簡單的道理。你看電影是主要關注演技,還是劇情?光有演技,沒有劇情的電影很有意思嗎?演技固然很重要,但對於一齣戲而言,劇本是基礎,是萬中之重。至於改得好不好,是另外一碼事。不能有輕劇本的思想。

"

現在的京劇舞臺,很多過去的優秀傳統劇目已經失傳或者雖沒失傳也沒什麼人演。比如《虹霓關》,這齣戲就是一出骨子老戲,過去,旦角的各門各派都演,東方氏的裝扮非常漂亮,幾乎是京劇旦角的一種經典扮相,其實這齣戲的故事也不復雜,卻很有意思,但就這麼一齣戲,現在居然也沒人會沒人演。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李金鴻葉盛蘭演《虹霓關》

戲不好嗎?不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我想大致有下面這兩個原因:第一,沒人教,很多骨子老戲因為那些年的斷層,連老師都不會,就更別說學生了,學了也演不了,因為演員會樂隊不一定會,琴師會打鼓的不一定會,主角會配角不一定會。戲校裡學那麼幾齣大家都會的就能畢業,費那勁幹嘛。第二,當今社會的戲曲觀已經嚴重扭曲,不重視戲曲的傳承,使很多優秀的老戲,很大一部分都失傳了,但很多人卻不認為是壞事,還在鼓吹“創新論”,認為戲曲之所以敗落是不創新造成的。我真想讓這些人在空中建造一座房屋,看他們有沒有他們嘴裡的那個本事。

我是以寫戲曲評論文章為主的,每次文章下面都有一些人留言,當然有不少人人家也是內行,說的言語懇切,見解獨到。有人和我說,有時候看留言比看文章還過癮。是的,文章你還得估計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留言除了踩線的言論,基本上是比較自由的,呵呵。

但是,也有很多不懂裝懂的人,這些人,他不一定沒有學歷,也不一定沒有文化,但是基本上歸類是沒有修養和沒有專業知識,卻用他想當然的理解,來給戲曲開方子,而且多數語言粗暴,上來就用攻擊人的口氣說話,指指點點,好像他是什麼人物,全世界都得按照他說的言辭有所行為似的。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這類帖子舉不勝舉,這些人只要你寫的東西不隨他心意,就會寫一些不三不四的話來攻擊你!其實什麼是素質修養,言之有物不胡說八道強詞奪理就是有素質,講道理就是有修養,如果除了罵人什麼理也不講,那即使是戴著博士頭銜也是沒素質沒修養。

為什麼談這個話題呢,因為,留言裡天天都有一些“大拿”給我“指點迷津”,前幾天有一位這樣說的:(你)簡直是一派胡言,把京劇和雜技相提並論。怪不得現在就是一些老段翻來覆去地唱,一點都發展不起來,正是這種論調導致京劇式微。戲曲的本質是什麼,僅僅是看人物表演嗎?翻來覆去看,有什麼意思?豈不是和遛鳥鬥蟋蟀無異,僅僅娛樂,而沒有任何教化,獲取信息的功能? 戲曲的起源是娛神,教化,演繹。王國維所講的重點是故事,歌舞不過是手段。不重視劇本,人物,臺詞的表演,和雜耍有何區別?一點內涵都沒有了。 現在是什麼社會了?還當大清沒有滅亡嗎?角兒是為了娛樂滿清遺老而存在的嗎? 很簡單的道理。你看電影是主要關注演技,還是劇情?光有演技,沒有劇情的電影很有意思嗎?演技固然很重要,但對於一齣戲而言,劇本是基礎,是萬中之重。至於改得好不好,是另外一碼事。不能有輕劇本的思想。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網友留言

對於這樣的胡言亂語的外行言論,一般我也不想搭理,我為什麼說他胡說八道呢,請看他說的這句話:“你看電影是主要關注演技,還是劇情?光有演技,沒有劇情的電影很有意思嗎?”他拿電影來衡定京劇,這一句話就可以講,他對國劇的特性是一竅不通半點不懂的,下面我不妨詳細談談為什麼我說他不懂國劇。

首先,他沒弄懂一個問題,就是國劇什麼重要,它的特性到底是什麼?和電影電視、話劇這些藝術門類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區別是什麼?他根本就沒弄懂,卻敢想當然的指責別人胡說。

他寫了一堆無非說劇情重要,劇本重要,他說是“劇本是基礎,是萬中之重。”,這就是典型的不懂國劇特性的言論,我建議這位老兄先仔細看幾齣傳統戲,再多讀幾個京劇劇本。看看,那些劇本寫的是什麼內容。

在這裡,我還要重複一下章怡和女士說《群英會》的話:“老戲劇本多數很水,但是名家合作精彩紛呈”。這其實是由於傳統戲的特性決定的,不是你什麼人想當然認為就能改變的。

"

現在的京劇舞臺,很多過去的優秀傳統劇目已經失傳或者雖沒失傳也沒什麼人演。比如《虹霓關》,這齣戲就是一出骨子老戲,過去,旦角的各門各派都演,東方氏的裝扮非常漂亮,幾乎是京劇旦角的一種經典扮相,其實這齣戲的故事也不復雜,卻很有意思,但就這麼一齣戲,現在居然也沒人會沒人演。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李金鴻葉盛蘭演《虹霓關》

戲不好嗎?不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我想大致有下面這兩個原因:第一,沒人教,很多骨子老戲因為那些年的斷層,連老師都不會,就更別說學生了,學了也演不了,因為演員會樂隊不一定會,琴師會打鼓的不一定會,主角會配角不一定會。戲校裡學那麼幾齣大家都會的就能畢業,費那勁幹嘛。第二,當今社會的戲曲觀已經嚴重扭曲,不重視戲曲的傳承,使很多優秀的老戲,很大一部分都失傳了,但很多人卻不認為是壞事,還在鼓吹“創新論”,認為戲曲之所以敗落是不創新造成的。我真想讓這些人在空中建造一座房屋,看他們有沒有他們嘴裡的那個本事。

我是以寫戲曲評論文章為主的,每次文章下面都有一些人留言,當然有不少人人家也是內行,說的言語懇切,見解獨到。有人和我說,有時候看留言比看文章還過癮。是的,文章你還得估計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留言除了踩線的言論,基本上是比較自由的,呵呵。

但是,也有很多不懂裝懂的人,這些人,他不一定沒有學歷,也不一定沒有文化,但是基本上歸類是沒有修養和沒有專業知識,卻用他想當然的理解,來給戲曲開方子,而且多數語言粗暴,上來就用攻擊人的口氣說話,指指點點,好像他是什麼人物,全世界都得按照他說的言辭有所行為似的。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這類帖子舉不勝舉,這些人只要你寫的東西不隨他心意,就會寫一些不三不四的話來攻擊你!其實什麼是素質修養,言之有物不胡說八道強詞奪理就是有素質,講道理就是有修養,如果除了罵人什麼理也不講,那即使是戴著博士頭銜也是沒素質沒修養。

為什麼談這個話題呢,因為,留言裡天天都有一些“大拿”給我“指點迷津”,前幾天有一位這樣說的:(你)簡直是一派胡言,把京劇和雜技相提並論。怪不得現在就是一些老段翻來覆去地唱,一點都發展不起來,正是這種論調導致京劇式微。戲曲的本質是什麼,僅僅是看人物表演嗎?翻來覆去看,有什麼意思?豈不是和遛鳥鬥蟋蟀無異,僅僅娛樂,而沒有任何教化,獲取信息的功能? 戲曲的起源是娛神,教化,演繹。王國維所講的重點是故事,歌舞不過是手段。不重視劇本,人物,臺詞的表演,和雜耍有何區別?一點內涵都沒有了。 現在是什麼社會了?還當大清沒有滅亡嗎?角兒是為了娛樂滿清遺老而存在的嗎? 很簡單的道理。你看電影是主要關注演技,還是劇情?光有演技,沒有劇情的電影很有意思嗎?演技固然很重要,但對於一齣戲而言,劇本是基礎,是萬中之重。至於改得好不好,是另外一碼事。不能有輕劇本的思想。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網友留言

對於這樣的胡言亂語的外行言論,一般我也不想搭理,我為什麼說他胡說八道呢,請看他說的這句話:“你看電影是主要關注演技,還是劇情?光有演技,沒有劇情的電影很有意思嗎?”他拿電影來衡定京劇,這一句話就可以講,他對國劇的特性是一竅不通半點不懂的,下面我不妨詳細談談為什麼我說他不懂國劇。

首先,他沒弄懂一個問題,就是國劇什麼重要,它的特性到底是什麼?和電影電視、話劇這些藝術門類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區別是什麼?他根本就沒弄懂,卻敢想當然的指責別人胡說。

他寫了一堆無非說劇情重要,劇本重要,他說是“劇本是基礎,是萬中之重。”,這就是典型的不懂國劇特性的言論,我建議這位老兄先仔細看幾齣傳統戲,再多讀幾個京劇劇本。看看,那些劇本寫的是什麼內容。

在這裡,我還要重複一下章怡和女士說《群英會》的話:“老戲劇本多數很水,但是名家合作精彩紛呈”。這其實是由於傳統戲的特性決定的,不是你什麼人想當然認為就能改變的。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由數位大師合作的京劇傳統戲《群英會》

戲曲有教化功能嗎?有,但是那是在劇情的大範圍內的潛移默化,不是強迫的在劇情裡故意明確標示宣傳什麼(這些現象,當今時代的新編戲有),而是一種道德民俗價值觀的約定俗成,樹立善的反對惡的,在藝人優秀的演繹下的一種宣示,而戲還是要看藝人的技藝技巧表演,這個別抬槓,拿過去的例子其實是舉不勝舉的。

傳統戲從來都是看“角兒”的。過去的事情太遙遠了,那麼我們就拿剛剛過去的張火丁的《霸王別姬》舉例,劇本改的再好,配角再出色,唱腔再動人,如果不是張火丁演,基本不會有人看,這個我說的不是抬槓吧,那位信誓旦旦的留言者,你不承認嗎?

"

現在的京劇舞臺,很多過去的優秀傳統劇目已經失傳或者雖沒失傳也沒什麼人演。比如《虹霓關》,這齣戲就是一出骨子老戲,過去,旦角的各門各派都演,東方氏的裝扮非常漂亮,幾乎是京劇旦角的一種經典扮相,其實這齣戲的故事也不復雜,卻很有意思,但就這麼一齣戲,現在居然也沒人會沒人演。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李金鴻葉盛蘭演《虹霓關》

戲不好嗎?不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我想大致有下面這兩個原因:第一,沒人教,很多骨子老戲因為那些年的斷層,連老師都不會,就更別說學生了,學了也演不了,因為演員會樂隊不一定會,琴師會打鼓的不一定會,主角會配角不一定會。戲校裡學那麼幾齣大家都會的就能畢業,費那勁幹嘛。第二,當今社會的戲曲觀已經嚴重扭曲,不重視戲曲的傳承,使很多優秀的老戲,很大一部分都失傳了,但很多人卻不認為是壞事,還在鼓吹“創新論”,認為戲曲之所以敗落是不創新造成的。我真想讓這些人在空中建造一座房屋,看他們有沒有他們嘴裡的那個本事。

我是以寫戲曲評論文章為主的,每次文章下面都有一些人留言,當然有不少人人家也是內行,說的言語懇切,見解獨到。有人和我說,有時候看留言比看文章還過癮。是的,文章你還得估計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留言除了踩線的言論,基本上是比較自由的,呵呵。

但是,也有很多不懂裝懂的人,這些人,他不一定沒有學歷,也不一定沒有文化,但是基本上歸類是沒有修養和沒有專業知識,卻用他想當然的理解,來給戲曲開方子,而且多數語言粗暴,上來就用攻擊人的口氣說話,指指點點,好像他是什麼人物,全世界都得按照他說的言辭有所行為似的。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這類帖子舉不勝舉,這些人只要你寫的東西不隨他心意,就會寫一些不三不四的話來攻擊你!其實什麼是素質修養,言之有物不胡說八道強詞奪理就是有素質,講道理就是有修養,如果除了罵人什麼理也不講,那即使是戴著博士頭銜也是沒素質沒修養。

為什麼談這個話題呢,因為,留言裡天天都有一些“大拿”給我“指點迷津”,前幾天有一位這樣說的:(你)簡直是一派胡言,把京劇和雜技相提並論。怪不得現在就是一些老段翻來覆去地唱,一點都發展不起來,正是這種論調導致京劇式微。戲曲的本質是什麼,僅僅是看人物表演嗎?翻來覆去看,有什麼意思?豈不是和遛鳥鬥蟋蟀無異,僅僅娛樂,而沒有任何教化,獲取信息的功能? 戲曲的起源是娛神,教化,演繹。王國維所講的重點是故事,歌舞不過是手段。不重視劇本,人物,臺詞的表演,和雜耍有何區別?一點內涵都沒有了。 現在是什麼社會了?還當大清沒有滅亡嗎?角兒是為了娛樂滿清遺老而存在的嗎? 很簡單的道理。你看電影是主要關注演技,還是劇情?光有演技,沒有劇情的電影很有意思嗎?演技固然很重要,但對於一齣戲而言,劇本是基礎,是萬中之重。至於改得好不好,是另外一碼事。不能有輕劇本的思想。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網友留言

對於這樣的胡言亂語的外行言論,一般我也不想搭理,我為什麼說他胡說八道呢,請看他說的這句話:“你看電影是主要關注演技,還是劇情?光有演技,沒有劇情的電影很有意思嗎?”他拿電影來衡定京劇,這一句話就可以講,他對國劇的特性是一竅不通半點不懂的,下面我不妨詳細談談為什麼我說他不懂國劇。

首先,他沒弄懂一個問題,就是國劇什麼重要,它的特性到底是什麼?和電影電視、話劇這些藝術門類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區別是什麼?他根本就沒弄懂,卻敢想當然的指責別人胡說。

他寫了一堆無非說劇情重要,劇本重要,他說是“劇本是基礎,是萬中之重。”,這就是典型的不懂國劇特性的言論,我建議這位老兄先仔細看幾齣傳統戲,再多讀幾個京劇劇本。看看,那些劇本寫的是什麼內容。

在這裡,我還要重複一下章怡和女士說《群英會》的話:“老戲劇本多數很水,但是名家合作精彩紛呈”。這其實是由於傳統戲的特性決定的,不是你什麼人想當然認為就能改變的。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由數位大師合作的京劇傳統戲《群英會》

戲曲有教化功能嗎?有,但是那是在劇情的大範圍內的潛移默化,不是強迫的在劇情裡故意明確標示宣傳什麼(這些現象,當今時代的新編戲有),而是一種道德民俗價值觀的約定俗成,樹立善的反對惡的,在藝人優秀的演繹下的一種宣示,而戲還是要看藝人的技藝技巧表演,這個別抬槓,拿過去的例子其實是舉不勝舉的。

傳統戲從來都是看“角兒”的。過去的事情太遙遠了,那麼我們就拿剛剛過去的張火丁的《霸王別姬》舉例,劇本改的再好,配角再出色,唱腔再動人,如果不是張火丁演,基本不會有人看,這個我說的不是抬槓吧,那位信誓旦旦的留言者,你不承認嗎?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張火丁演出程派新編戲《霸王別姬》

我用京劇比喻雜技其意義是:京劇和雜技同樣都是需要優秀的演員的技藝來支撐的,它和電影不一樣,不需要有複雜的故事,也不需要成篇大論複雜的內容做填充,如果沒有名角兒出演,你就是再好的故事也不會有人願意看。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一些骨子老戲能演上百年,常演不衰,或者同一齣戲,幾大名角兒同時出演觀眾仍然趨之若鶩的去觀看的原因。這是傳統戲曲的根本,那就是“角兒”以及他的藝術永遠是戲曲成敗的支柱和關鍵,劇本也永遠不會是一齣戲的最重要內容,不懂這些規律和特性,你就是有博士頭銜戴在頭上,你也是純外行,這個絕對是肯定的。

王國維講戲曲是“以歌舞演繹故事”的意思本來是歌舞是主體,以它來詮釋故事是中國戲曲的主要特性,在這位老兄嘴裡竟然歪解成:“王國維所講的重點是故事,歌舞不過是手段。”那我請問這位老兄,《貴妃醉酒》講了一個什麼複雜的故事,人們去看這齣戲的故事還是重點看這齣戲的歌舞演唱去了?同理,《麻姑獻壽》、《昭君出塞》、《二進宮》、《雁蕩山》、《三岔口》、《釣金龜》、《逍遙津》、《祭塔》、《奇冤報》等等吧,這些膾炙人口演了百年左右的傳統戲以及新編傳統戲,都又講了一個什麼複雜的故事?歌舞和故事哪個是重點?

"

現在的京劇舞臺,很多過去的優秀傳統劇目已經失傳或者雖沒失傳也沒什麼人演。比如《虹霓關》,這齣戲就是一出骨子老戲,過去,旦角的各門各派都演,東方氏的裝扮非常漂亮,幾乎是京劇旦角的一種經典扮相,其實這齣戲的故事也不復雜,卻很有意思,但就這麼一齣戲,現在居然也沒人會沒人演。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李金鴻葉盛蘭演《虹霓關》

戲不好嗎?不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我想大致有下面這兩個原因:第一,沒人教,很多骨子老戲因為那些年的斷層,連老師都不會,就更別說學生了,學了也演不了,因為演員會樂隊不一定會,琴師會打鼓的不一定會,主角會配角不一定會。戲校裡學那麼幾齣大家都會的就能畢業,費那勁幹嘛。第二,當今社會的戲曲觀已經嚴重扭曲,不重視戲曲的傳承,使很多優秀的老戲,很大一部分都失傳了,但很多人卻不認為是壞事,還在鼓吹“創新論”,認為戲曲之所以敗落是不創新造成的。我真想讓這些人在空中建造一座房屋,看他們有沒有他們嘴裡的那個本事。

我是以寫戲曲評論文章為主的,每次文章下面都有一些人留言,當然有不少人人家也是內行,說的言語懇切,見解獨到。有人和我說,有時候看留言比看文章還過癮。是的,文章你還得估計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留言除了踩線的言論,基本上是比較自由的,呵呵。

但是,也有很多不懂裝懂的人,這些人,他不一定沒有學歷,也不一定沒有文化,但是基本上歸類是沒有修養和沒有專業知識,卻用他想當然的理解,來給戲曲開方子,而且多數語言粗暴,上來就用攻擊人的口氣說話,指指點點,好像他是什麼人物,全世界都得按照他說的言辭有所行為似的。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這類帖子舉不勝舉,這些人只要你寫的東西不隨他心意,就會寫一些不三不四的話來攻擊你!其實什麼是素質修養,言之有物不胡說八道強詞奪理就是有素質,講道理就是有修養,如果除了罵人什麼理也不講,那即使是戴著博士頭銜也是沒素質沒修養。

為什麼談這個話題呢,因為,留言裡天天都有一些“大拿”給我“指點迷津”,前幾天有一位這樣說的:(你)簡直是一派胡言,把京劇和雜技相提並論。怪不得現在就是一些老段翻來覆去地唱,一點都發展不起來,正是這種論調導致京劇式微。戲曲的本質是什麼,僅僅是看人物表演嗎?翻來覆去看,有什麼意思?豈不是和遛鳥鬥蟋蟀無異,僅僅娛樂,而沒有任何教化,獲取信息的功能? 戲曲的起源是娛神,教化,演繹。王國維所講的重點是故事,歌舞不過是手段。不重視劇本,人物,臺詞的表演,和雜耍有何區別?一點內涵都沒有了。 現在是什麼社會了?還當大清沒有滅亡嗎?角兒是為了娛樂滿清遺老而存在的嗎? 很簡單的道理。你看電影是主要關注演技,還是劇情?光有演技,沒有劇情的電影很有意思嗎?演技固然很重要,但對於一齣戲而言,劇本是基礎,是萬中之重。至於改得好不好,是另外一碼事。不能有輕劇本的思想。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網友留言

對於這樣的胡言亂語的外行言論,一般我也不想搭理,我為什麼說他胡說八道呢,請看他說的這句話:“你看電影是主要關注演技,還是劇情?光有演技,沒有劇情的電影很有意思嗎?”他拿電影來衡定京劇,這一句話就可以講,他對國劇的特性是一竅不通半點不懂的,下面我不妨詳細談談為什麼我說他不懂國劇。

首先,他沒弄懂一個問題,就是國劇什麼重要,它的特性到底是什麼?和電影電視、話劇這些藝術門類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區別是什麼?他根本就沒弄懂,卻敢想當然的指責別人胡說。

他寫了一堆無非說劇情重要,劇本重要,他說是“劇本是基礎,是萬中之重。”,這就是典型的不懂國劇特性的言論,我建議這位老兄先仔細看幾齣傳統戲,再多讀幾個京劇劇本。看看,那些劇本寫的是什麼內容。

在這裡,我還要重複一下章怡和女士說《群英會》的話:“老戲劇本多數很水,但是名家合作精彩紛呈”。這其實是由於傳統戲的特性決定的,不是你什麼人想當然認為就能改變的。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由數位大師合作的京劇傳統戲《群英會》

戲曲有教化功能嗎?有,但是那是在劇情的大範圍內的潛移默化,不是強迫的在劇情裡故意明確標示宣傳什麼(這些現象,當今時代的新編戲有),而是一種道德民俗價值觀的約定俗成,樹立善的反對惡的,在藝人優秀的演繹下的一種宣示,而戲還是要看藝人的技藝技巧表演,這個別抬槓,拿過去的例子其實是舉不勝舉的。

傳統戲從來都是看“角兒”的。過去的事情太遙遠了,那麼我們就拿剛剛過去的張火丁的《霸王別姬》舉例,劇本改的再好,配角再出色,唱腔再動人,如果不是張火丁演,基本不會有人看,這個我說的不是抬槓吧,那位信誓旦旦的留言者,你不承認嗎?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張火丁演出程派新編戲《霸王別姬》

我用京劇比喻雜技其意義是:京劇和雜技同樣都是需要優秀的演員的技藝來支撐的,它和電影不一樣,不需要有複雜的故事,也不需要成篇大論複雜的內容做填充,如果沒有名角兒出演,你就是再好的故事也不會有人願意看。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一些骨子老戲能演上百年,常演不衰,或者同一齣戲,幾大名角兒同時出演觀眾仍然趨之若鶩的去觀看的原因。這是傳統戲曲的根本,那就是“角兒”以及他的藝術永遠是戲曲成敗的支柱和關鍵,劇本也永遠不會是一齣戲的最重要內容,不懂這些規律和特性,你就是有博士頭銜戴在頭上,你也是純外行,這個絕對是肯定的。

王國維講戲曲是“以歌舞演繹故事”的意思本來是歌舞是主體,以它來詮釋故事是中國戲曲的主要特性,在這位老兄嘴裡竟然歪解成:“王國維所講的重點是故事,歌舞不過是手段。”那我請問這位老兄,《貴妃醉酒》講了一個什麼複雜的故事,人們去看這齣戲的故事還是重點看這齣戲的歌舞演唱去了?同理,《麻姑獻壽》、《昭君出塞》、《二進宮》、《雁蕩山》、《三岔口》、《釣金龜》、《逍遙津》、《祭塔》、《奇冤報》等等吧,這些膾炙人口演了百年左右的傳統戲以及新編傳統戲,都又講了一個什麼複雜的故事?歌舞和故事哪個是重點?

戲曲衰落原因眾多,和受眾的普遍審美以及認識混亂低下有直接關係

京劇《昭君出塞》

還有京劇式微是由於老戲常演,常演老戲嗎?那更是不懂裝懂的胡扯!民國時期,那些大師哪個沒有上百出的老戲常演,甚至演了一輩子,怎麼京劇那時候卻人才輩出,藝術也是最輝煌的時期,也沒看出有半點式微。京劇式微是從49年以後開始的,具體什麼原因我就不說了,因為只要研究戲曲的人,人人知道。當然,這位留言的人,他若不清楚也不奇怪,一個外行不懂戲曲的很多來龍去脈兒大放厥詞也是可以理解的,俗話講無知之者才能無畏,但凡對自己不清楚的領域不隨便下結論那都是有修養的智者,他們明白自己不會是什麼都清楚明白,一些事還是交給人家幹這個研究這個的去弄吧,可是令人遺憾的是,當今時代智者真是少之又少,認為自己是全能大神各個領域無所不知的卻如浩瀚的恆河沙數,遍地都是!

​綜上,戲曲衰落,很多優秀老戲沒人演其實大致就兩條原因,第一,環境沒了,傳承斷了,第二,觀眾沒了,理念亂了。其實就這兩條,這兩條也不是一下就成這樣了,也是一個慢慢的漸漸形成的過程,這種不可抗力是由於許多很複雜的因素促成的,包括人們的觀念。京劇或者說傳統藝術照這樣走下去,確實是非常不容樂觀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