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十八蘭”

戲曲 豫劇 崔蘭田 毛蘭花 戲韻天下 2017-03-31

豫劇“十八蘭”

豫劇“十八蘭”

十八蘭之“豫劇活化石”蘇蘭芳

鄭州的老戲迷們,沒有不知道“十八蘭”的,“十八蘭”是豫劇的驕傲,十八位優伶的芳名,曾讓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豫劇票友如數家珍,常常以知道幾“蘭”,“蘭”又是哪齣戲唱得響而爭得臉紅脖子粗,這也難怪,“追星族”嘛,何況,“十八蘭”不僅在鄭州,在陝西、河北、河南三省也飲譽多年了。之所謂飲譽,一是十八位演員的名字都有“蘭”,二是每“蘭”都是十幾歲唱響舞臺,三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五六十年代,“十八蘭”或各領一個劇團,或是劇團的臺柱子。“十八蘭”是豫劇乃至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奇蹟,省內戲劇界專家正著手研究這一“十八蘭”現象。而創造這一奇蹟,培養造就“十八蘭”的,是豫劇一代宗師周海水。周海水自1938年在鄭州創辦豫劇學員班“太乙新班”到1964年逝世,在鄭州傳藝、生活近30年。

20世紀80年代初,河南省戲曲工作室約我去安陽採訪崔蘭田,見到崔老師時,她尚在病中,但還是熱情接待了我。短短的兩天交談中,崔老談得最多的是豫劇“十八蘭”。這不僅因為崔蘭田也是一“蘭”,也因為我是鄭州去的,而“十八蘭”多數是在鄭州及鄰縣唱響的。 “十八蘭”的恩師周海水雖不是鄭州人,但他辦班授藝培養出的聲震河南乃至全國豫劇界的名伶“十八蘭”卻在鄭州。崔老說:周老師是我的恩師,沒有周海水,哪有我崔蘭田,哪有“十八蘭”!

喜歡豫劇的人知道“十八蘭”的多,但知道周海水的不多,這就要費一番筆墨將周海水“推介”一下。

周海水學唱豫劇從“地攤”開始,也非名門正宗。在舊中國,豫劇不比京劇,京劇自清代四大徽班進京後遂成為國粹,有戲園子、舞臺供他們演出賣藝,豫劇在新中國成立前多是在“地攤”、“唱堂會”、“廟會”、“集市”、“騾馬大會”上表演。周海水雖是河南上蔡人,學唱戲卻是在鄭州的汜水、滎陽一帶,他從小隨戲班子“趕集”、逛“廟會”學唱戲。光緒末年,周海水的父親周馬成因家貧妻亡,攜海水及哥弟三人到汜水縣韓村落戶。那時,這一帶鄉村多廟會,廟會上又盛行唱戲,當地就有許多戲班,唱的主要是河南梆子(新中國成立後改名叫豫劇,到現在陝西、山西、東北一帶仍然將豫劇叫河南梆子)。鄰近的密縣、登封各煤窯也都有戲班。周馬成落戶韓村後,即帶著孩子以跟著戲班趕場賣湯餅為生計。由於天天跟著戲班子轉,哥哥又學唱戲,周海水也慢慢愛上了唱戲這一行。周馬成死後,海水也從兄銀聚學戲。因其聰明伶俐,口齒清晰,初學丑角,後又因嗓音高亢而改鬚生,逐漸馳名於鄭、汴。當時,鄭州附近幾個縣的劇團中,以滎陽的張國慶、賈峪的張小乾、密縣的張福壽(被稱為“三張”),名氣最大,人稱河南梆子豫西調,加上週海水,合稱“四大鬚生”。

周海水所以成為豫劇名角,除了他字正腔圓、演技出眾外,還在於他銳意改革,超脫俗套。據崔蘭田回憶,豫劇過去的唸白多是地方方言,無韻味,是周海水首創了“豫劇京白”,他的唸白抑揚頓挫,噴口音合度自然,富有力度,唱腔為豫西調的下五音。他還常請有識之士改進劇情,剔除陳腐,精煉戲詞,為推動豫劇的進步做出了貢獻。1938年,周海水在鄭州創辦“太乙新班”,培養新生力量,第一班的高徒有蘇蘭芬、湯蘭香等。在此之前,周海水曾率常香玉、湯蘭香、常年來等全班人馬到開封演出大獲成功,為豫劇豫西調與祥符調兩大流派的交流打下基礎。同年底,他又率戲班進西安演出,擴大了豫劇在西北的影響。舊社會,名演員多嗜鴉片,揮霍錢財。周海水教戲育人,這在當時已小有聲望,而且他自身品行端正,從不沾染吸毒等惡習,輕利重義。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妄圖“以水代兵”,於1938年在花園口處掘黃河大堤以堵截日軍,結果釀成巨大水災,致使鄭洛一線難民雲集。這時的周海水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名望和教戲的本領,為解決難民子女生活問題盡點力量,便又在鄭州招收學徒,聘老藝人鄢庚等為師,傳授技藝,很快建成“太乙新班”第二班。那時,在鄭州杜嶺中街路南的一座小院裡,常有七八個十一二歲的女娃在此喊嗓,這其中就有崔蘭田。從1938年開始,直到1964年病故的20多年時間裡,他固守鄭州,傳藝育人,培養出在河南豫劇界頗有影響的“十八蘭”。

“十八蘭”真正唱響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她們的走紅之地就在鄭州的滎陽汜水。1940年春上,汜水小關鎮有廟會,汜水有名的紳商牛師孔好看戲,而且喜歡看對臺戲,牛先請名聲頗大的“三張”之首張國慶,又請周海水率班前來打擂臺。“三張”根本不把周海水和“太乙新班”的一群小妞們放在眼裡,而周海水卻提前做好動員,做好準備,幾齣戲中的生、旦、淨、醜均安排有“十八蘭”。尤其是《桃花庵》、《賣苗郎》、《秦香蓮》等要功夫的悲劇中,要她們一人兼老生、青衣兩角兒。這些演員,不論姓啥叫啥,均以“蘭”字命名,即在名字中間加上一個“蘭”字,寫成海報,廣為張貼,此即“十八蘭”的由來。在對演中,“太乙新班”三獲全勝,於是“十八蘭”名噪一時。這次演出後,被譽為豫劇泰斗的張國慶感嘆地說:“我半世聲譽,今日竟輸於這群小妮!”後來,就有了“三張不如一週”之說。隨著“太乙新班”轉抵西安,豫劇“十八蘭”更是馳名於豫陝廣大地域。周海水更是被捧上了天,稱其為“一代宗師”,從此,他率“十八蘭”常演戲於陝、豫城鄉。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演員政治地位的提高,周海水常領全戲班義演,又與常香玉、馬金鳳、湯蘭香等遠赴滬、寧公演,捐款支前。終因積勞成疾,周海水於1964年10月11日病故於鄭州杜嶺中街寓所,終年69歲。一代豫劇宗師,在生前的人生大舞臺,戲劇小舞臺,已經演出了多少人間悲歡離合,這些,都隨他而去;一代豫劇宗師,他死後人間仍然有悲歡離合,在大舞臺上演,在小舞臺上演啊!

現在說到“十八蘭”,在青年中大有隔世之說,但在豫劇圈子裡、在河南豫劇界仍然是響噹噹的,畢竟她們給那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生活增添了樂趣,畢竟“十八蘭”創造了大眾喜聞樂見的豫劇的一個個名角,走紅了幾十年,她們的歷史是光彩奪目的。讓我們記住這“十八蘭”的名字吧。“十八蘭”的排名為:湯蘭香、車蘭玉、毛蘭花、羅蘭梅、崔蘭田、劉蘭玉、張蘭寶、劉蘭英、李蘭菊、陳蘭榮、馬蘭芝、王蘭琴、馮蘭青、馬蘭鳳、郭蘭雲、秦蘭花、汪蘭巧、周蘭鳳。其中毛蘭花年齡大,她戲唱得好,武功也好,常演軸子戲《刀劈楊藩》,算科班裡的主角了。崔蘭田,小名大田,山東人,有妹妹、弟弟各一人。其妹崔蘭玉,以後也是名角。崔蘭田多才多藝,青衣、老生、武生多種行當都能演。在《桃花庵》中,她能演竇氏,又能演蘇大人,在《賣苗郎》中,也是老生、青衣都能演。還有一齣戲是《抱琵琶》,即《秦香蓮》。崔蘭田的戲多為苦戲,故人稱“悲劇之星”。崔蘭田在河南豫劇中的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五大流派中自立一派。其他十多個“蘭”在河南省內外也是獨領一個劇團掛頭牌。周蘭鳳是周海水的女兒,演小生戲多。“十八蘭”中生、旦、淨、醜俱全,各有千秋。據崔蘭田回憶,“十八蘭”中還有男性,如她的師兄名叫周文學,後改名為周蘭學,唱的是黑頭。我曾採訪過楊蘭春先生,對“十八蘭’’現象他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的劇團老抱怨沒戲演,人家“十八蘭”個個領一個劇團,從來是有戲演,有藝術奉獻給人民。這的確是值得深思、值得我們研究的。


(免責聲明:圖片及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戲曲史料普及,對於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