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

8年前,80歲的古巴老太太卡里達·阿瑪蘭第一次去到中國時,儘管眼前一切從未見過,她卻並不覺得陌生。因為從小到大,“爸爸跟我說了太多關於中國的故事”。

阿瑪蘭沒有中國血統,卻有個中文名,叫何秋蘭,是古巴首都哈瓦那華人區小有名氣的粵劇伶人。她口中的“爸爸”,是令她與粵劇、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的養父方標。

"

8年前,80歲的古巴老太太卡里達·阿瑪蘭第一次去到中國時,儘管眼前一切從未見過,她卻並不覺得陌生。因為從小到大,“爸爸跟我說了太多關於中國的故事”。

阿瑪蘭沒有中國血統,卻有個中文名,叫何秋蘭,是古巴首都哈瓦那華人區小有名氣的粵劇伶人。她口中的“爸爸”,是令她與粵劇、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的養父方標。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自己的粵劇戲服。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1931年,阿瑪蘭出生在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奧省,生父在她滿月時去世。年輕的母親帶她一路搭便車來到舉目無親的首都哈瓦那,在中國城附近流浪。

兩人先被好心的中國人何買盛收留,阿瑪蘭因此有了“何秋蘭”的名字。兩三年後,何買盛患上傳染病,母親只好帶著年幼的阿瑪蘭再次露宿街頭。

不久後,何秋蘭和母親偶遇中國青年方標,方標同情母女身世並將兩人帶到家中,後與何秋蘭母親結婚,更一直將何秋蘭視如己出,外出時總帶著這個小女兒。

哈瓦那中國城曾是美洲最大的華人居住生活區之一。自1847年首批中國勞工抵達古巴,鼎盛時期,古巴華人人口數一度高達十幾萬,其中大多來自廣東省。

"

8年前,80歲的古巴老太太卡里達·阿瑪蘭第一次去到中國時,儘管眼前一切從未見過,她卻並不覺得陌生。因為從小到大,“爸爸跟我說了太多關於中國的故事”。

阿瑪蘭沒有中國血統,卻有個中文名,叫何秋蘭,是古巴首都哈瓦那華人區小有名氣的粵劇伶人。她口中的“爸爸”,是令她與粵劇、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的養父方標。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自己的粵劇戲服。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1931年,阿瑪蘭出生在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奧省,生父在她滿月時去世。年輕的母親帶她一路搭便車來到舉目無親的首都哈瓦那,在中國城附近流浪。

兩人先被好心的中國人何買盛收留,阿瑪蘭因此有了“何秋蘭”的名字。兩三年後,何買盛患上傳染病,母親只好帶著年幼的阿瑪蘭再次露宿街頭。

不久後,何秋蘭和母親偶遇中國青年方標,方標同情母女身世並將兩人帶到家中,後與何秋蘭母親結婚,更一直將何秋蘭視如己出,外出時總帶著這個小女兒。

哈瓦那中國城曾是美洲最大的華人居住生活區之一。自1847年首批中國勞工抵達古巴,鼎盛時期,古巴華人人口數一度高達十幾萬,其中大多來自廣東省。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哈瓦那中國城。新華社記者 殷永建 攝

因此,唱粵劇、聽粵劇也成為哈瓦那中國城裡極受歡迎的文化活動之一,更是古巴華人慰藉鄉愁的重要方式。

自小痴迷粵劇的方標在中國城一家洗衣房工作,同時在一個名為“國光”的劇團擔任身段指導。何秋蘭受養父耳濡目染的影響,逐漸愛上了這一中國曲藝。

“四五歲時,爸爸問我喜不喜歡唱戲,我說喜歡,他就帶我去‘國光’。可那裡的人說我年齡太小,不能收我,於是爸爸決定親自教我。”何秋蘭回憶,方標不僅教她唱粵劇,還堅持跟她講中國話,教她中國文化和“做人道理”。

"

8年前,80歲的古巴老太太卡里達·阿瑪蘭第一次去到中國時,儘管眼前一切從未見過,她卻並不覺得陌生。因為從小到大,“爸爸跟我說了太多關於中國的故事”。

阿瑪蘭沒有中國血統,卻有個中文名,叫何秋蘭,是古巴首都哈瓦那華人區小有名氣的粵劇伶人。她口中的“爸爸”,是令她與粵劇、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的養父方標。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自己的粵劇戲服。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1931年,阿瑪蘭出生在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奧省,生父在她滿月時去世。年輕的母親帶她一路搭便車來到舉目無親的首都哈瓦那,在中國城附近流浪。

兩人先被好心的中國人何買盛收留,阿瑪蘭因此有了“何秋蘭”的名字。兩三年後,何買盛患上傳染病,母親只好帶著年幼的阿瑪蘭再次露宿街頭。

不久後,何秋蘭和母親偶遇中國青年方標,方標同情母女身世並將兩人帶到家中,後與何秋蘭母親結婚,更一直將何秋蘭視如己出,外出時總帶著這個小女兒。

哈瓦那中國城曾是美洲最大的華人居住生活區之一。自1847年首批中國勞工抵達古巴,鼎盛時期,古巴華人人口數一度高達十幾萬,其中大多來自廣東省。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哈瓦那中國城。新華社記者 殷永建 攝

因此,唱粵劇、聽粵劇也成為哈瓦那中國城裡極受歡迎的文化活動之一,更是古巴華人慰藉鄉愁的重要方式。

自小痴迷粵劇的方標在中國城一家洗衣房工作,同時在一個名為“國光”的劇團擔任身段指導。何秋蘭受養父耳濡目染的影響,逐漸愛上了這一中國曲藝。

“四五歲時,爸爸問我喜不喜歡唱戲,我說喜歡,他就帶我去‘國光’。可那裡的人說我年齡太小,不能收我,於是爸爸決定親自教我。”何秋蘭回憶,方標不僅教她唱粵劇,還堅持跟她講中國話,教她中國文化和“做人道理”。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在劇團演出的何秋蘭。何秋蘭供圖

“問句天公,奴奴心事重,難入夢……”何秋蘭即興唱道。她說,這是養父教她的第一支曲子,這幾句詞永遠刻在自己的腦海裡。

《王寶釧》《賣花女》《一江春水向東流》……何秋蘭拿出保存了六七十年的泛黃筆記本,上面用中文密密麻麻地記著劇名和歌詞,以及用西班牙語標註的部分發音。

那是養父當年找來的唱片裡的內容,何秋蘭擔心隨附的歌詞紙老舊、丟失,便將歌詞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下來,然後反覆練習。

何秋蘭8歲登臺,15歲當上劇團花旦。她記得,當時劇團每週排練三四次,在中國城的劇院裡表演一次,演出時座無虛席。劇團還常到外省華人區巡迴演出,一去便是兩三個月,廣受古巴各地華人的歡迎。

"

8年前,80歲的古巴老太太卡里達·阿瑪蘭第一次去到中國時,儘管眼前一切從未見過,她卻並不覺得陌生。因為從小到大,“爸爸跟我說了太多關於中國的故事”。

阿瑪蘭沒有中國血統,卻有個中文名,叫何秋蘭,是古巴首都哈瓦那華人區小有名氣的粵劇伶人。她口中的“爸爸”,是令她與粵劇、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的養父方標。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自己的粵劇戲服。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1931年,阿瑪蘭出生在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奧省,生父在她滿月時去世。年輕的母親帶她一路搭便車來到舉目無親的首都哈瓦那,在中國城附近流浪。

兩人先被好心的中國人何買盛收留,阿瑪蘭因此有了“何秋蘭”的名字。兩三年後,何買盛患上傳染病,母親只好帶著年幼的阿瑪蘭再次露宿街頭。

不久後,何秋蘭和母親偶遇中國青年方標,方標同情母女身世並將兩人帶到家中,後與何秋蘭母親結婚,更一直將何秋蘭視如己出,外出時總帶著這個小女兒。

哈瓦那中國城曾是美洲最大的華人居住生活區之一。自1847年首批中國勞工抵達古巴,鼎盛時期,古巴華人人口數一度高達十幾萬,其中大多來自廣東省。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哈瓦那中國城。新華社記者 殷永建 攝

因此,唱粵劇、聽粵劇也成為哈瓦那中國城裡極受歡迎的文化活動之一,更是古巴華人慰藉鄉愁的重要方式。

自小痴迷粵劇的方標在中國城一家洗衣房工作,同時在一個名為“國光”的劇團擔任身段指導。何秋蘭受養父耳濡目染的影響,逐漸愛上了這一中國曲藝。

“四五歲時,爸爸問我喜不喜歡唱戲,我說喜歡,他就帶我去‘國光’。可那裡的人說我年齡太小,不能收我,於是爸爸決定親自教我。”何秋蘭回憶,方標不僅教她唱粵劇,還堅持跟她講中國話,教她中國文化和“做人道理”。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在劇團演出的何秋蘭。何秋蘭供圖

“問句天公,奴奴心事重,難入夢……”何秋蘭即興唱道。她說,這是養父教她的第一支曲子,這幾句詞永遠刻在自己的腦海裡。

《王寶釧》《賣花女》《一江春水向東流》……何秋蘭拿出保存了六七十年的泛黃筆記本,上面用中文密密麻麻地記著劇名和歌詞,以及用西班牙語標註的部分發音。

那是養父當年找來的唱片裡的內容,何秋蘭擔心隨附的歌詞紙老舊、丟失,便將歌詞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下來,然後反覆練習。

何秋蘭8歲登臺,15歲當上劇團花旦。她記得,當時劇團每週排練三四次,在中國城的劇院裡表演一次,演出時座無虛席。劇團還常到外省華人區巡迴演出,一去便是兩三個月,廣受古巴各地華人的歡迎。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自己年輕時表演粵劇的照片。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進行國有化,許多經營生意的華僑華人離開古巴,哈瓦那中國城裡的幾個劇團也陸續解散。當時,已婚的何秋蘭在餐廳當起收銀員,但閒暇時或華人社團組織活動時,她總愛唱上一曲。

一天,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偶然來到她工作的餐廳,見這個白人姑娘竟能說漢語,還能看懂漢字,不禁好奇,於是何秋蘭告訴他自己與養父的故事,“我說這一切都是爸爸教我的”。

何秋蘭說,養父一生深愛粵劇,直到1996年去世之前,只要家庭聚會,他總會唱幾曲,而“我就跟他合唱”。

90年代,哈瓦那政府著手恢復中國城往日活力,其中包括重建曾輝煌一時的粵劇團,最終召集到包括何秋蘭在內的5位昔日伶人。何秋蘭負責把數小時的戲縮減到10來分鐘,方便老人排練、表演。

"

8年前,80歲的古巴老太太卡里達·阿瑪蘭第一次去到中國時,儘管眼前一切從未見過,她卻並不覺得陌生。因為從小到大,“爸爸跟我說了太多關於中國的故事”。

阿瑪蘭沒有中國血統,卻有個中文名,叫何秋蘭,是古巴首都哈瓦那華人區小有名氣的粵劇伶人。她口中的“爸爸”,是令她與粵劇、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的養父方標。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自己的粵劇戲服。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1931年,阿瑪蘭出生在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奧省,生父在她滿月時去世。年輕的母親帶她一路搭便車來到舉目無親的首都哈瓦那,在中國城附近流浪。

兩人先被好心的中國人何買盛收留,阿瑪蘭因此有了“何秋蘭”的名字。兩三年後,何買盛患上傳染病,母親只好帶著年幼的阿瑪蘭再次露宿街頭。

不久後,何秋蘭和母親偶遇中國青年方標,方標同情母女身世並將兩人帶到家中,後與何秋蘭母親結婚,更一直將何秋蘭視如己出,外出時總帶著這個小女兒。

哈瓦那中國城曾是美洲最大的華人居住生活區之一。自1847年首批中國勞工抵達古巴,鼎盛時期,古巴華人人口數一度高達十幾萬,其中大多來自廣東省。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哈瓦那中國城。新華社記者 殷永建 攝

因此,唱粵劇、聽粵劇也成為哈瓦那中國城裡極受歡迎的文化活動之一,更是古巴華人慰藉鄉愁的重要方式。

自小痴迷粵劇的方標在中國城一家洗衣房工作,同時在一個名為“國光”的劇團擔任身段指導。何秋蘭受養父耳濡目染的影響,逐漸愛上了這一中國曲藝。

“四五歲時,爸爸問我喜不喜歡唱戲,我說喜歡,他就帶我去‘國光’。可那裡的人說我年齡太小,不能收我,於是爸爸決定親自教我。”何秋蘭回憶,方標不僅教她唱粵劇,還堅持跟她講中國話,教她中國文化和“做人道理”。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在劇團演出的何秋蘭。何秋蘭供圖

“問句天公,奴奴心事重,難入夢……”何秋蘭即興唱道。她說,這是養父教她的第一支曲子,這幾句詞永遠刻在自己的腦海裡。

《王寶釧》《賣花女》《一江春水向東流》……何秋蘭拿出保存了六七十年的泛黃筆記本,上面用中文密密麻麻地記著劇名和歌詞,以及用西班牙語標註的部分發音。

那是養父當年找來的唱片裡的內容,何秋蘭擔心隨附的歌詞紙老舊、丟失,便將歌詞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下來,然後反覆練習。

何秋蘭8歲登臺,15歲當上劇團花旦。她記得,當時劇團每週排練三四次,在中國城的劇院裡表演一次,演出時座無虛席。劇團還常到外省華人區巡迴演出,一去便是兩三個月,廣受古巴各地華人的歡迎。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自己年輕時表演粵劇的照片。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進行國有化,許多經營生意的華僑華人離開古巴,哈瓦那中國城裡的幾個劇團也陸續解散。當時,已婚的何秋蘭在餐廳當起收銀員,但閒暇時或華人社團組織活動時,她總愛唱上一曲。

一天,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偶然來到她工作的餐廳,見這個白人姑娘竟能說漢語,還能看懂漢字,不禁好奇,於是何秋蘭告訴他自己與養父的故事,“我說這一切都是爸爸教我的”。

何秋蘭說,養父一生深愛粵劇,直到1996年去世之前,只要家庭聚會,他總會唱幾曲,而“我就跟他合唱”。

90年代,哈瓦那政府著手恢復中國城往日活力,其中包括重建曾輝煌一時的粵劇團,最終召集到包括何秋蘭在內的5位昔日伶人。何秋蘭負責把數小時的戲縮減到10來分鐘,方便老人排練、表演。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中國之行的照片。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2011年、2014年和今年,在好心人幫助下,何秋蘭三次來到她養父不曾回去的祖國。在廣東和香港,她到會館聽戲,和曲藝界同行對戲,還受邀公開演出。她提出,還想到養父家鄉廣東開平探親祭祖。

“問句天公,奴奴心事重,難入夢……”在養父老家的祖墳上,何秋蘭穿著戲服,動情地唱起那首難忘的歌。

儘管去過三次中國,但何秋蘭意猶未盡。她遺憾沒能跟養父老家親戚多聊聊、沒能到中國各地看看。“我真希望下次能在中國多待一些時間,”她說,“我的曲目夠唱好幾個月呢!”

如今,何秋蘭的長孫亞米爾·方已在哈瓦那大學孔子學院學習三年漢語。“我希望有一天能跟奶奶同臺唱歌,”亞米爾笑道,只是奶奶一身童子功看起來“太難學”。

"

8年前,80歲的古巴老太太卡里達·阿瑪蘭第一次去到中國時,儘管眼前一切從未見過,她卻並不覺得陌生。因為從小到大,“爸爸跟我說了太多關於中國的故事”。

阿瑪蘭沒有中國血統,卻有個中文名,叫何秋蘭,是古巴首都哈瓦那華人區小有名氣的粵劇伶人。她口中的“爸爸”,是令她與粵劇、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的養父方標。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自己的粵劇戲服。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1931年,阿瑪蘭出生在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奧省,生父在她滿月時去世。年輕的母親帶她一路搭便車來到舉目無親的首都哈瓦那,在中國城附近流浪。

兩人先被好心的中國人何買盛收留,阿瑪蘭因此有了“何秋蘭”的名字。兩三年後,何買盛患上傳染病,母親只好帶著年幼的阿瑪蘭再次露宿街頭。

不久後,何秋蘭和母親偶遇中國青年方標,方標同情母女身世並將兩人帶到家中,後與何秋蘭母親結婚,更一直將何秋蘭視如己出,外出時總帶著這個小女兒。

哈瓦那中國城曾是美洲最大的華人居住生活區之一。自1847年首批中國勞工抵達古巴,鼎盛時期,古巴華人人口數一度高達十幾萬,其中大多來自廣東省。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哈瓦那中國城。新華社記者 殷永建 攝

因此,唱粵劇、聽粵劇也成為哈瓦那中國城裡極受歡迎的文化活動之一,更是古巴華人慰藉鄉愁的重要方式。

自小痴迷粵劇的方標在中國城一家洗衣房工作,同時在一個名為“國光”的劇團擔任身段指導。何秋蘭受養父耳濡目染的影響,逐漸愛上了這一中國曲藝。

“四五歲時,爸爸問我喜不喜歡唱戲,我說喜歡,他就帶我去‘國光’。可那裡的人說我年齡太小,不能收我,於是爸爸決定親自教我。”何秋蘭回憶,方標不僅教她唱粵劇,還堅持跟她講中國話,教她中國文化和“做人道理”。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在劇團演出的何秋蘭。何秋蘭供圖

“問句天公,奴奴心事重,難入夢……”何秋蘭即興唱道。她說,這是養父教她的第一支曲子,這幾句詞永遠刻在自己的腦海裡。

《王寶釧》《賣花女》《一江春水向東流》……何秋蘭拿出保存了六七十年的泛黃筆記本,上面用中文密密麻麻地記著劇名和歌詞,以及用西班牙語標註的部分發音。

那是養父當年找來的唱片裡的內容,何秋蘭擔心隨附的歌詞紙老舊、丟失,便將歌詞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下來,然後反覆練習。

何秋蘭8歲登臺,15歲當上劇團花旦。她記得,當時劇團每週排練三四次,在中國城的劇院裡表演一次,演出時座無虛席。劇團還常到外省華人區巡迴演出,一去便是兩三個月,廣受古巴各地華人的歡迎。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自己年輕時表演粵劇的照片。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進行國有化,許多經營生意的華僑華人離開古巴,哈瓦那中國城裡的幾個劇團也陸續解散。當時,已婚的何秋蘭在餐廳當起收銀員,但閒暇時或華人社團組織活動時,她總愛唱上一曲。

一天,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偶然來到她工作的餐廳,見這個白人姑娘竟能說漢語,還能看懂漢字,不禁好奇,於是何秋蘭告訴他自己與養父的故事,“我說這一切都是爸爸教我的”。

何秋蘭說,養父一生深愛粵劇,直到1996年去世之前,只要家庭聚會,他總會唱幾曲,而“我就跟他合唱”。

90年代,哈瓦那政府著手恢復中國城往日活力,其中包括重建曾輝煌一時的粵劇團,最終召集到包括何秋蘭在內的5位昔日伶人。何秋蘭負責把數小時的戲縮減到10來分鐘,方便老人排練、表演。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在家中展示中國之行的照片。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2011年、2014年和今年,在好心人幫助下,何秋蘭三次來到她養父不曾回去的祖國。在廣東和香港,她到會館聽戲,和曲藝界同行對戲,還受邀公開演出。她提出,還想到養父家鄉廣東開平探親祭祖。

“問句天公,奴奴心事重,難入夢……”在養父老家的祖墳上,何秋蘭穿著戲服,動情地唱起那首難忘的歌。

儘管去過三次中國,但何秋蘭意猶未盡。她遺憾沒能跟養父老家親戚多聊聊、沒能到中國各地看看。“我真希望下次能在中國多待一些時間,”她說,“我的曲目夠唱好幾個月呢!”

如今,何秋蘭的長孫亞米爾·方已在哈瓦那大學孔子學院學習三年漢語。“我希望有一天能跟奶奶同臺唱歌,”亞米爾笑道,只是奶奶一身童子功看起來“太難學”。

她不是中國人,卻唱了一輩子中國戲曲:“我的心是中國心”

何秋蘭和長孫亞米爾·方在家中聊天。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看到孫子學漢語,何秋蘭既高興又“苦惱”——孫子講的普通話,她聽不懂,而她那開平口音的廣東話,孫子一知半解。儘管如此,祖孫兩人偶爾互說漢語逗趣,笑得合不攏嘴。

“我是古巴人,因為我生來就是,”何秋蘭突然有些哽咽,“可我的心,是中國心。”

來源:新華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